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景作文>北京人,曹禺

北京人,曹禺

详细内容

【篇一】北京人,曹禺曹禺_北京人

评述曹禺《北京人》

三幕剧《北京人》创作于1941年。本剧以曾家的经济衰落为串联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与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展开家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通知的破产。

在《北京人》当中,你可以看到一种衣冠楚楚的绝望,也正因为是解决了温饱之后的衣冠楚楚,这绝望才来的更加让人警觉。在《北京人》当中,你也都能看得到人群中的一种孤单,一个人时还好,然而在人群中,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才真正地孤单起来,而这孤单也才来得更加让人防范。所以,看话剧《北京人》,你没有任何因岁月而产生的隔膜,反而觉得,这就是写给当下这个时代写给我们的。话剧中每个人的心灵困境,台下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内心的影子,这很恐怖也很解渴。所以走出剧院,你会想:为什么剧中人与我们,看起来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可却不知道该去恨谁?而谁又是受害者呢?

《北京人》讲述的是本世纪初,北京城里一个大户曾家,曾老太太弥留之际,为冲喜迎娶曾孙媳妇瑞贞,在迎新人进门时,老太太撒手归西,全家人乱成一团,办喜事变成了办丧事。有三进大院子四合院的曾家已经家道败落,但仍挥霍维持着尴尬局面。长孙文清是个颓废、整天无所事事的大少爷。他不喜欢家里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

里爱着寄居在他家的无依无靠的表妹愫方。愫方寄人篱下,忍气吞声,像女仆一样整日劳作,虽然与大表哥有共同的爱好和感情,却又不敢表露出来,就这样还得忍受表嫂的冷言冷语。孙媳妇思懿,明知丈夫另有心上人,可长房长孙媳妇的地位,使她掌管着家中的财权,她内外操持,拆东墙补西墙,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他空有许多新思想,但一事无成,与曾家格格不入。曾家的朋友、人类学家袁任敢带着女儿袁圆从国外归来,暂借住在曾家,为曾家带进了新的空气。曾霆还是个孩子,被迫娶了瑞贞,他与袁圆玩得很开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最后,这个封建大家庭终于崩溃了,文清死了;愫方终于离开了这个家;曾霆与瑞贞离了婚,老太爷曾皓面对这一切,只有痛哭,他挽救不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

曹禺选取一个典型的没落士大夫家庭,写了曾家三代人。老一代“北京人”曾皓是封建家庭权势与精神统治代表。他心中似乎装满了各种忧虑与烦恼、委屈与同情,但实际上,在“仁义道德”的面孔下是一颗自私虚伪的心,用苦难哀怜遮掩了自私与虚弱。曾文清是剧中曾家的第二代“北京人”。他聪颖清俊,善良温厚,不乏士大夫阶级所欣赏的潇洒飘逸。他的悲剧在于,他所长期生活期间、受其多年熏陶的封建文化思想和教养,腐蚀了他的灵魂。剧中还有一个原始猿人“北京人”的形象。这是曹禺采用的一个戏剧象征。他以“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

遗憾与可喜的是,曹禺并没有在《北京人》的结尾为我们安排一个过于亮色的结尾,他用剧中人的口说:一切还需要等待,或许有的时候,当你可以准确地表达困境与绝望的时候,就是希望的开始,就如同我在真正痛苦的时候,并不是听轻松的音乐而是听马勒的交响曲,在痛苦的碰撞中,痛苦才有所解脱。

《北京人》是曹禺先生写的第四部杰作。剧本中的诗的语言和诗的情调以及剧作者透过剧情,对于生活所表达的强烈鲜明的爱憎,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挖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只有在《北京人》中,才体现了曹禺“走向契可夫”的宿愿。

在曾家那间曾经煊赫一时、如今已显灰颓的小花厅里,生活被幽囚着。一代人追忆昔日繁华,眼前只能等候死日的来临;另一代人痛心于少年时的错着,无可奈何地缅想那逝去的岁月和残破的梦境;再一代人则不甘心于死气沉沉的禁锢生活,抱着冲向新天地去的企望。可是生活的羁绊,却使这些可怜虫群集在这间小花厅里。难道人们就不想迈出一步去呼吸一下清新空气,享一下人间幸福?不过冲出这一生活的重重障碍却需要无畏的勇气,要明白这一点,却也不是件易事。剧作者真替他们感到气愤,他借学者袁任敢的话,对于这孱弱的一代人,痛加谴责。袁任敢告诉大家“北京人”曾经如何生活,他说:“这是人类的祖先,这也是人类的希望。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

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对比之下,像小耗子样生活着的人真该愧对祖先!但是剧作者却没有就此失望。让卑怯者烂在土里,霉在屋里,让勇敢者跑出这囚笼似的小花厅走向宽广的生活去。他对生活的信心也感染了我们,因此对曾皓、思懿、江泰、文彩之辈我们无所顾惜,而对文清、愫方、瑞贞、曾霆却寄以无限的同情。

愫方是《北京人》的主要人物也是曹禺笔下最美的一位女性形象。曹禺是根据他死去的爱人方瑞来写愫方的,是用了全部的力量,也可以说是用他的心灵塑造成的。她是很文静的,这点已融入愫方的性格之中。她不像愫方那样的具有一种坚强的耐性,也没有愫方那么痛苦。但方瑞的个性,是他写愫方的依据,他是把对她的感情、思恋都写进了愫方的形象里,他是想着方瑞而写愫方的。没有方瑞,是写不出来愫方的。

曹禺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愫方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她是在封建束缚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善良妇女的化身。她温柔、纯洁、真诚、富于同情心,多才多艺、情操高尚、吃苦、耐劳、勇敢、肯于自我牺牲,优美。读完剧本,掩卷抒怀,这些潜台词便源源而出。如果说《北京人》是诗,那么这首诗的灵魂是愫方。作家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她的心灵是深深地埋着丰富的宝藏的。”和她接触越多,读者越发现,这外表柔弱的女子,“并不懦弱”,“她的固执在她的无尽北京人,曹禺

的耐性中时常倔强地表露出来”;在她的“异常的缄默”背后,是一个丰富的,博大的精神世界。

愫方的爱是深沉的,是博大而包容的,是欲说还休愁绪满头的爱,她是个在旧礼教里默默承受的孤独者,她像一块海绵,吸尽了生活的苦和累,却不挤出一滴眼泪来博取世人的同情,从某个程度上说,她是坚强并有韧性的,她无私包容的爱着一个也许并不值得她去爱的男人,但她的内心似乎并不是痛苦的,她甘愿为曾文清伺候他的父亲,照料他的孩子;保管他的字画,喂养他的鸽子,她甚至“连曾文清不喜欢的人我都觉得该体贴,该喜欢,该爱„„为着他所不爱的也都还是亲近过他的!这是何其深刻的爱啊!

作者在理性上,在《北京人》中提出并暗示了一组“新人”形象,其中包括反抗性很强的瑞贞,无拘无束的袁圆,脚踏实地的袁任敢,还有并未出场的瑞贞的同学们以及吸引瑞贞投奔光明的革命者。但从感情上说,作者捧出的理想人物是愫方。愫方在生活中的态度很难为现代中国人所苟同。她知恩报恩、守本分、不强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她还“以德报怨”“逆来顺受”。后来更在这种自我道德完成中悟出了要“把好的送给别人,坏的留给自己”的人生哲学。所有这些,你都难以加以肯定或否定。你不能不承认,即使你不同意她的生活态度,却不能不赞扬她的善良品质。你自会觉得:这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信念,有着精神追求的女人,尽管她活的痛苦,但她的生命是充实而丰富的。剧作者在第三幕第一景的戏中,含泪把愫方推到理想的峰巅,然后在“天塌了”的情节中使她的幻想破灭。她“出走”了。很显然,

【篇二】北京人,曹禺《北京人》剧本推荐

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

——推荐一个剧本北京人,曹禺

一、推荐对象:北京人,曹禺

《北京人》(三幕剧),作者曹禺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作者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汉族,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秘书。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曹禺是中国史上继往开来的剧作家,他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剧动影响下的剧作家”,这句话大致概括了他的戏剧人生。

2.写作背景

1941年曹禺完成创作《北京人》,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初期出现的生气蓬勃的新气象很快就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蒋介石背弃抗日、民主的诺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统区是一个特务横行、贪污成风的腐朽黑暗的世界,对进步文化事业极力予以摧残和迫害。曹禺还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更加清醒了。周恩来总理对他的关心和教诲,使他对国家的前途和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他曾说:“我朦胧的知道革命在什么地方了。”他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和心情下,于1940年秋天创作了《北京人》。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取得了众多胜利,大挫日军,正是抗日热情高涨,人们思想觉醒和挣扎的时期。封建的思想和精神仍吞噬束缚着人们,像无尽的黑暗笼罩在人们的心上。但是新思想的萌芽也在青年人的心中逐渐生长。《北京人》的故事背景也正是在近同一时期的,曹禺抓住了当时封建陈旧思想和新生思想的矛盾和冲突,描述了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后来曹禺谈到写作动机时说道:“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一样活着,不能像当时许多人那样活,必须在黑暗中找出一条路子来。”

除了时代的背景影响,《北京人》剧本的创造还离不开曹禺与后来的妻子方瑞的爱情影响。1940年曹禺在与方瑞的交往中,他不只是被方瑞那令人赏心悦目的苗条身材,俊秀面容所吸引,更重要的是他很喜欢她那温柔的性格,娴静的微笑和素朴的衣着。这些似乎都是与郑秀(前妻)不一样的。他从方端的身上获得了很多的灵感和启发,激励他于1941年创作了话剧《北京人》。他在剧中,塑造的愫方的形象就凝结着他对方瑞的印象和感情。愫方的温柔而慷慨的性格,服饰淡雅而宽大适体的穿着,温婉动听而幽静的话语和微笑,都是依照方瑞而写的。

就连将这个人物取名为“愫方”,也是根据方瑞的身世的。“愫方”是取自方瑞母亲“方愫悌”中的两个字。曹禺自己也承认他是心想着方瑞来写愫方的,没有方瑞就创造不出愫方的动人形象。

三、社会评价

1.“抗战期间固然应该多写活生生的英勇战绩和抗战人物,但也不妨写些暴露旧社会黑暗面的剧本,去惊醒那些被旧社会束缚得喘不过气来的人物,助之走向太阳,走向光明,走向新生活。《北京人》是反封建的力作。”——周恩来

2.“具有柴霍甫的作风,对古旧衰老的社会,唱出最后的挽歌,以写实主义的手法,从行将毁灭的废墟,绘出新生的光明。”

3.“旧社会,已崩溃;新世界,要起来!只有你,伟大的北京人呀,继承着祖宗的光荣,还展现着时代的未来。”——柳亚子

4.《北京人》是曹禺40年代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达到新高度的一个标志。是曹禺在抗日战争时期继《蜕变》后写成的另一部力作,也是曹禺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无论就其思想和艺术来说,他都是曹禺解放前戏剧创作的高峰。

5.《北京人》中的人物形象创作艺术上吸收了大部分其他作品创作的精华,在其中又另外有新的创造。例如曾思懿的形象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有一定的相似性,曾文清与《家》中的高觉新有所相似,而愫方则似乎综合了《家》中梅与觉慧的形象,而三代人各有矛盾又相互交织,使得全剧紧凑而富有张力。

6.《北京人》在描写冲突,刻画人物,渲染气氛上更具有民族风格和气“北京人,曹禺

魄。绝对不能低估《北京人》的价值,低估他的社会意义。”——茅盾

7.“这个戏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曹禺写的是一群‘活死人’,他们都还活着,但灵魂、思想都已经没了,是一部‘鬼魂奏鸣曲’,非常有力量!”——著名导演李六乙

8.“一部杰作的诞生,决不是一时感情冲动的产物,更不是对现实进行即兴速写的结果。譬如地震的爆发,是漫长的地壳运动中产生着强大的地应力,而这种强大地应力的长期集中又造成巨大弹性应变能,在岩石中积聚着、蕴蓄着,直到岩石再也不能支撑自己,便爆发了地震。创作也是这样,也要经历这样一个积聚、贮蓄的过程。愈是优秀的作品,愈是经过长年的积累、观察、思考和孕育,《北京人》就是这样。”——田本相

四、基本剧情

本世纪初,北京城里一个大户曾家,曾老太太弥留之际,为冲喜迎娶曾孙媳妇瑞贞,在迎新人进门时,老太太撒手归西,全家人乱成一团,办喜事变成了办丧事。

有三进大院子四合院的曾家已经家道败落,但仍挥霍维持着尴尬局面。家中主事的大奶奶思懿,长房长孙媳妇的地位使她掌管着家中的财权,她内外操持,拆东墙补西墙,硬撑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她自命知书达礼,精明干练,整日满脸堆着笑容,可又时时露出虚伪与狡谲。撑起这个家也实在不易,她不光成天要对付那些个堵门要账的,就连丈夫曾文清也让她伤透了脑筋。

懒怠羸弱的长孙文清,终日无所事事,偏偏又染上了抽大烟的恶癖。他不喜欢家里为他娶的妻子思懿,心里爱着寄居在他家的无依无靠的表妹愫方。愫方自来到曾家,岁月悠忽,转眼已是三十岁的人了,但却很少有人为她的前途想一想,只有偶尔在与文清谈诗论画中,才稍许得到些慰藉。虽然大奶奶对此常投以令人难以忍受的讥讽,可愫芳却有着一种寄人篱下而养成的惊人耐性。

女婿江泰住在丈人家,一付十足的公子哥派,几次做官都不得意。他空有许多新思想,但一事无成,成天牢骚满腹,喝了点酒便四处使气,骂声连天。与曾家格格不入。

曾家的朋友、人类学家袁任敢带着女儿袁圆从国外归来,暂借住在曾家,为曾家带进了新的空气。曾霆还是个孩子,被迫娶了瑞贞,他与袁圆玩得很

开心,根本不懂夫妻之道。

大奶奶的儿媳瑞贞,从十六岁起便胡里糊涂地被人送进了这个封建的樊笼,夫妻之间视为路人。她既不愿逢场作戏,也不屑于用献媚来讨好婆婆,因而常常遭受婆婆的辱骂。

在这样一个家里,行将就木的老太爷曾皓,虽然诅咒思懿的阴险,怨恨文清的无能,但他却终救不了这个家,他唯一的希望是能守在那口已反复漆了十五年的寿木,然而因无力偿债,就连这样一口棺材也终被隔壁的大户“争抢”了去。

望着这个既将倒塌的家,面对周围的骄横、自私、吝啬和残忍,瑞贞再也呆不下去了,她决定冲出这个家庭。而愫芳最后也终于战胜了自身的软弱,怀着一丝丝的惆怅,悄悄地离开了曾家,向着宽阔的天宇飞去。最后,这个封建大家庭终于崩溃了,文清自杀死了;曾霆与瑞贞离了婚,老太爷曾皓面对这一切,只有痛哭,他挽救不了封建家庭和封建社会灭亡的命运。

五、推荐理由

1、主题

对于《北京人》主题的论说,最普遍的看法是:

通过描写三代北京人——原始北京人、“现实”北京人和“未来”北京人的比较,揭示出代替代表封建衰败势力的“昨日”北京人不可挽救和避免的衰亡灭亡的必然命运,和代表新生力量的“未来”北京人将获得新生的充满希望的历史发展趋势。

2、构思

曹禺先生的创作总是有现实生活依据的,但是又不是简单地按照现实去写。而《北京人》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其实在生活中也是有迹可循的。曹禺本身就出生自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中,他的父亲和他抽鸦片烟的哥哥之间的许多事情就为戏中的曾皓和曾文清父子之间的纠葛提供了真实的素材。曹禺从小生活在封建的家庭社会中,又成长在这样一个思想和社会变革的时期,对此感受颇深,所以《北京人》的主体构思是描写了封建官宦世家“旧北京人”的败落,以及“新北京人”的无限未来和希望。

妇女平等思想作为新民主思想之一,曹禺在《北京人》的剧情构思中也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三代不同的北京女人,即使为人处世有善有恶、有喜有厌,但女人在这部戏中的形象都更加的重要,也可见对妇女的赞美之意。

3、人物形象1)曾文清

《北京人》中封建阶级子弟曾文清的某些梢神特征就是来自生活中万德尊和曹禺的哥哥万家修。曾文清的形象正如作者所说“他是一个‘已经不会飞了’,令人同情婉惜而终不可救药的形象。曾文清能诗擅画,聪颖清俊。他因封建包办与曾思懿结合酿下婚姻的苦果,远离了对表妹愫方的爱。他爱不敢爱,恨不敢恨,在曾思懿尖酸刻薄的冷言冷语中苟且偷安,过着灰色的人间生活。面对一个最了解他的女人,想爱却不敢爱,

只是停留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求得一丝哀惜与慰藉,哀痛地接受不幸命运的安排。他与曾思懿的性格感情上本来难以苟合,可是面对曾思懿日常生活对他的咄咄逼迫,连爆发一下不满的勇气都没有,只是无可奈何地容忍,容忍。于是怯儒成了他性格的基本特征。

由于他的婚姻不幸和痛苦,因而对儿子曾霆和儿媳瑞贞的不幸结合也抱以同情和体谅,从中体现出他的善良、温厚和淳朴。可是另一面正是由于沉闷家庭的影响,他终日以抽鸦片烟打发那无聊的日日夜夜。他憎恨这个家,他想振飞,可是他走出没多久,就象他父亲所料到的一样还是回来了。事实上,他已经飞不出去了,也飞不起来了。多年的封建思想的教育和他手无缚鸡之力的体格使他只能又重新回到了这沉闷的家。

曾文清这样的典型形象有着“多余的人”的通病,他们缺乏行动的能力,懒于做出人生的选择,懦弱在他身上又深化了一层,几乎窒息了他的生命。他惧怕曾思懿的尖酸刻薄,惧怕曾皓的祖宗法制,他只能像一只断翅的鸽子一样无力起飞,只有蜷缩在坟墓中靠鸦片来麻醉自己。给予他生的希望的是曾家的一个固守着旧式道德的女子——愫方,他们彼此相爱,但又都无力去争取幸福,只能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互相获得哀惜和慰藉。在愫方的鼓励下,文清也曾说过“要成一个人,死也不回来。”然而断翅的鸽子是禁不起社会的风浪的,他早已被封建精神统治蛀空了灵魂,曾文清的出走就像周萍寻求四凤来拯救自我一样,只是一种无奈的逃避。从根本上说,这种抉择本身就带有悲剧性。面对无形的桎梏,他们只是忍,无限量的忍耐使他们变得萎靡、彷徨﹑犹豫﹑懒散,遇事不自信,不敢定是非,失去常人的思维与感觉。当忍耐到无法忍耐时,曾文清并没有像儿女那样勇敢地与封建桎梏搏斗,而是采取逃避的态度。冰冷的现实令他丧失了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他的死也自然是在极度苦恼中的必然选择。

某种层面上讲,曾文清是封建时代垮掉的一代,他们的人生是封建社会造就的悲剧,他对封建思想信仰的格守以及对人生的绝望而离开曾家的小客厅,证明了铸就他灵魂的那个阶级及其思想文化体系里是何等腐朽、丑恶、空虚,它只能给他的信徒带来毁灭的下场。然而当愫方让他真正看清了这一切时,他却已经无能为力,只能选择了以死亡来解脱。

2)曾思懿

曾思懿的身上集中了封建大家庭主妇的那种尖酸、刻薄、谋权术、耍阴谋,她明里一盆火,暗地使脚绊,阳奉阴违,口是心非的两面人的性格得到淋漓尽致表现。她作为旧制度的维护者、支持者,处处表现出来她的权威与慑服的力量。

儿媳曾思懿是曾家的新一代统治者,王熙凤式的人物,她费尽心机地对付着曾家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干练泼辣、能说会道,是作者所否定的那一代人的代表,但作家也真实地写出了她内心的悲哀和悲剧的命运。

表面看来,曾思懿是一个威严的颐指气使的封建家长,实际上她是一个虚弱的悲剧人物,她的命运甚至连愫方不如,而这一切都源于她悲剧的婚姻。她出身封建大家庭,受过传统的妇教,青春年华之际,被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