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详细内容
篇一:《中华第一龙教案》
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中华第一龙》教学设计
江西省浮梁县三龙中心学校林雪亮
教材简析:
本课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形貌,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文化渊源流长。
教学目的:
1、通过以读促悟的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2、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感知源远流长、丰富奇特的龙文化,培养民族感情。
3、指导学生熟读课文,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教学用具:课件、音频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置疑导入。
1、教师置疑:同学们,你们知道龙吗?(生:知道)
那请你说说对龙的了解。
2、引入课题:
看来你们了解得还挺多,我们今天一起走进课文《中华第一龙》
更深入地研究研究龙。
板书课题:中华第一龙(齐读课题,读好“第一”)。
二、初读课文,感受龙的形象。
1、齐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思考:龙是什么?龙长什么样?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惊涛骇浪暴风骤雨
(2)指名认读并解释词义。
(3)注意字形:濮椽“弋”查“弋”部,如“式”、“鸢”“贰”
3、交流:龙是什么?(结合书上的有关句子回答)
预设:
(1)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出示幻灯片)
什么是图腾?引入第2自然段,理解“图腾”:它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是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双头鹰是德国的图腾,大象是印度的图腾,满族人崇鹰,蒙古人崇狼,回族人崇狮)
(2)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3)龙不是一种实有的动物,而是一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4)龙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4、交流:龙长什么样?
(1)出示: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
齐读,再读,你发现了什么?(将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到龙的身上。)
(2)、过渡:这样一个龙的形象又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读读第4自然段。
三、了解龙的起源。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交流:龙是怎么被想象创造出来的呢?用“因为――所以――”说。
预设:
(1)因为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于是祖先们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海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所以想象创造出了龙。
(2)指名说,引导:正是因为祖先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所以当他们看到——出示图片,理解词语。
群山连绵、惊涛骇浪、电闪雷鸣、暴风骤雨,都使他们震惊和崇拜。于是,我们的祖先(出示句子,接读)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它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
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像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3、师:说(读)得真好!你们知道最早的龙是什么样的吗?
四、走进龙文化。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最早的龙是什么样的?(出示相关语句)中华第一龙有什么特点?(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2、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这条龙啊?(出示图片)齐读这段话。
3、这条龙是那里来的呢?(原始社会墓葬)
4、又为什么称为“中华第一龙”呢?(距今五千年)
5、“中华第一龙”说明了什么呢?(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就把龙作为自己的图腾)
6、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蕴含着什么意义?(代表吉祥,象征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
7、正因此,我们的民族逐步丰富龙的形象,才有了现在的龙的形象?让我们一起看看现在的龙。
8、我们的民族在逐步丰富龙的形象的同时,也把龙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里有龙呢?
9、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现实生活中的龙。
10、你们还知道那些含有“龙”字的成语?(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
11、学到这你们体会到什么?(中华民族和龙有着深厚的情感,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渊源流长)
五、弘扬龙的精神。
1、“中华第一龙”的发现还证明了什么?(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国人是龙的传人)
2、你如何理解“传人”?(传承龙的精神)
3、等你们长大了,有出息了,出国了,外国人问你是哪里人?你们怎么回答啊?(我是中国人,我是龙的传人)
4、目前,韩国已向世界文化组织成功注册了端午节、风水术,屈原、西施、都成了他们国家的人,现在正在注册汉字是他们国家始创的。听了这些,你有何感想?
5、前不久,韩国和美国拍摄了一部电影叫做《龙的战争》,韩国似乎也要把龙算作他们的原创文化了,如果有一天韩国人说龙是他们国家的文化,你如果反驳他?
6、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龙的传人》。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中华第一龙
吉祥神圣力量
我们是龙的传人
篇二:《中华第一龙(1)》{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篇三:《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华第一龙》时,我通过课内感受龙形象,挖掘出学生内心潜在的龙形象。在让学生对“龙文化”有兴趣之后,再将这个与龙有关的主题抛给学生,以“了解龙的起源,走进龙文化,感受龙艺术,弘扬龙精神”为主题线索,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领学生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从而让学生更为关注我们身边的龙文化,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摒弃其有悖于现代文明的隋性成分,从而秉赋和焕发龙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积极地为弘扬龙的精神而奋发努力。可以说,这节课只是龙文化研究的一个开端。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这一题,既是为了读准一些生字的字音,更是为了复习查字典。对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来查,“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第四
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通过个人思考,
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中华第一龙》这篇课文描述了中华第一龙的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龙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龙文化渊源流长。
这节课我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在艾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试教了4次,每上完一次感觉都很不一样,教案一遍一遍地改,文本一遍一遍地挖,最终感觉收获颇多。这课的设计我把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抓住文本当中的信息,重点了解龙的象征意义以及龙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关系。按照“提出疑问—抓住信息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习,把朗读课文、交流感受整合在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力求指导学生了解介绍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即:信息量大,语言叙述简洁,初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贯穿作文教学。
一开始,我播放了《龙的传人》这支歌曲,让学生感受其中,接着以龙的成语这个游戏导入新课,然后围绕课题让学生进行预测课文的内容,学生预测都在我范围之列。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了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学习,每一个信息点我都设计了相
关的内容,例如: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我首先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什么是图腾,然后给学生补充一些其它国家的图腾,学生的兴趣很浓。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就是讲解第四自然段中两个连词于是、因此的用法,并告诉他们这两个词把文章的经脉联系起来,在以后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连词的用法使文章更加流畅。还有文章当中的一个排比句式的补充,这些都贯穿了作文教学。通过这次的学习,经过艾老师的指导,我知道了语文教学还是得抓住文本让学生感受。其实一般的说明性文章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我们要不断地挖掘文本,要让难点和重点突出。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篇四:《人文、自然主题(《中华第一龙》《名碑荟萃》《琥珀》》第二板块:人文、自然主题
(《中华第一龙》《名碑荟萃》《琥珀》)
一、学习目标
1.能借助字词典读准认识生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能结合课文解读和名家作品进行条理清楚的解说。{中华第一龙,,,教学反思}.
3.通过三篇文章的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不同写法。
4.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以及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慷慨馈赠。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解读和名家作品进行条理清楚的解说。
2.知道《琥珀》想象的依据。
3.掌握答题的方法,了解说明文的不同写法。
三、课前准备
1.熟读《中华第一龙》《名碑荟萃》《琥珀》,思考课后习题。
2.搜集一两位感兴趣的书法名家的作品,细细欣赏。
3.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了解琥珀的常识。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五、课时划分:四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中华第一龙》
一、谈话导入
1.中华民族是龙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龙的文化。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就有必要知道龙的来历。今天,我们就去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一睹中华第一龙的风采。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准生字(练习部首查字法)
1.出示课后第1题词语,借助字典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2.汇报交流。
3.你是怎么确定这些带点字的部首的?
4.提炼确定部首的方法:用部首查字法首先要定准部首。合体字偏旁的直接确定偏旁为部首;
偏旁不明确的,先要把字分成几个独体字,再看看哪个字可作偏旁,即可成为部首;难以部首,在难检字表中查找。独体字从起笔开始,或以整个字为偏旁
三、概括特点
1.认识了生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课文去认识并了解我们中华第一龙。请大家先看课后第2题。
出示课后第2题问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2.分享经验:要完成这一题,你觉得需要提醒同学们什么?
3.提炼答题方法:说明文概括特点就是概括出某个事物的特出之处。答题时先审清题干,明确概括什么;再快速读课文,找到描写这一事物的相关段落,划出说明事物特点的句子,提取关键字进行概括。
4.学生默读课文,自主答题。
5.汇报交流,修改答案。
四、解读图腾
1.认识了中华第一龙,接下来我们继续去认识作为民族图腾的龙。请大家看课后第3题,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写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2.反馈交流。
3.分享并提炼答题窍门
回答问题的窍门:先找出问题分别指向哪些自然段;再细读问题所在段落,找出答案所在。写体会的窍门:“体会”是“体验领会”的意思,一般人用于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谈体会时须深入语言文字,读透作者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思想或精神,再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真切的感受即可。
五、探究文化
1.用以上方法完成课后第4题练习,即找出带“龙”字的词语。
2.汇报交流,展示带“龙”字的成语:
乘龙快婿藏龙卧虎车水马龙双龙戏珠龙凤呈祥
龙飞凤舞伏龙凤雏伏虎降龙龙争虎斗虎踞龙盘
叶公好龙群龙无首画龙点睛活龙活现龙潭虎穴
矫若惊龙骥子龙文老态龙钟麟凤龟龙龙肝豹胎
龙马精神龙肝凤髓龙驹凤雏来龙去脉龙鸣狮吼
龙蟠凤逸龙蟠虎踞龙蛇混杂龙腾虎跃龙行虎步
龙跃凤鸣龙吟虎啸龙章凤姿攀龙附凤烹龙炮凤
乔龙画虎人中之龙鱼龙混杂痛饮黄龙卧虎藏龙
神龙见尾不见首
3.“龙”仅仅出现在这些成语中吗?
总结过渡:看来,龙文化已成为中国古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愧是龙的故乡。其实,中国不仅是龙的故乡,还是书法的故乡。
六、板书设计
中华第一龙
龙的形成以及发展
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
源远流长
第二课时《名碑荟萃》
一、揭示课题
1.在西安有一座碑林,那里荟萃着历代书法名家的碑石,且看历史学家王宏志先生的著作——《名碑荟萃》。
2.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运用习得的方法找出课后第1、2题的答案。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三、作品解说
1.讨论解说书法家作品的范围和注意点。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解说范围——书法家朝代、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动人故事等。
解说注意点——不可脱离或照搬文章相关内容,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或临帖时的体会,面向各位游客具体解说;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要注意对其扬长避短,强调“人无我有”之处。
2.学生介绍,随机放大该书法家的作品。
学生介绍后,师生围绕解说注意点进行共同点评。
总结过渡:其实,在西安碑林中,名书法家远不止这四位,碑石也远不止刚才这几位所介绍
的几块。在那里,收藏着历代名家的二千三百多块石碑,真可以说是名碑荟萃。
四、板书设计
名碑荟萃
王羲之潇洒清秀
欧阳询骨气劲峭法度严整
颜真卿端庄雄伟遒劲郁勃
柳公权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第三课时《琥珀》
一、拓展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龙文化和书法艺术,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前人仅仅为我们留下这两样文化遗产吗?
2.是的,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拥有这么多前人留给我们的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但在感动于前人为我们创造的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了另一个无私馈赠于我们财富的“人”?大自然。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德国作家吉伯尔去认识一下大自然留给我们人类的馈赠——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