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的诗句
详细内容
篇一:《我和古诗》
我和古诗
我和古诗文有不解之缘。
我最早接触到的文章就是古诗文了。记得我还没上小学时,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就开始教我读古诗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我张口就来。像这样的古诗我那时就能背出几十首了,爸爸妈妈也为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诗文,直到上学后我才慢慢有了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国古诗文的宝库真是太博大精深,星光灿烂了。
我非常喜欢古诗文。我喜欢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读下来;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平常人,只要读一遍就能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为之升华。难怪连外国人都赞叹和欣赏。
我十分注意在作文中引用一些好诗好句。在过去的作文中,我曾通过引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通过引用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人们遇到的困难之大;通过引用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抒发子女对母亲的深情;通过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深刻说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通过引用卖油翁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等。总之,通过引用古诗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深化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爱古诗文。
篇二:《读古诗文的小故事》读古诗文的小故事
我最早接触到的文章就是古诗文了.记得在我还没上小学的时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就开始教我读古诗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我张口就来.像这样的古诗我那时就能背出几十首了,爸爸妈妈也为我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诗文,直到上学后我才慢慢有了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
记>><<红楼梦>>....中国古诗文的宝库真是太博大精深,星光灿烂了。
我非常喜欢古诗文,我喜欢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读下来;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平常人,只要读一遍就能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多么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为之升华.难怪连外国人都赞叹和欣赏.
我十分注意在作文中引用一些好诗好句.在过去的作文中,我曾通过引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通过引用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形容人们遇到的困难之大;通过引用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抒发子女对母亲的深情;通过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深刻说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通过引用卖油翁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等等等等.总之,通过引用古诗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深化文章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三:《古诗欣赏(五)》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作者简介
岑参:唐代诗人,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汉族,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公元754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名句。
作品名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文学体裁:七言歌行
创作年代:盛唐作者:岑参
作品出处:《岑参集校注》作品风格:边塞送别诗
二、背景资料
天宝十三年,岑参再度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而写下了此诗。
三、原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四、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太薄。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连串马蹄印。
五、中心思想
唐代的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六、作品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诗题是“送武判官归京”但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岑参和他朋友武判官的友情。他描绘的是边塞将士集体送别归京使臣的慷慨热烈的场面。“中军置酒”,不是岑参置酒,而是中军主帅置酒;鼓乐齐鸣,也不会只是岑判官和武判官对饮话别,而是边塞将士为归京使臣举行的盛大宴会。因此,如果说表现了友情的话,那么,应该说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边塞将士对一位同甘共苦过的战友的情谊。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边塞将士的团结精神和昂扬的斗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已将思乡之情,与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昂扬奋发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诗人和将士们自然对天气格外关心。昨夜北风呼啸,天气骤然变冷了,早晨起来一看,发现仲秋季节就下起雪来了。不过,大雪初积,雪还不厚,被风吹折的干草还没有被雪覆盖。虽然下雪会给归客带来麻烦,但在这些久经大风大雪考验的将士眼中,这点风雪算不了什么。充满他们心头的,只有为友人归家的喜悦之情。因此,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象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
“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此时的雪景分外迷人。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诗人的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似乎此时才意识到,难怪昨夜盖着狐裘还那么冷。那些起床后着甲引弓的将士也似乎在喊:“好冷啊!”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无论天气多么冷,他们也没有忘记训练,还在拉弓练兵;“冷难着”,说明尽管铁甲冷得刺骨,他们还是全副武装,时刻准备战斗。这里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生活环境的艰苦,更能说
明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第一部分用“冷”来写“热”;这一部分则是用“愁”来写“欢”,表现手法一样。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那水晶一般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十分绚丽。这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正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很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虽然描写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但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品名称: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创作年代:中唐刻画细腻,造句优美,作品出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作品风格:构思新颖
二、原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三、译文
京城的街道上,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如酥。远远地看去,仿佛有一点儿小草的绿意,可走近才发现没有什么绿意。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远胜过绿柳布满京城的春末。{来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的诗句}.
四、创作背景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来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的诗句}.
五、作品鉴赏{来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的诗句}.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来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的诗句}.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一二句紧扣“早春”描写春雨和草色。“草色”具体入微,尤为传神。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突出初春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篇四:《诗歌赏析》1.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史之乱中,杜甫流寓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这就是后来著名的成都草堂),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在穷苦的生活里,他仍然关怀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把个人的忧患同人民的痛苦紧密的结合起来,写的是自己的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能够得到千千万万间宽大的房屋,普遍庇护天下生活清苦的读书人,使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在凄风苦雨中象山一样安稳不动呢?哎呀!什么时候眼前出现了这样高大的房屋,那么就是我一个人的房子破了,受淋挨冻至死也是心甘情愿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舍身利人、为民济世的伟大品格。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主题与赏析]
整个事件围绕着“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线索展开,先写风,后写雨,作者深入细致地描写表现了只有亲身经历苦难才能体会到的情味。最后叙事转为抒情,表现了关心国家、同情人们疾苦,愿以个人冻死换取天下寒士温暖的高尚情操。全诗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运用了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自己贫苦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了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练习]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诗人要解除的是天下”寒士”的痛苦,而不仅是自己的,只要这个愿望实现,天下”寒士”都能解除痛苦,尽变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里受冻,死也瞑目.表现了诗人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
2、请描绘“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画面。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浓黑的象墨一样,秋日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了下来.
2.李白:《行路难》主要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我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的坚持理想的品格写照。现常用来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七)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主题与赏析]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两个长句激荡排比,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第三、四两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中间六句痛苦淋漓的抒发豪情意兴,前面的烦忧苦闷一扫而光。诗句自然照应了题中的谢楼和校书叔云,一则是恭维李云的诗文刚健遒劲,颇句建安风骨;二则是说自己的诗歌像小谢那样清新秀发。“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极其浪漫的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四句诗人再一次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来,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使他潇洒旷达外表下深藏着的悲哀更加深重。诗人时而把自己抛向欢乐的绝顶,时而使自己陷于痛苦的深渊。思想感情的急骤变化和艺术结构的起伏跌宕,在全诗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语言的健举豪爽和比喻的自然天成也为以后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表率。
术全诗忧时叹己,抒情言志,既有对宏大志向的追求,又有报国无门的愤懑,更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练习]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宏大志向的追求,又有报国无门的愤懑,更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等复杂的情感。
2、任选角度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比喻。说明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方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4.岑参: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他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了西域地区的雄奇景色,并写了雪中送客的情景。诗人以自己对边塞生活深刻独特的体{来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的诗句}.
验,描写了塞外冰天雪地奇丽的风光,并通过对特殊环境背景的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描写边塞大雪纷飞奇景。大雪飘舞,整整下了一夜。一觉醒来,推门一看,只见到处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特别是那满树满枝的雪絮,一簇簇,一团团,简直美丽极了。这句诗一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成为千古名句。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不见”隐现诗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之情态;一个“空”字包蕴多少惜别怅惘之情,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6.王勃:唐朝诗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这两句诗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7.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是酬赠诗。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酒席上吟诗相赠,在诗中对刘禹锡被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萌发。“沉舟”、“病树”,以物喻己,是他二十年谪居生活的写照,但他并没有消沉颓伤,表露出怨尤,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人生和仕途失意介怀,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开朗乐观。诗句意象宽远,妙合哲理,后人赋予新意: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作于密州太守任上,作者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写下了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那么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表现了作者乐观而旷达的胸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作者把对兄弟的思念,推进到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真挚的祝福,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词人那积极奋发的精神,殷切绵延的情思,澄澈辽远的境界,见出词人的豁达与乐观。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
上片: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下片: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怀念谁弟弟子由。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体现作者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1.本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2.鉴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答:这一句表现了诗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然后作乐观豁达之想的心理变化,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同时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世上没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有别离;与月亮有圆有缺一样,是自然界的规律。
3.请写出表达诗人矛盾心理,孤独之情的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3.文天祥:南宋文学家,任右丞相。坚持抗元,被元军俘虏后,在被押解的路上经过珠江零丁洋时,写下了《过零丁洋》。不管元军怎样威胁利诱,文天祥坚贞不屈,始终不降,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直抒胸臆:自古以来,谁能够长生不死?如今我甘愿为国献身,将要留下我的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史册。表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气势磅礴,情调高亢,笔力千钧,掷地有声,成了千古名句,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为祖国和民族的大业而英勇献身。
14.龚自珍:《己亥杂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有“浩荡离愁”,但作者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托物寓意,纷纷落地的花瓣绝不是无情的废物,它将化作春泥,以自己的养分孕育新的花朵,孕育新的春天。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本无情的“落红”具有了人的感情,变成有情物。借“落红”的自白表达了与黑暗势力抗争的不屈精神,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春天的憧憬。诗人那种不惜献身化为春泥,去充实春天的生命,去滋养未来的花朵,这种精神令人赞叹。现在此句诗常来歌颂老一辈革命家在事业上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无私的贡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晚年又为培养青年接班人耗尽心血。
15.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小令是作者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作者借潼关形势的险要,抒发对历代兴衰的感叹,他深刻的指出,历史上任何朝代的替换,带给人民的都是苦难。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诗人行经潼关,见关塞险要,不由追忆历史上的兴亡更替,由此一针见血的指出:兴也好,亡也好,受苦受难的总是天下的百姓。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揭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是对长期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深刻反思和高度概括,高屋建瓴,精警异常。
17.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少有大志,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41岁人彭泽令近80余天,因看透腐败的官场,解绶辞官,毅然归隐。
《饮酒》作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之后。诗歌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述,表现了“心远地自偏”、“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和诗人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自己丰富的精神生活。这首诗抒写了一种悠然自在的欢愉之情。诗人将秀丽的南山、佳美的山气以及结伴而归的飞鸟写入诗中,表达了怡然欢愉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衷心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它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于无意之中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来描写雪中的奇丽景色的诗句}.
(二)饮酒陶渊明
[主题与赏析]:
诗歌前两句描写诗人安定的乡居生活,。“心远地自偏”一句,表现了诗人身居“人境”而不为所扰的“无我”心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常形象传神的写出了诗人归隐之后所追求并且达到的“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进入悠闲淡远,恬静自适的佳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进一步写诗人凝视着傍晚的暮色和归林的鸟影而引起的沉思,似乎领略到了这大自然妙境中的某中深刻而有高远的“真意”,这“真意”只能悠然心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暗示自己找到人生归宿后的欣慰,静穆的思想境界。
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本诗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然的人生追求。
[练习]
1、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描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1.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翩然而归,结伴而还。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觉得此间的主人公是个怎样的形象?把“见”字改“看”“望”等词,好吗?为什么?
2.是个亲近自然、陶醉于自然、精神自由、远离尘俗的隐士形象。把“见”字改为“看”“望”等词,不好。“见”字表现了“南山”有情有意,仿佛和诗人一样等候在那里,等待相见的时机,颇有默契。而“看”“望”等词则太有意为之,体现不出我与“南山”的会心。
篇五:《【阅读欣赏+训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田K)》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简介
岑参(公元715—770年),唐江陵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现存者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岑高。有《岑嘉州诗》七卷。
主题
此诗当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一年,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西安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1
2
赏析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
2
3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题库
1、理解性默写:
(1)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
答案: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3)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
答案: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答案: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3、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1)送别前的“飞雪”,八月飞雪苦寒图。
(2)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军营饯别奇寒图。
(3)临别时的“雪满天山路”,东门惜别惆怅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