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数学教案>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

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

详细内容

1.7统计活动:结婚年龄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断”的统计活动,体验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2.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3.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统计活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二)、动手实践 P49
 我们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来进行这个统计活动.
1.确定调查对象
全班同学的父母辈和祖父母辈. 调查目的:随着年代推移结婚年龄如何变化.
2.收集数据
每位同学收集自己父母辈和祖父母辈的初次结婚年龄(例如,调查自己的父亲、母亲、祖父、祖母的初婚年龄),按照以下方式 记录下来(如下表).
父 辈母 辈祖父辈祖母辈
初次结婚年龄/岁
收集数据方法:问卷调查法.
3.整理数 据
数据处理方法:利用计算机处 理数据.
(1)先将 本小组成员收集到的数据按下表汇总.
第_____小组
初次结婚年龄
/岁
成 员
父 辈
母 辈祖父辈祖母辈
小组成员 1
小组成员 2

小组成员n
(2)再把班上所有同学的数据按照小组进行汇总,得到下表.
初次结婚年龄
/岁
成 员
父 辈
母 辈祖父辈祖母辈
第1小组

第2小组

第m小组



4.分析数据
(1)将上面的数据用折线图、频率直方图分别表示出来.同学们之间可进行交流、讨论,确定出比较合适的统计图.
(2)分别估计父辈、母辈、祖父辈、祖母辈的初次结婚年龄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并进行比较,以利于数据的分析. 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求平均数与标准差.
(三)、练习: P50,为下一课时分析数据做准备,要求每一位学生调查对象的初婚年龄不要集中在某一年,最好是最近5年内的每一年都有.
(四)、思考交流 P50,在上一课时活动的基础上,以问题的形式总结统计活动的基本步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回顾上一课时统计活动的过程,并结合该活动尽可能地用自己的方式来回答,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充分交流,并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
(五)、动手实践 P51
  通过上一课时的统计活动,我们已经得出了结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初次结婚的年龄确实是在增大.但是这个结论是通过调查父母辈和祖父母辈初次结婚的年龄得到的,它反映的只是较长一个时间段,人们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  
 请根据你们全班同学课前收集的数据,分析在最近的5年内,人们初次结婚的年龄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面逐渐增长?你可以上网上查阅与此相关的信息和统计数据。
(六)、课堂小结: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说明:1.收集数据的方法:统计调查法;2.整数数据的方法:表格法;3.描述数据的方法:统计图法。
(七)作业:习题1?7 P52
  这里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从调查的问题出发,如何确定调查对象、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利用数据帮助作出决策.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