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220 kV赵七线倒塔事故分析
详细内容
刘亚新,贾雷亮
(山西省电力公司,山西省太原市030001)摘要:介绍了2004年7月3日山西北部电网220kV赵七线倒塔事故的形成过程,并结合气象情况、设计、施工、设备等因素分析了倒塔事故的原因,提出整改建议及措施,为电网中运行的同类型杆塔的维护、新线路的设计提供了经验参考。关键词:线路;倒塔;基础;风偏;事故分析 1 事故经过
2004年7月3日15∶ 53,山西北部电网220kV赵七线B相跳闸,重合闸成功,故障测距为距赵庄站12.932km。11min后,该线路又发生了C相、B相转换性接地故障:首先赵七线C相发生单相接地故障,线路两侧纵联高频线路保护CSL101B/102B装置正确动作,切除C相故障;0.2s后,赵七线B相又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此时,由于两侧重合闸装置充电未满(单相重合闸时间整定为0.5s),两侧开关C相还处于跳闸状态,保护装置三相跳闸;故障测距为20.624km。经检查发现,220kV七里沟站侧282断路器B、C相油发黑,此后不久赵七线转检修。
2 事故现场情况
图1 赵七线65号铁塔经巡视发现,220kV赵七线65~69号铁塔共5基铁塔倾倒,塔型全部为ZT1-21,线路走向为南偏西约10°,倾倒方向为垂直线路方向东侧。除66、68号塔外,其余3基铁塔主材
图2 越七线68号铁塔
的屈服点基本相同。其中65(见图1)、67、69号铁塔的屈服点在距地面4.5~4.9m处;66号铁塔的屈服点在距地面3m处;68号铁塔(见图2)有2个屈服点,第1屈服点距地面10.3m,第2屈服点距地面5.1m。倒地侧导线横担、地线横担受到巨大冲击力后全部弯曲变形。悬垂线夹附近导线损伤严重,最严重的68号塔铝线全部损伤并露出钢芯,档距中间导线基本无损伤,部分瓷绝缘子破碎。架空地线一侧为GJ-50钢绞线,一侧为OPGW复合光缆,倒地侧为钢绞线,两侧架空地线外表无损伤,钢绞线悬垂线夹出口处有折痕。倾倒铁塔因塔腿一侧受压,另一侧受拔,受拔侧塔脚板出现变形(见图3)。65、68号2基铁塔上有放电痕迹:其中,65号铁塔右上线B相有放电痕迹,悬垂线夹处导线及塔身有明显灼伤,塔身
图3 赵七线66号铁塔脚板变形灼伤点距横担高度为1.2m;68号铁塔右上线B相、右下线C相有放电痕迹,悬垂线夹处导线及塔身有明显灼伤,两处放电痕迹与故障测距基本对应。
3 气象情况
倒塔现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与山阴县的交界处。根据山西省气象资料显示:2004年7月3日下午16时,受高空强冷气旋影响,加之近地面气温高达33℃以上,导致局部冷热气流急剧交汇,在大同市、朔州市范围内出现大风、沙尘暴天气。怀仁县气象站测得最大风速为30m/s;山阴县气象站测得最大风速为23m/s。倒塔现场的农田、树木及部分民房均受到破坏,附近的大同市、平鲁区都出现了微波通信塔倾倒现象。
4 线路基本情况
220kV赵七线起始于220kV赵庄变电站,终止于七里沟变电站,倒塔位置正西有一山口,属风口地形。220kV赵七线于1975年6月由山西省电力勘察设计院设计,气象条件采用典型山西Ⅰ级气象条件,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20℃、最大风速为25m/s。220kV赵七线1976年投入运行,已投入运行28年。导线型号为LGJ-322(前东德产)铝26×3.97/322.3mm2、钢7×3.09/52.5mm2,设计采用计算截面S=374.8mm2、计算外径D=25.15mm,导线三角形排列,上字型同侧两相导线位于杆塔西侧。架空地线原采用双架空地线,型号为GJ-50型的钢绞线,2002年11月因山西省主干光纤通信工程建设的需要,将右架空避雷线全线更换为OPGW复合光缆。2005年对全线杆塔进行了防腐处理。
5 事故原因及形成过程
5.1 气象原因
该线路位于风振区,2002年该线路曾发生过风偏故障。事故当时,临近气象站测得的风向为西偏北9°~12°,而该线路走向为东偏西约10°,风向与线路的轴向夹角基本接近于90°,当时线路与铁塔所承受的风压基本上是当时风速下的最大风压。通过摇摆角计算公式进行反推,计算结果为风速达到31m/s,但综合附近的气象台的实测资料,事故现场的风速不可能达到31m/s。经有关气象专家分析,估计当时该地区风速为22~25m/s。因此,风速较大是赵七线倒塔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5.2 设计原因
该线路设计气象条件采用典型山西Ⅰ级气象条件。从地形上看,该线路均位于平地,线路走向平行于洪涛山脉,平行距离约为2.5km,倒塔段杆塔及两侧约3km线路正对着洪涛山脉的一个缺口,风速高于其他地段,属微气象区。1986年该线路156号铁塔就曾因大风发生过倒塔事故。
该线路原设计为LGJQ-300型导线,后因该型号导线无货,改用前东德产LGJ-322型导线,适当降低使用条件(该塔型原设计水平挡距为450m、垂直档距为700m,改用前东德导线后,水平档距为410m,垂直档距为600m)使用。虽然降低了铁塔使用条件,但在设计塔位时,大部分铁塔的水平档距都接近于允许条件的上限,均在400m左右。
5.3 设备原因
本次事故中共倒塔5基,全部为“上字型”塔。该塔型存在根开小(根开尺寸为3019mm×3019mm)、主材规格小的缺点。根开小,则塔脚承受的弯距相对增大;主材规格小,则容易在施工和运行中出现挠度。
该线路设计于1975年,直线塔基础全部采用了装配式金属基础。这种基础存在以下缺点:①底拉盘与支架、塔脚板采用螺栓连接,螺栓本身存在公差配合问题,受力后容易使基面出现倾斜,与塔脚板组装后,会出现受力不均匀的情况。②每条塔腿由4条腿的支架组成,施工时很难保证4条塔腿的基面保持水平,在实际施工中也确实存在加装垫铁的情况(见图4),有的甚至需要在3条塔腿上加装垫铁。③金属支架比较单薄,在回填过程中容易出现支架单侧受力不均匀的现象,即支架上方的土比较密实,支架下方的土比较松软,甚至出现空洞。在寒冷地区,土壤的冻胀力更容易使支架受压后形成永久性弯曲变形,导致基面出现高差及根开变化,造成铁塔塔材变形或铁塔倾斜。④随着地埋时间的增长,金属基础锈蚀程度加大,更容易发生弯曲变形。装配式金属基础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根开变化等现象,通过对倾倒铁塔及部分临近铁塔的根开测量表明,大部分铁塔根开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最严重的误差达到58mm。根开变化直接导致铁塔变形,现场对倒塔段临近的完好铁塔进行了观测,观测结果表明铁塔主材变形严重,见图5。
图4 68号铁塔腿垫铁
图5 临近铁塔的主材变形5.4 施工质量原因
在设计中已提到,装配式金属基础的施工难度较大,需要较高的工艺水平,但通过对该线路的基础检查发现,基础施工质量水平较低,几乎所有的装配式金属基础都存在加装垫铁现象。说明基础施工时,基础顶面存在严重误差。垫铁太厚必然导致铁塔在受到水平力时,地脚螺栓受到较大的弯矩。众所周知,螺栓能承受较大的剪切力,但不应承受较大的弯矩。
5.5 后期设备变化原因
2002年,该线路因通信需要又更换了架空地线,将原GJ-50钢绞线更换为OPGW光缆(直径增大1.2mm),加大了线路的风荷载。
线路运行时间长、设备老化也是造成倒塔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该线路从投运至事故发生时已运行了28年。由于常年受风压作用,铁塔来回摆动,使塔材与螺栓出现疲劳,已达不到最初的强度;基础采用装配式金属基础,这种基础存在与原状土接触面小、长期一侧受压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的缺点。由于该线路常年经受西北风的侵袭,使东侧两条基础长期处于受压状态,一方面产生了疲劳,另一方面也因与原状土接触面小而发生了轻微的沉降。
5.6 倒塔事故的形成过程
综上所述,因运行时间长及装配式金属基础的局限性,部分铁塔的个别塔材在倒塔前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弯曲、变形,使铁塔的受力由纯压受力变为压弯受力,导地线型号的变化又加大了铁塔的承受荷载,在强风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了倒塔事故。
2004年7月3日15∶ 53,赵七线B相出现第一次跳闸时的故障点应为65号铁塔,其放电痕迹与故障相别都吻合。11min后,68号铁塔及两侧导地线在持续大风的作用下(或风速加大),从第1屈服点开始弯曲变形,铁塔向左侧倾倒。A、B两相导线在铁塔左侧,因此在铁塔刚开始倾斜时,应出现远离铁塔的现象;C相在铁塔右侧,在铁塔倾倒过程中与铁塔距离缩小,并发生放电。0.2s后,C相导线与塔身接触,导线张力阻止铁塔继续倾倒,B相导线与塔身距离缩小,再次发生接地短路。当铁塔倾斜到一定程度后,3条导线的张力阻止其继续向外倾斜,随着导线张力的加大,迫使铁塔向内侧收缩,出现第2个屈服点。68号铁塔倾倒后,发生联锁反应,相邻铁塔在导线拉力及风力的同时作用下相继倾倒。
6 建议
(1)加强老旧线路管理。对运行时间较长的老旧线路,尤其是运行时间超过25年的老旧线路,要加强检查与治理,重点是位于微气象区、特殊地形的杆塔,以及设计存在缺陷的线路,应及时发现隐患并给予消除。
(2)检查、加固装配式金属基础。针对装配式金属基础本身存在的缺点,要定期开挖检查其锈蚀情况、变形情况,定期测量根开变化,有土壤冻胀现象的地区更要特别注意冬春季节的检查。发现塔材变形、根开变化、塔身倾斜等现象时要及时采取补强措施,固定基础根开,防止塔材的进一步变形。
(3)设计中慎用装配式金属基础。新建线路设计应结合已有的运行经验,对土壤情况、地质情况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存在土壤冻胀、土壤物理特性较差等现象时,尽量避免使用装配式金属基础,防止基础钢材变形、根开变化等引起的塔材变形、塔体倾斜。
(4)施工中保证回填土的均匀性。装配式金属基础锥形支架的结构特点造成回填土不易夯实,在回填过程中施工不认真,常常形成空洞,导致支架一侧受力并发生变形、弯曲,尤其是碎石土或砂土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施工时一定要注意回填土的内外同时夯实问题,保证回填质量。
相关新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