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的片段
详细内容
篇一:《关于写景抒情的作文》
关于写景抒情的作文
写景抒情的文章比一般的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会显得更有文采,更有文学味道,似乎文学价值也高,这是我们的共识。有文学追求的同学几乎没有不去尝试的。我有一位同学,对这类文章情有独衷,达到了痴狂的地步。除了写议论文,她几乎是每文必“景”,以景抒情。同学争着看这种每文必“景”的文章。
写景的文章怎样写?以下给同学们提供参考。
一、写景本身。
1.搜景
第一、搜景,我们要先搜索一下,有哪些景可以写。我们先用点时间搜罗一下,这很有必要。你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景物可写的。相反,如果我们先不会想着去搜索,可能就会觉得好像没什么好写的。有些名家可能也会有失误,如老舍写《济南的冬天》,他就忽视了一个——泉。这里,顺带提一下,搜索所见之景外,还要在大脑里“搜索”。写作是要有平时积累的,平时积累素材多了,肚子里有料,搜索就会更多些了。要不然,别人就会说,这小子肚子里没墨水,没料。提醒同学们,搜景这项工作是不能少的,搜得越多,越有东西写;少了,写作中总会觉得无景可写,思路枯竭。希望引起同学们足够的重视这两个字:搜景。
2.第二,写景。从单一个对象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对象的大小、形状、颜色、质感、光影。这些东西是需要细细琢磨的,是写的重点,要花很多的精力。所谓的“描写细腻“,就体现在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是一些同学忽视的——感觉有五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大多同学都写视觉,而听觉等经常被一些同学给忘了。把这些考虑进去,写出来的景物,给读者的印象就是立体的,人们就会说,哇,身临其境,栩栩如生啊!
3.选景。写景,有了很多的素材,我们就有“选”的丰富资源了。这时,我们就可“招”之,可“弃”之。这里,我把上《紫藤萝瀑布》中的内容粘贴下来(略作改动):
写花之盛,作者重于写花色、色变;提到了花的质感;轻于写花状;
五种感觉中,强调视觉,而听觉、味觉、触觉则没重视;嗅觉在后文补上了。写花之盛,作者没有写叶、枝、干,没有写水、建筑;
写花之盛,作者没有引诗句;
4取景。这涉及到角度和顺序。取景,就好像拍照一样,要选取好角度,看把镜头放在哪个地方,这样,我们才能得到好照片。写作上,取之景,还要安排顺序,先写哪,后写哪:时间(先后)、空间(大小、远近、高低)等,这些都值得推敲。
5.手法。最常见的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而比喻、拟人是运用最多的,几乎所有写景的都有。你可以试一试。看能不能找到一篇没有运用比喻、拟人的写景散文。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能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这是文学的形象、生动性的体现。文学嘛,就要靠形象、生动说话,否则就变成概括性的、味同嚼蜡的文章,文学性当然就差了。其它的也可以用,如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这是一:修辞。二、处理好诸景的关系。如两景的相互映衬,这能使景物既丰富而又重点突出;对比,如大小、高低,还有冷色、暖色的结合;动静,这能使景物既宁静又有生机。虚实结合,除了所见到的,还可写想象的(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这是二:诸景。第三,侧面描写。如写花,可通过动物来写它(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二、写景之外。
写景的文章,除了就景描景外,高明的写手都会写景外之景。《紫藤萝瀑布》是不重视的,几乎没有写藤萝外的(如水、建筑等)。本来,作者是可以写上一些的,如蚂蚁(为突出藤萝的孤独,
可加上“蚂蚁摇头摆脑来到它跟前,瞅了一眼,绕过去了,它懒得光顾„„”)。所以,我们除了就景描景外,如果发现没东西写了,你可考虑写景外之景。此外,以下一招提一下:引用诗句(此招屡试不爽)。
三、写景抒情。
写景,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如果是这样,这景就没有灵性,没有思想。所以,以下这句话被广泛引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事实上,作家先有情后有景借其景以抒其情。写景是手段,有了景,作品才活灵活现;而有了情,作品的真谛才能真正显现。尤其是考试作文,评卷老师肯定要看你写之景所表达之情。甚至,老师们会经常提醒考生:开篇点题结尾照应。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其前半部分写了不少景,但意图晦涩,到了后半部分,写作意图才一步一步显现出来,以下再摘贴我的课件(不含“景”,只含“情):
带走了这些时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痛楚,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紫藤萝有与人一样的遭遇,它却顽强盛开着,这使“我”认识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在紫藤萝精神中受到感情,重新振作起来,奔向人生新的旅途。
再次提醒: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写景作文与考试作文
写景抒情的文章,在大考中也被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文学家所写的通常晦涩些,这在考试作文中要避免——评卷老师因评卷时间关系,不会花太多时间去琢磨考生所谓的“言外之意”。中考作文题意要明了,所以,即使是写景的,也必定要抒情,而且要把情充分明了的表达出来。所以,中考经典作文模式中都会提醒考生:开篇点题,结尾照应,这样,题意就写得简而明(不晦涩)。
篇二:《写景抒情》高二语文诗歌学案
写景抒情诗{写景抒情的片段}.
学习目标
答题方法:
1、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图景)?第一步:名词(时间、地点)+形容词(景物特色);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切忌翻译),并说出诗中有关意象各自的特点。
第三步:还应考虑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特点?这首诗(或某几句)是怎样(或如何)写景的?1、先判断采用什么方法;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该方法达到的效果;
3、还应考虑这样写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1、熟练掌握写景抒情诗景物描写的特点2、掌握景物描写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3、准确地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概括意境特点,从而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典型例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意象、意境特点常用词语:孤寂、闲适、雄阔、悲壮、雄浑苍茫、凄迷幽远、悲凉凄清、
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
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势飞动、苍凉黯淡、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等。
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
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注]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和诗歌内容,可有所取舍。
常见的写景方法
1、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2、正面侧面的结合3、动静结合、声与色的结合(多种感官角度)4、虚与实的结合、想象5、点与面的结合6、远与近的结合(多种视角)7、白描此外:侧面烘托叠音词的运用多种意象组合
巩固训练
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的分析。(5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1分)
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
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图景)?【情景描述】
2、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手法鉴赏】
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浣溪沙·洞庭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5分)
参考答案:上片写了辽阔的楚天、青涩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显示出流连自然肌肉的心态。
2、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6分)参考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三四句虚写景,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五、点与面的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第二句描写了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七、白描手法
白描,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也可以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比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推”“敲”,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且往往是以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密不可分。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首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
篇三:《写景抒情的句子》1、在不知不觉中秋味渐渐淡了寒意乘虚而入咄咄逼人凉爽的秋风如今已变成了刺骨的寒风。我很清楚这是冬季的来临但我的心灵却依然停留在那金秋的境域里。也许我喝了秋姑娘那浅斟慢酌的美酒真的醉了醉了醉得很深很深
2、月上枝头。世界已安静下来。身处这片辽阔的洞庭湖水域之中,遥望远处落水洲滩、沟港纵横、芦荡深幽,鱼跃水底、鸥鹭齐飞,渔帆点点、灯火幽明,感觉天地越发和谐,夜色越是温柔。湖畔的树木悄然静立,树影婆娑,四周虫声唧唧,清风徐徐,一切似乎是那么真切,却又觉得不可捉摸,寂寂廖廖,隐隐约约,飘乎于泛泛之中,归隐于茫茫之色。
3、月亮把半边天都照亮了。只有在远处的天空中才看见一两颗星星,闪着淡淡的光,正慢慢隐去。奔腾了一天的小河,在月光下慢慢地流淌。晚风吹来,波(光粼粼,就像无数小鱼在水面追逐,跳跃。啊!河上亮了,鱼儿就睡着似的,静了下来,整个宽阔的河面就像一面明镜,像一条缀满宝石的绸带;地上亮了,一望去,白茫茫的一片,真好像盖上一层霜。
4、用今天的眼光看来,故乡的土路,实在是糟糕透了。一是特窄。除了中间的车道沟,人能走的就是车辙两边的土埂子,窄的路段,不足半米,人的两只脚,一个人走在上面还算勉强,要是一对情侣并肩而行,那可就要歪歪斜斜地磕磕碰碰了。一不留神就会踏进车道沟里,或崴了脚,或摔个跟头,要是骑着自行车走在上面,也要有一定的技术。小汽车到此,简直就是望路兴叹,寸步难行。
5、我们在秋天里收获了成熟。红了脸的玉米须,低了头的稻子,还有那飘着香气的苹果和香梨,在我们童年生活的罐子里装满了甜圞蜜和幸福。罐子里的甜圞蜜化成了一首隽永的童谣,在我生命的长河里,跳跃着一个个美丽的涟漪。
6、我看着那一湾的溪水,那一弯的秋月,心弦舒展了些,面对此时的弯弯秋月,映照着这一湾碧水,心墙矮了些,思维的空间宽阔了些。我听见了,那弯弯的皎月,在空明微波下怦怦的心跳;我看见了,那一汪湾湾秋水与秋月隔空对视,犹如情人彼此倾心深情的仰望。那清新婉约般的弯月,秀眉含羞,楚楚可人,像伊人含情,秋月长空,牵挂着秋水的萌动,溪水碧波,浩然一色。
7、我就这样坐着,在静夜里感受着这份来自旷野的清幽和静寂。凉风从窗户飘进来,带着泥土清新的气息。我在时钟周而复始的嘀哒里感受着自己匀净的呼吸;远离喧嚣和纷繁,这个浮躁的城市突然变得很静。
8、时值中秋,这几天白天虽然酷热依旧,晚上的湖风却带来了一丝丝凉润和若干秋意。此时天朗气清,夜色如黛,浩淼无垠的水波从远处湖面荡漾而至,一股清新的洞庭味道扑面而来。水波一声声拍打着湖岸,似暮鼓,似晨钟,深深传入人的心中,使人震撼、发人深省,它为纷纷碌碌之中变得逐渐浮躁的世界注入了一股祥和的力量,使人猛然感觉到此时天空的辽阔,大地的苍茫,万物的奇妙,从而进一步体悟到有与无的天地运行规则,心也就会渐渐变得宁和。
9、如若和城里的柏油马路相比,故乡的土路确实有太多的缺憾与不足。但在那个历史时期,它可是农家绝对不可缺少的彩带宝物。他给我留下了恁多美好的记忆,尽管今日的农村
再也难得寻觅到他的身影,但他在我心中,它的不凡气度和贡献,经常在我的脑海中重演,至今难以驱除。
10、秋是短暂的!当寒冷侵来的时候你自然会想到秋天的美好那瑟瑟秋风是多么的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