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别老师的诗词
详细内容
篇一:《语文教师招聘诗歌整理—十首描写离别的诗句》
语文教师招聘诗歌整理—十首描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招聘网整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古诗中描述离别的句子
1.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3.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5.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7.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教师招聘网
篇二:《送别诗(教师版)》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1、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参考答案:思想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参考答案: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一、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二、送别诗的类别:
谢别: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恋别: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壮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阔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三、送别诗常用意象
1、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
2、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动物:杜鹃、鸿雁
3、送别场所:南浦、长亭、灞陵
4、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春草
杨柳:“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为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留君。——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王维《送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灞陵(借代)“——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流水:古人分别多在水边流水之多、之长、之柔、流水一去不返“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落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
鸿雁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孤蓬类: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月:月亮的别称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皓魄、婵娟、桂魄、嫦娥、蟾宫、金镜、丹桂、素娥等。月亮本是自然界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它不会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恒的。很自然的,它就成为文人骚客们寄托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所谓的意象。我国古代诗歌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他们对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怨恨等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去与师谁与共,一船明月一船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阳关:《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折柳:即《折杨柳》,曲名。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梁鼓角横吹曲也有《折杨柳》。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诸曲。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四、感情基调: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五、送别诗常写的内容:
1、描写眼前送别的景物(或环境渲染)2、描写想象友人离去路途中的景物
3、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景物
4、分别后自己看到的身边的景物或分别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5、回忆曾经与友人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6、借古人写自己的惜别。
六、送别诗的情感:{关于送别老师的诗词}.
1、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2、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
3、对友人路途艰险的担忧,对友人(或自己)前程的担忧
4、对友人美好的祝愿,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5、抒发分别后自己的孤独寂寞,生活没有乐趣
6、借送别友人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漂泊的愁苦
7、借送别表达友人和自己的不得志,愤恨等
8、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9、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10、借送别言志诗。
七、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李端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前两联写了哪些自然物象?描写了怎样的环境?(6分){关于送别老师的诗词}.
参考答案:(1)自然物象有衰草、寒云、暮雪。(3分)荒凉、寒冷、白雪茫茫。(3分)
(2).后两联透露出怎样的社会状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5分)
参考答案:(2)社会动乱,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2分)为不幸身世而伤感,为“识君迟”而深感遗憾,为别离而痛苦难受。(2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韦郎中张谓
星轺计日赴岷峨①,云树连天阻笑歌。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滟灏堆边起白波。不醉郎中桑落酒②,教人无奈别离何。
(1).“计日”一词在诗中什么意思?有何作用?(3分)
参考答案:计日,即算计着日子。(1分)突出时间的短暂,表达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和不得不离别的无奈(2分){关于送别老师的诗词}.
(2).颔联、颈联中,作者使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想象(虚写)、借景抒情。(2分)想象别后途中境遇以及归雁、啼猿、黄蝶、险波等景象,传达出作者与朋友分别时的凄凉与神伤。(2分)
(3).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3分)
参考答案: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能承受这离别之苦(1分)。通过醉饮来躲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和友情的深厚。(2分)
3、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
参考答案:运用了设问、想像(虚写)的手法。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5、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6、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
(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营造了开阔的意境,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简要解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分析:有些考生把“折柳”理解为一个动作,由此谈细节描写等,关键是不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如果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即可感悟出“折柳”的含义。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乐曲名称:
1、《杨柳曲》:汉乐府古曲,有时也作《折杨柳》《怨杨柳》《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杨柳》曲勾起了征夫的离愁,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又因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而不能,离情更苦。
2、《关山月》:乐府曲调,也称《关山》,多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诗中“关山”即《关山月》曲调,诗人借此表达了征戍者的离家思归的别情。
3、《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此句只用《行路难》一曲就表现了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将士们行军的艰苦。
4、《霓裳》:唐代著名乐曲,是《霓裳羽衣曲》的省称。本传自西凉,经唐玄宗润色修改而成,是演奏难度很大的大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里的“霓裳羽衣曲”即借代唐玄宗得到杨贵妃后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中的生活。后多指美妙的乐曲。如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表现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5、《六幺》:唐代著名乐曲,也称《灵要》《绿腰》,后泛指美妙的乐曲。如欧阳修《浣溪纱》:“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觥筹交错的场面,词人沉醉其间的神态跃然纸上,其中也暗含了词人借嗜酒耽乐以排遣苦闷的感慨。
6、《梅花落》,简称《梅花》《落梅》,笛曲名,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诗中运用时多作双关,既指梅花飘落,又指梅花落曲调。如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同时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这就表达了战士的思乡之情。
7、《阳春》《白雪》,古琴曲名,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后用以指高雅深奥而不易为一般人所能欣赏的文艺作品,或喻指知音难觅,或形容人的才能出众。如李白《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李白以《白雪》比喻自己的志向情操,他对青蝇一样的势力小人十分厌恶,虽无可奈何而又觉得无需同他们计较,抒发了自己在烦恼中自得清高的志士情怀。
8、《玉树后庭花》,又称《后庭花》《后庭遗曲》,相传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反映宫廷淫靡生活的乐曲,后人视为亡国的靡靡之音,诗中多用来讽刺统治者沉湎声色、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