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5
详细内容
岳麓版高一历史上册全套教学案5
重难诠释
1.民主、法制及其关系
①民主首先和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它有两个方面:一是国体,即哪个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民主的本质。另一方面是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这是民主的形式。国体决定政体,而政体是国体的具体体现和保证条件。
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建立和完善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全体人民利益的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并且享有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权力。
③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制定或认可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相统一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2.关于“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各项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各方面的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化、法律化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或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它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要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行政执法制度和司法制度,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民主法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战略决策。
巩固练习
1.“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践踏,主要表现在:①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 ②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 ③党的各级组织遭到破坏 ④ 党内的组织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
A.修改并完善《宪法》 B。平反冤假错案
C.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D.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3.为“民告官”提供法律保证的法律文献有: ①《刑事诉讼法》 ②《民事诉讼法》 ③《行政复议法》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A.①② B.②③ C ③③ D.③④
4 党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十二大”上 C。“十五大”上 D。“十六大”上
5 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不包括
A.人事自治 B.民主选举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6.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通过本节内容及其有关知识回答:
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②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文革”时期对民主法制又是怎样践踏的?
第27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实践,掌握其特定含义,理解它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的理论构架。
2.过程与方法:有效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和成功实践的科学分析,认识到它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也反映了港澳台同胞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预习思考:
1.列举台湾与祖国大陆几经分离与回归的史实。并分析当前台湾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2.“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怎样形成的?
3.香港地区是怎样一步步沦为英国的殖民统治的?中国是怎样收回香港地区的主权的?
4.请思考:“一国两制”与“台独”分子提出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有何区别?两岸对峙局面出现后,海峡两岸关系有了哪些新发展?
5.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主体知识
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解决 而提出来的,在20世纪 年代中后期就有了雏形。
2. 年9月,全国人大委员长 在谈话中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 ”,这些原则后来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20世纪80年代以后,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深刻含义:在 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 ,台湾和港澳保持原有的 不变,两种制度 ,这是实现 的必经之路。这样,完整的“一国两制”理论逐渐形成。
4. 年12月,全国人大 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 。在 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 以法律规定,使“ ”有了宪法保障。
5. 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 上通过,正式成为我国的国策。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时机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中国 , 不断提高, 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为解决港澳问题指明了方向。
2.香港回归
① 经过
A. 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 》,确认中国政府将于 年 月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B. 年 月 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日,《 》正式生效。
②意义:洗刷了百年国耻,翻开了 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 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澳门回归
① 年4月,中葡正式签署了《 》,宣布中国将于 年 月 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② 年 月 日,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 退守台湾后,两岸关系长期紧张,双方时有战斗发生,互不承认对方的 。但争执中也有共同点,即都认为 , 只是中国的一个省。
2.在 统治后期,顺应了一些时代发展的潮流,在两岸 的交流中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态度。
3. 主政期间,台湾岛内公然出现了一股“ ”势力,企图制造“ ”或“ ”2000年,台湾地方领导人 更公开宣扬“ ”论。
4.面对 的大是大非问题,中国大陆坚持 是历史的必然, 是中华民族的心愿,但针对“ ”,决不承诺“ ”,并把这作为中国的一贯立场。
5.2002年党的 报告中再次强调,“ ”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重难阐释:有关“一国两制”的认识
①含义:“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②提出:它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是在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中国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已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获得了大会的通过。
③评价:“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港澳台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同时,这一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巩固练习
1.“一国两制”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制度创新。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 D.特别行政区原有社会制度不变
2.我国能够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
A.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D.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3.台湾问题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
A.中国内战遗留问题造成的 B.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
C.雅尔塔体系划定造成的 D.联合国托管造成的
4.邓小平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表明
A.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D.“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5.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
A.保留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
C.外国资本不动 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6.台湾回归祖国是双赢,说明
A.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
C.台湾政府鼓励台湾人民到大陆投资 D.台湾政府实行改革势在必行
7.“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在香港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符合①社会主义原则 ②祖国统一原则 ③实事求是原则 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原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第七章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第29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史实,理解两极对峙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运用教材图表等材料论证文字材料中提出的历史观点。
2.过程与方法:分析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原因,从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出发,弄清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培养综合归纳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认识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培养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和平意义与国际意识。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预习思考
1.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是什么?“冷战”对峙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两极对峙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什么是“冷战”政策?美国推行“冷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除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外,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新民族独立国家分别又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如何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相互关系及其实质。
4.“冷战”中的热战主要有哪两次?对中美关系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主体知识:
一、“冷战”的兴起
1.背景
①美苏合作基础的丧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战时的 关系瓦解,关系逐渐 。
②美苏二战后的目标: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 实力,确立了_ _的全球战略,把苏联看作其 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把确保______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 ,努力扩展自己的 。
③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都把最终战胜对方的______和______作为目标。二战后社会主义跃出一国范围,在此基础上形成以 为首的 ;美国力图把 推广到全世界,积极推行______、______的政策。
④决策者的推动:美苏两国领导人 、 之间存在严重的 ,夸大了对方对本国的威胁,也加剧了两国间的 。
2.兴起的标志――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 在国会发表咨文,公开宣称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 对抗,这就是“ ”。
3.影响:“ ”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 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由此出现了分别以 和 为首的 和 长达40多年的对峙。
二、发展
1.“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的对抗
①“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提出后不久,美国 马歇尔提出了 的“ ”,即“____ __ ”。这是“____________”一次大规模运用。
②苏联和 在 年成立了 ,简称 ,与此相对抗。
2.北约和华约的对抗
①北约的成立:美国利用 年美苏“冷战”出现的第一次高潮 ――______危机,为遏制苏联,加强对 的控制,策动西方12国于 年签定了《 》。北约实际上是由 领导的 。
②华约的成立: 年,为对抗北约,苏联等8个社会主义国家签定《 》。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 ,标志着美苏两极 的正式形成。
3.冷战”的中的“热战”
①朝鲜战争:朝鲜战争使 彻底破裂,美国采取 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 。
②越南战争
A.背景:法国殖民者在 重返越南,占领了 。在 领导下,越南北方人民抗击殖民者。 年, 被迫撤出。
B.概况: 趁虚而入,发动 。由开始的 升级为 。最后美国撤出越南。
C.影响:
a.对两极格局:美国战略地位 , 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双方攻守易势。
b.对中美关系:美国主动调整了中美关系,实现关系正常化。
三、美苏两极“冷战”的影响
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 依靠美国、东欧依赖 的局面。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进行 ,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 的威胁下;两大集团 ,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爆发新的 。
3.美苏两国为争夺 ,肆意践踏 ,干涉 ,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 。
重难诠释――“冷战”政策
1.含义: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
2.美国推行“冷战”政策步骤:
①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对希腊、土耳其进行援助,以遏制这些国家共产党力量的发展。
②紧接着,开始实施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③194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④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⑤朝鲜战争后,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使“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巩固应用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苏联结盟的基础是
A.美国和苏联力量的均势 B.互相承认各自的社会制度
C.双方意识形态趋于一致 D.打败法西斯势力的共同目标
2.二战后,美国确定的战略目标是
A.控制欧洲 B.称霸世界 C.称霸亚洲 D.遏制苏联
3.“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柏林危机的爆发 D.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4.“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开始于
A.朝鲜战争爆发 B.越南战争爆发 C.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 D.美国派舰队进犯台湾海峡
5.下列关于对美国和苏联“冷战”对峙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中 ②两国都竭力避免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根除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③美国发动的局部“热战”导致了其霸权势力的衰落 ④两极对峙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第30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挑战美苏两极格局的政治经济力量发展壮大的史实,记忆有关的组织、机构名称,理解世界由美苏两极对立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认识图片材料的价值及其与文字材料的印证。
3.通过认识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增长,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课标要求: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预习思考:
1.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是什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西欧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原因有哪些?与美国有何关系?日本的崛起给美苏对峙格局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不结盟运动兴起的条件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给世界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受到哪些方面的冲击而使世界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的?
主体知识: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各国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开始谋求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两极格局严重损害了第三世界的利益,也给世界带来战争的危险,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改变美苏控制世界的不合理状况。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①背景
A.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只得依附于 以___ ___和_____ _。
B.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 得到较快的发展,强烈要求从 的阴影下走出来。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与美国和苏联相比,只有 起来,才能保障自身的 。
②形成
A. 年,欧洲煤钢联营、______和______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______。
B.欧共体成立后,西欧国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不断合作,建立了______,实行了共同的______政策,建立了欧洲______体系,并加强 。
③影响
A.政治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B.随着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______的竞争对手,政治上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对欧洲的政策。
2.日本的崛起
①崛起的表现
A.经济上:经过战后的恢复和调整,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了战前水平; 在 年间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______位,一跃而成为仅次于______的经济大国。
B.政治上: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______关系为轴心的______外交。
②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
A.美国的扶植:冷战爆发后,美国把日本作为______的反共桥头堡,从 转而 日本。
B.日本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
a.推行______改革,铲除了______以来残存的 ,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政府把 放在首位,采取了制定______等方式,利用______推进经济的发展。
c.高度重视 ,采取引进____ __的方法,还根据实际情况边引进、边 。
d.高度重视 ,政府保持对教育的 ,实行___ ___教育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
C.利用有利的 :朝鲜战争和______战争,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日本成为 的重要供应地。
③日本崛起的影响
A.使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__三足鼎立的局面。
B.经济的 ,既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______的冲击。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①兴起背景
A.二战结束后,______地区掀起了 斗争的浪潮,诞生了许多新型独立的国家。
B. 的国际格局,使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处于 ,甚至成为 的战场。他们强烈要求改变这种状况。
②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A.诞生标志: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______举行,通过了《_____________》,确立了独立、自主、______、______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B.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二是要积极地反对______,主张用______代替“冷战”,实行全面裁军,销毁______。
③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标志着______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______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重难阐释: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从专制独裁到民主自由,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国际关系也是一样。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实质是整体世界发展中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近代以来,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反对国际压迫,追求民主平等的斗争风起云涌,一部世界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的历史。两极格局下,美苏争霸,只是源于他们的野心膨胀,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西欧和日本重新崛起,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东欧也力图摆脱苏联的控制,离心力越来越强。随着国际力量的多元化,两极格局被打破,多极化趋势代之而起。
巩固应用
1.二战后初期,面对国际地位下降的状况,西欧采取的策略是
A.依附于美国恢复经济 B.和苏联进行全面对抗C.加强内部联合 D.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1967年欧共体成立时,不包括
A.欧洲煤钢共同体 B.欧洲联盟 C.欧洲经济共同体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有单独占领转为扶植政策是出于
A.加强美日经济联系的需要 B.反共的需要C.发动侵朝战争的需要 D.拓展美国海外市场的需要
4.二战后,日本为提高生产率,改变工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状况而采取了
A.铲除封建因素,推行民主化改革 B.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C.引进先进的技术,并进行消化改造 D.保持对教育的高投入
5.促使不结盟运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三个首倡国家都受到两大军事集团的威胁B.冷战使国际关系趋于恶化
C.和平中立是三个首倡国家战后的一贯政策D.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世界国家已能与美苏平等对话
6.20世纪60年代,某国驻联合国的代表说:“小国管理着东河岸边的美丽建筑物(联合国总部),两个大国管理着世界其他地方。”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大国和小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相互制约 B.小国在联合国取代了大国的发言权
C.小国的行动不受第三世界的制约 D.第三世界拥有发言权,但未能改变大国霸权政治的现实
第31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掌握建国初期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理解掌握新中国在日内瓦和亚非国际会议上取得的外交成就。理解掌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概况和意义。理解掌握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正常化原因、概况和意义。理解掌握新时期多边外交的原则及其指导下的外交成就和意义。理解掌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新发展及其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整体把握我国五十多年的外交发展历程,培养综合分析和认识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外交政策发展演变和外交成就,认识外交是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预习与思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相比有何不同?
2.在谈到中国加入联合国的问题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毛泽东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试分析中国能够加入联合国的原因有哪些?
3.19世纪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联系中美、中日关系的演变,谈谈你的看法。
4.列举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对外交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主体知识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
①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A.原因
a.新中国成立初,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阵营处于 状态中。
b._____等西方国家却对新中国采取________态度。
c.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内容:包括“ ”、“ ”和“ ”三大政策,成为新中国外交的 。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提出:在同 和 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 年,周恩来接见 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第二年访问 和 时确立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B.内容: 、 、 、 、 。
C.意义:标志着 ;它超越 和 的差异,其 和 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 的基本准则。
③“求同存异”的方针。
2.以独立姿态登上世界政治舞台
①初期建交情况:1949年,______首先和中国正式建交,其后一年中,中国就同___个国家建交。
②日内瓦会议: 年,新中国第一次以 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③亚非会议: 年,在 举行的国际会议,以________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在________的基础上达成了________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取得了 的成就,会后,中国与更多 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系。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①原因:20世纪70年代,美国 ;________国家在联合国作用大为加强;中国 成就显著,国际地位提高。
②恢复:在 支持和拥护下,_____年第___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______、______等23国代表的提案,______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历史性的握手
①中美关系:
A.实现正常化的原因:
a.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 地位相对衰落; 战争的影响;在美苏 中处于不利地位。
b.中国; 增强和 提高;中苏关系 ,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 。
B.过程
a.乒乓外交:“ ”指的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乒乓外交,由此打开了 外交的大门。
b.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Ⅰ.尼克松访华: 年,美国总统______访问中国,双方在_______签署中美___________,中美两国终于重新走到了 的起点。
Ⅲ.内容:强调要以___________来处理两国间关系,指出双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 ;美国声明只有_________,_____ 是中国的一部分。
Ⅲ.意义:使中美两国结束 ,开始走上 。
c.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年 月,中美两国发表___________ ; 年 月 日,中美两国 。
C.影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 国家纷纷和我国建交,出现了一个 的热潮。
②中日关系:在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______”的冲击下, 年 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访华,签订中日 ,实现了中日_________,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坚持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 在_______中,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项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 20世纪 年代开始,中国主张不与 和 结盟,坚决反对_______,维护世界和平;按 和一切国家发展 关系,中国走向了 时代。
3.取得的成就:
①不断扩大了同发展中国家的_____合作,现已被接纳为 的观察员国,巩固和加强了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②在多边经济领域,______年底,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WTO)
③积极参与 组织的活动,促进了其 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参加___________的各项活动,促进了亚太组合组织的健康发展。______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中国和东盟签订__________,决定建立 ,加强了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
④改善和发展了 之间的关系,与______、____、 、____等国建立了不同类型的_________,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 和 ,形成了 的外交格局;
⑤积极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________年,中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国在上海签署 ,正式成立__________,在维护_________的和平、 与稳定方面做出了贡献;
⑥积极支持联合国根据___________的宗旨和原则开展的各项工作,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难诠释
1.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的原则下,新中国积极发展与苏联、临国和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还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冷战格局下,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方针,站在社会主义一边,成功地维护了国家主权,打击了帝国主义。
六十年代: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略越南战争,威胁中国,中国采取“两只拳头出击”政策,为捍卫国家主权,坚决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
七十年代:由于中国的发展壮大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和斗争,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由于美苏争霸形势的变化和帝国主义、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分化,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外交关系,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八十年代以来:美苏争霸互有攻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第三世界壮大起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主题,中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外交上“无敌国”,只有“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忠实奉行者。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深受强权欺压,历经救亡图存的百年奋斗,深知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是何等重要。因此,新中国外交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和平外交的方针,选择了永远不称霸的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和运用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积极谋求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努力改善外部特别是周边的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很快得到多国的响应。1955年,有20多个国家出席的亚非会议接受了五项原则。此后,五项原则被相继载入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成为国际社会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二.五项原则内容之间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处理各国政治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自主地处理内部和外部一切事务而不受其他国家干涉的权利,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和独立的根本标志。主权国家有选择本国社会政治制度、独立自主地决定本国对内对外政策、管辖本国公民及事件的权利。领土完整则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各国主权一律平等,应充分享有领土物质基础。各国主权一律平等,应充分享有领土不受侵犯、内政不被干涉的权利。平等互利则是指导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国家不分大小和强弱,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平共处是目标,而前四项原则是实现和平共处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遵循前四项,才能实现和平共处。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包容性是指: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开放性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第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是对国际关系发展的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出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其四,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第五.当前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内涵
2004年6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了题为《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就如何充实和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提出了以下五点主张:第一,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平等;第二,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第三,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第四,通过对话与协作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第五,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多边机制的重要作用。
巩固练习:
1.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特点是
A.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开始形成世界体系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尖锐对立
2.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①1953年由我国政府首先提出 ②目的是积极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③运用这一原则成功解决了与苏联等国的建交问题 ④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
A.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 B.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建立
C.《共产党宣言》 D.“国际工人协会”成立
4. 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其根本原因是
A. 不断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
C. 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D. 美日对华关系的改变
5.“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 B不依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意义
6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为此,他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
A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C第三世界的南南合作 D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7.为维护再眼中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国际组织是
A“七十七国集团” B亚太经合组织 C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D上海合作组织
8.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外交形势发生一系列变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一直为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请回答:
①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国际地位有哪些提高?与旧中国国际地位相比你有何认识?
②改革开发以来,我国致力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有何影响?
第32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掌握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极格局的瓦解、当今世界形势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和认识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认识;明确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感;树立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科学观念。
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预习与思考:
1.简述苏联解体的原因和过程。
2.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成因分别是什么?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是什么?怎样看待它们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4.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体知识
一、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
1.原因
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A.1985年,________就任苏共总书记。苏联开始进行________改革,遇阻后转向________。同时,苏联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的方针,寻求缓和。
B.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________路线,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苏联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________。国内政局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争斗,一些________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②东欧剧变
A.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中, 发生剧变。
B.东欧新政权要以与昔日的盟主苏联分道扬镳,向西方靠拢。1990年,以________合并到________的方式,德国实现了统一。
C.1991年,_______和_______相继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全线崩溃。
③1991年发生的________成为苏联崩溃的催化剂。
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2.经过
① 年 月,________等____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________,简称________。
②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________最终瓦解,世界处于________时期。
二、当今国际局势的特点
1.和平与动荡并存
①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缓解。世界形势总体上________,________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②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________的对比平衡,被________掩盖的________纠纷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以________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________活动频繁,________和________时有发生,世界呈现________并存的局面。
③1998年,________境内________地区因________爆发战争。1999年,以________为首的________未经________同意, 对________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这是北约成立以来首次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大规模军事运动。
2.多极化趋势加强
①表现
A.由于苏联解体,________成为惟一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________,积极推行________。
B.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单独主宰世界。反对________、要求________的呼声越来越高,________趋势加强。
②影响: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________,有利于世界的________。在21世纪的今天, 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支持,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重难诠释
1、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主流,但世界明显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战后的两极格局,主要是由美苏两家的军事力量来支撑的。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和为争霸世界而全力以赴进行的争斗及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也不断加剧世界的紧张局势 。随着华约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使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和平与发展更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突出地成为时代的主题,既是今年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有待于解决的两大问题。
但世界还很不安宁。东西方的失衡,势必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也会增加,依然对世界和平构成现实的威胁。主要表现在:
①原有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失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和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方面矛盾暴露出来。如,1992年的波黑内战,1998―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
②苏联解体,美国处于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世界秩序,独霸世界的欲望更加强烈,于是高速战略,到处施威,频繁用兵,给世界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③国际恐怖主义恶性膨胀,已成为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一大公害。
因此说,世界明显呈现出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动荡、冲突、战争是局部的,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总而言之,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呈现出“三个总体、三个局部”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格局的状态是:世界处在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美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领导的单极世界,但世界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第一,美国企图独霸世界,表现出强烈的单边主义色彩。
苏联解体被美国看成是建立美国霸权的极好机会。1992年2月,即苏联解体不久,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就声称:“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好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同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篇阐述美国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更武断地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而且只能有一个领导”,而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打着反对恐怖主义、维护本国安全的旗号,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政策,紧锣密鼓地对外用兵。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在没有充分理由和合法性的情况下,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有显著战略意义的 地区,表现出极强的单级独霸气派。
第二,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早在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在此之前,社会主义阵营就已出现大分化;第三世界崛起,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相反,多极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了很大发展。
当今世界上,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都在不断发展壮大。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在全球事务中影响越来越大。日本随着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在外交方面,已由过去主要是扩大日本在世界经济上的影响 ,转向主要是扩大日本在世界政治上的影响:建立日美同盟关系和全面合作的日欧关系,提出以日、美、欧三方面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并积极建立政治大国。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经历了一个动荡的过程。目前,俄罗斯新型政治体制的框架已基本确立,以私有制为主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现在正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也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这些政治力量,相互竞争,相互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虽然“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3、国际政治格局新旧转换时期的特点
第一,这次世界格局的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第二,这次世界格局的转换并不是因为多极格局已经发育成熟所致,这就决定了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三,这次世界格局的转换还受地缘政治差异的制约。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单一性变成了多重性,亚太地区多元关系相对稳定,这种地缘政治的差异决定了两地区新旧格局交替的进程和方式都是不同的。
第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经济上,除美国、欧盟、日本外,中国、东盟、拉美的巴西和墨西哥、中东的石油输出国都是各有优势的力量点;政治上,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中国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没有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具有单独左右世界全局的战略能力;军事上,除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中国具有巨大潜力外,还出现了地区军事强国。
第五,西西矛盾和南北矛盾均有新发展。两极格局结束后,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东西矛盾已不是世界的主要矛盾,西西矛盾即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上升,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逐渐具有相互争夺的性质。
第六,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经济竞争更为激烈。发展中国家经济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第七,局面战争、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活动增多,成为影响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海湾战争、前南斯拉夫问题、巴以冲突、美国“9•11恐怖事件”、伊拉克战争等。
巩固练习: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实质上是
A外来势力的颠覆活动 B国内敌对势力的反革命政变
C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D资本主义复辟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表明: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 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
A.改革应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B.社会主义国家要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C.社会主义的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民主和法制建设
4.1991年12月成立的“独联体”是
A.苏联的别称 B.一个主权国家 C.与华沙条约组织性质相同 D.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
5.当今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交替”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B.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过渡
C.由意识形态的对抗向组织对抗过渡 D.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6.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
A苏联虽然解体,但美国难以独霸世界 B世界政治力量结构呈现多样化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D第三世界力量壮大
7.“1991年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体,两大军事集团对抗局面结束;同年中东地区爆发海湾战争,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了战争和冲突,其激烈程度为欧洲地区50年所罕见;2000年6月,韩国和朝鲜两国领导人在平壤举行首脑会晤,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上述材料表明:①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②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③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 ④冷战结束,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增加,同时出现一系列新矛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8.下列与世界格局多样化发展无关的是
A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B苏联解体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美国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9.目前的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不正确的说法是
A它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 B反映了世界格局变化的多极化
C它是世界各种力量分化组合的结果 D美国实现了独霸世界的企图
10.阅读下列材料:原为超级大国的苏联解体,直接加快了多极化趋势。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衰落,日本、西欧各国经济力量的上升,也使得多极化趋势变得不可逆转,都具备成为多极中的一极的潜力。 请回答:
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
②成为一极的条件是什么?
③多极化发展对世界总的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