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的下一步(一)
详细内容
当其它中国企业还只满足于到海外购买更多自然资源或以OEM的方式赚取出口利润的时候,海尔则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全球化之路:建立一个中国的世界消费品牌
从北京到巴基斯坦卡拉奇要飞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这个南亚国家炎热干燥的气候
起初让现任海尔集团海外推进本部南亚中心总经理的史志远很不适应,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不到青岛的1/3,但在酷热的6、7月份,午间气温通常超过40℃。
但这里有1.5亿美元的潜在市场,而且由于当地家电工业落后,只相当于中国1980年代中期的水平,对任何一个外来品牌来说,都是很好的进入机会。2001年4月,海尔在海外的第二个工业园在巴基斯坦奠基,并和当地一家颇具渠道实力的家族企业进行合资。
海尔迫不及待地将一些热销产品拿到巴基斯坦销售。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有些不对。史志远说。在中国国内畅销的海尔冰箱和空调等产品也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洗衣机产品亦一度陷入困境。
他们几乎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去了解和适应巴基斯坦的家电市场:做产品调查,并向当地主要的竞争对手学习如何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史志远敏锐地发现,在巴基斯坦销售的其它品牌冰箱的接水盘要比海尔的大出许多。通过调查和研究得知,这一设计跟当地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有关。而巴基斯坦人的家庭成员普遍都比较多,这使得海尔原来的洗衣机无法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要。
通过对市场以及竞争对手的研究,海尔针对巴基斯坦市场的消费特点天气炎热、冰箱开关次数多,电力不足、电压不稳,家庭人口众多等特点,开始研发、设计和制造适合这一市场特点的产品。如今,海尔在当地的中高端市场已拥有35%左右的份额。
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乍听起来,就像是另一个海尔迷你小冰箱在美国成功的故事。在拓展全球市场方面,对海尔来说,几乎在每一个异域国家都会发生类似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