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详细内容
篇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一、1.为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⑵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
⑶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⑷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2.下列画线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萧瑟(冷落、凄凉)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B、和煦(温暖)远眺(眺望)C、干涸(没有水)庇护(遮蔽)D、欢娱(使快乐)吞噬(吃)
二、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1.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第四段中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5.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6.联系全文看,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7.请你写一句保护生态环境的广告语。
一、1、⑴tiào⑵漾⑶bì⑷噬2、D
二、1.一是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2.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的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3.排比。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
4.不能。因为“盲目”的意思是指没有计划的,毫无组织地进行,这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去掉,就表现不出来了。
5.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一、基础知识题
1、为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⑴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⑵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
⑶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⑷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下列画线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萧瑟(冷落、凄凉)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
B、和煦(温暖)远眺(眺望)
C、干涸(没有水)庇护(遮蔽)
D、欢娱(使快乐)吞噬(吃)
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垠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B、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C、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D、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4、把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①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②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清沉重。
③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④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我眼中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中使用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B、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C、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D、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6、找出本文直抒胸臆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一)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城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
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着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着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波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技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1、以上文段选自《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作者_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_,这种体裁兼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特点。
2、根据文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⑴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罗布泊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眼中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多处引用了具体的数据,请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试举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从罗布泊的消失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援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a)进入罗布泊,(b)要有两辆汽车,(c)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农,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对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篇二:《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练习及答案》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2)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3)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bì()护所和栖()息地。.(4)塔里木河流域土地„„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答案:(1)tiào(2)hé(3)庇qī(4)噬jiā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2)当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3)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4)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答案:(1)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2)形容冷落,凄凉。(3)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4)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下列各项有语病的一项是()。
A.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B.日本停止滨冈核电站4号机组运转,目的是防止地震和海啸再次引发重大核安全事故
C.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发表题为“推动共同发展,共建和谐亚洲”的演讲
D.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包括食品用加工助剂、胶母糖基础剂和食品用香料等2314个品种
解析:D项,搭配不当,可去掉“的使用标准”。
答案:D
4.《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这种体裁兼有和两个特点。题目的意思是:。
答案: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仙境般美丽的罗布泊已经不存在了
5.低碳时代的到来依赖公民的参与。假如你到街头宣传的时候却受到很多人的冷遇,他们说的更多的是:“你低你的碳,管我什么事!”这时你该怎么回答?
答案示例:环保问题是全人类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参与才能解决,再说低碳生活不只是解决我们眼前的问题,还要解决我们子孙后代的问题,您还是考虑考虑吧。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9题。
①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二十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②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a)进入罗布泊,(b)要有两辆汽车,(c)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③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④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⑤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6.选文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析:把握表达作用,就是看表现了描写对象什么特点,效果怎样。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说明了胡杨林因干枯而无奈地死去,也揭示了人们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胡杨林枯死的原因。
7.请为第②段括号内的a、b、c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A.假如B.设若C.就D.那么
E.必须F.若想G.一定H.至少
参考答案:a(F)b(H)c(E)
作用:一方面告诉人们进入罗布泊所必备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罗布泊的恐怖。
8.结尾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为什么用“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根据“又”的意思,结合环境状况把握作者的深意,结合文章中心理解作者感情。
参考答案:“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制造悲剧的类似情况不止这一个,比如环境污染等。作者这样写,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9.选文中第④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解析: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当然我们还是应当对未来充满信心。
参考答案:我认为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防风固沙的经验,只要我们行动起来,从种一棵草,植一棵树开始,从珍惜每一滴水开始,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科学的治理,从沙漠手中夺回罗布泊就有可能。
(2011·湖北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0~13题。
萧萧池塘暮
陈志宏
①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
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②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是极通人性的,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阵春风暖,池塘岸边各色水草倒挂而长,一根根亲水而去,犹如一串串清脆玉润的珠帘,将蓄满春水的池塘装饰得如梦如幻。蓄积了一冬的力气,妇女们挽起衣袖,在抽枝长叶的青柳下,浣纱洗衣。池塘
中央,开始脱毛的水鸭在和煦的阳光下畅游,荡起层层涟漪。鸭儿不时地“呱呱”乱叫,声音在池塘上空回荡。远处聆听,像是柳树深处发出来似的,訇訇然,如乐一般美妙。“春江水暖鸭先知”,那一声声呱啼,应是报春的讯息吧!最热闹的要数夜里,无数青蛙齐鸣,叫醒暗夜,那是临产前的阵痛,更是即将身为父母的幸福欢唱。青蛙鸣春,是江南池塘不朽的胜景。
④夏日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世界。太阳还在半山腰,孩子们就在池塘里玩耍了。在岸上一个猛扎,静静的池塘便溅起灿烂的水花。孩子们排成队列,挨个儿跳水,珠圆白嫩的颗颗水滴飞入浓密的柳荫里,打得青叶脆响,像是一场急雨。孩子们玩腻了,就在厚厚的泥层里摸螺蛳,在水草里抓鱼。夜幕降临,他们用旧衣服一裹,满载而归。
⑤农人在月满中天时分才收工,钻入池塘,洗去一天的尘与汗,洗去一天的疲劳。人在水里,话农桑,谈天气,是再惬意不过的事了。池塘在一拨又一拨人的折腾下,泥沙翻涌,浑黄浊黑。经过一夜的沉淀,它一早又澄澈清冽,一眼就看得见水里的游鱼,厚软的肥泥,以及泥上的走蚌和挪动的螺蛳。池塘静默、博大,容纳故乡人身上所有的灰土污垢,而它自己永远是碧澄如镜。
⑥秋来水瘦,池塘花容失色,只剩寥寥一些残水,像是哭干了眼泪的小妇人的杏眼。但它依然接纳万物,吐故纳新,洁净如初。农人依然来塘里洗澡,一天胜过一天地喊:“啊,水好凉呀!”故乡的秋天,在这一声声水凉的叫喊中,悄悄地不为人知地到来。水凉好个秋。
⑦冬天,村里以鱼闹年,以祈年年有余。每到年终,我们村前村后的池塘都要抽放积蓄了一年的水。一群人赤足在冰冷的泥中捉鱼,笑声在空旷辽远的上空久久回荡。他们不怕冷,俗话说,鱼头上藏了三点火!见了冒火的鱼,还有谁怕寒冷呢?一筐又一筐的肥鱼小虾壮螺蛳从塘里往岸上挑,笑声随之在岸上塘里一阵一阵炸响。
⑧池塘鲜活了四季,更鲜活在所有子民的记忆里。而今,再寻如此池塘,也许只有在梦里吧!岁月在风里萧萧如秋木,池塘在现代的作用下,萧萧至迟暮。
⑨回到陈坊,池塘触目惊心:锅底塘已被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两层楼房,粗粝的土砖和硬冷的水泥在绿树旁狰狞着;门口塘已被淤泥壅塞,深处没不了8岁小孩,跳水已是不可能了,及至深秋,不用抽放,水就只剩一线了;养鱼塘里没有鱼也没有水,长满肥美杂草,牛可以在上面行走了;莲花塘深居田畈①一侧,早已没有了莲花,还算清澈的残水里,漂浮着各式各样的塑料袋、农药瓶,难以让目光停留半秒;青山塘已不存在,被房子取代了„„
⑩我固执地认为,故乡年年难逃的水患与池塘迟暮有关。如果每年有人罱塘②,如果池塘还鲜活劲道,雨水可以蓄积在里面,何以在地上泛滥成灾?池塘消退,洗澡成了村人的难题,干旱已是农田的家常便饭,青蛙不再,垂柳作古,水鸭隐退„„
与此一起消失的还有田园牧歌,以及让人无法释怀的古典乡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烟锁池塘柳”的残对,也许真的成了空前绝后、无人能对的绝联了。
今天已没有几个人见过池塘的真面目,不久的将来,池塘可能就只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池塘渐入迟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除了记忆和梦,我们还能到哪儿与池塘见上一面呢?
(原文有删改)
注:①田畈(fàn):田地。②罱(lǎn)塘:意思是用农具将塘里的淤泥、杂草等清理出来。
10.本文作者按照的顺序写出了多年以前故乡池塘的特点。
解析:通读全文,抓住关键词“一阵春风暖”“夏日的池塘”“秋来水瘦”“冬天”可知写作顺序;仔细阅读①~⑧概括归纳以前故乡池塘的特点。
参考答案:季节(或时间,或四季,或春夏秋冬)鲜活(或充满活力,或充满快乐)
11.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解析:由“孩子”、“传到塘的耳朵里”可判断出拟人的修辞;由后一句“水草轻摇„„波光荡漾”五个结构相同的短语可判断出排比的修辞。然后围绕写出了池塘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判断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乡的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12.作者曾说自己“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写池塘。面对迟暮的池塘,作者有哪几方面的“痛苦”?
解析:仔细阅读⑨~段,抓住能体现作者感情倾向的词句归纳。
参考答案:(1)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生态的恶化。(2)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永远失去了。(3)面对池塘的迟暮,作者感到古典乡村之美永远逝去了。
13.作者忆过去的池塘,看今天的“池塘”,想未来的“池塘”,是为了唤醒我们关注哪些问题?
解析:通过今昔池塘的鲜明对比,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现象,不难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1)关注环境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生存的家园。(2)关注保护美好事物的问题,提醒我们保护好曾经给我们带来美好回忆的事物。(3)关注发展和传承的问题,提醒我们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14.也许大家对青海湖、月牙泉比较陌生,对于保护它们我们难尽绵薄之力。但是,无论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乡村,地球都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请你完成下面的问题。
(1)2012年的6月5日是第41个“世界环境日”,为宣传“世界环境日”,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属对环节。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
下联:
(2)作为中学生,为了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你能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1)绿水前新燕衔泥(2)节约用纸,就能减少树木砍伐;少吃零食,避免包装袋满天飞;节约用水,及时关上水龙头;低碳出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15.(2012·四川眉山中考)下面这段文字的恰当顺序是()。
①核能可以用来发电,也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基因工程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
②如果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而缺乏人文关怀,就有可能迷失方向。
③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
④它在给我们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麻烦,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
A.②①④③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D.①④②③
解析: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反说。
答案:B
篇三:《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该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过去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消逝的罗布泊的现状,同时也追溯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得出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手是人,从而呼吁人类要增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沧海桑田。"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4、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2、课件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难点: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字词掌握
萧瑟(xiāosè):形容冷清、凄凉。
和煦(héxù):温暖。
干涸(hé):(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裸露(luǒlù):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二)整体感知课文{我眼中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提问: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三)合作探究
1、通过多媒体对比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今昔的变化,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昔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让学生探讨罗布泊消逝及青海湖、月牙泉环境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2、罗布泊仙湖已经消逝,青海湖湖水正在下降,月牙泉却濒临干涸。你知道导致这样结果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吗?对西部大开发有何启示?
(四)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