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受骗案例>12名大学生求职遭遇诈骗陷阱

12名大学生求职遭遇诈骗陷阱

详细内容

大学生就业难,不少学生家长为此而犯愁。为孩子找工作时,部分家长往往存在盼望有“能人”帮忙的心理,从而丧失了警惕性,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沂南男子孙某伙同他人,以给大学毕业生安排工作为诱饵,共诈骗12名学生及家长60余万元。

  家住沂南县城的小刘(化名)于2010年7月毕业于某大学金融专业,半年多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刘父(化名)为儿子的工作一直闹心。2010年12月19日,刘父在县城看到一处挂有“沂南县大学生就业安置服务中心”牌子的沿街店铺,抱着试试的想法走了进去。一个自称孙主任的中年男子接待了他,对刘父说,他在省里、市里熟人多、关系广,可以替人安排大学毕业生就业,但需要一笔费用“疏通关系”,并信誓旦旦地保证,根据小刘所学的金融专业,可以把小刘安排到某银行上班。经过多次和孙主任、还有一个姓王的女主任接触,刘父交上12万元的“关系疏通费”后,便在家等儿子去某银行上班的通知。过了几天,王主任打来电话,通知小刘于2011年2月10日去某银行报到。2月8日,王主任又打来电话,说因银行迎接上级检查,报到时间推迟到3月12日。之后,王主任、孙主任多次以“报到时间改了”为由搪塞。7月15日,刘父发现“沂南县大学生就业安置服务中心”的牌子摘掉了,店铺大门紧锁,打王主任、孙主任的手机也打不通,这才怀疑自己被骗,赶到沂南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报案。

  7月21日,民警在沂南县城一饭店内将王某、孙某抓获。7月31日,同案犯高某落网。据犯罪嫌疑人交待,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越是待遇好的单位,想进的人就越多,并且很多人愿意花钱进。他们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经查,2010年12月份以来,王某、孙某、高某结伙诈骗作案12起,涉案金额60余万元。

  就在民警抓获犯罪嫌疑人后寻找受害人进行查证时,一些被骗的学生及家长还在等待去工作单位上班的通知,时隔半年竟然没有意识到被骗。据办案民警介绍,其实受害人只要去打听、核实一下对方的真实身份,了解一下企事业单位的正常录用程序,就可识破骗子的骗术。七八月份正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用人单位招聘的黄金时期,也是骗子打出种种“幌子”诈骗作案的多发期,同时也是招生诈骗的多发期,民警提醒广大待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以及高考生要增强防范意识,一定要提高警惕、擦亮眼睛,防止因求职、求学心切而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