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与当代民企文化的融合(一)
详细内容
[摘要]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多数民企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或盲目照搬西方企业文化,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概念和功能的分析,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提出民企文化建设应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做到二者间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民企文化 融合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表明,我国民企的生命周期平均不到6年,许多快速发展的民企昙花一现,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功能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自然和社会的所有意识形态的总和,包括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政治法律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同时又对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并为本企业的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成长中一只“无形的手”,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组成要素中所有者(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共同接受的价值理念,因而,它能够把企业内各利益主体的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各方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奋斗,产生共同的归属感和集体感,减少相互间因矛盾而形成的内耗现象;(二)、提高企业绩效的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强调社会、企业、员工之间均衡的利益分配,员工履行职责时有明确的需求导向,同时,强调尊重、相信每一个人,凡事都以共同的价值取向为出发点。因而,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三)、增强企业协调力的功能。优秀企业文化使企业在物质利益分配、价值观培养、管理决策、战略决策等方面的认识都趋于一致,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各利益主体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也相对平等和透明,因而相互间的信任感大大增强,矛盾、误解、隔阂等容易消除,企业的各项活动更加协调;(四)、约束企业内各方行为的功能。企业文化中对价值观、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对所有者(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各方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五)、塑造企业形象的功能。优秀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充分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在管理上向大众展示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崇高的企业家精神,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积累巨大的无形资产。
二、我国当代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与企业与生俱来的,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管理学者,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其产品大量冲击美国曾居于优势的市场领域,这一严峻的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深刻反思。经过比较研究,美国学者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的企业管理方法中有不少是为美国企业界所忽视的,其根本差异表现在,美国企业注重管理的硬件方面,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日本企业则不但重视“硬”管理,更注重“软”管理,即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比较的结果使美国学者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随即,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迅速在世界范围兴起一股企业文化热潮。
我国的企业文化研究和建设远远落后于西方成熟企业,尤其是许多民营企业,基本谈不上企业文化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历史仅20余年,基本还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状态,他们认为在企业创业初期,主要精力应放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金运作上,企业文化建设是进入成熟期后才需考虑的问题,是大企业的专利,民营企业没能力也没必要进行文化建设。还有的认为搞企业文化建设就要花钱,把企业文化看作一种锦上添花的东西,没有认识到其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论的价值和作用。
2.企业文化建设简单化,片面化。许多民营企业片面地理解为整几份材料,提几条口号,搞一两次文体活动,邀请培训机构老师作一场讲座,给员工一次外出旅游活动,出几期黑板报等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其实,这是对企业文化的简单化和片面化理解,上述的一些活动,仅仅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或称之为“文化活动”,如果企业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导,没有形成契合时代要求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并在经营过程中渗入到每个员工和所有者(股东)的内心,最终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产品观、服务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共同的理念,所谓的文化建设只能是流于形式。
3.把广告宣传当成企业文化。许多民营企业认为把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及企业形象套上一、两句时髦的广告用语,在电视上播放,就是企业文化。
4.家族色彩浓厚,企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特点是往往将其成员分为“自己人”和“外来人”,浓厚的以血缘和裙带关系为主的管理模式易淡化雇主与员工的关系,形成各自利益共同体,弱化了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不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团队优势无从发挥。
5.盲目效仿西方企业文化。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及企业文化的研究和管理领先于我国,许多民企认为只要引进国外先进的企业文化就可解决问题,甚至有人专门拿西文的企业文化与国内传统企业文化相比较,从中指出传统文化的缺点和弊端,进而对其进行否定和抛弃。事实上,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任何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不能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它就会水土不服,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
三、传统文化与民企文化如何融合
1.中西方企业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生存环境、发展环境、地理环境、历史成因、民族构成等因素的不同,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而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相应地,不同国家和地区或民族,其企业文化也就不同。
西方企业文化是在近代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下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根本出发点就是把企业和个人看成一个纯粹的“经济人”,“经济人”都有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因此,西方企业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强调企业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可能会损害社会其他主体的利益,因而强调规则,所有“经济人”应在统一规则下实现自身的目标,注重制度、规则或契约是西方企业文化的第二个特点;西方企业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竞争,竞争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保证,竞争导致优胜劣汰,是没有人情的,而所谓的人情是其他范畴的事情。因此,西方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即是利益文化、制度(规则或契约)文化、竞争文化。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一种“和”的文化,有时被认为是一种“中庸”文化,如“天人合一”、“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等。体现在思想的差异上,西方文化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天经地义的,而中国文化则强调要“重义轻利”。西方文化强调以“制度为本”,一切要服从制度,以制度约束人,而中国文化则强调“以人为本”,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讲究人情。西方文化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中国文化则认为要“仁爱”治人,以“和”对待竞争对手。体现在行为方式上,西方文化在经济往来中直面利益,不同主体间主要以利益为纽带而结合,而中国文化除讲利益关系外,很大程度上渗入情感的结合,讲究人际圈;西方文化处理利益矛盾时往往对事不对人,更多依靠合约或诉讼解决争议,中国文化则更多“看人处事”,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到万不得已是羞于在法庭上见的。西方文化勇于面对竞争,竞争中的成败,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中国人,尤其是有一定成就的人士,一旦在竞争中失败,则认为是很丢脸面的事情。
既然中西方文化有如此大的差异,作为成长在中国土壤的民营企业,可否完全照搬当前盛行的西方企业文化呢?答案是否定的。橘在淮南为橘,到了淮北则为枳,口味坏得不可入口。有证据表明,现在全球合资企业是最难经营的企业,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差异和文化冲突,如中法合资的广州标志汽车公司因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合资不过几年就宣告解散。美国许多著名的咨询公司在中国国内吃不开,弄坏了好几个案例,并不是人家的东西“不好”,而是不适合中国企业的缘故。
2.传统文化与民企文化的融合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儒家反复告诫人们要摆正“义”与“利”的关系,要使个人的行为与仁义、道德、道义相符。孔子说:“君子明得大义,小人只懂财利”《论语·礼仁》,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等。这些思想表面上看,与当代西方主流企业文化是相冲突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矛盾的。实则不然,企业构成要素中除了资本、技术等物质的东西外,决定一个企业兴衰的根本是人,资本的运作靠人,技术的掌握和使用在人,生产要素的配置取决于人。我国传统思想中“和”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精神,不仅契合了世间万物发展的要求,也是所有社会活动必须遵从的最终法则,通过“和”,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超越任何西方文化的人类最高思想境界。德治、仁爱、礼让等思想,并没有否定个人利益、社会竞争和社会法则,而是对以“功利”为导向,以“契约”管理为手段,以“竞争”促发展文化的一种修正和补充。
近年来,随着世界能源、环境危机不断加剧,“9.11事件”的爆发等,说明西方原有的唯我发展观、唯物质观、唯制度观已存在许多与社会趋势不相适应的地方,中国传统思想越来越受重视。目前日本不少企业把《论语》作为日本工商企业的“圣经”,把其中的思想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方针。被尊为“日本工业之父” 的涩泽荣在其所著的《实践论语》一书中坦言:“我的经营中虽饱含着辛苦和惨淡,但是由于常遵孔子之教,据《论语》之旨,故使经营获得了成功”。松下公司在其商业干部学校中,把儒家经典作为商业道德课的教材。韩国学者安炳周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他说:“儒家思想对防止现代化发展中产生的私欲、利己主义等不良倾向和社会思想的堕落,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因为在价值观方面,儒家文化倡导为别人作牺牲和忘我精神是受到普遍尊重和赞扬的良风美德,这些传统思想正是西方所没有的” 。美国学者彼得?伯格认为“儒家文化展现出了经济的动力”。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得主法国巴黎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目前,西方对东方文化非常器重,认为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