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写景作文>关于竹子的诗句古诗

关于竹子的诗句古诗

详细内容

篇一:《有关竹子的有关诗句》

1、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押韵译文: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郑燮还曾因民间疾苦,写过一篇墨竹图题诗,写出了民间的疾苦,竹子较细,清脆,不符合常规,个体现了他别具匠心的思想和为百姓着想的品质。该竹与此竹含义基本接近

诗歌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2、春日山中竹(唐.裴说)

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译文:

数支竹子,苍翠碧绿,犹如龙腾一般。

如此峭拔的山地,正是它生长的地方。

无数的野花是没有办法(在这陡峭的山上)盛开的。

唯有竹子,能在这半山的寒色当中与春天争风。

3、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清•魏源:

译文: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的一句名言,意识是竹子在大雪时候还像箭一样笔直挺立,不被雪所压弯;而梅则朵朵盛开。诗人看见此情此景,觉

得它们好像在与天地对抗,好像要把春天争回来似的。更深层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像竹和梅一样,傲骨长存,不被外界不正之气压倒。

作者背景:

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霜筠亭(宋.苏轼)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译文:

刚从笋壳中破出的新竹尚且有些幼弱,不太能够自己保持挺直,但已姿态优雅,有了能耐受严寒的仪态。而要看到它严正可敬,傲对霜寒的样子,就要等到秋风骤起,花粉凋落的时候了。

5、题李次云窗竹(唐白居易)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译文:

本诗是一首七绝。这两句是说,冬日严寒,千花百草均已凋零,唯有窗前的竹子,仍然青翠碧绿;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去看,白中见绿,别具一番凌雪傲寒的情调。表现竹的顽强生命力。

表现忠诚的。

6、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译文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表现忠诚的。

7、新竹(唐刘兼)

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

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

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

译文:

两三从新竹,或贴近窗户或低垂于台阶,增添了不少幽情雅致。

枝叶间透过星星点点碎金般的月影,风中枝干相击,声如寒玉。

不关乎学仙的费长房将竹杖投掷于烟波中化为神龙的故事,莫要信娥皇女英血泪洒落竹枝便不消退的传说。

王徽之偏偏喜爱你,正是缘于你虚心高节、挺立于霜雪中的情操啊。

8、新竹(清郑板桥)

新竹高与旧竹枝

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

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前两句是回顾,既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又表达了后辈不忘前辈

扶持教导之恩;后两句是展望,用以表达新生力量将更好更强大。

9、绿竹筠(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译文:

竹子有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苏轼是宁瘦不俗了。由此看竹子实在是高雅之物。

10、新竹(宋.杨万里)

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著,箨龙未信怯春寒。

东风像一双巧手,一夜之间吹得光秃秃的山上长出了好几株翠绿的竹子。初长得竹子,好像半脱着衣服,于是相信竹子不怕寒冷。

译文:

南宋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开始仕途。但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此始终不得大用。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开僖二年(1206),因痛恨韩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实际上他为官也不斤斤营求升迁,在作京官时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锁置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

篇二:《关于竹子的古诗》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注词释义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押韵译文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

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2竹石,本名陈德忠1943年生,,笔名竹石、嘉阳生。四川乐山人。198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进修一年。二级编剧。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峨眉戏剧创作联谊会秘书长、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理事、乐山市文联常委、乐山市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主要从事电视、戏剧及文学创作。其中电视风光片《沫水乡情》1981年获四川省优秀文艺作品二等奖;电视剧《春江归帆》1987年获第一届西南优秀电视单本剧三等奖;电视片《雷电诗魂火凤凰》获广电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1992年度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人物类三等奖。散文作品多篇被收入《四川作家协会文学院丛书》之散文、随笔卷。辞条辑入《四川戏剧家名录》。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意思

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参考资料:

1.作者背景

2.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3.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4.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5.注词释义

6.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7.立根:扎根、生根。

8.原:本来,原本。

9.破岩:破裂的岩石。

10.磨:折磨,挫折。

11.击:打击。

12.坚劲:坚韧、刚劲。

13.任:任凭。

14.尔:你。

15.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篇三:《描写竹子的诗》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宋.苏东坡)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咏竹(傅庞如)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咏竹(七律)

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咏竹

(明)李日华

逗烟堆雨意萧森,峭石摩挲足散襟。

记却洒瓢深草里,醉醒月出来寻。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