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论全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一)

论全球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一)

详细内容

[摘要]作为一种话语形式的全球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全球化视域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形成以原则为基调、以路径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的一体化创新体系,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全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生;创新
  
  话语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建构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传导、输送、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权利构造的参与者。在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面临新的课题,面临新的话语冲击、重组、挑战、渗透等。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积极走在时代前面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积极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易于接受全球化的理念、各种思潮、全球化话语等,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带来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化的话语内涵及其走向
  
  (一)全球化的不同解读。关于什么是全球化问题,目前学术界作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安东尼・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化的视角,包括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民族国家体系、世界军事秩序和国际劳动分工等方面纬度。阿芒・马特拉(Armand Mattelart)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内外的商业活动,它是一个公司的组织模式和一个世界空间建立关系的模式。这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赫尔德等人指出“全球化最好被理解为一个进程或者一组进程,而不是单一的状态。它反映的既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逻辑,也不是一个世界社会或者世界共同体。相反,它反映出了区际交往和交换网络与系统”。全球化是一个多样性的存在,全球化不导致同一化。这种观点目前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同和支持。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导致了商品、资本、信息和人员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频繁的流动,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更加息息相关。全球化也代表着超越国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系的形成”。这种观点把全球化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话语概念,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衍生出来的文化全球化的话语表达。概而观之,全球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球性话语表达,是不同的主体所建构的话语形式。全球化作为一种新的话语形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全球化甚或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而存在,是一种新兴的话语表达。
  (二)全球化的话语内涵。全球化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而存在,具有特定的内涵。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全球化话语是一种跨民族、跨区域性的话语形式,是对世界存在、事物发展的全球性描述。二是全球化话语是多样性的,包括经济全球化话语、文化全球化话语、信息全球化话语、网络全球化话语等类型。不同的话语类型描述、诠释不同的意义表达。然而,必须关注的是,全球化话语的多样性并不排斥在一定领域上趋同性不断增强的特征。三是全球化话语是一种建构性话语,是在描述、诠释世界事物发展的基础上,用独特的话语去建构全球化知识和理念。全球化话语具有跨区域、普世性和渗透性强等特征,对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的话语具有很大的渗透性、破坏性影响。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全球化话语是对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话语的一种冲击,甚或是解构。
  (三)全球化的话语走向。全球化话语作为全球性的话语存在,它既超越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话语特征,又不断从这些话语领域中汲取营养。作为全球性的话语,必然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为广大群体所接受。换言之,全球化话语将不可忽略地走向民族国家和地区。然而,全球化话语与其他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的话语接触、同化、冲突和共生就成为其不确定的走向。接触是全球化话语的最初层面,世界话语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话语接触成为可能,也为话语同化和冲突提供了不确定因素。全球化话语与地方性话语接触,话语的差异性使得强势话语往往渗透到弱势话语领域,话语同化、话语霸权难以消解。毕竟弱势话语从来没有(也不愿意)放弃自己话语权力的倾向和捍卫自己话语权力的努力。相反,它们正通过民族主义话语、意识形态话语、民族文化话语等形态竭力保护自己的话语权力和空间,其后果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话语冲突。这种冲突包括强势民族文化话语与弱势民族文化话语的冲突,传统话语与现代话语、后现代话语之间的冲突,全球化话语与地方性话语的冲突等。此外,全球化话语的另外一个走向就是话语共生。进言之,就是全球化话语同其他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话语的共生。话语共生是对话语同化、话语霸权的消解和摒弃。共生作为话语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给全球化话语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话语共生将成为全球化话语乃至其他民族性、区域性、地方性的话语健康发展的乐观走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由全球化话语的可能性走向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全球化视域下,难以避免地受到影响。在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融民族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子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理论,必然要遭到全球化话语的接触、交流、渗透、冲突等。随着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网络全球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以其独特和敏锐的时代眼光放眼世界、着眼未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面临全球化话语的两种境遇,即在全球化话语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广泛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话语资源,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全球化话语的冲击下,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滞后性,导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话语失语、话语失效等现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正视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新的机遇。就理论层面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理论与全球化话语理论一样同属于一般性的话语理论范畴,具有一般性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属性和价值取向。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全球化话语在理论层面上具有某些共同性、相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全球化话语可以在一定的环境和场合下相互沟通、相互吸收,而不是完全相排斥。而全球化话语是一个涉及全球性的话语理论,内涵极为丰富,其边界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的视域,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提供了新的广阔的空间、机遇和契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发展在全球化话语理论的空间下,能够获取更多、更加丰富的话语资源,进而不断拓展自身的话语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奠定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