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调查报告范文
详细内容
篇一:《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地名调查报告》教学设计
解北一小陈方元
教学目的:
1.通过了解地名的来历及文化,懂得地名中蕴涵的文化
2.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提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搜集家乡地名的由来(部分地名由教师提供,让学生查访其由来)。
2.搜集与地名有关的故事,或发生在这些地方的事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想不想知道是哪几位老朋友?
出示:解放北路梁家巷高笋塘荷花池驷马桥
齐读
2、同学们,见到这几位老朋友,是不是格外亲切?
抽生再读(注意读出亲切之感)
3、那么,这几位老朋友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说:
4、课前布置大家找市区内感兴趣的地名作一些调查,都调查清楚了吗?
板书:调查
二、全城搜索,全班互动
(一)交流调查的地名
1、小组交流自己调查了哪些地名?
2、学生代表汇报
3、同学们通过调查,又结识了许多新朋友,这些地方都是成都的骄傲。
(二)采访调查的(方法)过程
1、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调查这些地名的?
抽生汇报
板书:采访上网实地考察
2、你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地名,进行了哪些方面的调查?
抽生汇报:
板书:来历现在
3、采访个体,回忆调查过程
(1)你调查的是哪个地名?你是什么时候进行的调查?
(2)你那天的调查顺不顺利?讲一讲你的调查经历或故事。(随机指导学生发言)
(3)面对调查结果,你的心情怎样?
(三)汇报调查的成果
1、现在,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知道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谁来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针对汇报情况作指导
三、书写调查报告{地名调查报告范文}.
1、同学们,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在北京也做了一次地名调查报告,他让我把他的调查报告带给大家看看
出示:
2、完善板书,弄清格式
3、好朋友丁丁的调查报告写得多清楚呀!我们也能像丁丁那样能干,写出自己的一份地名调查报告。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5、现场展示
篇二:《调查报告(模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甘肃电大行政管理(本科)专业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标题:
关于麻家集镇居民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分校工作站渭源电大班级11秋行政管理本科姓名学号1162001256577
是否申请学位否
指导教师曹化清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
调查提纲
调查目的:了解麻家集镇的风俗习惯。调查对象:麻家集镇的居民调查内容:
1.麻家集镇的基本情况。2.麻家集镇风俗习惯的来由。3.麻家集镇各种风俗习惯的具体介绍。4.本次调查的心得体会。调查方式:查阅资料、走访居民
调查时间:2013年4月1日-----2013年5月10日
调查过程记录
第一阶段:查阅、搜集相关的信息材料第二阶段:整理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完成报告
关于麻家集镇居民风俗习惯的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的了解麻家集镇的风俗习惯状况,探究麻家集镇风土人情的开发
价值,特对麻家集镇的居民风俗习惯开展了本次全面细致的考察。现将本次调查做如下汇报。
麻家集镇的基本情况
麻家集镇位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部,座落于南屏山麓。东于上湾乡相连,西于峡城乡毗邻,南连田家河乡,北于临洮县南屏镇接壤;东西宽约10.5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总面积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506亩。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民情淳朴,在附近市县享有盛誉。麻家集镇风俗习惯的来由
麻家集镇之所以在大家心中留有深刻印象,主要就归于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习惯。说道她的风俗习惯,那就要从渭源县的居民说起了。
渭水的源头,在宋朝以前是藏、羌、汉多民族的杂居地。唐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赞干布的联姻加强了藏汉民族的大融和,汉、藏、羌等少数民族沿着茶马古道逐渐推行到渭源较为偏远的西部地区,在宋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对西部藏、羌戎等少数名族采取融合策略,并将大量中原汉民西移,终于达到了同化效果,藏民多数汉化。一部分就到了现在的麻家集所在地,结束了以前以游牧为主的日子,逐渐的安顿下来了。他们在这里修建家园,过起了定居的生活。在麻家集,宗丹、毘达、塄坎等当时使用的地名沿用至今,还遗留了很多当时的风俗习惯。
麻家集镇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在渭源县的其他地方,春节过年大都是要耍起热闹的社火的,但是在麻家集,每年春节娱乐活动除“社火”外,还有一种从公元7世纪古羌族流传下来的特殊歌舞,当地人习惯上叫“打西蕃婆”。因为用羊皮鼓作乐器和道具,所以又叫“打西蕃婆”羊皮鼓舞。
“打西蕃婆”羊皮鼓舞方言唱词中的语言既有古藏语,也带有大量的古羌语成分。史书记载,秦汉时,西北羌族中的一部自高原南迁至岷江河谷,受地理环
境限制,这部分羌人逐渐演化成农耕民族。唐代的“西山”就在渭源一带,聚居着众多的土著民族部落,哥邻羌为西山最大部落。吐蕃每攻下一地就派兵驻守,被占领地的百姓和参战的士兵就成了吐蕃将领们的奴隶,可见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是呈融合态发展的。唱词中的语言也带有较多的古羌语成分,仅在服饰与部分功能上略有区别。
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打西番婆”的民间歌舞就是从公元七世纪古羌族流传下来的最古典的羌蕃鼓舞,是古代藏羌杂居结合的产物。它起源于古代羌民的祭祀活动,后逐渐演变为祭祀舞蹈,并渐渐融进当地节令文艺活动之中,成为现在值得保护和发扬的民间艺术形态。因在西羌时当地人把羌民叫“西番”,唐时称“吐蕃”,渭源一带的西土蕃属羌族的一支,“打西番婆”也因此而得名。通过文化部门积极申报,渭源的羌蕃鼓舞在2011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西蕃婆”羊皮鼓舞具有古藏羌族文化的色彩,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也是古藏羌先民祭祀、娱乐活动的生动写照。在麻家集生活工作的五年时间里,我有幸目睹过一次路西村陆家沟的“打西番婆”活动。在每年的正月十三,这里都要如期举行这种活动。
身着藏羌民族服饰的由二十多名成员组成的表演团队分次序按程序进行入场表演,在身穿翻毛皮袄持“银刷子”的老西蕃的统一指挥下,十几名头戴礼帽、佩眼镜、身穿白衬衫、深色马夹的鼓手们,高举羊皮鼓踏着固定的舞步沉稳而矫健的表演,一招一式彰显出英武飒爽的风姿。兴致处还有持鼓绕头、曲腿左右旋转、旋摆跨步、起脚跳等高难度动作。另有几名男女少年身着彩衣、持彩巾或彩扇,左手叉腰,右手挥动彩扇,扭行三步,即立定作合掌礼,意为向佛祖祈祷。身着花衫、腰系彩带、手持鞋底针线的老西蕃婆娘在表演中和男西番婆戏谑逗趣,极尽诙谐幽默,惹得观众捧腹大笑。羌番鼓舞按顺序依次向我们展示走四门、铁绳扣、龙摆尾、拔牙空、送瘟神、攒八卦和绕棉花共七项舞蹈程序,表演时间大约要两个半小时,整个舞蹈看是圆圈起舞、鼓铃交加、动作敏捷、姿势豪放、形态虔诚,歌时不舞、舞时不歌。随着引导旗幡的信号,鼓点的乐响在节奏中变动,舞步也按鼓音或紧或慢或起或落。走四门也叫挂四斗,就是在男西番的导引下,分两队并排前行后退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敬拜四方土地神灵。这个场景就被形象地称为铁绳扣。龙摆尾也是整场舞蹈的中心部分,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儿。队形或曲或直,或成龙型或成凤样,或龙凤呈祥,鼓手们以“凤凰三点头”为鼓点进行变换,即左敲三下鼓转身向右再敲三下,同时大幅度地摆动胯部,意为祈祷人民
篇三:《调查报告》调查名称:延边文化特色
1.1延边文化特色.
1.1.1我的家乡是位于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国交界处,邻近东海。东部与俄罗斯毗邻,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接壤的北方边陲素有"鸡鸣叫三国,犬吠闻三疆"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1.2延边州辖延吉、图们、敦化、龙井、珲春、和龙6市以及安图、汪清两县,州府所在地是延吉市。全州面积为42700平方公里,人口215万,其中朝鲜族85.4万人,占39.7%,是中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其它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等17个民族。
1.1.3这个寒假我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现地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了我的家乡延边的一些文化建设方面的情况,现从习俗,节日,旅游景观,特色美食等方面进行汇报说明。
1.1.4延边素有"歌舞之乡"、"体育之乡"、"旅游之乡"、"礼仪之乡"等美称,这里的山水迷人,民风淳朴.
1.1.5朝鲜族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勤劳节俭、能歌善舞,每家每户都
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动人的画卷,无论是老人过花甲、小孩过生日,还是年轻人结婚,无论是摔跤、跳板、打秋千,还是唱歌、跳舞、踢足球……
1.2.11952年9月3日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之日,每年这一天,延边各族人民都有庆祝活动,久而久之已成为全民的一个节日。从1992年开始,在州政府的直接筹划下,这一单一的州庆日逐渐转化为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多彩的集庆典活动、文体活动、民族风情展览会、经济贸易洽谈会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节。
1.2.2州庆日在延边州内是一个法定假日。虽说只是一个州内节日,但起码也可以跟春节,五一、国庆等大节同日而语了,仅从这个角度看也是让人高兴的事儿。
1.2.3九月三日这天,在延吉金达莱和时代广场还是有一场大小型群众文化活动。届时可以观看宣传普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舞蹈的节目。朝鲜族传统习惯中,较为重要,延续至今的主要有3月3日春游活动和9月9日登高活动。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带着丰盛的食物到山川、公园或风景区野餐,并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
1.2.4朝鲜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十五、清明节、端午节、除夕节等。最为重要的当属春节。正月初一天亮之后,先向祖先祭祀,而后儿童们穿着华丽的衣裳向老人和长辈磕头跪拜,祝他们健康长寿。正月十五不论男女老幼食“五谷饭”、喝“开耳酒”。喝“开耳酒”寓意新的一年能够听到更多喜讯。清明和除夕上坟,割草培土修整坟墓,向故人敬酒跪拜以表示哀悼。端午节的传统活动是摔跤和跳板。
1.3.1在美丽的延边大地上有一条美丽的河流,这就是被延边汪清县人民称为母亲河的嘎呀河,在嘎呀河的中游有一个神奇的地方,相传下来的地名叫做满台城。满台城是—座辽金古城的遗址。据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位叫“麻台”的将军,率大军与敌作战,不幸战败。麻台将军带领残部退到这里,看这里地势险峻,物产丰富,便把这里选为栖身立足之地。他带领部下依据嘎呀河畔的山河地势,开始筑城据守,形成了粮草充足又易守难攻的根据地,逐渐发展名声重振,于是此地就有了“麻台城”之显赫之名。由于天长日久,历史变迁,昔日的麻台城逐渐湮没,但麻台城的遗迹依稀可辨,只不过在历代相传中,麻台城逐渐音转为“满台城”了,一直沿用至今。
1.3.2满台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光迷人,这里山高林密,谷深流急。嘎呀河流经这里时,由于吸纳了上游各水系,水量十分充沛。而且满台城两岸山高险峻,河道狭窄。现在来到汪清县百草沟镇满台城,只见一道高37米、长337米的大坝,横卧在嘎呀河河谷之中,雄伟壮观。而且在大坝上游形成了一个长18.7公里,面积达10.4平方公里的中型水库,并赋予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一天星湖。天星湖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两岸山峦叠嶂,嵯峨险峻;—湖碧水蜿蜒在两岸群山的怀抱之中,十分壮观,又被称为北国小三峡。这里山极陡峻青翠,水极秀丽妩媚,游客荡舟其间就好像溶化在大自然之中,因此被评定为了国家2A级“满天星”风景旅游区。
夏天的“满
天星”湖光潋滟,万壑松风,花香鸟语,仿佛世外桃源,美不胜收;冬季群山覆雪,雪岭逶迤,莽莽雪国,冰峰雪飘,是冬季旅游的童话世界,又是雪上运动爱好者的乐园。
1.3.3满天星风景区的龙龟岛,是景区的中心天然景观。一道巍峨起伏的石山,向澄碧的天星湖探出一个巨大的头颈,如龙似龟俯湖畅饮,因形肖神似,所以被称为龙龟岛。沿龙龟的脊背,有一条狭长陡峻的登山小路,在林木的掩映下,曲折攀升到云雾悠悠的山顶,可谓“远上寒山石径斜”。在山峰最高处,矗立着一尊巨大的“白衣女”石雕,诠释着美丽的朝鲜族民俗传说。美丽、端庄、优雅、洁白的白衣女,矗立在青山之上,翩翩在云雾之中,仿佛仙女下凡,给游入以无穷的遐想。白衣女已成为满天行风景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1.3.4满天星一个以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乘舟沿嘎呀河进入天星湖,就像进入了一幅山水画中。“来延边旅游,上有长白山,下有满天星”已成为众口一致的赞语。“满天星”像一颗光芒四射的风采迷人的明珠,在神奇秀美的延边大地上熠熠发光,吸引着、陶醉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1.3.5
长白山,是东亚大陆最大的一个火山作用区,历史上曾喷发过多
次,近代平均二、三百年一次。距今最近的一次爆发是1701年4月14日,已过去300年。天池流出来的水有两种温度:热水高达80℃;冷水仅仅几度,成为奇观。长白山可谓湖光山色,人间仙境,是世人旅游的好去处。在我国界湖中,风景名湖是凤毛麟角,就目前而言,长白山天池恐怕是唯一的一个。长白山天池又称白头山天池,坐落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长白山系复合式盾形休眠火山,为中国东北和欧亚大陆东部最高峰,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之源。水很深,平均深度为204米,最深处373米,是我国最深的高山湖泊,总蓄水量约达20亿立方米。
1.3.6史料记载天池水“冬无冰,夏无萍”,夏无萍是真,冬无冰却不尽然,冬季冰层一般厚1.2米,且结冰期长达六、七个月。不过,天池内还有温泉多处,形成几条温泉带,长150米,宽30-40米,水温常保持在42摄氏度,隆冬时节热气腾腾,冰消雪融,故有人又将天池叫温凉泊。
1.3.7不时听到有人说看到有怪兽在池中游水。有关部门在天池边建立了"天池怪兽观测站",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并拍摄到珍贵的资料,证实确有不明生物在水中游弋,但具体是何种生物,目前尚不明朗。他们对天池的水进行过多次化验,证明天池水中无任何生物,既然水中没有生物,若有怪兽,它吃什么呢?这一连串的疑问使得天池更加神秘美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观赏。
篇四:《调查报告正文》汉语拼音书写调查报告
自1958年我国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以来,汉语拼音已经广泛应用于汉语教学、辞书编纂、广播电视及中文信息处理等各个方面,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又制定公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并于1996年作为国家标准正式公布(代号:GB/T16159-1996)。从此,汉语拼音的使用逐渐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汉语的拼写由原来的按音节拼写改为分词连写,这样更符合话语自然切分原则,使汉语的拼音书写与汉语实际口语一致起来。但时至今日,虽然《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已经颁布实施了十几年,在使用中仍存在大量汉语拼音书写不规范的情况。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汉语拼音书写的社会调查。
一调查状况
在我们所调查的几千处汉语拼音中,商品商标392种,其中书写拼音的有128种,书写不规范的63种,占使用拼音的商标总数的49.2%;各类书籍2018种,封面书写拼音的245种,不规范的145种,占59.2%;各类期刊716种,封面使用拼音的190种,不规范的61种,占32.1%;报纸报头、栏目名称67个,使用拼音的60个,不规范的43个,不规范率高达71.7%;电视台栏目名称65个,使用拼音的35个,不规范的30个,不规范率高达85.7%;调查个人名片100张,使用拼音的20张,不规范的14张,不规范率高达70%。从以上
的统计数字我们可以看出:(1)社会上汉语拼音的使用较少;(2)汉语拼音书写不规范的情况十分严重。本文重点分析汉语拼音书写不规范的情况。
(一)出版物、电视、商标中的不规范书写
主要是分写和连写。分写指汉语拼音按音节拼写,连写则是拼音字母一连到底形成长龙式的拼写法。这是两种典型的不规范拼写法。198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以及在此前后颁布的一系列有关规定都要求分词连写,例如:
1.分写:
①书籍封面:《语言学基础理论》(岑运强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拼写成YUYANXUEJICHULILUN(竖排)(应为YUYANXUEJINCHULILUN)。
②期刊封面:《汉语学习》(吉林省延吉市《汉语学习》编辑部主办)拼写成HANYUXUEXI(竖排)(应为HANYUXUEXI)。
2.连写:
①书籍封面:《现代汉语》(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编写组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拼写成XIANDAIHANYU(应为XIANDAIHANYU)。
②期刊封面:《语文学刊》(内蒙古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主办)拼成YUWENXUEKAN(应为YUWENXUEKAN)、《学语文》(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拼成XUEYUWEN(应为XUEYUWEN)。
(二)人名中的不规范拼写:
早在197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就公布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对人名的拼音书写作了规定;1988年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又重申了姓名写法,规定“汉语人名按姓和名分写,姓和名开头字母大写”,非汉语人名本着“名从主人”的原则,按照罗马字母(拉丁字母)原文书写,非罗马字母的人名,按该文字的罗马字母转写法拼写。以这两个文件为标准,人名拼音书写也具有了明确的规范。但在我们对个人名片、已知期刊封面及其英文目录中人名的调查中,仍发现许多拼写不规范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非汉语人名拼写不正确。如:《“哥白尼式”的革命》(徐友渔著,上海三联文库,1994)拼成Gebainishidegeming。
2.姓全部大写,名开头字母大写,其余小写;有的名两个字之间有连线。如:《世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主办,2000.3)英文目录中“赵金铭”拼成ZHAOJinming,“张凯”拼成ZHANGKai。《地理学与国土研究》(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2000.2封二“孟旭光”拼成MENGXu-guang。
(三)地名、单位标牌中的不规范拼写
自1984年我国就开始了对地名的汉语拼音书写的规范,颁布了《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对地名拼写中的“分写连写”、“大小写、隔音、儿化音的书写和移行”以及“起地名作用的建筑游览地、纪念地和企事业单位等名称”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1987年,又发出《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1988年《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除重申以上规定外,又规定了非汉语地名的拼写法,使地名的拼写规范更加完善。这些规则至今已颁布了十几年,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仍发现不少问题,除分写和连写现象比较普遍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
1.标牌书写中英文混杂。如:“省中医储蓄所”拼写成
“SHENGZHONGYISAVINGOFFICE”。
2.邮政式、威妥玛式等旧拼法仍比较常见。如:“北京大学”拼写成“PekingUniversity”,“青岛啤酒”拼写成“TSINGTAOBEER”,“贵州茅台”拼成“KWEICHOWMOUTAI”,“中华”香烟拼成“CHUNGHWA”。
二分析讨论
(一)拼音正词法的意义
“分词连写”的意识在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就已经呈现,当时称为“一笔连书”。1923年,黎锦熙在《国语月刊》特刊《汉字改革号》上发表长篇论文,明确提出“词类连书”。他对“词类连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强调“词类连书”对汉语拼音文字的重要性,这是分词
连写问题第一次得到比较系统的研究,从此对“正词法”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1.从语文教学角度看,实行分词连写,更加符合汉语的语义单位,可以提高认读速度。任何语言都是以词为表意单位的,汉语也是如此。我们平时说话总是先在心中默默分词,说话时自然地按词为单位说出来;实现拼音的分词连写,更加符合话语的自然切分原则,使拼音书写与汉语实际口语一致起来,这样可以减少将一个个音节转换成词语的过程,大大提高人们的认读速度。同样,任何一种拼音文字都要分词连写,否则会造成认读困难。
2.从机器信息处理角度看,第一,利用汉语拼音分词输入,可大大减少同音率。在现代汉语里,词语的音节数目越多,同音的机率就越小;单音节字同音率很高,而双音节、多音节的词同音率则较小。运用多音节化规律,实行以词定字的词式输入,可以大大减少同音选择的机率,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学生”这个词,单独输入“xue”或“sheng”都有许多同音字,需要选择,但按词输入“xuesheng”就不必进行同音选择。第二,以分词连写为依据,可预先做好词语切分,便于机器自动阅读文本。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80年代末制定了《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利用计算机把汉语书面语的词逐个切分出来,大大促进了中文语词处理速度,有利于中文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研究和运用。
(二)出现不规范书写的原因:
篇五:《阜阳人文历史资源调查报告》阜阳人文历史资源调查报告
周五下午7,、8节赵俊杰129044271
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阜阳市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蔚盛。这里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出现过许许多多蜚声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众多的名胜古迹,是阜阳数千年来历史演进的见证,也是阜阳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人文资源分丰富
文峰塔、龙虎尊、阜阳竹简、女郎台、管仲、刘琦、甘罗等
三、阜阳文化
阜阳市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蔚盛。这里曾创造阜阳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漫长的历史长河给阜阳留下了颍州西湖、文峰塔、魁星楼、刘锜庙、管鲍祠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大约5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摆脱逐水而居的境况,在颍河、小汝水(今泉河)沿河台地上定居下来,并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原始部落,创造出辉煌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古文化遗址,如临泉的老邱庄、界首的小王庄、太和的倪邱、阜南的万家沟、颍上的郑家庄等。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为九州,今天的阜阳隶属豫州。商朝成汤建都于亳(今河南郑州),阜阳地近商都,社会经济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西周时期,阜阳是胡子国的国都。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弱肉强食,小国被迫依附大国。春秋后期,阜阳境内的小国基本上为楚国兼并,称为汝阴(即小汝水之南)。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阜阳置汝阴县,隶属泗水郡。汉承秦制,阜阳仍为汝阴县。公元108年,汉安帝封刘显为阜阳侯,其封地虽不在今天的阜阳市,但阜阳地名开始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事频繁,尤其是淮河一带,政权更替,属地交错,建制比较混乱,但总体上看,当时的阜阳属于豫州。
隋唐时,阜阳设汝阴郡(后曾改为颍州)。北宋时,地方行政区划分开始实行路-府(州)-县三级管理体制,当时在阜阳境内设置了顺昌府(治今阜阳市)。元朝创设了行省制度,当时阜阳称为颍州,属河南江北行省。明朝在今阜阳境内设置颍州。清朝雍正帝时,阜阳升州为府,取名颍州府。
民国时期,在阜阳设置行政专员督察区(简称“专区”),作为安徽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设立了阜阳专员公署(驻今阜阳市),1966年阜阳撤地设市,当时辖太和、界首、涡阳、蒙城、利辛、颍上、阜南、临泉,以及颍州、颍泉和颍东三区,并代管亳州市、界首市。1998年出亳州市脱离阜阳,成为省辖市。2000年,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管辖。目前,阜阳市辖三区、四县并代管界首市。
1、在阜阳市中心耸立着一座挺拔俊秀的古塔,这就是有名的文峰塔,俗称“七棚塔”。文峰塔既与“文”相关又极富道教色彩,如该塔的砖雕,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长寿鹿、灵芝草、龙和凤,还有鲤鱼跳龙门和阴阳鱼图案。这为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心理和阜阳历史文化都提供了形象而生动的宝贵资源。
2、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市西郊,由古代颍河、清河、小汝河、白龙沟四水汇流而成。它兴于唐,盛于宋,是我国历代明湖之一,其时风景秀丽,可与杭州西湖媲美。“天下西湖数杭颍”,就连才华横溢、下笔成章的苏轼也无法用语言区分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之高低,只得发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的感慨。
3、刘琦祠简称刘公祠,坐落在阜阳市区西北隅护城河大堤上,是为纪念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刘锜大破兵与顺昌(今阜阳)而建造。
4、阜阳历史悠久,管藏文物丰富,珍品较多。在阜阳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国家特级文物,出土于阜南的古代青铜器精品——商代酒器龙虎纹铜尊,简称龙虎尊。
龙虎尊因其主题纹饰有龙虎而得名。它体型高大,口沿广阔,鼓腹,高圈足,铸工极精。龙虎尊具有极其珍贵的艺术价值,反映出我国古代铸造业的高超水平,为研究商代青铜器的造型艺术和铸造工艺,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历史资料
5、阜阳竹简是西汉初期的简册,1977年在阜阳城西南的汝阴侯墓中发掘出土。这批被文物考古学界誉为稀世之宝的阜阳竹简,其珍贵之处在于:
第一,简书种类多。阜阳竹简包括近十多种古代典籍,书种繁多,而且内容包罗万象。按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经、史、子、集无所不有;就内容而言,则医药卫生、童梦教育、天文计算、星相卜卦、天干地支、行气养生、建筑工程、器物制造、农产品加工、相狗术等无所不涉,在国内汉简发觉史上实属罕见。
第二,史料价值高。在阜阳竹简所存的典籍中,有些属首次发现,为史籍所未载;有些即使有今本存在,但字句多有不同。
第三,书法精湛。在国内历年出土的竹简中,阜阳竹简书法是被专家公认最为优美的一种。阜阳简文字墨书,且各种书籍字体各不相同。有的温文清秀、有的粗犷奇崛、有的飘逸俊美、有的严谨端庄,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这些资料对于研究各代书法艺术及书法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6、阜阳历史悠久,人文蔚盛。自古就“土风备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曾经涌现许多蜚声的历史人物阜阳历史悠久,人文蔚盛。自古就“土风备于南北,人物推于古今”,曾经涌现许多蜚声的历史人物。这里是春秋政治家管仲、鲍叔牙的故里,战国时期著名的少年英雄甘罗的桑梓,三国时期孙吴大将吕蒙的家乡。唐宋时期,许多名人荟萃。蔡齐、晏殊、欧阳修、苏轼在这里为民请命,建功立业,留下许多佳话。南宋时,抗金名将刘锜在此地大破金兵,取得重大胜利。元朝末年,刘福通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红巾军起义。{地名调查报告范文}.
指导老师:方勇
篇六:《城市道路调查报告》城市道路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意义{地名调查报告范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各界、各地出于不同需要和其他地域的联系日益密切。而这种联系的建立与交通密切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通更是密不可分。为了让城市更加和谐美好,生活更加方便,我们必须了解和研究城市交通发展状况和限制因素以找出解决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方法,更好地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二.调查的目的
以武汉城市交通为实证,分析武汉城市交通发展现状,对武汉市城市交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从制定有特色的城市交通发展规划、推进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武汉市构建人性化城市交通的途径。
三.调查内容
(1)了解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规划、城市用地规划的关系;
(2)了解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红线规划以及城市道路红线规划和横断面设计的关系及问题;
(3)了解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平面交叉口、立交等设计和运营的矛盾和问题;
(4)了解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加油站,公交、出租车停靠站,绿化,地上杆线、地下管线,排水设计等设计和运营的矛盾和问题;
(5)了解沿线建筑物、单位、居民出行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关系及问题。
(6)其它内容
四.调查范围
友谊大道徐东交叉口至铁机路交叉口。
六.时间安排
第十六周,实地调查,整理调查资料;第十七周,查阅资料,分析主要问题,找出造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第十八周,撰写调查报告。
1.概述
武汉是中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长江、汉水汇合处,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市现辖11个城区2个郊区,市域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主城建成区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2001年武汉市全市常住人口831万,主城区户籍人口37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34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万元(约2200美元。)2001年底,主城区车行道宽度在5米以上的道路总里程为1310公里,总面积为2548万平方米,路网密度5.24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8.45%,人均道路面积6.0平方米/人,道路面积率达到10.6%。道路平均车速为22.7公里/小时。道路网呈现环线+放射的格局城市内环线、中环线和外环线的西南环均已形成,
10多个主要放射线构成主城与外部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