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商业模式>电商开放平台大势难挡:中小卖家的爱恨纠葛(一)

电商开放平台大势难挡:中小卖家的爱恨纠葛(一)

详细内容

导语:平台越来越多,但中小卖家的选择却越来越难。

  开放平台正在成为中国电商企业的核心战略。在平台上,卖家们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苦苦追寻却一无所得。

  近几年国内几大主流电商相继启动开放平台战略,在开放平台上收取平台使用费、技术服务年费、商户佣金、广告费等逐渐成为国内几大电商企业赚钱的主要模式。但由于平台内的广告、引流成本开始水涨船高,导致商户在平台上开店容易出头难。

  据调查显示,仅有18.67%淘宝店铺表示半年内利润上升,38.67%表示利润持平,而42.67%表示利润在下降。前阿里巴巴诚信通创始人卢志银曾断言,“阿里现在所有开店的淘宝卖家有950万,其中300多万卖家网店停止,剩下约80%都亏损,真正赚钱的只有10%。”

  但开放的大势万难阻挡,最新的消息是8月份上旬亚马逊上线了ArtMarketplace,把开放平台的品类扩展到艺术品;而苏宁也正在策划开放平台。

  8月29日凌晨3点,酝酿大半年之久的苏宁开放平台低调内测,初期上线300多个品牌商家。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公开表示,苏宁开放平台与现有平台有着本质的区别,苏宁的开放平台无论是在商业模式,还是在政策上都会优于现有的平台。

  这仅仅是国内电商开放平台大军中最新的一员。

  2008年,阿里旗下淘宝商城正式上线,经过几年快速发展,淘宝商城B2C模式开始得到传统品牌商和消费者的认可。2012年,淘宝商城正式更名为“天猫”,此次被业内认定为与淘宝划清界限,在逐渐得到更多传统品牌的逐渐认可之后,部分传统品牌纷纷入驻天猫。数据显示,发展至今,天猫已经有5万多家商户入驻平台,7万多个品牌在其平台销售。

  发展日益强大的天猫、在影响着国内网购消费趋势的同时,也开始影响国内其他电商平台的发展思路。2010年,京东正式上线开放平台业务,三年后商家数已经达到了3万。

  除了苏宁和早已上线平台业务的京东、淘宝以外,国内大部分电商企业都正在走上自营加开放平台的双核心之路,国美在线去年12月推出“库巴”品牌专做开放平台,亚马逊中国,1号店旗下的1号商城也早有第三方卖家入驻。

  这些企业正试图通过开放自身在电商方面的积累来拉拢供应商,从而完成电商的新一轮洗牌。

  有商户这样认为:开放平台是一个生态系统,既有物竞天择,也有适者生存。考验的是整个平台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商家的自我适应能力。最早拿起开放平台利刃的阿里已经孕育出了一大批淘品牌,如韩都衣舍、茵曼、七格格等服装品牌。其还吸引了一大批包括国内外传统品牌正式进入电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