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历史教案>岳麓版高一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1

岳麓版高一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1

详细内容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 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知识目标:
夏朝政权的建立;商朝建立及显著特征;内服、外服制度;商朝的神权色彩;西周灭商;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大宗、小宗;周朝的礼乐制度。
预习思考:
1、商朝内服、外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3、西周的诸侯国与商代的方国有什么不同?
4、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
导学提纲: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①建立:时间:前 历史地位:第一个、开端
②制度特点:
2、商代的政治制度
①建立:时间: 人物:
生活方式:
王朝特征:
②主要制度: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制度。_________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________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_________的关系。
③重要补充:商朝是个弥漫_________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_________以强化王权。
④局限性:
二、封邦建国
1、周族的兴起和西周的建立
①兴起:生活方式:
兴起地点:
兴起时间:
②建国:时间:
人物及事件:
都城:
2、分封制
①概念:
②概况
A、直辖地:
B、分封类型:同姓(地位?)异姓(几类?)
C、发展:
D、特点: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目的:

2、特点: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端?
2、历史研究中,哪些可以作为可资利用的凭证?
3、思考:
①内、外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商王是如何通过双轨制来控制联盟实际权力的?
②结合“知识链接”分析为何商代“人殉”、“人葬”现象较为普遍?
补充: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封邦建国”与“封建社会制度”的区别?
④西周的诸侯国与商代的方国有什么不同?
⑤分封制与宗法制 关系如何?
⑥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4、理解:《大宗、小宗示意图》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3、内容:
①大宗:

②小宗:

③大、小宗间的关系:
4、评价:


5、强化:5、总结:
①西周为遏制商人势力采取了哪些措施?
②归纳“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③西周是如何通过宗法关系加强周王权威的?
6、提炼:西周分封的原则-“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知识运用:
1、下面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
《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周文王之父)之兄也。”
《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燕召工公世家》:“召(shao)公?(shi)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商,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zhuanxu)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
请分析,上面西周封侯的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2、(1996年全国高考题)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荀子•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这说明: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 ②利用血缘纽带与分封制度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4、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强化国家机器 C、普遍实行分封制 D、压迫奴隶和平民
5、在西周分封制下,各封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有:①服从周王室的政令,重要官职任免要报周王批准 ②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 ③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 ④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简述西周分封制概况。
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
春秋战国的分裂和秦的大统一及其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的建立;
重要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可动摇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并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要注意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具体分析。在明清前,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因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体现出它的进步性。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这表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反动,而就整个封建制度来说亦已渐趋衰落。
预习思考: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封建社会时期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是怎样建立的?秦朝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
导学提纲: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一课时)
一、春秋战国的群雄割据
1、历史分期:
2、历史地位:
3、政治特征:
①春秋


②战国


二、秦的统一
1、历史条件


2、进程
①时间:
②人物:
③过程:
3、疆域:东临_____,西到______,南到 ,北抵 。
4、意义:1、讨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分别是什么?从其不同上反映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2、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从大势所趋、实力所及、个人所能三方面考虑)


3、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措施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A.措施
a.皇权――至高无上、皇位继承制

b.中央――各级官员的配合与牵制

c.地方――废分封、置郡县,严格控制

d.维护――选、考官吏制度;细密、严苛的法律

B.基本特征
C.意义

②修长城
③开交通
④五统一 ―― 币、度、量、衡、字
⑤整风俗
2、影响:
①积极性

②局限性

4、思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5、讨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知识运用:
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请分析,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第3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目标:
汉、唐、宋的地方管理制度;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加强;汉初、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汉、宋时期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预习思考:
1、西汉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七国之乱”、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其共同原因是什么?
3、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4、汉、宋两朝为削弱地方分权势力所采取的措施分别有哪些?
5、比较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导学提纲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七国之乱
①原因
A.汉初的地方管理措施及后果:
人物
措施
后果
B.有识之士的主张
人物
主张
C.汉景帝的举措
②经过――时间、旗号、首领、参加者


③结果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①目的
②措施
A.建立中朝
成员
职能
后果

B.设置刺史
数量
职责
作用
C.实行“推恩令”
目的

内容
后果
③评价
A.积极作用


B.弊端


1、讨论:西汉时期在地方管理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讨论:《治安策》、《削藩策》及“推恩令”的措施有什么共同之处?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藩镇割据
①原因――安史之乱的影响、地方节度使的设立
②表现――节度使的继任方式
③影响――导致了国家分裂
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①原因――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②特点
A.北方――五代相继、混战割据、周世宗改革奠基
B.南方与山西――十国并立、相对稳定、发展经济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宋的建立――时间、地点、人物、方式
2、中央集权的加强
①措施
A.收精兵
机构设置
兵力部署原则
统、发兵权分离
B.削实权
中央――分割相权为三
地方――州郡直属中央、置通判限制州郡长官、废武用文
C.制钱谷――中央通管
②评价
A.积极作用――加强、改变、消除

B.消极作用――造成


3、讨论: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4、讨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两大着眼点是什么?

5、小结:比较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知识运用
1.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制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都由于诸侯王国的乱上而瓦解
2.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皇帝:“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必稍自弱矣。”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A.主张推行分封制 B.提高诸王的政治地位
C.剥夺诸侯王的直属领土 D.施德于诸侯,收买人心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并规定
A.侯国相当于县,直属朝廷 B.列侯名义上受朝廷节制
C.侯国受王国管辖 D.列侯归郡统辖
4.五代十国时期,皇帝要调动一个实力较大的地方将领,事先总是调兵遣将防备其反抗,如临大敌。这反映出
A.地方将领会发动兵变 B.皇权专制制度已趋没落
C.地方将领反对封建专制 D.皇权与割据势力矛盾尖锐
5、“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用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
A.剥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B.防止分裂割据
C.防止“陈桥兵变”重演 D.加强中央集权
6.从总体上看,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第4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枢密院、计相、中书省、丞相制度的废除、殿阁大学士、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
预习思考:
1、隋唐、宋、元三朝中枢权力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如何评价的这两个方面的变化?
2、明清时期中央权力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应如何评价的这一变化?宰相的地位和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传统相权的衰落和废除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导学提纲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隋唐至元朝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①机构组成

②丞相间的关系

③评价


2、宋朝
①机构设置――“二府” 、三司

②职责

③评价

3、元朝
①机构设置

②丞相组成及权力

③评价

二、明清专制皇权的强化
1、明朝中央权力体系的演变
①丞相制度的废除
A.时间、人物
B.原因――吸取元朝教训、确保家天下的需要

C.废除


D.评价

②内阁的设立
A.背景――殿阁大学士的设立:人物、目的、地位


B.设立――人物、成员、地位

1、回忆:历史上何时、采取何种措施曾削弱过相权?


2、讨论:应如何看待三省六部制下相权的牵制与配合?它与当代的三权分立制度是否有区别?为什么?

3、讨论:宋太祖分割相权的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4、讨论:传统相权的衰落和废除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2、清朝中央权力体系的演变
①清初中央机构的设置及职能(一阁一会)


②军机处的设立
A.设立――人物、目的、成员地位


B.职权的变化

C.评价――提高、集中、标志

5、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实质是什么?


6、明的阁老和清朝的军机处大臣能否与明朝以前的宰相相提并论?为什么?


7、小结: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变化概况。

知识运用

1、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完善中央集权 B、防止宰相权重难制
C、扩大民主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开始于隋朝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3、图A-图B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图A与图B,最能说明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放到兵部与吏部
4、、北宋政府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是以下哪一矛盾的结果?
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B、中央官吏中文臣和武将间的矛盾
C、中央政府和广大人民的矛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5、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类似于唐朝的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6、、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最准确的表述是
A、废除丞相避免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B、设内阁,参与国家决策
C、严加控制中书省和丞相权力 D、加强君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
7、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其表现是:①皇帝可以直接指挥中央各部门 ②皇帝可以直接指挥地方大臣 ③皇帝可以自行裁决军国大事 ④皇帝可以避免决策失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
8、清朝军机处的鼾实质上反映了:①封建专制的加强 ②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③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④君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知识目标:
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的不同特点,古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地理、社会特点,古希腊城邦政体的的性质和主要形式
主要探究活动:
1、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政治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2、结合教材第33页的“知识链接”,试分析造成东西方不同政体的原因。
重点知识: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点和政体的主要形式。
难点知识:古希腊公民政治的形成原因和实质。
导学提纲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1、存在时间
2、地理位置
3、历史地位
4、概况
①克里特文明
 时间
地点
出现标志

②迈锡尼文明
时间
地点
出现标志

③两个文明的不同特点

二、古希腊城邦
1、出现时间
2、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①政治(自治、权利归属、公民政治)


②经济(商品生产、海外贸易)


③对外关系(殖民扩张)


④文化(广泛吸收东方文化成果)
1、回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什么?


2、讨论:结合教材第32页的地图,试分析造成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不同特点的原因。――迈锡尼文明地处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克里特文明地处孤岛,在当时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可能能够免受外来冲击

3、讨论:古希腊城邦在政治、经济、对外关系、文化上的突出特点分别是什么?结合教材第33页的“知识链接”,试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要求、血缘纽带的松弛、对个体作用的 重视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3、古希腊城邦政体
①主要形式


②划分依据
③实质
④评价


4、讨论:结合教材第33页的“知识链接”,试分析造成东西方不同政体的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生活方式的差异、血缘纽带的强弱、价值观念的不同

5、应如何评价古希腊城邦的公民政治?

知识运用

爱琴文明是指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请回答1―2题。
1、克里特岛产生了君主制国家的标志是: ①王宫建筑群的出现 ②象形文字的出现 ③《荷马史诗》 ④迈锡尼狮子门上的石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2、西方人称之为“黑暗时代”的是
A、公元前2000~前1700年 B、约公元前1400年左右
C、公元前16 ~前12世纪 D、公元前12世纪后的300多年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城邦逐渐发展起来。请回答3-5题。
3、古希腊最大的城邦是
A、斯巴达和雅典 B、克里特和迈锡尼
C、斯马达和迈锡尼 D、特洛伊和雅典
4、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的政体是
A、贵族制和君主制 B、贵族制和民主制
C、君主制和寡头制 D、君主制和僭主制
5、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城邦逐渐发展起来。请回答:
(1)什么叫城邦?

(2)古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3)希腊城邦的公民政治有何意义?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知识目标:
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雅典民主的得失。
主要探究活动:
1、雅典民主制是怎样确立起来的?
2、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重要特点?
重点知识: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难点知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古希腊公民政治的形成原因和实质。
导学提纲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民主制的确立
1、从君主制到贵族制
①时间
②贵族制的特点:是一种 的制度,实行 、 的法治原则。
③意义:使君主制时期的 和 变为集体领导的 和 ,为政体进一步向 演化准备了条件。
2、从贵族制到民主制
①原因
②过程:公元前 年的 改革和公元前 年的 领袖 的改革,使雅典最终确立了民主制。
二、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及其体现
1、基本特点: 。
2、体现
①公民大会:
A.地位
B.职能
C.公民权利
D.重要程序、贯彻及作用

②五百人议事会
A.地位
B.职能
a.大会期间 b.休会期间
③民众法庭
A.地位及职能

B.执法原则

④其他众多行政和军事机关
三、雅典民主的得失
1、积极作用
2、局限性1、回忆:古希腊城邦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雅典民主制的确立是个长期的过程?这反映了什么历史发展趋势?――由专制向民主

3、归纳总结:雅典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证民主制的正常运作?这些措施是否有效?――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举公职人员和定期审查制度、陶片放逐法反对民主的敌人、制定辩论的章法和发言人条件


4、请总结雅典民主政治的得失。

5、动脑:雅典民主政治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健全的监督机制、突出的道德建设要求、规范的管理、对个体价值的重视
知识运用
1、雅典民主政治先后经历了 ①君主制 ②贵族制 ③民主制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2、梭伦改革中体现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的是
A、废除债务奴隶制B、设民众法庭 C、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公职 D、按财产划分公民的等级
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是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点。请回答3-4题
3、雅典民主制下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民众法庭 D、执政官
4、五百人议事大会是①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②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 ③在两次大会的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的最高权力的代表 ④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以下对雅典民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新形式 B、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公民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C、在城邦内部每一个人都享有充分的民主 D、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民主全盛时期的到来
6、阅读思考:梭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根据每年谷物收入,雅典公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并担任相应的官职。
第一等级:500麦斗以上称为“五百麦斗级”,可担任执政官、司库。
第二等级:300麦斗以上称为“骑士级”,可任执政官。
第三等级:200麦斗以上称为“牛轭级”,只能任低官。
第四等级:200麦斗以下统称“日佣级”,与一切官职无缘。
请回答:梭伦改革中这项重要措施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①以财产的不平等打破了基于出身不同的不平等。 ②鼓励了雅典公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雅典经济的繁荣。
③使公职人员有时间处理公共事务。
7.课外探究: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人生来就是上等的,女子则是下等的,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
思考:东西方这几位思想家,为什么在这些问题上的观点竟如此相似?你能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吗?从中你如何感悟人类社会发展的共性与特性?
相似原因:男性是生产动力的主要来源、血统以男性为准来计算、私有制下依据生产资料的拥有量来分配社会产品和依据财产的多少或血统分配政治权利
共性:同一生产力基础导致相似的思想意识;人的社会地位决定于经济地位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8、各抒己见:
●一位西方史学家评价古希腊城邦的成就时说:“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
●有些中国学者认为,在伯利克里时代,尽管民主政治有了高度发展,但其阶级本质仍然是奴隶主的民主,是对奴隶进行专政的手段,所以不能过度美化。
你比较倾向于哪种意见?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要站在历史的特定时空点上来认识历史。在当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雅典人创造出以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为基本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了城邦每一个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为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利的社会保障,使古希腊文明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先声。因此,对于以雅典城邦为典型代表的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二种意见:尽管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发达,但它只是雅典城邦少数人――祖籍本邦的成年男性即城邦公民的民主,是城邦公民联合起来欺压妇女和奴隶及外邦移民的工具。因此,雅典的民主深深打上了阶级和男权主义的烙印,不能过度美化。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知识目标:
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共和制的组成机构和职能,保民官的设置,元首制的建立和实质,《十二铜表法》的诞生、特征和历史地位,《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组成,《查士丁尼法典》的意义,罗马法的历史地位
重点知识:古罗马政体的演变历程,罗马法的组成
难点知识:古罗马政体演变的特点和原因,《十二铜表法》的实质和意义
主要探究活动:
1、罗马政体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2、罗马法的构成及其历史地位如何?
导学提纲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古罗马政体的演变
1、演变历程
①君主制:罗马 ,实行 。
②贵族共和制
A.存在时间:从 到 。
B.机构组成及职能:主要由 、 、 三层机构组成。执政官设 名,一切政令必须经 同意方可执行。元老院是国家的 机构,全体成员皆由 组成,实行 、 的原则。公民大会是 可参加的会议,负责 和通过 拟定的提案。
C.权力分配:共和国早期, 垄断一切国家权力。后来,又设置了平民自己的官员―― ,其职责是保护 利益、 ;他们有权否决 的决议。
③君主制
A.开始时间和人物: 年, 正式确立起个人独裁统治,罗马由贵族共和制转变为帝制。同年,元老院授予他 的尊号。
B.制度名称及实质:因最高统治者采用“ ”称号,其制度被称为 。其实质是披着 外衣的 。到 , 实行公开的君主统治。
C.君主权力:在元首制下,元首控制着 ,集 、 、 等大权于一身。
2、演变的特点:
二、古罗马的法律
1、主要法律
①《十二铜表法》
A.时间和原因:诞生于 时期,是由于 的强烈要求和 而制定的。
B.主要内容:包括 、 和 等。
C.评价1、复习:古希腊人留给后世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集体领导和民主管理的诸多形式和以“个人导向”为倾向的价值观

2、古罗马的政体演变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演变的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
3、古罗马共和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贵族民主、平民监督、法律维护

4、古罗马贵族共和制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个人专权、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决策原则、执政官设置、同僚制和任期制、公民大会和保民官的设置、《十二铜表法》

5、雅典民主政治与古罗马贵族共和制有哪些显著的不同点? ――决策机构、民主范围、权力分配依据、维护方式

6、应怎样评价《十二铜表法》?特点、实质、作用、地位

主 体 知 识问 题 思 考学生发现
②《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A.组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由《 》 、《 》、《 》 和《 》等四部法典组成。
B.代表作――《 》: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 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 上的创造成果,成为后来 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 。
2、评价:


7、罗马法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知识运用
1、阅读与思考:《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请回答:你对这个条文怎么看?当时为什么会规定这一条文?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妇女在法律上不能享有完全的权利。
妇女不享有家族权,处于受支配的地位。
歧视妇女。

2、阅读下列摘自《十二铜表法》的材料:
第5表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3、第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8表 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节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需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11表 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请思考:这些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吗?为什么?
不能体现。
如第8表中自由人与奴隶在受到伤害时所付罚金的不同、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的规定,就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

3、古罗马贵族共和制建立于
A、前8世纪 B、前7世纪初 C、前6世纪末 D、前5世纪初
4、古罗马共和制由哪三层机构组成:①执政官 ②元老院 ③公民大会 ④保民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的理由是
A、他击败群雄 B、他恢复了罗马和平 C、他确立了个人独裁 D、他推行元首制
6、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平民保民官的强烈提议促其产生 B、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C、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D、它极力打击贵族,维护平民利益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