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历史教案>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详细内容

第20、2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2、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
3、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一、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民主政权建设――新中国成立――奠了政治建设之基
(1)筹备――中国人民政协商会议召开(1949、9)
①新政协代行了职权(1949―1954)
△1949年9月召开的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有何表现?
①确定国名、规定国家性质
②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当时为什么不召开全国人大呢?
全国尚未完全解放,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和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还不成熟。
②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性质(1949―1954)
(2)成立(1949、10、1)
(3)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作用:
2、民主制度建设
(1)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初步建立: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北平)
②正式确立:1954年召开后
A政协性质:组织
B政协主要职能:和
③发展:1956年提出“八字”方针:,
④完善(延伸到1982年):发展为16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①初步确立:《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
②正式建立: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B这部宪法体现了和两大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有何意义?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治制度
②它为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目的:实现民族、民族和各民族
1947年,第一个自治区――自治区成立
《共同纲领》规定:应实行的区域自治
1954年宪法确认:它是中国一项政治制度
1984年颁布了《自治法》
③意义:
A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的愿望
B实现了民族,保证了祖国和民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何特色?
①人大制度具有的代表性,实行原则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与的党关系,是关系,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了少数民族,体现了真正的
3、民主法制建设:《共同纲领》(临时宪法)→1954年西方(正式宪法)
△当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和1954年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以后,中国是不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呢?为什么?不是,因为: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基本完成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何历史意义?
使中国发展有了
二、“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表现:
①大批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
②国家主席被迫害致死――新中国最大的冤案
③国家宪法成为,各项法律
④各级党政机关被夺权,陷于
⑤工厂停产、学校停课,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⑥全国人大10年未开,政协制度不能实行
2、教训:
①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必须坚持以为中心
②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和建设
③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领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崇拜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②平反冤假错案
③加紧立法工作,形成了以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有何意义?
使民主政治化、化,为奠定了基础
④依法治国成为国策(课本无此内容,依课标要求补充):
“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的重点
1999年把“依法治国”正式写进
依法治国是的基本保证
意义依法治国是社会和社会的重要标志
维护社会、实现国家的重要保证
2、民主制度得以重建和完善
△阅读课文“◎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部分的课文,回答: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制度得以重建和完善有何表现?
①1982年,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16字方针
②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治法》
③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法》
A变化:政府任命→B创举:“”制度

△随堂练习――《全品》第20课、第21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0课、第21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