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电视电影论文>民生新闻: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追求(一)

民生新闻:中国电视节目的“本土化”追求(一)

详细内容

【摘要】民生新闻是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新闻,目前,各地风生云起的电视民生新闻立足本土,体现人本,就是地方电视新闻本土化趋势的表现。“民生新闻”的提法近年来颇受学术界关注。从学术角度看,民生新闻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具有独立内涵的新闻学概念。广义地说,所有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因此,应该都是民生新闻。
  【关键词】电视节目 民生新闻 本土化
  
  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类型不同的是,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电视民生新闻是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为平民百姓所关注,并与之日常生活、生计相关信息的电视新闻报道。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讯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
  
  一、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基本品格
  
  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体都宣称要努力贴近群众,但却始终不能真正受到群众欢迎,原因在于,这种贴近并没有真正赋予普通百姓以话语权。与媒体的高高在上相比,普通百姓成了缄默的一群。我们的媒体不屑于报道那些在媒体专业人士看来不太富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百姓没有可供自己言说的管道,又没有真正的代言人,自然也就缺失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美国传播学者D.麦奎尔的研究表明,观众接触电视内容,有四种基本的满足类型:心绪转换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环境监测效用。凡是能够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媒介内容,都会有很好的受众效果。受众只选择他心目中认为值得信赖并能给自己带来较大收益的媒介内容。
  由此可见,经由人文关爱培植起来的受众对媒介的依赖、信任关系是电视的品牌,它可以最直接和广泛的实现媒体下情上传的功能,以及媒体的舆论监督在树立社会公共道德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做具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民生新闻。
  能走进误区,比如在选题把握上,不能走极端,即把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新闻停留于琐碎和表面,民生新闻也应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在从本地需求出发,做本地的内容的同时,学会找到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把时政和经济新闻转变成民生新闻,形成有主流新闻意识的本土民生新闻。内容为王似乎永不过时,电视新闻也不例外。从地方电视新闻的采访内容看,节目都充分表现出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习俗、文化习惯,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关注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同时采用平民化的表述方式,突出了地域接近性的特点。地方电视新闻作为各地的大众主流媒体,采访对象基本上是本地区的,收看观众也是本地区的,因此,为了满足观众了解身边事的欲望,更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地方电视新闻大篇幅地播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讲他们喜闻乐见的新闻,还有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新闻。这也最真实地回归了新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