汉语大全>管理会计论文>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边界重构的思考(一)

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边界重构的思考(一)

详细内容

【摘要】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变化促使企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富有弹性,传统的管理会计研究范围受到巨大的挑战。本文基于这种经济和社会背景,从宏观视角阐述了管理会计边界理念,提出了新的观点。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世纪初,随着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产生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融合,企业成本控制和生产决策对会计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围绕企业经营效益而设计的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但基于企业微观主体的传统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严重地制约了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削弱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一、关于管理会计边界认识的回顾
  
  管理会计的边界即管理会计学科研究的范围。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时刻受到社会生产实践及经济理论的双重影响:一方面,社会生产实践要求加强管理会计的职能;另一方面,经济理论的发展促使管理会计的职能得以实现。
  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我国对管理会计研究起步较晚,系统的管理会计研究可追溯到1982年。大多数学者认为:管理会计思想、概念、方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前后由西方国家引入的。目前,会计学对管理会计本质属性的认识与研究,孙茂竹等人概括为两大观点:
  
  (一)狭义的管理会计
  唐·R·汉森(Don R·Hansen)、玛丽安·M·莫文(Maryanne M.Mowen)认为,管理会计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管理目标,通过输入数据并予以处理,产生输出信息的一个信息系统。罗伯特(Robert)指出,管理会计是一种收集、分类、总结、分析和报告的信息系统,它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和控制。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对管理会计的表述为:“管理会计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对管理当局用于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信息进行确认、计量、积累、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利用并对它们承担经管责任”。这类观点认为,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把管理会计从从属于财务会计的地位提升到与财务会计并立的地位,并涵盖了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成本会计和内部控制等功能,对管理会计的职能和边界有了一定的认识。具体的管理会计边界如图1所示。
  
  (二)广义的管理会计
  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NAA)下设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对管理会计作了较全面的表述:“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关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要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管理会计还包括为诸如股东、债权人、规章定制机构及税务当局等非管理集团编制财务报告”。唐云波(1999)在管理会计本质问题上提出的管理会计由决策会计和控制会计两部分构成,前者是一个信息系统,后者是一个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统一的观点。吴正杰(2004)分析了管理会计应用研究的本意是站在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战略角度来研究会计信息的应用。管理会计的本质是战略量化的过程和实现描述工具。余恕莲、吴革(2005)认为,管理会计的本质即提升企业价值的价值管理信息系统。刘爱东(2006)指出,21世纪的管理会计主体从企业价值增值到企业核心能力培植的转变,服务目标以公司管理层面为主的传统理念向实现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多重目标的拓展和提升,进一步指出了管理会计发展的扩张趋势。广义的管理会计进一步把管理会计的边界扩大到除审计以外的会计的各个组成部分,具体的管理会计边界如图2所示。
  迄今为止,对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企业内部,从管理会计研究的基本假设、管理会计研究的对象、管理会计的目标、管理会计的职能都可反映出这一问题,对管理会计研究范围的界定也是如此。因此,对管理会计边界进行重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特点
  
  传统的管理会计边界观把企业看成一个独立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实体,认为管理会计的本质是提升企业价值,这在一定层面上有其合理性。企业的存在基础是企业经营获得的经济利益,但是,企业是社会的企业,社会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离开社会的企业将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壮大,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它们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企业之间顾此失彼的发展不利于其长期发展。以上狭义和广义的管理会计观都是一种狭隘的个体利益观,这种观点越来越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企业和社会都呼唤着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和理顺二者的关系。下文将探讨宏观视角的科学内涵,搭建新的管理会计理论边界平台。
  笔者认为,宏观视角就是从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背景出发,立足于企业微观主体和外部环境,从总体上和全局上去认识和把握管理会计的内涵。在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从其服务对象、宏观政策、前瞻策略、和谐发展等方面显示其独有的特点:
  
  (一)社会性
  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而是更为广泛地服务于其它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员工、消费者等)以及国家、地区、关联经济区域、不同行业、产业、部门等宏观经济主体,着眼于宏观经济运行中社会资源、技术资源、经济资源、环境自然资源的控制与节约和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提高。
  
  (二)政策性
  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最终体现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度的确立与计划方案设计的实施与监控中,从而使宏观经济运行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按照政策、制度、计划方案来调整其目标和行为,与系统总目标协调一致。可见,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信息的传递与运用机制体现了政策性。
  
  (三)战略性
  宏观经济管理的本质是立足全局,服务整体。宏观经济管理要从维护全局利益、使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观点出发,所以,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应立足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远期利益结合起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利益。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战略性体现在其分析与评判、生成与报告信息的全局性和长远性两个方面。
  
  (四)和谐性
  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了矛盾局限性的对立统一的概念。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和谐性是追求企业普遍的社会生存状态,努力营造企业之间的平等、公平、公正的社会发展环境,实现企业目标和社会效益,促使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和最大化,这就是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
  
  (五)灵活性
  宏观视角下管理会计的政策性和战略性特征决定了其应有的灵活性。政策和战略是对动态变化的环境作出的判断和决策,灵活选择与运用有效、可行的技术方法从而提供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的、定量的与定性的、综合的与分部的、反映追溯性的和前瞻展望性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决策信息。
  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管理会计边界,立足于企业的社会性,从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着眼,把握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要求管理会计不但要实现对内职能,而且要实现社会职能。而企业的成本会计、公司理财完成了管理会计的对内管理职能,财务会计和审计则实现了其内部核算和控制职能以及外部监督和引导职能。笔者认为,面对企业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应从有利于企业发展角度、有利于社会效益提升的角度,对管理会计边界进行重构,整合各学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