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背影
详细内容
篇一:《很美的句子,句句掉泪,不知道原创是谁》
很美的句子,句句掉泪,不知道原创是谁
¬
¬◆成熟不是人的心变老,是泪在打转还能微笑。
◆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选择最淡的心事,诠释坎坷的人生。
◆心若一动,泪就千行。
◆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风景;伤得最深的,也总是那些最真的感情。◆你的眼睛,是我永生不会再遇的
海。
◆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
◆人在最悲痛、最恐慌的时候,并没有眼泪,眼泪永远都是流在故事的结尾,流在一切结束的时候!
◆人是可以快乐地生活的,只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复杂,选择了叹息!
◆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假如”,每个
人的人生都不可重新设计。
◆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不要用恨来结束一段爱。
◆我相信我爱你。依然。始终。永远。◆人生没有失败,只有粉碎!
◆不受天磨非好汉,不遭人妒是庸才。
◆在爱的世界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
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有一种感觉总在失眠时,才承认是“相思”;有一种缘分总在梦醒后,才相信是“永恒”;有一种目光总在分手时,才看见是“眷恋”;有一种心情总在离别后,才明白是“失落”。
◆摊开掌心对着天空,掌心里有
阳光,那是我想你时莞尔的笑容;掌心里有雨滴,那是我思念你偶尔滴落的泪水……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打坐背影}.
◆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遗忘了所拥有的
◆茶喝三道,第一道,苦若生
篇二:《不是路已走到尽头,而是该转弯了》不是路已走到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不是路已走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这句话很有意思,让人看了会有许许多多的感慨。
当你遇到一件事情,已无法解决,甚至是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心情时,何不停下脚步,给心灵一个修禅打坐的时间。或许换种方法,或许换种角度,或许换条路来走事情便会简单了许多,“如果我们走的太快,要停一停等候灵魂跟上来”。据说这是印第安人的依据名言。
只是不要让自己一直的陷在痛苦的深渊中,生命中总有挫折,那不是尽头,只是在提醒你,该转弯了!
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忆,放手并不代表你的失败,放手只是让你再找条更美好的路走!
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当一切都已成为过眼云烟,放弃已经是最好的诠释,也就是一种最好的幸福。放弃了恨,留下的就是爱,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华丽的背影,让心灵的负荷轻松而灵动,心中留下的应该是那种淡然,当时间静悄悄的滑过,那样一种感觉,已经随着时间而慢慢走远,心中维存一种叫爱的东西。
日休禅师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只有活在今天的人最踏实。
执着是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苦楚,计较的太多就成了一种羁绊,迷失的太久便成了一种痛苦。放弃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放弃,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中,得与失,也发生在一念之间。到底要得到什么?到底要失去什么?见仁见智。人生苦短,我们只是世界的一个匆匆过客,其实在这个看似短暂的人生之旅中,得点儿,失点儿,有何妨呢?得不到和已经失去固然珍贵,但这并不是最珍贵的,人间最珍贵的应该是把握好现在你手中的幸福,好好啊珍惜眼前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充实,人应该随着时间调整自己的生命点。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了我绿色,却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去了太阳。却换来了繁星满天。
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这恐怕是千百年来许多人苦苦思索的。该得到的不要错过,该失去的,洒脱得放弃,不必太在意,拥有时珍惜,失去后不说遗憾;过多的在乎将人生的乐趣减半,看淡了一切也就多了生命的释然。不是路已走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作者:韩坤
篇三:《一个老和尚写给一个老尼姑的感人情书》亲爱的菲儿:
请允许我这样叫你。现在知道你的小名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人们都只知道你的法名:九陵。叫菲儿都叫了几十年了,改不了了。
我很小的时候就突然悟到:我应该是个和尚,法号智掩。在我悟到这的一年之后,也就是我十岁生日的那天,有个得道高僧来到我家,莫名其妙地在我手上写了两个字:智掩,然后又莫名其妙地走了。
由于父母信佛,外加如今懂得佛理,无论对自身修养和今后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十八岁那年我进了因觉佛学馆学习佛法,也就是在这里,我的一生从此改变。
和大多数带发修行的弟子一样,我也抱着混点的心理,整日无忧无虑的,平时佛理课也只是随便学学,更多的时候是疯狂地玩。临到月末讲佛都是讲究“顿悟”,混乱地编扯一通糊弄和尚老师,不求有成,但求无过。这一切直到你出现在我的身边。
那是佛理课程的第二年,学馆举行一年一度的佛理辩论,四届八宗(禅宗、密宗、唯识(法相)、天台、华严、三论、成实、净土)共三十二个组,进行组间进行组间淘汰赛。我们系由于懂佛的人不愿去辩,能辨的人又不太懂,最后勉勉强强凑出了一个三人组成的代表队,其中不学无术但“顿悟”能力奇强的我居然还成为了主角。
后来你和那小子的事情始终没有成功,或许是看透这一切,你选择了出家,庵名荇泉。不久我也出家,就在荇泉庵上面,寺名济溪,我的受戒恩师就是之前的那位得道高僧:慧厄大师。
因为你是剃度出家,我也选择的是剃度。看着头发一束一束地在我眼前飘落,感受着和理发完全不相同的感受,我在想什么事可以让你狠下心,剪掉那飘飘青丝!
寺中众人打坐都是面对西方,以受西方佛法。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我打坐面对的方向是东方,这是剃度时我特别提出的,因为东方是荇泉庵的方向,荇泉庵里有我心爱的姑娘。聚山水以为溪,溪边有寺名作济溪寺;积溪水以为泉,泉上有庵唤为荇泉庵。溪上泉下,依水而连,这也注定了寺和庵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入寺时和尚和尼姑交流已经很平常,溪与泉的交接处唤作荷湾,河里种着大片大片的荷花,陆地种有些许花花草草,建有不少的亭台楼阁,也就是和尚尼姑们见面约会之地。出家的和尚尼姑很多其实并未看透红尘,只是在喧嚣的世界为情所伤,来到这清净之地,习习佛法,清净心灵,研习佛法不误,却也不完全拒绝爱情的再次来临,之前许多对上眼了的约好还俗然后成婚的。寺和庵的人并反对和尚尼姑交流,这也是我出家的一个原因。我也期盼着和之前的那些人一样,有一朝你突然和我对上了眼,约好还俗成婚。{打坐背影}.
剃度的当晚我就写下了我成为和尚的第一篇信,在一个星期之后,我托人送到你的手中。不知道你是否有认真看过,看过有何感受。之后的每个星期我都有向你写信,不知道你有收到多少?
山之巅有栋楼,单名觉。每年年终我们两庙之间都会在那佛法交流会。因为师傅的原因,我成为了当年新人代表,针对和尚尼姑还俗结婚的现状,我讲了几句:
爱,世间至真之情,佛,世间至诚之理,二者绝无相悖之由。佛者可爱人,以爱悟佛,是为大乘之佛;爱者可悟佛,以悟佛为爱,是为无涯之爱。贫僧即试以无涯之爱悟大乘之佛,所谓:爱慕意念生,佛法留心间,即为此般。为吾佛为吾爱,贫僧将耗尽毕生心血。
这话完全是说给你听,也不知当时你是否在认真听,是否听出我的心意。没想到获得了一片喝彩,主持人竟问可否透露爱慕之人,我说她就在现场(当时全场一片嘘声),但是我却不想太多地打乱她的生活,我希望用我的心慢慢地感化她,佛法无边,爱慕亦无边,我相信终有一天她会从我。然后我就被赶下去了,下去的时候我一直盯着你看,你倔强地抬着头,亮亮的头下面色绯红。回去之后我被罚面壁三日,但我觉得值,我要让你知道,我对你的心。很快我就成为寺里和庵里的新闻人物,慢慢的我给你写的那些情信里的只言片语开始在
寺里庵里之间传开,全世界的人知道了那个在交流会上大放厥词的人爱慕的对象是你。由于见怪不怪,两庙的领导都没关注这事。不少年轻尼姑看到我会凑过来和讲话,当然也有不少尼姑看着我就脸色飞红而马上走开。只是我们之间的交流慢慢地多了起来,在荷湾也偶尔能看到我们俩的身影。你知道吗?那是我一生中最快乐时光之一,想想年轻时的我们顶着两顶光头一起看荷花,一起坐在草坪上看着蓝天,一起将脚放在水里打着水花,一起谈着佛法和理想,回想起来真的是多么美好。
我以为我们也能像一般的尼姑和尚一样,慢慢约好还俗结婚,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只要我稍微提下一起还俗的事你马上变脸,我真的有那么不济吗?
就这样两年了,我真的好累,好寂寞,在每个看不到你的白天和黑夜。几个要好和尚都在我面前说你只是想用精神恋爱来修炼佛法,我痛骂他们,扬言要和他们断绝来往,后来他们就不说了。可是我自己却动摇了,我真的累。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我做了一件你这一生都不能原谅我的事。风陵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那件事闹的整个庙和庵都鼎沸了,风陵和我成为了两座庙宇的批斗的对象,风陵在一片骂声中偷偷还了俗。她走之前和走之后有几次约我还俗结婚,可我都拒绝了,我知道我没有资格说我拒绝她是为了你,但是我脑子里确实是这样想的。
我也提出了还俗,寺里的各个高僧都要求逐我出寺,可师傅力保,我才被留下来。我对师傅说:佛祖跟我说:你长大以后会疯狂地爱上一个女孩,同时也会有个女孩疯狂地爱上你,你们会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可是佛说对了前一半,却说错了后一半!师傅说:爱是犯了错的爱,错是有了爱的错。佛给你讲了句话,一句错话,看你如何去把握;给你一条路,一条岔路,让你自己走。因为师傅的这句话我留下了。
其后的三年,我闭门不出,潜修佛法,正如我小时悟的那样,我天生是个和尚,佛法长进之快,对佛学见解之独特,让师傅及寺里的众僧都啧啧称赞。正当佛法日趋完善时,师傅圆寂了。
因为师傅在佛界辈分和威望,法事做的特别隆重。七七四十九天,香火不断。全国各大寺庙,政府官员,社会人士均来祭拜。我做为唯一的嫡传弟子,一直守在师傅旁边。因为接待的人,事情太杂,你们庵派了不少人来帮助我们。师傅圆寂的第二天晚,拜祭的人均已离去,我还想在师傅旁边坐会。过了又不知多久,突然从后面传来一句最熟悉的问候:施主,大师已经悟道而去,我们应该继续他的佛理,而不是伤心。我回头就看到了你,三年有余了,在这样的场合再次看到你,让我百感交集。你依然那么美丽,只是脸上多了几分娴静,我早就听说了,你也是你们庵里炙手可热的佛学新秀,也知道你是你们庵里派来协助法事的成员之一。那一晚我们聊了很久,聊师傅的生平,聊佛学,聊世俗,科对感情之事却只字未提。菲儿,这么多年一路走过来,我们的佛性一点点地增加,可我们的感情始终没有任何进展。这不禁让我怀疑,是佛缘为我们的爱情铺路,还是我们的感情为你我的佛性点睛?菲儿,一路走来,我真的发现我自己老了,从女尼身边走过,她们都会为我让路,说:大师您慢走。看着女尼,心情会很平淡,把她们当做一个个需要接受感化的众生,给她们传授无上的佛法。可是我依然惦着你,打坐念经我依然朝着荇泉方向。我们都老了,寺里再也没有和尚无聊地谈论你的嘴唇或者胸脯了,他们都尊称你为师太,只有我还对着你背影发呆。掐指一算三十年了,再高深的佛法也该参透了,为何你还是参不透我对你的情?
菲儿,我的心你难道还在怀疑,如果你还怀疑,我就把我的心掏出来给你看,扑通扑通,我的心会跳。
菲儿,你就从了我吧!我们明天就一起还俗。就让我在你的牙齿没掉完之前,再吻吻你的唇,让我在你的头发还有一丝青色之前,再摸摸你的秀发。
篇四:《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才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是的,他们两人都选择了明月,同时也得到了明月。老禅师选择的明月,叫宽容,于是他让一个心存恶念的人变得善良,在佛教看来,等于施了无量功德;小偷选择的明月,叫悔悟,由一个步入歪道的人重新变得正直,在佛教看来等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生命中,太需要这种拥有明月光辉般的心灵选择。
37、摔琴
日本所编《欧美逸谭》中,有一则艺术家摔琴的故事:有位着名提琴家将用文艺复兴时期流传下来的最珍贵的提琴演奏,这张琴价值连城。一曲终了,那宝贝乐器的美妙乐音使听众如醉如痴,一致惊叹昔日提琴制造师超群绝伦的手艺。这时,提琴家一挥手,竟将琴摔了个粉碎,顿时四座皆惊。
此刻,主持人上场宣布:“刚才打碎的,只是一把价值一元多的琴。提琴家这样做,是为了告诉诸位,音乐之妙,并不在于乐器好或歹,而在于演奏它的人。现在,请大家欣赏以真正珍贵的提琴演奏的乐曲。”于是,提琴家再一次操起琴,同样美妙的乐音悠然而起。听众再不去注意琴的价值,而专心致志地进入了艺术境界。
5、哭够了再说
英国一个着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才十二岁,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埃利的亲朋好友,包括她的观众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
她很想见到戴安娜王妃,她优美的舞姿曾得到戴妃的赞美,夸她像“一只洁白的小天鹅”。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之中赶来。她把埃利搂进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
46、穷人最缺的是什么
巴拉昂是一位年轻的媒体大享,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于法国五十大富翁之列。临终前,他留下遗嘱,把他4。6亿法郎的股份捐献给博比尼医院,另有100万法郎作为奖金,奖给揭开贫穷之迷的人。
遗嘱说:我曾是一位穷人,却是以一位富人的身份走进天堂的。我不想把我成为富人的秘诀带走,谁若能通过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而猜中我的秘诀,他可以荣幸地拿走100万法郎。
遗嘱刊出之后收到大量的答案。绝大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还有一部分人认为,
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另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的是技能。还有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帮助和关爱。另外还有一些其它有答案。
在48561封来信中,有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中巴拉昂的秘诀,蒂勒和巴拉昂都认为穷人是缺的是野心,即成为富人的野心。
有人问年仅9岁的蒂勒,为什么会想到的是野心而不是其他的。蒂勒说:“每次,我姐姐把她的男朋友带回家时,总是警告我说不要有野心!不要有野心!我想,也许野心可以让人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50、快乐靠自己
美国的戴尔·卡耐基说:“我相信,我们的内心平静和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身处何方,也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更不在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在于我们的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在这里,外界的因素与此并无多大的关系。”
大约三百年前,当弥尔顿双目失明后,他就发现了这一真理,他说:“思想运用以及思想本身,能将地狱变为天堂,抑或将天堂变为地狱。”以拿破仑和海伦·凯勒的生平为例,就可以证明弥尔顿的话是何等的正确。拿破仑拥有了一般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荣耀、权力、财富,等等,然而他却对圣海琳娜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过快乐的日子。”而海伦·凯勒是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可她却说:“生活是多么美好呀!”
篇五:《佛理人生》佛理人生
大家是不是觉得有进入寺庙的感觉。如果有那就对了。但愿我此课能给大家带来些许的帮助。
先看对联:真诚清静平等正觉慈悲,说的是真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说的是真行。真诚是真心实意,发自肺腑;清静是心里安宁无烦乱;正觉是最重要的即:正确思想;慈悲是同情心,与世俗的残忍相对;看破是分清真假是非;放下是不再偏执也就不会再有痛苦了;随缘就是安分守己,不额外贪求。源自真心,遵守真行,自然幸福。音乐是佛教名曲《菩提本无树》,我觉得无论是音乐还是歌词,都会让人内心归于宁静。但愿大家也能与我有同感——享受一份难得的心灵宁静。
题目是《佛理人生》,本次既不算是讲课,也不算是讲座,只是想把自己所了解的佛教知识跟大家聊聊。我所说的佛教跟民间所说的不完全是一回事。人们习惯上觉得佛教离我们现实生活,尤其是日常生活很远。今天我想告诉大家真正的佛教,也可以说是所有的正统宗教,都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共同点是导人向善,教人幸福的。
仅献给欲幸福且用心修养之人,愿与有识之士共享、共勉。有识是在佛学方面有认识了解的人,并不是成语“有识之士”,请大家不要误会。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越来越觉得传统文化
的不朽生命及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价值,真的很想帮助身边的人走出世俗的误区。但有些执迷不悟的人却在讥笑,我觉得那些人很是可怜。所以我借一个佛教启愚的故事,点醒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才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着,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愕然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不能送明月给那个小偷,使他感到遗憾,因为在黑暗的山林,明月是照亮世界最美丽的东西。不过,从禅师的口中说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这口里的明月除了是月亮的实景,指的也是自我清净的本体。从古以来,禅宗大德都用月亮来象征一个人的自性,那是由于的缘故。怎么样找到自己的一轮明月,向来就是禅者努力的目标。在禅师的眼中,小偷是被欲望蒙蔽的
人,就如同被乌云遮住的明月,一个人不能自见光明是多么遗憾的事。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定境。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可能有人会问:佛法离我们远吗?
佛法不离家常,在普普通通的事物中包含着佛教的真谛。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人和圣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是心是佛”只要能自悟“本心”,人人都可以成佛。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圣悟,愚迷”故“圣益圣,愚益愚”。
为了说明圣悟愚迷,先请大家读三则“佛理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要相信自己,即有自信心;拜佛目的是以佛为榜样,向佛看齐;
第二个小故事:最重要的是思想认识;
第三个小故事:评价标准,修行讲究的事心无杂念:小和尚只停留在浅层理解上,老和尚已经超越了世俗关于男女性别的界限了。
通过这三个小故事,我们看到其实生活处处有佛法。
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座的各位信佛吗?你怎样理解人们为了什么而拜佛呢?
两种情况:上供烧香求保佑:赇佛;忏悔静省思远欲:敬佛。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佛”:弗人,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矫枉)觉者、智者。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也就是道家所说的遵守规律且按规律做事的人。)
那么佛教是什么?
其教义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句话: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心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什么是真正学佛?“以佛理正人生,让世界越来越好”接下来我们研读两则大家比较熟悉的著名偈语:
第一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是北宗开创者神秀的悟道方式被称为“渐悟”。就是总是提醒自己戒除杂念,才能修悟成佛。正如刘禹锡的诗句:“吹尽狂沙始到金。”
第二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南宗创始人慧能所创立的“顿悟”修道之法。自身洁净且不受外界干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顿悟”,在某一时间突然彻底明白了如何取舍。佛家叫“大彻大悟”。
学佛的人都要打座、参禅。那么禅是什么呢?禅: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强调内在修行与觉悟。
而现实社会却是:悟者迷处悟,迷者悟处迷。
痴迷: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开悟: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
现世的痛苦根源是:贪、嗔、痴。
贪:顺从欲望,得不到的想得到;嗔:遇逆气恼,遇到的偏想躲开;痴:迷惑偏执(认假为真),该明白的反而不明白。痴是贪和嗔的条件,也就是说:因为看不透,所以才会贪,才会嗔怨这在佛教中是最严重的思想问题,被称为三重障:三毒、三垢、三火。贪嗔痴是人痛苦的根源,害人最深,且不易拔除。所以修行人想出了对付三重障的法宝:息灭贪嗔痴;如何息灭贪嗔痴,只有勤念戒、定、慧。
戒:约束限制自己的心行。按照规律进行取舍,不让乱象干扰心性;
定:内心有明确的标准,我心有衡,就能知足常乐;
慧:看破世间假象,明辨是非。慧是戒、定的保障和前提。如果勤念戒定慧就可以远离痛苦,如果做到戒定慧那就可以超凡脱俗成佛了。何乐而不为呢!
再跟大家分享一下禅语智慧: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烦恼皆由自心生,因为你放不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后要告诉大家真正的念佛、拜佛其实非常简单:
篇六:《材料作文素材》材料作文素材0710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刺猬大哭;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白了,乌鸦很生气;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狐狸砸了它的店牌。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多角度解读:
(1)从绵羊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可以得出结论:已之所欲,勿施于人。或切莫“以己律人”。
(2)白发卷发和青菜是绵羊的专利,虽适合自己,却是对刺猬的污辱,对乌鸦的讽刺,对狐狸的愚弄,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办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探求并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3)从战胜困难的角度得出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才能获取成功的喜悦这一观点。例文1.心灵换位——请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
高三(4.)孔志文
绵羊下海经商,开理发店却把刺猬的刺烫卷了,开洗染店又把乌鸦的黑色羽毛染成白色,开饮食店竟给狐狸送上炒青菜。这自然闹出了不少的摩擦与笑话。追根到底,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绵羊没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更应该适当的进行心灵换位,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
心灵的换位,能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团结众人之力。大家对“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也许都耳熟能详了吧。老将廉颇自恃武艺高强,且屡建战功,于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但靠着能言善辩多次帮国家化险为夷的蔺相如却悄无声息的超过了他的头衔。廉颇当然无法忍受,竟扬言要羞辱蔺相如一番。话传到蔺相如耳中,他不仅不气愤,反而处处忍让,回避廉颇。最终他为国家着想的初衷也被廉颇所理解,两人从而团结一致,使赵国日趋强盛。试想,若不是蔺相如站在廉颇的立场上,了解廉颇争强好胜的个性,也了解他建功立业的壮志,那造成的结果不仅是两人关系的决裂,更严重的是国家前途的断丧。
心灵换位,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发展。美国的对伊战争,造成的是千万无辜伊拉克人民的生灵涂炭。倘若美国人能够站在伊拉克人民的立场上为他国想想,那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相反的,当印尼饱受海啸的侵袭时,国际友人站在印尼人民的生活安危上为他国着想,于是千千万万国际友人慷慨解囊援助,给印尼人民帮助,给印尼人民希望,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多么重要。
但是要做到心灵换位,为别人着想确实不容易。
首先,我们必须摆脱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从小的方面讲,以我为中心造成的是个人的孤立与对他人的侵害;从大的方面讲,以我中心造成的会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火纷飞,造成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
其次,我们少把利益渗进人际交往中去。现实中许多人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之着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对利益的迫切追求。我们不应把利益看得如此重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是最重要的。
总而言之,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应该适当进行心灵换位,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想,这样才能化解不必要的矛盾,才能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838
得分:21+20+8=49分
例文2
己所欲者,勿施于人
高三(4)余庆丰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己所欲者,亦勿施于人”。
绵羊下海经商失败源于此。它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把己所欲者,施于人。
首先,“己所欲者”不一定符合别人的需要。绵羊将乌鸦的毛染成白色,给狐狸上了炒青菜,这些做法并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这注定了绵羊的失败。
人与人的需要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如果己所欲,也人所欲,那么,人就没有了你、我他之分,每个人的想法都一样,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己所欲,非人所欲,怎能施于人呢?
很多时候,人们的需要是不同的,所“施”的也不尽相同。同样一场雨对卖雨伞的人来说是“欲”,对于卖太阳镜的人来说是“不欲”,他们的需求不同,他们所想要的“施”也一定不同,卖雨伞的人希望下雨,卖太阳镜的人希望晴空万里。怎能把卖雨伞的人的想法当做卖太阳镜的人的想法!由此说,己所欲者,亦勿施于人。其次,“己所欲者”也许会侵犯别人的利益。绵羊把刺猬的刺烫成卷的,这就破坏了刺猬保护自身的需要,不符合刺猬的利益。美国把己所欲,施于伊拉克等国家,这也侵犯了伊拉克等国家的利益。使得伊拉克这个原本富庶之国变成了废墟。正是美国的这种己所欲,施于人的霸权主义损害了很多国家的利益,也为美国树立了很多敌人。正所谓,己所欲,勿施于人。
[材料一]
集中营里的孩子们(节选)
一个叫做玛莎的小孩在死前不久这样写道:
这些天里我一定要节省。
我没有钱可节省;
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
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
和我的精神的火。
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打坐背影}.
我需要它们很长,很长的时间。
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
在我的生命里我有那么多需要的:
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
这些东西我都缺少,
这些我一定要节省。
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
我将多么悲伤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
(摘自《一个犹太人的一天》)
[材料二]{打坐背影}.
送一轮明月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
要离开的时候才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错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如果你在平时的阅读中积累了上述素材中的某一则,那么,面对2002年高考全
国卷作文题“心灵的选择”,你将如何运用它呢?读者朋友不妨先认真思考一下,再细细品读下面三篇考场佳作。
[文一]{打坐背影}.
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