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时事论据素材>家乡的风俗端午节

家乡的风俗端午节

详细内容

篇一:《家乡衡阳端午节习俗》

家乡衡阳端午节习俗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主要探究家乡衡阳人民认同的端午节起源,自己的亲身体会为依据阐述家乡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探索家乡衡阳端午节习俗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以及在空间上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习俗。

关键词:端午节衡阳习俗

1.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端午节的第一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而我们衡阳人民一致比较认同的端午节起源则是: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赛龙舟

当时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对于这个龙舟赛我们很都很熟悉。近几年这在我们常宁市体现的更加明显。依稀记得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由我们市政府主办的其他民间组织踊跃参加的沿着家乡的宜水河举办龙舟比赛,每到这一天,河岸两旁都聚集好多人,大人小孩在旁边热热闹闹。他们在为龙舟比赛加油,来自不同的镇组成的代表团在互相竞争,哪三个小组最先到达终点就分别被评为冠军、亚军、季军、等荣誉。还会获得丰厚的礼品。当然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习俗,在我们湖南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凤凰人民也会举行赛龙舟。凤凰古城的端午赛龙舟一般是举行三天,这是一年中凤凰古城最隆重和最热闹的事情,那时凤凰四里八乡的人们都会扶老携幼前来观看这一盛举。以前如果赛舟胜利的话都会上岸之后受到队友的隆重欢迎,那欢愉的场面和激动的情绪会感染到所有在场的人,只是后来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却被政府禁止了。

龙舟虽然不大,但是打造却是十分讲究,一般都会选择上好的材料,船的形装如龙--扁长、轻巧、两头要翘、无桨桩。那时赛龙舟都是自己准备的船,而且都是两条船绑在一起当一只赛船。比赛时,只见锣鼓手坐在龙舟前端,一声声号子,一锤锤鼓点,有板有眼,时急时舒。桡手们听令而动,挥桡划桨;招子手稳立舟尾,眼观八方,把舵定航,一副胜券在握的智者风范。熟悉的人们,远远地听着那鼓点的节奏,便知赛事的进展。“咚咚咚咚锵”,那是

江上闲游。“咚咚锵,咚咚锵”,便是初赛小试锋芒。如果听那锣鼓点子“咚锵、咚锵、咚锵”越来越急促,和着那两岸呐喊震天撼地,定是决赛进入最后的冲刺。决赛是划龙舟最为激烈的时刻,当紧密的锣鼓一敲响,两条龙舟劈江斩浪,直飞虹桥目标„„两岸数万观众,心都悬起,呐喊声,欢呼声响成一片,震天动地。这样的龙舟盛况也曾打动过南宋诗人陆游,他曾为此赋诗:“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吊脚楼的一个特殊的作用,那就是五月初五时观看龙舟赛。到了那天,桥上,河边,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片欢腾。随着一声清脆的铜锣声,呐喊声,吆喝声同时响成一片。人在欢腾,水在叫喊,被挤在身后的人则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左看右看,看到得只是一个个后脑勺,不由得唉声叹气,深感遗憾。而此时,站在吊脚楼上的人们也正兴致勃勃地为赛者呐喊助威,只不过他们不用受拥挤之苦,而且更能把赛况看的一清二楚,更能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那紧张与兴奋的气氛,恨不得自己能跳到船上去一展身手。在此时此景,吊脚楼好像与沱江水已融为一体,共享着它的快乐与欢腾。

端午节凤凰人都还会喝雄黄酒,吃粽子的习俗。据说喝雄黄酒可以趋毒,小孩子不能喝也会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也示趋毒。送粽子的习惯就是6的倍数,这样表示吉祥!

3.包粽子吃粽子

每到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会买来2至3斤糯米,在里面放入碱、红枣或绿豆,扯上几根麻绳,拿上几张小椅子,大家一起坐在家门口包粽子。这个时候,那些手艺好,包出的粽子有棱有角的姑娘、大婶总会得到街坊邻居的一番夸讲,而不会包粽子的就会躲在一旁观看、学习,准备等到来年的端午节来一显身手。粽子包好煮熟后,在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家的粽子送给街坊邻居们品尝,自家包的粽子一般自家都吃不到,吃的都是别人家送来的粽子,而且吃起来也显得格外香。现在的粽子品种多起来,购买起来也方便,包粽子习俗也在慢慢失传,大家都更加怀念儿时的香粽。

4.“五子登科”

对于赛龙舟和包粽子可能在南方地区是比较普遍的习俗,但是有一样习俗在我们家乡是比较特别的,那就是“五子登科”,这个特别是对于这一年刚结婚的小伙子来说的,对于这一年刚结婚的下伙子他们无论在哪都要回家,他们要带着含有“子”字的物品来丈母娘家,而且至少是五种,比如说我们常见的就有桃子、李子、粽子等等还有“子”字的东西.然后丈母娘会把女婿拿过来的这些东西分发给左邻右舍。然后女儿女婿配着爸爸妈妈在女方家吃饭,这种其乐融融的局面也是家人团聚的佳节。

5.悬艾叶菖蒲,佩香囊,做咸鸭蛋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现在的长沙市民至今还保留着用艾叶给小孩洗澡,以驱瘟祛毒的习俗。记得很清晰的时候小时候奶奶每当在端午节时都会到野外采好多艾草,在有门的地方每个门都悬挂一把,奶奶说艾草具有避邪的效果。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自己动手做咸鸭蛋也是在端午节前经常看到的。大人把买回来的新鲜鸭蛋先用盐水泡上一段时间,再在上面敷上黄泥巴,等到端午节这天拿出来食用时,那种蛋黄被腌得金黄金黄、往外流油的咸鸭蛋最受欢迎。不过蛋黄好的咸鸭蛋一般蛋白比较咸,我们经常是将蛋黄一个个悄悄吃掉,剩下的蛋白部分就成为了生性节俭的父母们的专利了。

6.衡阳几个县级市的端午节特殊习俗

6.1祁东官家嘴:准女婿送蒲扇,丈母娘回鸡蛋

在祁东官家嘴,端午节,晚辈要提着粽子走亲戚,俗称“送节”,但主要走至亲,即儿子给父母送节、女婿给岳父母送节,当然也包括暂未结婚的准女婿。如果不送,则被视为无礼。{家乡的风俗端午节}.

准女婿也称毛脚女婿,第一次“送节”上门主要带几样:4斤肉,一只鸭,一对蒲扇,几百个粽子。送蒲扇,是因为端午之后,天气热、蒲扇可以派上用场(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流行送电风扇了);至于粽子,客气点的晚辈会送300—400只以上。回礼也很特别,按照一个粽子一个鸡蛋的比例回,还会赠送衣物。

6.2衡东珍珠乡北冲村:很少吃粽子,端午当天被视为“大恶日”

端午节,家里中餐会吃黄糖炒红烧肉,做法就是将黄糖捣碎,和着红烧肉一起炒,很甜很香。菜里面会放很多蒜子,说是可以驱毒,节日当天,父母还会允许孩子喝一点米酒,酒里面放了雄黄,此酒可用来治脚气和蚊蝇叮咬的外伤。母亲说,端午当天被视为“大恶日”,家家户户必须吃黄糖和雄黄来辟邪,大门口还要悬挂菖蒲和青藤。我的家离清代状元彭浚故居只有一墙之隔,记忆里,这一带因为没有大江大河,所以不赛龙舟,也很少吃粽子。

6.3耒阳哲桥:准女婿要给村里人送包子

端午这天,屋子的角落里会到处放着朱砂、雄黄,家附近的水井里也要放,用以驱邪,保佑家里的孩子不生病。而制草药和茶的材料如果在这天的正午12点去采,不仅味道更好,药效也会更强。已经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带上粽子和肉,而准女婿则要挑包子去女方家,但是女方的家人不能吃,而是用以送给村子里的人,村子有多少人,就要送多少包子。家家户户的小孩都会戴用菖蒲做成项链,用以辟邪驱蚊\

7.结语

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衡阳是一个文化习俗特别多的一个地方,而端午节更是特别突出,衡阳人民也很重视这个节日。希望家乡人民继续延续并发展这个节日的文化。让它世代相传。扩大其影响力。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品牌。

家乡衡阳端午节习俗

姓名:刘艳

学号:1026001013

专业:2010级地理科学指导老师:秦明周

篇二:《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端午节习俗》

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端午节习俗

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端午节习俗

说起端午节,想起了小时候在家过的端午节来!

在家乡的端午节中,有很多习俗,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里,不经意的深深回忆起来,总觉得有种尘封的感觉!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没有过个正宗的家乡的端午节了!

在家乡,端午节的前个晚上,各家都要备一盆水,水里面泡上艾叶,然后放在外面,在端午节的早上,全家洗脸的水,都要从这一盆水里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节省着用了,免得有人没的水洗脸。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来,到外面的池塘,河里,或者湖边去洗澡,据说这样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为什么各家要用这样的水洗脸?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据说,在端午节的前晚,月宫里的嫦娥,会让捣了一年药的玉兔,把药撒向人间,让人们洗去疾病和苦难,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这里面还要插上一个小插曲就是,在月宫上面,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树,树下有个貌似人形的玉兔总是跪着作捣药的动作,所以在小时候,晚上闹人了,老人们总会哄小孩子说,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捣药去,小孩子们总是记得,月宫里的玉兔捣了一年的药,终于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间,所以,小孩子们在5、5的早上,总是争着去外面洗澡,觉得用玉兔撒了药的水来洗澡是件神圣的事情,而没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来洗一下脸了!当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体好才行,以免感冒,因为在记忆里,5、5那天的早上,还是很冷的,也听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来说,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叶泡过的水洗脸,那样的水,泡了一夜艾叶后,颜色会变的绿绿的,还伴着一股艾叶特有的香味!用这样的水洗完了脸,心里总是有种安全感,在想:在这一年里,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鸡蛋和刚刨下来的新鲜的蒜!鸡蛋和蒜在锅里煮时,水里面也要放上艾叶!经过放了艾叶的水一煮,鸡蛋和蒜都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叶特有的味道!艾叶同时也是一味中药,具体治什么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饭时,这些鸡蛋、蒜和粽子,都要摆上饭桌了,同时在饭桌上,还要摆一样,那就是酒壶,而酒壶里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点不同了。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在酒里面,加了一味雄黄!酒也被泡成了雄黄的颜色,喝了这样的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还要把喝盛的雄黄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过饭出去玩耍时,可以看到到处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黄的小孩子,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特色吧!如果细看的话,还会发现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会戴了一个香囊,手、脚、脖子、手指头都会缠了五色线的,这样的香囊里面装的香料同样也是艾叶。五色线,顾名思义,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绣花线拈成的,这样的说法是为了避免蛇虫来咬,因为蛇的颜色就象五色线。戴几天后,把它取下来扔掉,就会变成了蛇,如果戴了几天还不扔掉,会变成了蛇来咬人的!

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各家还要把艾叶插在门的两天,有点象清明节时插柳枝一样,这样的说法也是为了驱病避邪。走在村子里,袅绕的炊烟中,伴着缕缕的艾叶的清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气息,给这样一个早晨增添了浓浓的特有的节日气氛.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这天,总是能隔着时空闻到记忆里远远的家乡,在这天早晨漂来的浓浓的艾香!也总是在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绿绿的艾叶水小心翼翼的神圣的轻拂在脸上的丝丝凉意,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着的秀美的各种各样的香囊!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骄傲的红红的雄黄酒香,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吃着飘有艾香的鸡蛋直到把肚皮撑的鼓鼓的还要在兜里揣一个去上学!也总是在这一天,想起妈妈编的美丽的五色线与小朋友们比谁的漂亮时彼此羡慕的眼光!也总是在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门,想起我的父母!想起在家的幸福时光!

今天正值端午节,祝所有的好朋友们节日快乐!祝家乡的父母家人节日快乐!祝同我一样远在他乡的哥嫂节日快乐!

篇三:《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关于端午节作文: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有关这传统的节日,有很多种说法。在此我只想说我家乡的端午节。自从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开始到离家工作几乎每个端午节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过的。

有很多年,我爷爷都黎明前就挑过来无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台上,夹在门把后,还夹在我们姐弟几个的耳朵上。这过节的气氛就是在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弥漫开来。无需任何华丽的语言,满是对儿孙健康,幸福的祝福。有时我爷一给我夹上我就能醒过来,而有时却是闻到那艾蒿的阵阵清香后慢慢才从睡梦里醒来。不管咋醒这天早晨没喝无根水以前是不能说话的。平时叽叽喳喳闹个不停的我们几个这天都很乖的,喝完无根水,象征性的用无根水洗洗脸,下一个程序该分鸡蛋了。鸡蛋是我妈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时鸡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爷爷奶奶总分给他s十个,而我们姐妹几个能分到六道八个。每每这时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给我一两个,还不忘在我后脑勺上轻轻拍一下。

我们揣好分得的鸡蛋,叫上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发。必须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顶端,然后回头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乡已绿成一片,每家每户的孩子,还有邻村的都从四面八方往这赶。

男孩们领着小狗,吹着口哨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看谁能第一个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时不穿鞋的,网上裤腿就上,有时还倒滚回去。每爬上一个小山丘拿出鸡蛋相互磕一下谁的现碎现吃她的鸡蛋,所以分鸡蛋时都挑红皮儿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处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挥手,喊叫,就这样边吃鸡蛋边上。四五个人扯着手唱着歌上,春风伴着欢笑飞舞,春日迎着我们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欢快地在震动。

等疯累了,玩够后,满身是沙子的我们回到家时,香喷喷的韭菜卧鸡蛋,还有我妈烙的荞面饼已经摆好了。

篇四:《家乡端午节习俗--作文三篇》

家乡端午节习俗--作文三篇

说起端午节,想起了小时候在家过的端午节来!

在家乡的端午节中,有很多习俗,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里,不经意的深深回忆起来,总觉得有种尘封的感觉!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没有过个正宗的家乡的端午节了!

在家乡,端午节的前个晚上,各家都要备一盆水,水里面泡上艾叶,然后放在外面,在端午节的早上,全家洗脸的水,都要从这一盆水里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节省着用了,免得有人没的水洗脸。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来,到外面的池塘,河里,或者湖边去洗澡,据说这样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为什么各家要用这样的水洗脸?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据说,在端午节的前晚,月宫里的嫦娥,会让捣了一年药的玉兔,把药撒向人间,让人们洗去疾病和苦难,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这里面还要插上一个小插曲就是,在月宫上面,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树,树下有个貌似人形的玉兔总是跪着作捣药的动作,所以在小时候,晚上闹人了,老人们总会哄小孩子说,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捣药去,小孩子们总是记得,月宫里的玉兔捣了一年的药,终于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间,所以,小孩子们在5、5的早上,总是争着去外面洗澡,觉得用玉兔撒了药的水来洗澡是件神圣的事情,而没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来洗一下脸了!当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体好才行,以免感冒,因为在记忆里,5、5那天的早上,还是很冷的,也听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来说,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叶泡过的水洗脸,那样的水,泡了一夜艾叶后,颜色会变的绿绿的,还伴着一股艾叶特有的香味!用这样的水洗完了脸,心里总是有种安全感,在想:在这一年里,我又是健康的了!{家乡的风俗端午节}.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鸡蛋和刚刨下来的新鲜的蒜!鸡蛋和蒜在锅里煮时,水里面也要放上艾叶!经过放了艾叶的水一煮,鸡蛋和蒜都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叶特有的味道!艾叶同时也是一味中药,具体治什么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饭时,这些鸡蛋、蒜和粽子,都要摆上饭桌了,同时在饭桌上,还要摆一样,那就是酒壶,而酒壶里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点不同了。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在酒里面,加了一味雄黄!酒也被泡成了雄黄的颜色,喝了这样的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还要把喝盛的雄黄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过饭出去玩耍时,可以看到到处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黄的小孩子,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特色吧!如果细看的话,还会发现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会戴了一个香囊,手、脚、脖子、手指头都会缠了五色线的,这样的香囊里面装的香料同样也是艾叶。五色线,顾名思义,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绣花线拈成的,这样的说法是为了避免蛇虫来咬,因为蛇的颜色就象五色线。戴几天后,把它取下来扔掉,就会变成了蛇,如果戴了几天还不扔掉,会变成了蛇来咬人的!

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各家还要把艾叶插在门的两天,有点象清明节时插柳枝一样,这样的说法也是为了驱病避邪。走在村子里,袅绕的炊烟中,伴着缕缕的艾叶的清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气息,给这样一个早晨增添了浓浓的特有的节日气氛.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这天,总是能隔着时空闻到记忆里远远的家乡,在这天早晨漂来的浓浓的艾香!也总是在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绿绿的艾叶水小心翼翼的神圣的轻拂在脸上的丝丝凉意,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着的秀美的各种各样的香囊!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骄傲的红红的雄黄酒香,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吃着飘有艾香的鸡蛋直到{家乡的风俗端午节}.

把肚皮撑的鼓鼓的还要在兜里揣一个去上学!也总是在这一天,想起妈妈编的美丽的五色线与小朋友们比谁的漂亮时彼此羡慕的眼光!也总是在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门,想起我的父母!想起在家的幸福时光!

今天正值端午节,祝所有的好朋友们节日快乐!祝家乡的父母家人节日快乐!祝同我一样远在他乡的哥嫂节日快乐!

端午节习俗作文二:{家乡的风俗端午节}.

几千年前,见逐而作《离骚》的屈原先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怀抱对祖国沉沦的悲痛,跳进了滚滚江水之中。人们为纪念这位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每年的农历5月初5(屈原跳江的日子)都会向江中投掷粽子(叶包饭,饭夹枣)。久而久之,这便成为一个习俗,而这天也被命名为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契机,每每打开粽子,眼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一份流传千古的爱国忠魂„„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端午节已不再属于中国,在不久前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新一批文化遗产中,端午节堂而皇之地成为韩国的文化遗产,不禁让众多华夏子孙大跌眼镜。我们在得知这条消息之后该做些什么呢?抱怨联合国相关机构处事的不严谨?批判韩国对历史的歪曲?或是为“粽子”的专利移交而感到惋惜?我想都不是,应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