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高校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本文从高校在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规模急剧膨胀与国有资产管理日趋簿弱的矛盾中,探讨如何建设节约型高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关键词】 建设;节约型高校;资产;保值增值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薄弱,家底不清,产权不明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一直是高校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到位,职责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甚至人员不到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管理混乱,条块分割,重购轻管、重钱轻物,资产安全控制体系尚不完善,家底不清,产权不明,账账、账实不符,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随着高校校际间的合并、重组与调整和高校内部后勤、二级管理、财务、人事与收入分配制度等各项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远远不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之需。由于管理不善和监督不力,高校腐败人员外逃和职务犯罪导致高校国有资产流失,不但成为高等院校反腐难点,而且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容易遗忘的角落。高校由于管理不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相应普通。
(二)政府投入不足与资源浪费的矛盾日趋严重
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各级政府重视和关心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增加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但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仍然不足,10年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10.86%到2006年的20%左右,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口号喊了14年,2006年这一比例仅为2.28%,远远跟不上财政增长幅度以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之需,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所引发的教育资源铺张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管理中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存在,呆账、死账等债权无人清理,财产毁损、报废无人监管,重复建设、盲目投资、不合理购置、滥用或闲置资产的弊端在高等学校屡见不鲜。教育资源浪费严重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既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弊病,又是科教兴国的拌脚石。
(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
由于历史及经济区域等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性。从全国看,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江浙粤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平均每100万人口拥有一所高等院校,而西部、南部等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和紧缺。从广西看,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南部和西北部,东部地区相对较少,而且平均每300万人口未拥有一所高等院校,东盟经济贸易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个人教育消费者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渴求量很大。目前,各地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城乡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失衡,不但影响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性,诱发“高考移民”的怪圈,而且是制约高等教育资源实现有效与公平配置的瓶颈,也是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低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学校与政府、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横向联合调剂余缺的意识和行动力还没有到位。而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配置也存在不规范、不科学和不合理性。高校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学校之间条块管理、利益分割的格局,部门林立,自成一体,互不协调、造成校内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铺张浪费,比如,部门之间重复购置设备,争设备争项目,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竞相购买,各自为政,资源独享,造成大量的教学资源未使用、不需用或积压闲置,从而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低以及国有资产流失。
(四)现行会计制度和财政体制改革对国有资产管理带来的挑战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高校的预算管理、“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收益或亏损、在建工程等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内容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不配比,收支计量与确认存在局限性以及财务报告制度的不科学不完整等因素,容易诱发国有资产流失。而财政体制改革特别是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国有资产的实物与价值的时间差核算与管理存在偏差,容易造成资产账实不符和管理混乱,从而引发国有资产流失。现行事业会计制度〈准则〉规定,事业单位只在其经营性业务的会计核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对非营利性业务采取收付实现制。采取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只确认实际收到现金或付出现金的交易事项,并计量这一时期现金收支差额的财务成果。实行财政三大改革特别是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事业单位既要接受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的价值管理,自身也要对预算资金的价值与实物双重管理,而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往往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性,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法,容易造成会计事项的不配比,这既不利于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也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高校后勤社会化转型中会计政策选择对国有资产管理的影响
高校后勤改革后,后勤服务部门占用的资产,将作为学校对后勤服务产业的投入,侧重于价值管理,在资产保值增值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在后勤社会化资产剥离和开放后勤市场的转型中,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财务管理模式,在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不但对高校后勤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影响。改革中,若不能理顺改革与管理的关系,往往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企改革的个案就证实了这个问题。
(六)投、融资决策和管理失误,引发国有资产流失
高校在对外投资如联营企业和投资三产以及举办中外合资等投资过程中,往往未经过科学的投资决策论证,不经评估,盲目投资,容易造成国有资产虚增实减。而由于历史及投资核算制度等原因,部分高校校办产业的产权不清,投资收益普遍反映不实,投资收益及债权债务不清,债务纠纷时有发生。校际间在联办、合办高校的时候,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管理落后,资产流失难免。目前,豪华高校建设背后潜藏的金融风险已露出冰山一角,西安交大开元集团就是典型的个案。这种不计成本、不顾自身经济基础和还贷能力的超适度融资决策,引发的是金融风险,是国家土地被无偿占用和高等教育资源浪费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
(七)日常经济活动中引发的国有资产流失
1.缺乏内部管理体制。一些高校没有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没有相应的相互牵制、相互约束的监督和控制制度,如会计兼收费、审计兼采购、采购兼仓管、领导兼采购等,导致收支环节混乱,漏洞百出,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2.预算管理薄弱。预算管理薄弱基本成为高校的通病。若把年度决算报告与年度预算对比,就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根据2005年第10期《广西教育政务信息》报道,在受审计调查的5所院校中,有4所院校的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超出当年预算支出范围或重大支出项目没有列入预算的情况,金额大的有774万元,小的也有416万元。预算约束不严,势必带来支出失控等一系列管理混乱问题,从而丧失一部分国有资产。
3.教学书籍、大型仪器设备等高校物资采购活动中窜案、串案、吃价差,甚至盲目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等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不容忽视。
4.会计核算不规范,支出管理退化,乱发滥支现象较普遍。一些高校财务管理混乱,会计核算没有按照会计制度执行,支出管理存在很大薄弱环节,随意扩大开支标准和范围,以加班费、劳务费、奖金、课酬、补贴、津贴甚至业务招待费等各种名义乱发滥支。此外,一些高校领导或业务主管,在校办产业中弄虚作假,贪污、挪用和侵占公款,或违反财经纪律,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账外账,巧取豪夺国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