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一日,充满了紧张和意外。找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详细内容
【导学目标】
1.学习人物心理、动作描写方法。
2.领悟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3.激发爱国热情,探索宇宙奥秘的求知欲望。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2.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炽热(chì)轮廓(kuò)模拟(mó nǐ)遨游(áo)
严谨(jǐn) 稠密(chóu) 瞬间(shùn) 概率(lǜ)
(2)词义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烧灼:是指高温炙烫。
瞬间: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
稠密:又多又密;数量多密度大。
严谨:形容态度谨慎、细致、周全、完善,追求完美。
遨游:漫游,游历。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惊心动魄: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2.作者名片
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男,汉族,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 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3.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发射升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地面,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1)老师领读重点段落: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让学生听读;
(2)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部分,让其他学生模仿。
2.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有哪几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2)我看到了什么
(3)神秘的敲击声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
2.太空一日,充满紧张与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哪些意外?相应的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或举止?
【交流点拨】(1)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2)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了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3)它急剧减速,产生了近4G的过载。我的前胸和后背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4)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5)接着飞船“嗵”的一下落地了。我感觉落地很重,飞船弹了起来。
3.画出文中体现航天员严谨科学态度的句子。
【交流点拨】(1)在它第二次落地时,我迅速按下了切伞开关。
(2)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3)飞行回来后我详细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
(4)经过分析研究,工作人员认为,飞船的共振主要来自火箭的振动。
(5)随后他们改进技术工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神舟六号”飞行时,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近地时,飞船靠什么摆正的?
【交流点拨】主伞变成双吊摆正飞船。
2.描写飞船落地时,哪三个短语准确写出了落地顺序?
【交流点拨】(1)离地面5公里;
(2)飞船离地面1.2米;
(3)飞船停住了。
3.“那一刻四周寂静无声,舷窗黑乎乎的,看不到外面的任何景象。”这句话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环境描写,写出了我经历生死攸关后内心的平静、沉着。
4.历尽艰难的飞船成功返回,少不了“我”的操作。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交流点拨】我是一个冷静、沉着、勇敢、有毅力的中国优秀航天员。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通过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与返回,表现了航天员杨利伟不仅沉着、冷静、勇敢、有毅力,而且严谨。赞扬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
2.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向杨利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点拨】向杨利伟勇敢的行为敬礼,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更精彩的世界,用自己的脚步带领我国航天载人技术攀向了更高的山峰,是他们这些勇敢的航天员,让我们明白,生命也许真的需要冒险,是去征服自然,也是为了挑战自我。
(2)写一句励志语句送给自己、勉励自己。
【交流点拨】①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②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③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④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3)查阅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
【交流点拨】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随着“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将依次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已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板书设计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我看到了什么
神秘的敲击声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沉着冷静
勇敢有毅力 侯晓旭
张宪
话题激趣:
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一天,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奥普拉: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1963年8月28日,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让美国黑人赢得了应有的尊严和平等;2009年3月30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在耶鲁大学卢斯礼堂发表《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演讲,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梦”的盛开,让我们看到了前进中的祖国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的梦想。
课前自主预习导航
课标理念
1、了解作者,了解演讲稿的基本特点。
2、把握作者成长故事背后的特殊含义,从中获取教益。
3、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梦想并拥有去实现梦想的勇气与毅力;正确看待中美之间的关系,建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
助读资料
一、作者简介
白岩松,央视著名主持人,任《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感动中国2008》等节目主持人,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曾获“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他的主持节目风格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告别了简单播报与表演形式,成为新一代电视人的代表之一。
二、背景简介
2009年3月30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和央视摄制组赴美国拍摄专题片《岩松看美国》,3月31日白岩松及摄制组从纽约驱车赶往耶鲁大学,白岩松向耶鲁师生发表了题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的演讲,以自己出生的年份1968年作为开始,讲述了1968年、1978年、1988年、1998年、2008年五个年份的故事,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边远小城的绝望孩子,成长为见证无数重要时刻的新闻人,并以个人命运为线索折射了四十年中美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白岩松的幽默向美国学生展现了中国人不一样的一面。
知识梳理
一、识记字音
耶鲁(yē) 骚乱(sāo) 遗憾(hàn) 抚养(fǔ) 陌生(mò) 边疆(jiāng) 缺陷(qūe) 遥远(yáo) 标志(zhì) 印象(yìn)
二、辨识字形
①骚(sāo)骚乱 ②憾(hàn)遗憾 ③陌(mò)陌生 ④遥(yáo)遥远
搔(sāo)搔痒 撼(hàn)震撼 栢(bǎi)栢草 谣(yáo)谣言
三、词语辨析(沿用《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课下内容不变)
四、词语集释
梦想:即是人们在梦里所大胆的想象,不一定会实现,但只是一个美好的期望.有梦想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它便是人生活的动力!梦都是美的,所以美梦成真也成了我们长久以来的信仰。
突如其来: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
感慨万千: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
五、中心意旨
本文通过作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其实也是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梦想实现的过程,藉此告诉听众,中国在逐渐摆脱贫穷与闭塞,越来越开放、富裕,与美国的关系不再是敌对,而是唇齿相依。他希望听众能了解到一个真实的,充满活力与梦想的中国,能够以友好客观的态度去了解这个国家最真实的一面。
六、结构图解
时间
我的故事 中国梦的崛起 美国及中美关系的变化
1968年
(第2自然段) 出生 每一个个人很难说拥有自己的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在美国站起来了
1978年
(第3自然段) 生活贫穷,没有梦想 改革开放开始 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
1988年
(第4自然段) 成为大学生 中国离市场经济越来越近 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遥远的国家
1998年
(第5自然段) 直播主持克林顿“访华”;开上了我人生的第一辆车 改革开放成果显著 克林顿“访华”
2008年
(第6、7自然段) 北京奥运会直播间度过自己40岁的生日 “中国梦”盛开(北京奥运圆满成功、“神州七号”顺利升空);感受到大地震带给国人的苦难 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中美应该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课堂重点聚焦探究
句段品读
1、但是那一年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虽然那一年他倒下了,但是“我有一个梦想”的这句话却真正地站了起来,不仅在美国站起来,在全世界站起来。
点评:这句话突出的是马丁•路德•金先生的“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影响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写世界各地的骚乱与动荡,正是这句话诞生的大背景。在一个极为混乱与动荡的时代,一个伟大的黑人以生命为代价展现出了他梦想的高贵。这样写,说明正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梦想才显得更为重要、珍贵。
2、当然也是在这一年年初,我开上了我人生的第一辆车。这是我在我过去从来不会想到的,中国人有一天也可以开自己的车。
点评:作者用自身的故事,表达对改革开放后祖国繁荣富强的由衷的喜悦和激动。“中国人有一天也可以开自己的车”昭示着伟大的中国正在逐步崛起,我们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一个繁荣、富强、团结、和谐的大国一定会在世界的东方屹立崛起。也为下段写中国梦的绽放——北京奥运、神七升空做了铺垫。
要点探究
1、这是一提出耶鲁大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关注,拉近距离
3、本文写了我的哪些故事?在这些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怎样的中国梦?
【参考答案】1968年,我出生;1978年,我十岁,生活在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城,过着贫穷而缺乏梦想的生活;1988年,我二十岁,成为了首都的一名大学生,开始了解美国,拥有了改变生活、实现梦想的机会;1998年,我三十岁,成为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直播当年克林顿总统的演讲;2008年,我四十岁,目睹了中国梦想腾飞的几件大事——神七、奥运,感受到大地震带给国人的苦难,成为北京奥运会直播主持人。
作者的故事,其实也是万千中国人的故事。他梦想的实现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梦想实现的过程,是我们国家由贫穷、落后、闭塞向着富裕、进步、开放转变的过程。中国梦: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变得繁荣、富强、团结、和平。
4、本文在写我的故事的时候,穿插讲述了哪些发生在中外的大事件?
【参考答案】1968年,世界各地发生骚乱,马丁•路德•金遇刺,但他的“我有一个梦想”却影响世界;1978年,中美建交,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1988年,中美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中国开始尝试放开很多商品的价格,离市场经济越来越近;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2008年,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中国举办奥运会,神七上天,四川发生大地震。
5、讲1988年的故事,作者是如何来展现两国之间关系改变的?
【参考答案】从个人的生活细节入手,展现两国由敌对变为友好,交往加深。如不再有带敌视意味的“美帝国主义”的口号,美国产品“可口可乐”已成为国人日常生活用品,美国流行乐影响中国年轻人,美国的经济模式成为中国学习的榜样等。
6、白岩松的成长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从一个边远小城的绝望孩子,成长为见证无数重要时刻的新闻人他依靠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的发展也给这些没有梦想的边城孩子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个人的发展又促进了中国的进步。
审美鉴赏
拥有梦想 超越自我
这是一“我有一个梦想”!
是的,在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每个人的心中都要怀揣着梦想,因为有了梦想,我们的心中才会有动力,才能有目标,才能更好的超越、战胜自我。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最普通的,但就是因为从小有了梦想,有的人才为自己创造了一笔财富,创造了一番事业。正如白岩松所说“我有一个梦想”不仅只有一个英文版,还有一个写成中文的字样,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自己的梦想,激发自己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信心,努力奋斗吧!
随堂基础巩固演练
一、基础巩固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抚养(fǔ) 迷惘(wǎng) 匮乏(guì) 自惭形秽(suì)
B.陌生(mò) 搭赸(shàn) 采撷(xié) 面面相觑(qù)
C.缺陷(qūe) 标识(zhì) 印象(yìn) 草菅人命(guān)
D.边疆(jiāng)醪糟(liáo) 忏悔(chàn) 梦寐以求(mèi)
【答案】B
【解析】A.“匮”读为“kuì”,“秽”读为“huì”;C.“菅”读为“jiān”;D.“醪”读为“láo”。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几十年来, , , , , ,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答案】A
【解析】排序内容由总到分,注意小范围句间勾连,⑥①⑤一定是连在一起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地毯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没关打气,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B
【解析】A、始作俑者:贬义词。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B、移樽就教:樽,古代盛酒器;就,凑近。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C、声情并茂: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申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使用对象错误。D、附庸风雅:贬义词。附庸,依傍,追随;风雅,泛指诗歌。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B.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答案】B
【解析】A搭配不当。经过为介词,带长状语,主谓变成“理念”“证实正确”自然搭配不当。删去“经过”,二“这”归一。B共同做定做状皆可。C表意不明。“部分”可为福利院,也可为孤儿。D搭配不当。完成与理想,完成任务或实现理想。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在北大的克林顿的演讲当中,由于整个克林顿总统的演讲,用的全是美方所提供的翻译,我猜想有很多的中国观众,是一直知道克林顿的确在说话,但是说的是什么不太清楚。所以我在直播结束的时候,说了这样的一番话,我说看样子美国需要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时候要从语言开始,而对于中美这两个国家来说,面对面永远要好过背对背。当然也是在这一年年初,我开上了我人生的第一辆车。这是我在我过去从来不会想到的,中国人有一天也可以开自己的车。个人的喜悦,也会让你印象很久,因为往往第一次才是最难忘的。
2008这一年,我四十岁。很多年大家不再谈论的“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在这一年我听到太多的美国人在讲。看样子奥巴马的确不想再接受耶鲁占领美国二十年这样的事实了。他用“改变”以及“梦想”这样的词汇,让耶鲁大学的师生在为他当选总统之后,听说你们举行了游行,甚至庆祝。
而这一年也是中国梦非常明显的一年。它就像全世界所有的伟大的梦想都要注定要遭受很多的挫折一样显现出来。无论是期待了很久的北京奥运会,还是神舟七号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当中行走,那都是很多年前我们期待了很久的一个梦想。但是,突如其来的四川大地震,让这一切都变得没有我们期待中的那么美好。八万个生命的离开,让整个2008年中国人度日如年。我猜得到在耶鲁校园里头,在每一个网页、电视以及报纸的前面,也有很多的来自中国的人,以及世界各地的人们,为这些生命流下眼泪。但是就像四十年前马丁路德金先生倒下,却让“我有一个梦想”这句话站得更高,站得更久,站得更加让人觉得极其有价值一样,更多的中国人也明白了,梦想很重要。但是生命更重要。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度过了自己的四十岁的生日。那一天我感慨万千,因为时间进入到我的生日那一天的时候,我在直播精彩的比赛。二十四小时之后,当这个时间要走出我生日这一天的时候,我也依然在直播。但是这一天我觉得我非常的幸运。因为正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四十岁,让我意识到了我的故事背后的中国梦。
5、写克林顿在华演讲直播,作用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展现中国越来越开放的一面,同时也通过美国方的做法告诉听众应该以一种更加开放、与时俱进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来加深两者间的交流。另外,将我的人生经历与国家大事勾连起来了。
6、作者说“这一年也是中国梦非常明显的一年”。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说2008年是中国梦非常明显的一年?
答:
【参考答案】2008年是一个特殊的一年,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忆犹深的一年。2008年,大喜与大悲相伴,泪水与汗水同飞,成功与艰辛随行。正如作者所言,北京奥运会和中国人在太空当中行走的“神舟七号”升空,都是很多年前我们期待了很久的一个梦想,伴随着突如其来的四川大地震,它就像全世界所有的伟大的梦想都要注定要遭受很多的挫折一样显现出来。
7、作者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四十岁,让我意识到了我的故事背后的中国梦”。你能说一下此刻作者的中国梦是什么吗?你有过这样的梦吗?
答:
【参考答案】2008年,作者四十岁,目睹了中国梦想腾飞的几件大事——神七、奥运,感受到大地震带给国人的苦难,成为北京奥运会直播主持人。作为一名电视人,作者见证了祖国的强大和奋起,内心深处充满了深深地激动和自豪。作者的故事,其实也是万千中国人的故事。他梦想的实现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梦想实现的过程,是我们国家由贫穷、落后、闭塞向着富裕、进步、开放转变的过程。(第二问,开放式题。)
课外阅读视野拓展
名句精华
梦想
●梦想绝不是梦,两者之间的差别通常都有一段非常值得人们深思的距离。(古龙)
●一个人如果已经把自己完全投入于权力和仇恨中,你怎么能期望他还有梦?(古龙)
●梦是心灵的思想,是我们的秘密真情(杜鲁门•卡波特)
●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的吗?(丁尼生)
●梦想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阿•安•普罗克特)
●一切活动家都是梦想家(詹•哈尼克)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鲁迅)
●梦想家的缺点是害怕命运(斯•菲利普斯)
●梦想家命长,实干家寿短(约•奥赖利)
●梦境每是现实的反面(伟格利)
佳作弦音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北京卷)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
穴鸠的现实是“决起而飞,枪榆方而止”;溪流的现实是在石缝间浅吟低唱着“靡靡之音”;老马的现实是“眼前飘过一阵鞭影,我只低头瞧着脚下”。它们早已身陷于现实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麻木的心灵早已放弃了拥有梦想遥望天边的权利。于是梦想的翅膀飘然远去,现实的枷锁架在脖项。
收回遐想的思绪,我才发现梦想就是天边的星辰,永不熄灭地照亮匆匆的人生;现实就是脚下的土地,踏实而厚重地记录行路的足迹。人,既不能活于华而不实的梦想里,也不要沉湎于现实的喧嚣中。在人生的道路中,应是左边种植梦想,右边种植真实,随时采撷,收获希望。
寻着古人的来路,我听到了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这是忧国忧民的呐喊,是杜甫心中最大的梦想。(课本素材运用)收回目光,我听到了鲁迅先生仰望星空的感叹:“寄意寒星全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先生“用笔救国”的梦想,他纵然对现实失望,但没有绝望,彷徨中的呐喊唤起了国人的奋起和努力。
追溯着世界的旅途,我看到了麦哲伦环游世界的梦想,他用广阔的胸怀迎接波澜壮阔的波涛,用梦想书写着生命的厚重与责任。纵使行程中的他遭到土著人的屠戮,现实的残酷却没有将他的梦想抹杀削弱。后人沿着他梦想的轨迹,走向世界。收回目光,我看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丑陋而顽固的现实一次又一次打击着这位“追梦者”,但他的梦想凝集了所有黑人的正义和力量,现实,终于因他的执著而跪拜在这一伟大民族战士的脚下。我又看到了徐本禹朴实无华的笑容,他没有像自己的同学一样追求花前月下香车宝马,更没有因现实的残缺而逃遁,而是倾自己的梦想于偏远支教之中。他们,都是现实中坚强的追梦者!
寻着古往今来的道路,我探头仰望天边的星空。梦想与现实交轨在人的生命中,让我们用胸怀天地的壮志凌云拥抱梦想,用虚怀若谷的情怀书写现实中人生华美的阐述与“梦想”“追求”相关的话题。梦想是美好的,但也是虚幻的,梦想和现实毕竟有着一段距离,要想实现梦想,必须付出行动去努力追求。但是在实现梦想,抵达成功的彼岸过程中,必然会有遭受苦难的心理历程。其实,人生的快乐并不是生命的本身,而是我们在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时奋斗的过程。
角度二:阐述与“理想”“信念”相关的话题。一个用精神力量武装起来的人是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精神的力垦往往表现在对信念和理想的追求上。有了坚定的信念和理想,人就有了内在的动力,就有了战胜一切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角度三:阐述“梦想和现实”辩证关系的话题。可以写成抒情散文,结合想象变成现实的主题,可以赞誉伟人的梦想,可以解析梦想的人文魅力,纵横捭阖、自由驰骋;可以写成议论文,就梦想与现实,创新与求知,愿望与脚踏实地等进行议论;可以写成诗歌,诗歌就应该具有想象力,梦想正是人类最好的想象力。可以联想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俗语或名句。
角度四:阐述“梦想与创造”辩证关系的话题。梦想是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写作时可以用美丽的辞藻描写人类所创造的许多奇迹,尽情抒发人类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时代呼唤创新,创新的时代需要敢想敢干、敢于超越的精神。“梦想”联系着理性与逻辑,但更是人类向往未来的一种美好的情感,充满着诗情画意。
素材运用
【范例】
我的追求,我的世界
(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天津卷)
鱼生活在水中,因为它沉浸于流动不息的世界;鹰生活在天空,因为它陶醉于自由自在的世界;草生活在土地,因为它享受于脚踏实地的世界。而,我,90后的一员,生活在充满追求的世界中。
身边林林总总的人,即便从不说出口,但每个人心里都存在着一份炽热的追求,把心灼烧的滚烫。那镶嵌着三年时光的齿轮,不断地被勤劳和汗水润滑,一刻不曾停歇的转动——向着,我们的追求。
我在不断地攀爬,在人流涌动的崖壁上攀爬,累了的时候,就观赏“半壁见海日”的风光,倦了的时候,就想象“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希望,疲了的时候,就体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信仰。(课本素材运用)在前进的路上,我必须同身边的人一样,追求,向上,直至高考的崖壁,纵身一跃,坠入奋斗的海洋,游至成功的彼岸。
我相信,在昏黄的灯光下,伴着表针的走动,每个人都会在心中勾勒着那追求的图案,将其披挂在心的战场上,浴血奋战。这个充斥着拼搏的世界,就像一个圆圈,敢于走出去,才能看到成功的光环。
我知道,追求的精灵在我身边舞蹈,它在以我笔纸的摩擦声为乐音而舞蹈,在为我心中无数次的自勉自励而舞蹈,它因我的执着和矻孜而舞蹈,那舞,让掌上的赵飞燕都失色,令凌空的貂蝉都黯然。
我明白,那份追求被我一笔一笔地刻画在心中,充斥着我的世界,它在我的生活中放了盐,一下子全是鲜美的菜肴。
我看到,曾经的一个边远小城的绝望孩子(白岩松)因为不懈追求,此刻坐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厅,正直播着北京奥运会精彩的比赛。(课本素材运用)
是的,我想象,用我五分之一的生命所学来的知识,去实现我的追求,徜徉于非洲广阔的大草原,看奔驰的角马,看凌厉的狮子,看精明的鬣狗……这份想象寓于我的追求之中,伴我走过困难,迷茫与痛苦,跨过河流,荆棘和高山。
是的,我坚信,只要我的世界中存在追求,我就不会失去奋斗的勇气,我用我的青春笃誓,来坚持我的信仰,我用我的汗水耕耘,来拥抱我的追求。只要我的世界存在追求,我就能拨开前方溟濛的雾气,看见耀眼的太阳,挥洒温暖的光芒。只要我的世界存在追求,我就会燃烧,做灯塔,做蜡烛,哪怕是火柴。
我,90后的一员,生活在充满追求的世界中,向往成功的彼岸。
【用法提示】本文选材典型,结构严谨,立意新颖,语言流畅且富有激情,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善于运用联想组织选材,文章开头即采用正向联想由鱼、鹰、草生活的环境引出“我”生活在充满追求的世界中。行文中,作者进一步采用正向联想,广泛选用课本素材,如“半壁见海日”“长风破浪会有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诗词名句的运用既充实了文章内容,诗化了文章语言,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选用白岩松的演讲辞《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里白岩松的事例既充实了文章的素材,又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性和说服力。
张宪
太空一日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三、文本链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四、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五、课文精读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太空一日,充满了紧张和意外。找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太空一日,充满了紧张和意外。找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六、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七、写作特点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八、作业布置
想象作文,《我的太空一日》。想象20年后你遨游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太空一日,充满了紧张和意外。找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九、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航天精神: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坚韧仔细、不怕牺牲、敢于拼搏
2017年春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22、太空一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二、简介作者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三、文本链接
-1-
思南县三道水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五步三查”导学案
课堂教师评价:教研组长评价:使用日期:编号:
22太空一日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学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
学习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小标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难点
学习本文内容的科学性与语言的通俗化相结合的特点。
速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太空一日,充满了紧张和意外。找找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漠长空,天高地阔,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秋色斑斓。待发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静默在发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过海穿山越岭,投注在中国西北部这片大漠深处,聚焦在广袤旷野中这巍峨耸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来为我们讲述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情况。
杨利伟,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简称“神五”,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五艘飞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射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飞船搭载航天员杨利伟于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次日返回,降落于四子王旗着陆场。它的成功发射与返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1.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首次太空飞行的经历。
2.根据课文的小标题,梳理宇航员的飞行历程。
(1)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起飞阶段
(2)我看到了什么——太空飞行过程中所见
(3)神秘的敲击声——太空飞行过程中所闻
(4)归途如此惊心动魄——返回阶段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当时有怎样的反应?
(1)起飞阶段:飞船共振带来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飞行阶段:失重、神秘的敲击声
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这种错觉令人难受,明明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靠意志克服。
时不时出现敲击声
——自己很紧张。
(3)返回阶段:归途险象环生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说不恐惧那是假话„„我的汗出来了„„
左边的舷窗也开始出现裂纹
——我反而放心一点了。
随着一声巨响,你会感到突然减速;引导伞一开,使劲一提,会把人吓一跳;减速伞一开,又往那边一拽;主伞开时又把你拉向另一边。每次力量都相当重,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对身体的冲击非常厉害。
2.杨利伟最终克服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飞行的任务,从中你看到了杨利伟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有什么感想?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3.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
——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
——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学、严谨之外,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举例说明。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共振带来的痛苦感受使“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飞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写“本末倒置”的错觉和神秘的敲击声。
第四部分(40~47),惊心动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惊险迭出。
全文运用四个小标题,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惊险与意外交替出现,扣人心弦。
2.语言准确,生动严谨。
本文语言准确,科学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生动严谨。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历所感,读来如身临其境;叙事的同时,又用准确严谨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航天知识。
太空一日
起飞阶段: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航天精神:
太空所见:我看到了什么
太空所闻:神秘的敲击声
返回阶段:归途如此惊心动魄坚韧仔细、不怕牺牲、敢于拼搏
对于学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乐于探索细节
,
把握课文内容比较容易。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好。通过快速阅读,筛选主要信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如何解读标题。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体会航天人的奉献精神。学生也了解了杨利伟的基本情况,感受到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的伟大。第一次载人航天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杨利伟的可贵的品质,并希望今后好好学习,多关注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朝一日也可遨游太空,为祖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