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园林展与德国当代园林(一)
详细内容
摘 要:联邦园林展是德国大城市建造公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给风景园林师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理解的机会。回顾联邦园林展40余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当代德国园林设计完整的变革脉落。
关键字:联邦园林展;风景园;休憩园;假日园
自1951年起,联邦德国每两年举办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性园林展览――联邦园林展(Bundes gartenschau),从1953年开始,展览每隔10年邀请一些国家的园林界参加,称为国际园林博览会(Internationale Garten bauausstellung)。1993年于斯图加特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园艺博览会是至今规模最大的园林展。在100公顷的自然风景式展览园中,分布着种类繁多的有关自然与园林的展品,其中包括小花园、主题花园、小农庄、药用植物园、菌类植物园、墓园。在为期半年的展览中。举办了23次不同主题的大型室内国际花展。展园中有来自亚、非、欧三大洲22个国家的园林(其中包括中国的清音园),有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设计的2000年生态型住宅。此外,公园中还有各类休息地、娱乐设施、露天音乐台,并举办了数十次节庆活动。中国园林界对联邦德国的国际园艺博览会并不陌生。通过博览会,中国的芳华园和清音园作为获奖作品永久地留在了慕尼黑和斯图加特。笔者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之余,调查了大多数园林展展园,在此基础上对园林展及德国当代园林作一概括介绍。
作为大众广泛参与的园林展只有伴随着公园的出现才有可能举办。可以设想在手工业、商业为主的中世纪的城堡园或修道院园等属于亲王、帝侯的私园中,是不可能举办园林展的。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及中产阶层的崛起,许多历史园林开始向公众开放。1789年慕尼黑开始建造德国最早的,也是欧洲大陆最早的公园――366公顷的“英国园”(Englischer Garten)。昔日的私园敞开了大门,而新建的园林成为真正的大众公园。在这种环境下园林展也就应运而生了。
1809年比利时举办了欧洲第一次大型园艺展,从此形成了园林展览的初步观念。98年后的1907年,德国曼海姆市为纪念建城300周年,举办了大型国际艺术与园林展览。半年的展览时间里,游客达600万人次,展览时间与游人次数均与今天的园林展相近。它成为德国园林展的里程碑,从此园林展深入人心。这以后,德国又举办了多次园林展,重要的有1929年在埃森和1939年在斯图加特的园林展。和现在联邦园林展一样,这些展览强调的不仅仅是园林展本身,同时着眼于展览对社会、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一切都面临重建,于是又荫生了举办因战争而中断的园林展的念头。经过数年的酝酿,终于于1951年在汉诺威成功地举办了第一届联邦园林展。尽管当时20公顷的展园,面积上还不及现在多数展园的三分之一,规模与今天更无法相比。但它却奠定了联邦园林展的基础,也成为德国大中城市二战后新建公园的起点。
能获得联邦园林展的举办权是一个城市的殊荣,一届成功的园林展对展览城市来说,决不仅仅是半年的展览本身,它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更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城市留下一片大型绿地,从而改善城市的环境,甚至于改善整个城市的结构布局。因此,申办展览的竞争也相当激烈。为举办一届园林展要提前十年左右向德国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提交一份详细的申办报告,内容包括城市概况、交通、展览园选址、展览宗旨等,以便获得举办权后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报告中所提到的目标。因为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和建造一个展览公园并使之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决不是二、三年所能完成的。同时德国风景园林师联合会通过审查也保证了展览园中文物古迹不因园林展而遭受破坏,新建的园林能更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环境,并且成为市民的休息空间。
以1993年国际园艺博览会为例,斯图加特在1977年举办第14届联邦园林展时,就已决定申办1993年的园艺博览会,并于两年后递交了申办报告。获准后于1986年举办了设计竞赛,从24份方案中评选出一等奖作为实施方案。从展览园规划设计到展览开幕的六年时间里,按申办报告所提出的“城市与大自然交流,自然需要您,您需要自然”的宗旨,建成了位于市中心北部的100公顷的公园。它把市中心东、西部的分散绿地联系起来,成为一条6.5公里的环绕市区东、北、西三面的U型绿带,大大地改善了该市的城市结构。
再以1983年慕尼黑国际园艺博览会为例,尽管这个13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500年以来已建造了1890公顷的园林绿地,但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绿地分布不均,城市西南20多万人口的密集居住区里没有一处公园。虽然60年代就有在此建造西园的设想,但是由于要建造1972年夏季奥运会的奥运公园,使此计划被搁浅。1977年慕尼黑申办1983年国际园艺博览会得到批准,通过竞赛从23份方案中选出一等奖,并于次年开始实施,到1983年展览开幕时,一个完整的70公顷的公园在原采石场的荒地上建成。
从23次历届展览来看,展园的面积相差很大,小的仅20公顷,大的达160公顷,但多数为70公顷左右。多年的经验证明,这样的规模最为理想。展出时间均在4至10月,在这半年时间里,可以充分体现出春、夏、秋不同季节的景观。迄今为止,所有的联邦园林展均在大城市举行,有些城市举办了多次,如汉堡和斯图加特各有三届。这是因为举办一届展览投资巨大,如1993年斯图加特国际园艺博览会投资达一亿马克,这对小城市是无法承受的。但各州也定期举办小型的园林展,使小城市也可以通过园林展来建造公园。
园林展迫使城市本身在基础建设及公园设施上投以巨资,它改善了城市环境,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参展者要通过最好的展品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成绩,四面八方的游客是为了看其它地方所见不到的东西,可以观赏也可以受到启发。所以说城市的投资、园林界的参展以及游人的参观三者缺一不可。展览的组织者就是要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否则展览是不可能成功的。
回顾联邦园林展40余年的历史,可以看出当代德国园林设计完整的变革脉落。50至60年代的园林展还仅仅是着重于设计一个公园环境。设计者的着眼点也仅仅是景观质量,这样游人就成了完全被动的观赏者。对他们来说,脚下、眼前仅仅是道路,公园中几乎没有活动场所,草地也禁止践踏,观赏是第一位的,它差不多是公园的全部功能。
但那时的园林展重要的是成为战后德国城市重建的发动机,成为医治战争创伤的动力。1953年汉堡国际园艺博览会掀起了该市重建的高潮。而卡塞尔市更为典型,由于位于原东、西德边境处,该市在战后恢复极为不理想,1955年在此举办的联邦园林展极大地促进了私人在该市的投资,以此对市区进行了规划,老城得以改建,180公顷的Karlsaue这一在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的18世纪初建造的巴洛克园林,作为园林展展园,也有幸得到修复。可以说,今天卡塞尔市的格局仍是当时打下的基础。
60年代末、70年代初,公众的观念已大大改变。人们更看重个人权利,游人希望不再受清规戒律的限制。观赏也不再是公园的唯一功能,更主要的是作为大众闲余的休憩与消遣地。园林中空间开阔了,草坪比重加大并能在上面进行多项活动,活动场地大大增多。1969年多特蒙德园林展展园把这个钢铁生产的重工业城市的景观完全引人了70公顷的公园中,游人在公园中可以望见远处的高炉、矿山设备等工业景观,公园与城市连为一体,成为市民消遣的中心。园中的音乐台、舞厅定期举办节庆活动及艺术表演。1973年汉堡国际园艺博览会的主题便是“在绿地中度过假日”,休息、娱乐成为公园的主要功能。
70年代末开始,人们充分认识到,要使环境不遭破坏就不能无限制地利用它。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人了园林设计。1977年斯图加特园林展第一次出现了向大自然的转向,园林中有大片的原始状态的原野草滩灌木丛。尽管当时许多游人不理解,但设计师坚持在以后的几届展园设计中规划大片的原野地。1981年卡塞尔园林展中有6公顷的自然保护地。1993年斯图加特园林展中也有大片自生自灭充满着自然野趣的原野地。现在,游人对这佯的景观早已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