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再“创业”(一)
详细内容
讯 东软(诞生)纯粹是意外,原来我根本就没有想做企业,这是要生下来了,不得不养儿女,那么就走下来,当然后面就更加有了感情。
我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的博士。年轻做了教授,(那时候)我觉得做企业真是一个很丢人的事儿,那是在学术界混不下去了才来做企业的。后来想明白了,你是为你自己的梦想而活着。
东软创业的时候,想要做产品,做产品可以卖拷贝嘛,但是我们遇到了第一个问题,我们做的产品就被别人拷贝了。那一次的投资就不算成功。
我们从做产品的梦,后来改成了说,我们在做系统集成。我们在走到大规模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软件的价值越来越高,而硬件越来越便宜,所以公司做了一个策略,我们要做一个软件的服务供应商。软件在国际市场所能创造的价值,比国内要高的多,所以我们就开始全球化的过程。那么再走下来,我们又看到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所以你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东软的软件,越来越跟民生结合。
所以这样一步一步的走来,应该说差不多每隔五六年,我们就做了一件新鲜的事儿。在本质上还是我们怕死,如果没有手段来保护自己,我觉得那你做这个企业,那就注定你哪一天要收摊了。
东软最开始卖的软件,都是卖到了海外,获得了超额的利润,投向了中国未来的这些产业,包括我们现在医疗设备的投资,包括我们对社保的投资,电力的投资,包括医院,在那个时候市场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当你过好日子的时候,你特别容易忽略这一点,你认为我今天过的不错,而且当大家都欢呼你的时候,你可能忽略了,你可能危险马上就要到来了,这样的一种环境,导致了可能你的生命结束是突然间的,而你没有任何的准备。东软因为我们是从大学里面出来的一个企业,我们知道这个逻辑,那么我们也为这种逻辑不断的迭代做好这种准备。
沈阳那个时候不具备的资本市场,人才的环境,加上我们又分析我们有什么,我们有东北大学,我们可以自己造人。东软自己搞了三所大学,我们是私立大学。一生中能够有机会做IT,又做教育,又做医疗,我是十分满意。
医疗资源是短缺的,这个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短缺。
中国医疗的几大根据问题,第一个成本高居不下。医疗环境最大的浪费,我认为根本就不是药贵,是第一天看病就看错了。
第二个没有效率,就是没有精准的管理整个医疗的过程。当医疗资源不能够被大规模的产生,我们用互联网加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说一共就那么多医生,要不你在网上排队,要不你在地下排队,所以我们基本的想法是用IT的技术,把好医生的资源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