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财政研究论文>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关系研究(一)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与财政体制改革的关系研究(一)

详细内容

作为规范各级政府间分配关系的财政体制,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1994年推出财政体制的重大改革──全面实行分税制时,人们普遍希望通过这项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中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然而,针对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很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并没有缩小的局面,有人对分税制在其中的作用提出了疑问,甚至认为它不仅没有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反而扩大了这种差距。那么,近几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究竟有了怎样的变化?财政体制改革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二者又是什么关系?本报告就将通过实证分析并结合理性分析回答这些问题。为了便于说明实行分税制三年来国民经济在区域间协调发展方面的情况,我们以实行分税制的前三年即1991-1993年的相关指标来进行对比分析。

一、实行分税制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人均值,基本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考察这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就基本可以说明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大体趋势。

1.三大区域GDP增长率的比较。

经考察,实行分税制以来各区域的GDP,中部地区的增长势头明显好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由前一阶段低于其它两个地区变为高于其它两个地区,增幅提高了7.2个百分点。其次是西部地区,增幅提高了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基本保持前一个阶段的增长率,甚至略有放慢。见表1。
表1:各区域GDP增长率※,单位:%。 1991-1993年 1994-1996年 东部

中部

西部

26.7

19.4

20.4

26.0

27.2

24.4

※1: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

※2:本文据以计算的数据资料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

2.各区域GDP占全国比重变化的比较。

各区域产值占全国比重变化方面,基于较高速度的增长,中部地区的产值比重止跌回升,尽管还不是很明显;而西部地区虽然产值增长趋势好于东部地区,但由于基数低,产值比重仍然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产值比重在前一个阶段较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后一个阶段基本维持未动。这也就是说,实行分税制三年后,东部地区与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大体维持在实行分税制前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差距一直扩大的势头得到了抑制。见表2。

表2:各区域总产值比重,单位:%。 1990年 1993年 1996年 东部

中部

西部

51.1

30.1

18.8

55.3

27.2

17.5

55.2

28.0

16.8

3.各区域人均GDP水平的比较。

从绝对差距来看,中部与东部、西部与东部的差距继续扩大。前者由1993年的2083元扩大到1996年的2383元;同期后者由3918元扩大到4801元。但中部与东部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1993年是1:1.94,1996年为1:1.88;西部与东部的相对差距则继续扩大,由1993年的1:2.25扩大为1996年的1:2.35。从增长率来看,中部地区明显加快了步伐,东部地区有所放慢,西部地区则略有提高。这与各区域GDP总量增长情况基本一致。见表3。

表3:三大区域人均GDP增长率,单位:%。 1991-1993年 1994-1996年 东部

中部

西部

27.3

20.3

21.6

24.8

26.1

22.9

综上分析可知,实行分税制三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变化的基本特征是:中部地区增长势头强劲,GDP总量及人均值的增长率居三大区域之首;总产值所占比重止跌回升;人均GDP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东部地区GDP总量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西部地区虽然GDP总量及人均水平增长率均有所提高,不过由于增幅小,加之基数低、基础差,总产值比重及人均GDP水平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继续扩大。综合起来看,中西部内陆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虽然没有缩小,但差距扩大的势头基本得到了控制,大体维持在实行分税制前的既定格局。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势头得到抑制的原因分析

1.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以及“梯度发展”效应,开始逐步体现、释放出来。

鉴于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局面,党的十四大报告就这一问题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和布局合理化。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多次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战略布署,并出台了一系列倾斜政策;理论界和经济界也纷纷呼吁缩小地区差距;中西部地区自身开始转变观念,积极进取,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东部地区的政府和企业也伸出了合作与援助之手。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引导作用逐渐体现了出来。此外在客观上,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传导机制是由东部先向中部,然后再向西部传递,亦即“梯度发展”效应近年来由东部开始向中西部逐步释放。这些就使得中部地区在近几年有了较好的宏观环境和发展机遇,经济发展得以明显加快,从而带动了整个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发展。

2.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重大基本建设项目的布局和投资力度,尤其是对中部地区,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目前,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我们研究,1991-1993年,投资增长率与产值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96,1994-1996年,这两组数据的相关系数高达0.99。经过近几年来的宏观调控,全国盲目膨胀的投资规模得到了抑制,增幅明显回落,实现了适度增长和低通胀的目标。但在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布署下,各区域的投资紧缩力度有所区别,东部幅度最大,达21.5个百分点,其次是西部为17.2个百分点,中部最小,仅为10.5个百分点。这就使得分税制三年来中部地区的投资增长率在三大区域中最高,从而其产值增长率也就最高。见表4。

表4:各区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单位:%。 1991-1993年 1994-1996年 东部

中部

西部

44.5

34.3

38.3

23.0

23.8

21.1

此外,在项目布局方面,近年来举国瞩目的特大项目,如京九铁路、南昆铁路、黄河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等均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尤其是在中部地区。这些项目的开工和建成,大大地带动和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期更将发挥出引导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