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老青年”创业艰辛
详细内容
在厦门市火炬翔安产业区翔安大道旁的翔岳路上,坐落着一排排乍看上去像居民小区式的低矮楼房,走近之后才发现,这里并非居民楼,而是一家家公司的办公楼。和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成冬青们最初租用废弃厂房作为事业起步点相似,乾照光电就起家于这片小区式办公楼中门牌。
七年前,正是在这栋被老乾照人称为“19号厂区”的小楼里,从三安光电总经理辞任的邓电明开始了他进军LED产业的创业征程。他拉来了分别时任三安光电总工程师和财务经理的王向武和叶孙义,同时结识了当时在厦门工商界人脉颇深的王维勇,四人合伙出资1500万元(首期实收资本800万元)注册成立了乾照光电有限公司(乾照光电前身)。
那一年,邓电明52岁,王向武47岁,王维勇38岁,属于国内创业大军中的有志“老青年”。
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邓电明们创业初期遭遇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短缺,特别是对于资本密集型的LED行业来说更是如此。
邓电明向中国证券报记者回忆道,乾照有限刚成立时,最紧要的是购置生产设备,但核心的德国MOCVD外延炉一台就得上千万元,手头只有800万元的乾照有限无疑购买不起,唯一的办法就是从银行借贷。
“公司刚成立时,想从银行贷款是件很难的事。”邓电明说,2006年首批从德国进口的两台外延炉,临发货前三天,资金还没着落。情急之下,他每天往银行跑十几趟,甚至把车开到当地银行行长家门口的便道上,连续蹲守两天两夜,这才感动了行长给批了2500万元的授信条。“设备款如果误了交款期限,非但之前交的几百万元订金打了水漂,甚至可能引起国际商业纠纷。我那几天每天都是彻夜难眠,心急如焚。”
银行的钱全部投在了生产设备上,但包括公司厂房租赁、装修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仍存在很大缺口。“设备到了,厂房没建好,这可怎么办?”就在创业团队再度犯难之时,当时出资最多的王维勇出面从其妻子周易那里先后借来了1300万元,由此,公司基建工作才开始马不停蹄地赶工。
“三台电脑,两部电话,每天吃泡面,住公司厂房,累了就直接打地铺休息。”邓电明介绍,那时候整个创业团队心无旁骛,矢志不渝,终于在2007年1月18日,乾照有限第一批外延片产品正式投产了。
在“19号厂房”的展览室里,挂着一张照片,当天的投产仪式上,几位创始人手捧公司生产的第一批外延片产品,笑得很灿烂。
邓电明坦承,公司创业起步期,三大核心创始股东都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肝胆相照。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当时,邓电明整体统筹,王向武专攻技术,王维勇则在为“缺钱”的公司四处筹资上贡献突出。根据乾照光电IPO招股书记载,2007年,公司开始大举扩张规模,其间王维勇再次通过其妻子周易控制的厦门市金鹭王纸业有限公司,逐步为公司提供了累计总额达4662。5万元的借款。事实上,2007年乾照有限的全部融资净额为5409。24万元,这意味着彼时乾照有限绝大部分融资均来自于这些借款。
也许正因为如此,“三驾马车”的核心地位也明显体现在了公司最初的股权结构安排上。邓电明起初持股50%,王维勇持股30%,而王向武并未持股。但在2007年5月,邓电明将其手中20%股权无偿转让给王向武,其持股比例降至与王维勇同等的30%。三大核心股东“合伙式”的股权结构就此奠定,这种基本架构也一直维持至今。目前,三大核心创始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邓电明16。97%、王维勇16。97%和王向武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