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傅成玉 优尼科收购案反思(一)
详细内容
1 中国人应该如何评价中海油此次并购?
我们不能按西方常规的MBA教科书上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这次并购。
《中国企业家》: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这件事情,根据我们的观察,国际媒体的报道正面的比较多,但是国内媒体和公众舆论,几乎是一面倒,绝大部分是说中海油不好。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傅成玉:我只听到一部分。我分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的媒体、有关的学者和专家对这件事本身了解不多,所以理解不深。还有一个,我们很多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按西方教我们的传统模式思维,用西方教我们的标准去评判。我们这次收购虽然没有成功,以至于让中海油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但是通过此次并购,中海油也对下一步走出去收购积累了经验。
中海油收购这件事之所以至今余波未平,是因为大家都感到中国公司收购外国公司不容易,尤其是像中国的国有企业,毕竟是长期在计划经济熏陶下长大的。国人提起来收购外国公司往往第一是害怕,第二认为成功的机率很小。我们相信,这些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是我们有一些地方需要重新进行思考。
国人所谓好与不好,全是按人家的标准定。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谁都说中国发生了巨变,靠的是什么,不是靠西方的模式。在理念上,在认识上,不能用常规的甚至大家读MBA教科书的方法分析本次收购。为什么?我们靠西方模式能变得这样快吗?是靠我们把西方的一些理念,包括经济学的某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改造,改造以后既不是西方的模式,也不是中国原有的模式,才发生了重大变化。用西方的理念、西方的思维来解释中国的变化,无论从经济学到政治学,都找不出依据来。既然不能用西方的理念、西方的发展模式来解释中国的巨变,就更不能用西方理念衍生出来的评判标准,包括MBA教科书的标准来简单地评判中国企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