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一)
详细内容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组和配置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和挑战,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企业制度的核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的探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1 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的时间是八十年代初期。威廉姆森曾于1975提出过“治理结构”(ovemancestructure)的概念,这与公司治理的概念己相当接近。Phliph和SyevenL:W artick在1988年发表的《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一文中指出,公司治理问题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相关利益者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核心是:(1)谁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和高级管理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的治理问题就产生了。哈特认为,在以下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将产生。第一,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着代理问题,或者说是利益冲突问题;第二,存在着交易成本,从而代理问题小能通过一个完全合同来解决。也就是说,存在代理问题和小完全合同的情况下,公司治理问题就将产生。公司治理可以当作是对初始合同中没有特别规定的问题作决定的一种机制。
2 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总体上说内部控制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早期的内部控制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财务记录的可能性,要求企业对交易实行授权与批准,对资产实行控制,对财务记录的审核与经营保管职务分离。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出现了大量的财务舞弊现象,一些大公司相继出现经营失败,这些现象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空前关注。为了研究经营失败及虚假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反对虚假财报告委员会” ( COSO)对则务舞弊事件进行了全而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财务舞弊事件都是由内部失控造成的,Coso随即开始研究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布了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即著名的Coso报告。
2.2 国内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期,内部控制初步发展时期我国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侧重于会计和审计领域,研究成果主要服务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
(1)政府法规建设方面。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开始加大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推行,1996年12月财政部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并提出内部控制的内容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1999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做好各项资产减值准各等有关事项的通知》、1999年10月修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2000年1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都从不同方面对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时期的法规的出台,基木上都是围绕确保企业资产的完整、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为主要目标的。
(2)理论研究方面。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介绍欧美国家内部控制思想,以及如何从审计会计方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阎达五、杨有红等以会计控制为主线研究内部控制,石本仁,方红星等以审计为目标导向对内部控制进行相关研究。李凤鸣、吴水澎等结合COSO框架进行内部控制研究,介绍了该框架的部分内容,并从内部控制的整体架构、设计和评价、风险管理等方而来阐述内部控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