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感人作文>关于生命的体悟

关于生命的体悟

详细内容

篇一:《体悟亲情感悟生命》

体悟亲情感悟生命

作者:谷孝平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年第02期

摘要:以《我与地土云》一课为例,通过史铁生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这两种感情,简述如何讲授课文的情感美。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2-0125-01

有人是这样评价《我与地坛》一课的:这是散文般的奇迹,奇迹般的散文,只有沾着生命的汁液书写,才能使文章字如珠玑,带着无尽的深情,一粒粒地漫化在我们心中。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出课文内容的情感美,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在讲授《我与地坛》一文时,笔者将本文的感情作为理解文章的重点,着重让学生了解史铁生在文中体现出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母亲的怀念”这两种感情。希望学生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情感。

课前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懂你》,渲染气氛,铺排情感基调。一曲《懂你》包含了满文军对母爱的全部理解,给学生讲解在成名之前,满文军历尽艰辛,多次在歌唱大赛中名落孙山。然而,正是靠着母爱的推动和战胜自我的信心,最终,他走出了人生的阴霾,获得了成功。常人如此,那么,一个双腿瘫痪的人又会怎么样呢?引导学生跟随史铁生的思考感受母爱和审视生命的意义。

要想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了解文章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至关重要。在如何处理文章的诸多写景内容时,开始可以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1)这部分大意是在写什么?请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2)在这部分里作者主要是用什么表达方式来写地坛的景物的?而后引领学生揣摩这些精彩的写景片段,揣摩时应注意多进行诵读,通过反复读引导学生感悟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推进。先从表象的景人手,让学生悟出作者的思考轨迹:作者残废后情绪低落致极,这时候眼中的地坛已然荒芜,随着作者日复一日在园子里冥想,地坛就成了唯一与他心灵对话的对象,日久天长,他发现了这里的草木生灵充满生机的一面。这给了他启发:地坛荒芜,“我”伤残;地坛不衰败,“我”可以活得坚强。

在此引用海子的诗《活在珍贵的人间》,来感受史铁生对于生命的理解:有生必有死;人终究要死,我们应该好好活着;面对死亡,我们应像面对生一样欢欣鼓舞。我们不禁感叹:“活着,真好!”以此达到本文的一个小高潮。

当学生的情感被逐渐调动到恰倒好处的时候,教师就可顺势一带:“哦,地坛,多美!?因为这地坛,作者的心胸开阔起来了,开始由思考自己转向思考谁?”这样过渡,既顾及了文脉,又使教学环节变得灵活、自然。

随即提出两个问题:(1)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这部分是在写什么呢?(2)作者想到母亲后,给母亲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判断,是那一句?前一问简单,起着在结构上呼应上文,同时也构成对第二部分大意的概括。第二问非常重要,稍微有些难度,但通过引导,学生几乎都能找到。此句是全文第二部分的文眼,点明了作者在“想”这个问题上有了质的突破,促成了他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重新认识,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判断,这一问也为其后的教学环节的推进埋下了伏笔。

在学生们随课堂节奏沉醉于作者深沉的母爱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延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都有母亲,母亲的爱贯穿着我们的一生,可是,我们总是在不经意中忽视了这种爱。此时此刻,你难道不想说说“母爱”吗?先让学生写个简单提纲,再进行即兴演讲。这个拓展顺理成章,既可训练学生的写作、演讲等多方面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发现爱、感受爱的品质。在这个环节中,教室里重又响起《懂你》,许多学生眼中不禁热泪盈眶,由此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引导学生讨论: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史铁生如何在逆境中生存,人生处处充满假设,如果某一天降临不幸,我们该如何面对苦难,挫折,甚至厄运的打击?怎样才能在逆境中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用三句话小结本文:总有一种力量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感动!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为了避免把文章讲散,应采取了以情贯穿全文的办法,在课堂语言的设计上,教师自身的语言应做到春潮带雨、声情并茂。只有教师动心,才能让学生动情,进而动容,从而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感染力的目的。

篇二:《感怀死亡,体悟生命》

感怀死亡,体悟生命

-----殡仪馆实习演讲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级汉XX专业的XX.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感怀死亡,体悟生命》。

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对殡葬这个讳莫如深的行业充满了恐惧,充满了排斥,但不时又要因自己的亲友到了另一个世界,而不得不与殡仪馆打交道。而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下在2012年的暑期,我所了解的殡仪馆,那个让我进一步体会到生命真谛的地方。{关于生命的体悟}.

在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实习的日子里,我收获颇多,无论是骨灰寄存、销售公墓,还是前台服务、办公室文件整理,都可以从工作人员的眼里看到对生命的重新重视,以及对死亡的无比尊敬。在巡视墓园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墓碑上刻着老年夫妻的照片,有的刻着年轻人的照片,有的刻着七八岁小孩的照片,还有的刻着一家三口的照片。工作人员说:“别看了,看多了更让你为他们的生命感到惋惜。”

而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7月25日。那一天我随着殡仪馆的师傅来到遗体火化厅。大厅几个巍峨庞大的仪器正是火化遗体的高档炉,其中两个正在火化,估计已经接近尾声了。师傅用手扭着旋钮,告诉我那是管气压的,高档炉的好处在于,在遗体火化的过程中,各种按钮只需要按一次就行了。接着,他指了指炉上的一个小窗口,我刚一靠近,就被吓退了回来,那里面正是在火化,只见火苗在骨架上穿梭。突然他又打开了大窗口,正被火苗侵蚀的遗体早已四分五裂了。在旁边一个大厅里除了高档炉以外,还有两个中档炉,里面火化的,是刚进去不久

的遗体,他又哗的一声打开了大窗口,熊熊的火苗在遗体上翻滚,像要跑出来吞噬我一样,我看到了炉中被蚕食的脑袋,我顿时就吓傻了,生命结束以后,原本以为无知无觉,但是火化现场足以让我震撼,特别是当看到还年轻的遗体被火化时,总是无意识地告诫自己,珍惜生命好好活着

通过此次的带薪实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事无巨细,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细心和耐心是成功的制胜法宝,我们必须学会使用它。有一次我在开发票时多打了一个零,幸好教我的师傅发现得早,否则这将会给收费处带来一笔不小的损失,自己也会承担很大责任。那次给我深深的上了一课,我也从此变得做任何事都很用心,因为我明白,任何事都不是那么容易,行行出状元,只要用心,什么事都能做好。二是不要“眼高手低”。现在的大学生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对未来期望太高,而对现实又太不满,于是抱着高学历、高态度,希望踩着高门槛工作。但什么事不是从小事做起的呢?有谁是一毕业就可以当大老板、管理层的呢?在殡仪馆,我们这些大学生完全是一个个什么都不懂的毛小孩,任何事都要经过老一辈的讲解才能操作,我们所谓的理论知识、课堂知识在这里都变成了一纸空文,只有实践才能检验你的所学到底有没有用。三是生命的宽度与长度。殡仪馆工作的宗旨是“让逝者安息,让生者顽强”,在这之中我体味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所以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定义生命的宽度,既然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那我们就要享受这一秒,利用这一秒,让它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多学点有用的东西,多做点回馈社会的事。{关于生命的体悟}.

谢谢大家!

篇三:《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

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安吉县杭垓镇中学张国强

读了《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后,我终于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这是一本让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走近教育大师,回到教育原点的好书,是帮助我们树立教育思想,回归教育本原,实现教育情怀的引航之灯。

韩愈把教师的职责定为“传道、授业、解惑”。然而现今教育事实是“传道、授业、解惑”最终统一为一件事:授业。“授业”乃以知识为对象,学生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教师以传授知识为己任,这是典型知识本位观念下的教师职责与角色,于是紧张职业压力出现也就难以避免。角色的期待和现实的约束难免给教师带来毫无依附的漂浮感。当教师职业与幸福的天然纽带被人为割断后,当教师只知日复一日机械重复着自己的职业任务时,教育还能成就什么成了亟待正视与关注的问题。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

在第一章人类必需的文化环境中的第二点教育与照料、控制的区别中作者写到“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由此,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理解为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之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与年轻一代,在交流的过程中,年轻一代学会知识、技能、哲理和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并逐渐培养自己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心灵按照自然规律自由的成长。第二,教育与照料、控制是截然不同的。照料或者说培育,只是机械的去教人做什么、怎样去做,只是把学生看作是生物人,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该被给予的关怀和用心的投入。控制则是一种更加不可取的状态,“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第5页)”教育的含义里面包含着爱,因为教育是无私的,而控制则不包含着爱,控制束缚了学生的自由,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的一部分学校里,照料和控制这两种情况都时常可见。二者都背离了教育本来的目的,歪曲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或者说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们不是为了某一个学科而教学生,也不是为了某个人而教学生,更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教学生,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生以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并加以德育,协助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独立的人,而绝非是单纯的教他们某一学科的知识,以期全部的学生都成为杰出的人才。因此,我认为教育还应当注意差异化,要注重因材施教。显然,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都是有差异{关于生命的体悟}.

的。所以,期望学生们都成为杰出的人才是不现实的。{关于生命的体悟}.

二、德育为首的办学理念

雅斯贝尔斯说:“学习是德行的保存。(第89页)”孔子认为,学习的先决条件在于学生的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学到真理,首先要修身养性,要有基本的道德品质,否则就永远不能学到真理。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德育。“真正的学习是以不停的奋斗来克服不可避免的困难。(第89页)”孔子认为,青年学习时,要“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第八)。这是在要求我们学习要刻苦认真。“人若不学,其他的德行就不清楚而失真。(第90页)”孔子认为,人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保持自己的德行。此外,孔子还特别强调了对于“礼”的学习。从古至今,“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在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的今天,在各种复杂多变因素的影响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涵义更丰富。教师不仅要“即教书又育人”,且要“以育人为本”,这就更突出了“育人”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学校各项工作就要坚持树立“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教育理念。把“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核心”和“根本”,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要将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形成他们的道德情感,逐步变为道德行为,形成他们的道德习惯,最后成为稳定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谆谆教诲,循循善诱,需要教师在和学生深切的交往中耐心细致育人,不断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需要深厚的情和爱熏陶和感染,才能形成优良的品质。

三、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雅斯贝尔斯说: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所以我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传承,传承前人留给我们丰富灿烂而意义非凡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意义。通过生生不息的传承,促进人类更好更快的发展。{关于生命的体悟}.

一所学校的文化精神,也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也是由集体的形式出现,一批批教师,受到同样文化的薰陶,受到同样办学理念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这一切,有时候是由校长的理念所决定的。一任任的校长,不管学校的撤并,不管教师的变迁,也不管人事的更迭,一如既往地做好“传承”这篇文章,确实不容易,这需要每位校长都有敢于传承的勇气,善于传承的智慧,乐于传承的胸怀。

雅斯贝尔斯提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教育者要和被教育者共同探索知识,而不是传授知识;教育是以爱为前提的,没有爱的教育是照料或者控制;教育要有人本观念,不能机械的为了学科、家长、学校或者教师本身而进行教育;以人为本,还要注重自我教育,终身学习;教育还要借助于各种方法,如反讽、催产术、探索发掘真理等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我认为教育是灵魂的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篇四:《体悟生命之道涵育科学素养》

龙源期刊网.{关于生命的体悟}.

体悟生命之道涵育科学素养

作者:夏敏

来源:《江苏教育》2012年第21期

在《科学》教材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占了很大的篇幅。如何把握好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更好地引领孩子去探究,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关注探究的一些细节,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态的体验场,使学生领悟探究的真谛,追寻科学的本质。

一、关注细节,做足“体验”的文章,感受生命的神奇

现在的《科学》教材中,种植、养殖的内容有很多。如何以这些教学内容为载体,有效地开展“亲历”活动,需要每一位科学老师动脑筋。比如三年级“凤仙花”单元,为了让学生真正地观察到凤仙花的一生,我在校内开辟了种植基地,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种植的过程中:每天去给凤仙花浇水,定期去观察凤仙花的变化。发芽了,长叶了,开花了,结果了……学生的欣喜伴随着凤仙花生长的全过程,他们得到的快乐与成长是课堂上简单讲解或录像展示等方式无法实现的。

我们来看兰·本达教授的典型案例——《观察蜗牛》:

学生一进教室,桌上已经放好蜗牛。学生看见桌上放着蜗牛,拿起蜗牛放在手上观察;大概观察了五分钟左右,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快要开小差了,就给学生发了放大镜,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又有五六分钟过去了,差不多了,老师又给学生发了菜叶、地瓜等食物,学生一看明白了,这不是喂蜗牛嘛。于是他们就观察蜗牛吃食物。

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曾经这样介绍过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小的时候就喜欢玩,种过菜,养过蛐蛐,养过蝈蝈,每年都养蚕,拆过家里的闹钟,是学校科技小组的成员。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小时候的那些种植、饲养、制作的经历使我长了见识,学了本领,这些对我今后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路老师倡导,在小学科学课中,应该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和他小时候那样类似的经历和机会,使他们获得一些有重要价值的、印象深刻的经验、体验和经历。

二、关注观察,理解“求真”的含义,敏察生命的本质

科学的本质是求真,实事求是。特级教师曾宝俊指出:求真是科学课堂的第一要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的自然生活建立起一个“真”的理解,使学生从繁杂的世界里建立起一个属于自我却又和周围世界相吻合的认知体系。

科学观察的意义在于观察结果的分享和观察资料的积累。因此科学观察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观察”进行客观真实的记录,不但要如实记录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到的东西什么样,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