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溺爱孩子
详细内容
篇一:《不要溺爱孩子》
一、当爱泛滥成灾-----溺爱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这种毁灭性的溺爱在中国并不少见,一位外国女记者称之为“独生子女溺爱综合症”,又叫“四二一”综合症。她认为:在现代中国的很多家庭里,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围绕着一个独生子女打转,在这种溺爱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都是一些“小皇帝”、“小公主”,其心理和生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病态反应。
1.给孩子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受到特殊照顾,好吃的食品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家人可以不过生日,可他的生日却大操大办,等等。
这样的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并渐渐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同时,他们有着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和沮丧的情绪。专家建议:应当把孩子视为家庭中普通的一员,要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尊重他人,鼓励孩子“克已利人”、“爱人为乐”,并给予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
2.轻易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
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总是习惯用物质来表达或弥补对孩子的爱。这样会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专家建议: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不应当满足的决不给予满足;应当满足的一般也不要马上满足,让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要告诉孩子,人生的追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目标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难和努力争取才能得到的事太多了。
3.生活懒散
家长允许孩子饮食起居无秩序、睡懒觉、不吃饭、看电视或上网到深夜等等。这样长大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专家建议:家长应严格要求孩子规律生活。培养孩子动静有序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帮助孩子养成恰到好处地看电视、上网和按时睡眠的习惯。
4.不让孩子劳动
在谈到孩子劳动问题时,有的家长竟说:“叫他做事还不值麻烦钱呢,还不如我替他做了。”所以四五岁的孩子自己还不会穿鞋、穿衣服,上小学、甚至读中学的孩子还不做一点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
专家建议:预防和矫正的办法就是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完成后家长应及时肯定和表扬,创造劳动的愉快气氛,并常与孩子一起快乐地做事。
5.包办一切
不少家长甘做保姆、奴隶,在孩子的生活上包揽一切,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学习用品。其结果导致孩子习惯于依靠父母生活,没有自己的主意、见地,往往缺乏自信心,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人、对事应有的责任心。
专家建议:父母应鼓励和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极的事。这样既培养了他的劳动习惯和自立能力,又增强了责任感和自信心。
6.袒护孩子
有时爸爸管教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有时父母管教孩子,爷爷奶奶出来说话:“你们不要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其结果不仅孩子的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专家建议:只有一家人统一认识和方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当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家中成人都应流露支持的态度,要配合默契,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二、当爱成为负担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并没有错。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的研究就发现,受父母期望的孩子在若干年后发展得比其他孩子好得多。但是,这种期望是对孩子的赞赏、鼓励、支持和对孩子成长的关注,而不是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但家长们总是会不小心就犯了这样的错。她们往往会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揠苗助长,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中国孩子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他们从小学开始就为升初中、升高中、考大学努力奋斗,因此,他们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学龄前。可惜的是,就连这么一点点游戏时间也将被各种特长班、早教班掠夺。
有这么一个故事:》》详情请见
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特别的,因为游戏不仅使他们心情愉快,而且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和体格生长。这是他们的“工作”、他们探究自己的方法、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方式。通过游戏,他们尝试新的技能,开拓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与人相处。
对孩子来说,游戏和学习本来是不冲突的,他们自身就有对学习的本能要求。父母将学习的要求强加给他们的做法反而会削弱孩子学习的兴趣,甚至引起孩子的叛逆。》》详情请见
据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父母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天津曾进行过一项学生升学愿望的调查,发现父母与孩子的愿望有明显的冲突,父母希望子女上大学的人数是孩子希望的两倍。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现象是多么普遍。
据报道,在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心理障碍患病率在逐步上升,其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正是孩子产生压力的主要原因
三、当爱变成爱自己
有些父母竭力让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并把这样的付出当成是对孩子的爱。殊不知,此时爱已被放到次要的位置,排在自己的期望之后了。如果不让孩子做自己,不论是奖励还是惩罚孩子,都只是在精神上奴役他;这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爱自己。{不要溺爱孩子}.
1、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
一些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他们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或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其实,这都是家长们的一厢情愿,并不是对孩子的爱。有这么一个例子:周先生是一家大型商业机构的安装总管。年轻时,他并未获得较好学历。但凭自己不服输的精神一路打拼,从一名普通安装工人奋斗到安装总管。但也是受制于低学历,周先生与多次晋升机会失之交臂。
于是,有个高学历成了他对儿子最大的期望。为此,他对儿子的要求特别高,只要儿子学习稍有懈怠,就对孩子冷嘲热讽、挥拳相向。{不要溺爱孩子}.
有个妈妈和孩子一起选玩具,孩子看上了一个小火车,特别有兴趣地摆弄。妈妈说,这个火车我们家都有了。她想让孩子买遥控飞机,就说:“你看这个多好,还在打折,有优惠。”孩子还坚持买火车,妈妈就说:“咱们家都有了,你还买,怎么这么傻呢?”妈妈可能会觉得孩子很笨、很傻,其实这就是妈妈的问题,她基于自己的考虑去选玩具,而不是考虑孩子的意愿。
孩子是没有金钱概念的,选玩具就是选自己喜欢的,但是妈妈却考虑经济因素、实用因素,唯独没有考虑孩子的内心需要。
3、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一片天,应该帮孩子撑起很多东西。但是,很多家长却因为对生存压力的恐惧,对适应社会的恐惧,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所以给孩子报很多的兴趣班。
这些父母往往是被社会的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按照成年人认定的理想模式和目标来左右孩子的成长,孩子的现在只是为了他的将来,而对于孩子自身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
这种父母常常不顾忌孩子的感受、需求、能力和他们的长远利益,习惯于把成年人的思想观念强行灌输给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意志为孩子安排生活;热衷于对孩子单向的、教条的说教,不屑于征求孩子的意见、取得孩子的认同„„
这种做法直接的后果是为孩子按照自身成长规律的发展制造了障碍,使他们失去了童年本应有的欢乐和可贵的开拓精神。{不要溺爱孩子}.
作为父母,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谁都渴望孩子成为自己的骄傲。于是,从平民百姓到高官巨贾,从普通工人到知识分子,工作之余谈得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成绩。孩子成绩出色的,高声大嗓,眉飞色舞,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孩子成绩不如人的,不是保持缄默,就是低声叹息,总觉得自己矮人三分。{不要溺爱孩子}.
因而在家里,孩子听的最多的话语是:“小子,好,这样的分数为你爸妈挣得了面子,我们总算没有白辛苦!”或者“你真没出息,这个分数叫我怎么去见人?”称赞也好,斥责也罢,总之,在多数父母心目中,孩子的分数直接跟父母的面子挂钩。
柏拉图曾说过,“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父母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剥夺他成长的自由与快乐。父母们要牢记一点:孩子的成长永远比成功更重要!
篇二:《爱孩子要智爱不要溺爱》爱孩子要智爱不要溺爱大教育家高尔基说过:“溺爱是误入孩子口中的毒药。如果仅仅为了爱,连老母鸡都能做到这一点。”溺爱是低层次的爱,真正的爱是理智的高尚的爱。专家有时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称为“甜毒品”,虽然表面上香甜可口,但其实就像毒品一样,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做家长的在爱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一些理智,要智爱不要溺爱,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成才。
娇生惯养把孩子宠“废”
8岁男孩聪聪(化名)的家庭条件极为优越,有3个保姆专门照顾他,其中两个是专门陪他上学的。由于聪聪反应迟钝,语言表达不清楚,身体运动不协调,被家长、老师认为是“智力低下”的孩子,所以保姆帮助他记录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
聪聪从小就受到极度“关怀”,只要一哭就有人抱,只要出门就有车代步。可是让父母着急的是,聪聪两岁多还不会说话,3岁才会走路,而且脾气很坏,学东西总是记不住。父母一直以为这孩子是低能儿,然而经过测试,孩子的智商是116,达到中上水平。
专家指点:教育和心理研究专家卢稳子教授说,溺爱之下哪有高智商?近年来,“发育迟滞”的孩子很多,他们大多从小娇生惯养,不用多说话,吃的、喝的随时送到面前;不用多走路,经常有人抱着;不会与人交流,因为家长基本上不让他们出门和别的孩子玩。而且,家长们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总感觉孩子发育有问题,在家长的这种“暗示”下,孩子也认为自己有问题。这样的孩子智商其实并不低,但语言、运动、社交等能力的发育水平普遍比同龄孩子晚两年以上。
过度放纵导致孩子叛逆
刚完成新书《儿童溺爱综合症》的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麦琪•玛蔓指出,欧美国家家长的过度放纵,已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近乎极端的叛逆行为,这些孩子被定义为“儿童溺爱综合症”患者。
今年只有13岁的加拿大女孩玛丽曾长期服用毒品类药物,并且她每次离家出走都会长达几天。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玛丽并非出生在充满暴力、辱骂和低教育背景的家庭,而是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她的父母曾受过良好教育,对玛丽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对她的行为更是非常包容与理解。却不料,这种做法使玛丽变得极为叛逆。麦琪•玛蔓表示,这是“儿童溺爱综合症”的典型表现,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放纵正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在英国,类似的问题也很严重。家长的纵容使青少年过早地习惯于我行我素,进而做出许多有悖社会传统的过激行为,如吸毒、自杀、聚众斗殴、破坏公共设施等。
专家指点:麦琪•玛蔓认为,与其责备这些家长,不如帮助家长们重新夺回在家中的控制权,实现家长的教育初衷。家长们必须明确在家中的“教父”政策,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有权利在不征求孩子意见的情况下做些决定,因为年少的孩子在很多事上并不具备正确的判断力。
玛蔓还建议父母应当向孩子说明自己做决定的理由,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否则只会让孩子大发脾气,有时还可能导致他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们必须认识到,过分溺爱、放纵将可能造成孩子精神混乱,并对任何规定都存在逆反心理。
过多的爱和关注让孩子不知感恩
48岁的孙女士最近有了寒心的感觉
孙女士夫妇生活并不富裕,丈夫10年前做了换肾手术,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家庭的经济非常拮据。即使这样,女儿小盈初中毕业后,孙女士夫妇还是倾其所有将她送到日本读书。今年,小盈终于在日本读完了语言学校,就在她即将准备上大学的时候,签证出了问题,她只能回国。
看着经过历练而显得成熟许多的女儿,孙女士盼望着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地过几天舒心日子了。可是没想到,才回来几天,女儿便开始抱怨:家里没有达到自己在日本的居住条件,不能24小时上网……于是孙女士为女儿买了电脑,安装了宽带,还买了加湿器放在女儿的房间制造湿润环境。
但是不久后小盈又提出,家里房子太小,自己没有专门的练琴房,如果父母不能改变现状,她希望父母能再准备些钱,让她到新加坡生活。
“我们已经为女儿花了那么多的钱,现在我们没有力气去挣钱了。本想女儿能担负起这个家,没想到她不但不担这个责,还嫌我们做得不够,我们还要怎么做?”孙女士说。{不要溺爱孩子}.
专家指点: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不少家长都在抱怨现在的孩子不知道感恩,但家长们是否想过,你在为孩子付出的时候有没有教会孩子感恩?独生子女在教育上具有天然的缺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更多的关爱,而当他们有问题时却又缺少适当的排解渠道,因此孩子们身上出现的问题,更多是由于家长、老师教育不当造成的。
赵老师认为,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失败,他们就不会知道成功的美妙。“是过多的爱和关注剥夺了他们体验负面经历的机会,要让孩子感恩,首先要教育他们如何感恩。”
百依百顺使得孩子不尊重师长
北京四中教师、心理学博士孙老师介绍说,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没有原则,使得孩子完全凌驾于家长之上,在家里很霸道,稍不顺心就会发脾气、摔东西,在学校也处处跟同学争抢,同学不听命于他时就可能动手打人。
孙老师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一次,这个孩子犯了错误,孙老师把孩子的家长请到了学校。结果,这个孩子当着家长和老师的面躺倒在一把椅子上,并把脚放到了课桌上,家长刚提醒了一下,这个孩子就瞪起眼睛,毫不客气地打断了家长的话,家长也没再说什么了。“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发展到这个地步,家长就很难再教育孩子了。”孙老师说。
专家指点: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刚刚完成的一项对工读学校问题学生的调研也印证了孙老师的观点。据主持这项调研的负责人介绍,家长溺爱是产生问题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些家庭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没有任何约束,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才意识到是自己的溺爱酿成了这样的后果,但这时家长已经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了。家长在这些孩子眼中毫无威信,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位负责人说。
无原则的迁就与宠爱使孩子走向偏执
近日,一位女士找到沈阳市和平区某小学的校长哭诉,说她的儿子在该校三年级某班读书,班上老师对她的儿子不好,总批评孩子。但事实与这位家长说的大相径庭。
据这位家长讲,她儿子小飞(化名)因早产腿部落下残疾,家里人对他特别宠爱。因为怕出危险,家人从来不让小飞和别的孩子玩。上学后,小飞十分聪明,但有时爱走神,成绩不是很好。小飞常回家向大人哭诉说,这天同学欺负他了,那天老师又骂他了。家长听后,每次都跑到学校,非要为孩子讨个公道。这次小飞又回家哭着说,老师说他长大后什么都做不了。家长对此十分气愤,认为是老师瞧不起她的孩子,随意批评孩子。
小飞的班主任老师说,因小飞身体情况特殊,老师、同学对他十分照顾,可他却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在班上,哪个同学惹他不高兴,他抬手就打。上课提问,要是小飞举手而老师没叫他,他就会生气地指着老师说“我要让你下岗”。小飞班上的同学说,大家都不敢和他一起玩,他不高兴就打骂同学。这次小飞哭的原因是,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们长大了怎么用科学造福人类,小飞却举手说,他长大了要造炸药,炸死老师全家。老师为此批评了他。
专家指点:沈阳市心理卫生医院刘晓云主任认为,小飞这种心理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偏执型或妄想型人格,常出现的症状有多疑、过分敏感、心胸狭窄,常认为别人跟他过不去,因而造成许多误解与冲突;自我评价过高,自负且好嫉妒,同时又很容易自卑;固执己见,言行易冲动,好诡辩。
这些孩子走向偏执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家长无原则的迁就与宠爱。他们听惯了家长的肯定,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不愿或缺乏改正缺点的勇气。但社会环境不同于家庭环境,孩子在社会上难免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这些性格弱点就容易发展成为偏执型人格。若家长对孩子一味溺爱,对老师的批评无法接受,很容易使孩子往偏执的道路上发展。
篇三:《don'tspoilourchildren不要溺爱孩子英语作文》题目
Don'tSpoilourChildren
要求
1。孩子的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我们该怎样培养祖国的下一代?可以利用实例,如日本、欧美等国家的孩童教育,与中国有何异同,和借鉴
2.我认为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的成长,为什么?
3.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总结自己的观点。
Itischildrenthatrelatedtothefutureofcountries.Aordinglyparentsdon’tspoilthem.
Forexample,inJapan,parentstelltheirchildrenthattheirmotherlandisreallysmallandtheymustbestrongwhentheyareyoung.AsforEuropeorAmerica,parentstelltheirchildrenmustbeindependent.Whentheyare18yearsold,theymustdosomepart-timejobstopayforthetuitionandcostoflivingintheflesh.Whileinchina,parentsalwaysspoiltheirchildren.Heonlyachildbeesthecenteroreventhe“emperor”ofthefamily.Inordertoprovideabrightfuturefortheonlychild,manyparentsshowtoomuchlovetothem.Theydoalmosteverythingfortheirchildrentokeepfromanyhardship.What’smore,intoomanyfamiliesnotonlydochildrenetotaketheirparents’generosityfranted,butalsotheeffectsofthiscanactuallybesomewhatharmfultochildren.Insummary,ourcountryshouldmaketheirchildrenindependentlikeAmerica.
Inmyopinion,Ithinkparentsshouldteachtheirchildrentobearhardshipsandtellthemthecorrectwaytomunicatewithothers.
Onlybyacorrectpatternofeducation,canthechildrenbeusefulinthefuture.Inaddition,thekeyistobesatisfiedwithgradualimprovement,expectingandaeptingtheoasionalslipsthatewithanychange.
Inaword,parentsshouldnotspoiltheirchildren.Ifparentsmakeit,bothofthemandtheirchildrencanbehappierforit.
篇四:《父母不要溺爱孩子》核心提示:溺爱综合征是现代社会新生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2岁以上的独生宝宝中。因为大人对宝宝溺爱、备加保护或放纵,宝宝成了家里的“小太阳”,过度保护将导致宝宝出现心理畸形和多种多样的身心障碍。
一溺爱综合征:溺爱宝宝=毁掉宝宝!
溺爱综合征是现代社会新生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2岁以上的独生宝宝中。因为大人对宝宝溺爱、备加保护或放纵,宝宝成了家里的“小太阳”,过度保护将导致宝宝出现心理畸形和多种多样的身心障碍。
二溺爱养出5类问题宝贝
1.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