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客家家具农具叫什么

客家家具农具叫什么

详细内容

篇一:《客家名居》

客家民居:围龙屋

围龙屋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二、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

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

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土楼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客家,会同时出现很多关于土楼的条目。如果你是集邮爱好者的话,你应该注意到了中国民居那套邮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张便是客家的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而圆楼相对少见。

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

赣南客家名居——乌石围

2001年2月4日即春节正月十二那天,在江西的南端的龙南县深山沟里的乌石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中国栏目在现场,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现乌石围这座宏伟古朴的客家围屋的风采。

龙南乌石围出名了。赣南客家文化更加名扬四海。

乌石围因围前那乌黑发亮的巨石而得名,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这里至今还流传着美丽的传说。早在明朝万历10年,客家人赖景星因经营田地、山场有方,加上具有经商的才能,木材生意做到了南京,家财已日聚丰厚。当时的赣闽粤边界山区,林密路险,匪贼横行,为了让子孙安居乐业,他自己设计,请了众多工匠开始了建造集防卫与居住功能为一体的围屋。当年围屋开基,选中这依山旁水地段,是因为这里常有龙状祥云萦绕,但其中有几块巨石有碍建筑,赖景星本想凿除巨石,谁知凿

石时竟飞出一只金乌鸦,看看窝里还有一只,赶紧填石补复,因此保留了乌石围的风水,围屋也取名乌石围。

乌石围浩大工程历时28年,乌石围形式类似粤东较多见的围拢屋。整个围屋是半个月亮形状,月亮的一半是房屋,另一半是圈起来的门前院落,花园草地和水榭亭台。房屋四周有8米高0.7米厚的围墙围住,正面长60米,有一正门两侧门三个出入口,每门二栅一板三道。围左右两角设有15米高的炮楼,围屋可居可防。正门还有石鼓一对,表示这是官宦人家。

围屋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成外圆内方结构,正面至圆弧底约70米,其间共建三厅四院落。进门有上中下三个大厅,由两个天井分开。左右四个小四合院,每院内六间二层住房,共24间,与三个大厅共组成方形,为围屋的核心。环围墙又有62间二层楼房,底层为住乌石围虽处深山,这里可是人才辈出。明清两代有举人、进士70多人,其中清嘉庆年间的赖国佐曾领5品大夫衔。上厅左院现在还能看到“大夫第”门额题字,里面还住着他的第5—6代孙。近代学子也不少,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者共36人。现在美国曾任政府印刷总局技术司司长、现任总统电脑技术顾问的赖正亮就是乌石围人呢。赖氏家族在这里繁衍子孙。乌石围人口越来越越多,围屋住不下了,只好迁出了围屋另建新宅,也有迁居外地、外省的,其中一支远迁四川的乌石围后人早年还寄过“万人伞”回围屋作为信物,以示赖氏子孙代代相传也忘不了乌石围。

傣家竹楼

傣族村落都在平坝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

围绕,绿树成荫的处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

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房子都是单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腾

龙沿边的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亦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这

显见是受汉人影响,已非傣族固有的形式;思普沿边则完全是竹楼木架,

上以住人,下栖牲畜,式样皆近似一大帐篷,这与《淮南子》所记“南越巢居”的情形完全符合,也正是史书所记古代僚人“依树积木以居”的“干阑”住宅,这算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这类竹楼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即为一长形之大房,用竹篱隔出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并兼重要钱物的存储处;其余便是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故无窗。若屋檐稍高者,则两侧亦有小窗,后面亦开一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无论冬夏,日夜燃烧不媳,煮饭烹茶,都在这火上,主客集谈,也都围炉而蹲或坐。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此种住宅的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极易腐毁,每年经雨季后,便须重加修补。土司头人的住宅,多不用竹而以木建,式样仍似竹楼,只略高大,不铺茅草而改用瓦盖顶。西双版纳境内,傣族自己能烧瓦,瓦如鱼鳞,三寸见方,薄仅二三分,每瓦之一方有一钩,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两寸许,将瓦挂竹条上,如鱼鳞状,不再加灰固,故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登的,若瓦破烂需要更换,只须在椽子下伸手将破瓦除下,再将新瓦勾上就可。凡住此类房屋的,便算是村中的大户了,就是车里宣慰衙门,建筑式样也不过如此,只是面积较一般傣族民间的木楼大得多,全楼用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架成,长十余文,阔七八丈,楼上隔为大小若干间屋,四周有走栏,但不开窗,故黑暗无光,楼下空无遮栏,只见整齐的一百二十棵大木柱排列着,任牛马猪鸡自由地在其中活动,这就是傣族最局统治者的官衙兼住宅了。这种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马的屋宇,在西南边区中普遍可以见到,例如哈尼、景颇、傈僳以至苗、瑶、黎诸族,住屋建筑也如此式,惟下层多用大石或泥土筑为墙壁。傣族的竹楼,则是下层四面空旷,每晨当牛马出栏时,便将粪便清除,使整日阳光照射,住位于上层的人,不致被秽气熏蒸。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缅地输入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傣家人住竹楼,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可考了,这是南亚的湿热气候造成的。唐代樊卓所著《蛮书,名类第四》中曾有简略记述:“茫蛮部落……楼居,无城郭,或漆齿。皆衣青布裤,藤篇缠腰,红缯布缠髻,……妇人报五色婆罗笼。”这里所指的茫蛮部落即今西双版纳一带。

傣家人的竹楼是坝区类型,由于天气湿热,竹楼大都倚山傍水;村外榕树蔽天,气根低垂;村内竹楼鳞次比,竹篱环绕,隐蔽在绿荫丛中;景洪县的曼景兰寨和橄揽坝就是坝区傣家竹楼的标准型。

过去,傣家竹楼按社会阶级分为官家(召)竹楼和百姓竹楼两种。官家竹楼宽敞高大,呈正方形,屋顶带三角锥状,颇类西方的“哥特式”建筑,用木片复顶。整个竹楼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木柱建在石墩上,有的横梁上雕刻花纹呈ù形或弓形,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结果,特别是缅寺和亭阁都有这种ù状花纹。屋内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上木梯后即为“掌房”,正屋为客室,中置火塘,侧旁分隔为二至三间,是主人夫妇和孩子的卧室。官家竹楼客室约有三十平方米大小,能容纳一二十人就座。掌房用篾席铺地,是乘凉和妇女纺织的地方。

百姓竹楼与官家竹楼相同,只是较为狭小,屋顶用茅草覆盖,木柱不准用石墩柱脚,也不准用横梁穿柱,不准雕刻花纹。

为什么傣家人都爱住竹楼不愿住平房呢?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已经作了答复,该书说:“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原来竹楼的妙用是下可避湿,上可避热,濒临江畔,还可一日十浴。

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傣家的竹楼已发生很大变化,多数竹楼已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已改为木板盖顶或瓦顶;掌房周围也要装木栏干,可以凭栏眺望小园幽径,楼房开玻璃窗,悬挂美丽的窗帘给古老的竹楼抹上了现代的色彩,又别有一番情趣。{客家家具农具叫什么}.

和田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

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俗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食俗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篇二:《客家人的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

一、客家人的婚姻、喜庆风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二、客家人的衣、食、住、行风俗

1、服饰

客家人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质地多为粗布,漂蓝缎乌成衣,自织夏布做帐。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清朝时男女老幼几乎全部穿“侧襟衫”,长袖,直领,布扣,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胁,里襟装袋。裤是一律“大裆裤”,又宽又大,另接四五寸阔的腰头,腰不开口,多余部分折叠于肚前,以带系住。裤管又称裤脚,宽约0.3米。妇女衣服领边加滚饰,开襟、袖口、裤脚加花边等。清末上层社会的男子出外或会客多穿长衫,有时加马褂在长衫上面。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等银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另外,小脚妇女还有穿绣花鞋,系罗帕的装束。农家妇女不缠脚,老妇也系罗帕。

2、饮食

客家人日三餐,多数早晚食粥,昼边(中午)食干饭。农村早餐粥加杂粮。长汀称杂粮为“粗货”,过去常年是“粗货半年粮”,歉收之时则以杂粮为主,有时要食番薯渣充饥。麦子一向少种,故面条只作年节加餐或招待客人时用。有时春荒青黄不接之时,将刚收下的麦子磨成粗粉,做麦羹度日,50年代后则很少如此吃了。长汀,上杭,武平部分乡村有一种藏番薯,用盐水腌渍而成,风味独特。

3、居住

客家房屋建筑的特征,多为厅堂厨房间阁四方式。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蹭有上下厅,左右两摆横屋左右对称,前后左右各有天井。厅中央天子壁上必有神龛供奉祖宗,厅与厅之间有厢房。典型的前有坪,后有园,四扇大门,还有门楼。厅两侧房间为寝室,厅堂平日用餐会客,年节祭祀;横屋多用来做厨房、禾仓,放农具家具杂物。浴槽多在屋内,猪牛栏和厕所则在屋外。各种建筑,城关一般采用砖木结构,农村多为木架土墙,边远山村纯木建筑也不少。乡间还有“九厅十八井”的庞大建筑和修起高大围墙防寇的“土堡”建筑。畲民住屋多是竹篱茅舍。这种房子格式沿袭了1000至今在农村仍很普遍,它便于家族聚居,便于兄弟分居。城区房屋原也以上下厅或三四厅平房为主,城中房屋或为祠堂,后来一部分门面演变成商店,长汀水东街的骑楼颇具南方城市的特色。

三、客家民间娱乐习俗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九连环,茶灯,大刀舞,大成乐舞,道士舞,乐器会,演戏,十番音乐,提傀儡,放烟火,迎神赛会;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如大埔客家“筝”的音乐特点标志出中州,汉水的大古元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已具有一套基本的法则,使人想到客家音乐的奋发向上和不同流俗。

儿童玩的游戏有蹀羊蹀,捉迷藏,种芋子,种冬瓜,踢毽子,跳绳,踔踔子棋丢沙包,下跳棋等。

四、客家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篇三:《一种新型的园林模式——生态旅游农业》

简介: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形

式。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农产、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生态农业模式,也是一种新型园林形式——观光农业的形式。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开发及运营的成功,即是特色农业深层开发的一个范例。关键字:新型的园林模式,生态旅游农业概况

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以下简称茶田度假村),位于广东梅州市梅县雁洋镇,距市中心35公里,占地面积453公顷,座落于秀甲潮梅的粤东名胜阴那山麓。四周群山环抱,山峦起伏,终年云雾缭绕,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土壤深厚肥沃,雨量充沛。植被属中亚热带阔叶林带,种类丰富,生态保护良好。

开发理念

茶田度假村以“茶田风光,旅游胜地”为发展方向,将“三高农业”与旅游度假紧密结合,以生态农业带动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促农业生产,二者形成彼此促进、良性互动。度假村以茶文化为主题,在青山绿水间融茶叶生产、加工、科研与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度假区。茶田在茶叶种植同时,结合果树种植和园林绿化,成片的茶树与龙眼、荔枝、芒果、枇杷等南国佳果与各式园林景点互相映衬。山区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客家人文地理特征,又有“三高农业”的基础,可以实现观光旅游与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的统一。

景区设计布局

规划布局立足于茶叶生产示范、经营贸易,为人们提供新型观光、休闲和旅游场所等主要功能之间的均衡发展。按照高新技术农业和观光农业产业的生产和运作要求,将园区分为四大景区:人间仙境、湖光山色、茶田叠翠及民俗乡情景区。景区的布局以自然地形、地貌为特征,以茶为题,通过道路将茶田、林地、景点有机连系在一起。

(1)人间仙境景区{客家家具农具叫什么}.

面积92公顷,景区入口矗立一座高8.8米的巨石,刻有“雁南飞”3个大字,景区大门设计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手法,既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有时代特征。以休闲娱乐为中心,由风味食街、茶情阁、茶艺馆、泳池、网球场、食府、购物廊、度假别墅等组成,是该园的接待中心和贸易广场。建筑群的风格和茶楼的风格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2)湖光山色景区面积67公顷,主要包括7个景点,其中有茶厂、百果园、百花园及雁鹅湖等,景区内环境幽静、树木葱郁、风景秀丽。在幽静处设望茶亭,该亭精巧秀丽、轻盈灵动,登亭可赏景品茗、观看茶艺,还可进入制茶间参观或亲自制茶。远可眺山林湖面。

(3)茶田叠翠景区

面积240公顷,其中茶园160公顷,果园80公顷,标准化示范种植面积比达100%,成功开发了金单丛乌龙茶、金桂兰乌龙茶等10大系列名茶。为全园的主要区域,是茶叶生产基地。既有茶叶生产、技术研究的生产和科研功能,又具有科普教育、科研示范的综合功能。在划定区域内游人可亲自摘茶DIY,体验劳动的快乐。

(4)民俗乡情景区

景区面积54公顷,郁郁葱葱的森林,潺潺流动的溪水,登高望远的云海林、幽林深处的仙茶阁、龙腾阁,还有妙相普济、叠峰摩岩、客家乡情民居等景点,其中客家乡情民居是一道独特景观,依山傍水,林木苍翠,体现了客家民居的典雅古朴,是全园的景观背景和生态屏障。

景观特征

特色原则:以茶文化为主题,贯穿整个园区,各景点设有茶阁、茶艺馆或茶情美食街等以茶为题的建筑,紧密结合环境景观,

增强休闲气氛。

因地制宜:立足现有自然基础,重视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原生态自然植被,体现田园风光、山野情趣。

乡土文化浓缩:梅州是世界客家近代集散中心,具有浓郁的客家风情,围龙酒店、围龙食府、客家民居以及客家美食、客家山歌都凸显深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客家博物馆内还陈列客家传统家具、农具等。

茶田度假村创建于1995年,以绿色生态旅游与茶文化为主题树立了“雁南飞”品牌,每年都吸引海内外大批游客来旅游度假,先后被评为全国“三高农业”标准示范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等多项殊荣,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茶田度假村的成功在于坚持以茶为核心和重点,走特色农业之路;重视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强化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意识,真正起到“示范”作用;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体系;突出乡土文化特色。但在园林景观、绿化方面,植物较多应用外来树种,若采用茶树作篱或灌木丛会更具特色。主要建筑物色彩与景区不尽协调;茶叶生产区与游览区隔离带部分不足。总之,茶田度假村成功实施了“希望在山”的发展战略,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建设原则,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四:《调研报告》

关于惠州历史文化的调研报告

惠州是南粤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就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简称鹅城。从远古石器时代,到商周,后经历北方民族人口大迁徙,民族文化的融合、传承及发展,直至近现代。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而惠州却在大浪淘沙中不断地传承、发扬自己独特的文化,成为岭南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关于惠州的简介惠州,旧称惠阳地区(简称惠阳),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之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深圳、香港,北连河源市,东接汕尾市,西邻东莞市和广州市。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等2区3县,并设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于珠三角经济区。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自古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从唐朝到清朝末年,有480多位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孕育了叶挺、廖仲恺、邓演达、叶亚来等杰出人士;惠州是中国近代抗争史的前沿阵地,曾建立华南抗日战争的主力部队—东江纵队。2013年7月1日,舷号为596号惠州舰和其姊妹舰钦州舰同时入列驻港部队。

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称为客家侨都。主要方言是客家语、福佬话、粤语。{客家家具农具叫什么}.

二、惠州历史文化资源的简介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三角洲东北端,南临南海大亚湾,与深圳、香港毗邻,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惠州市属珠三角经济区,现辖惠阳区、惠阳区两区和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占珠三角经济区面积的1/4.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23.6公里,是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常住人口321万。市花是红花紫荆,市鸟:画眉、勒杜鹃。

惠州一直是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地处粤东门户,是客家、广府、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孕育了丰富而有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它作为历史的岭南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特色鲜明,形成了浓郁的系列文化,多型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以沉厚文化为支撑的风景名胜景区。

(一)惠州的文物古迹和历史文人

惠州拥有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文物保护和研究、开发已具有一定基础。根据目前文物普查统计,现存各类文物史迹220余处,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县级文物单位137处。全市现有4座博物馆、3座纪念馆和一批纪念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了较完善的科研,收藏、

展示、宣传、教育体系;已经初步整理、创作了一批史料、民俗研究、民间绘画和文艺作品,为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文物古迹: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从事捕捞、狩猎和原始的农耕,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化。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近年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客家家具农具叫什么}.

名人荟萃: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而近代还有叶挺、邓演达、廖仲恺、叶亚来,廖似光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

丰湖书院:惠州于淳佑四年(1244年)建聚贤堂,10年后改为丰湖书院,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宋代,丰湖书院建在银岗岭,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迁书院于此,院内有亭、榭、台、沼,为憩息之地,后院荒废,嘉庆六年,知府伊秉缓重建,仍取名“丰湖书院”,院小建有澄观楼、乐群堂、夕照亭和浴风阁,1922年院毁,不久又建,改名惠州中学。1996年,改为惠州师范,解放后,改为惠阳地区师范,文革时期,改为会议招待所。1978年,复为惠州师范,1979年,改为惠阳师专。1993年,改为惠州大学。自创立以后,虽屡经兴衰,但“从者云集,人竞向学”,培养出颇多有成就的学子,对惠州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岭南著名的书院之一。现校园前面建造的古朴牌坊,其匾联石刻为嘉庆(1801年)清代名士宋湘撰写。匾额“丰湖书院”,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书法庄重灵秀,浑厚超逸。

革命圣地: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人杰地灵的惠州涌现了众多名人,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众多的仁人志士在惠州这块热土上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惠州俨然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一个前沿阵地。飞鹅岭见证着当年国共合作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情景;东纵纪念馆、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和一组组雕塑,向人们展示着东江纵队当年的神勇、东江人民光辉的革命历史和峥嵘的战斗岁月;“东江红都”高潭中洞在诉说着这里建立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府的辉煌,以及在崇山峻岭间写下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清咸丰四年(1854年),归善天地会翟火姑、何亚璜等揭竿起义,队伍发展至数万人,转战12年之久,成为惠州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农民起义;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后组织领导了10次武装起义,其中两次在惠州进行;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高潭成为海陆惠紫等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全国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占华南并把大亚湾作为第一个登陆点,大肆屠杀惠州人民,英勇的惠州人民奋起还击,壮烈无比。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去,化作永久的光荣。

(二)惠州的民俗文化。

在惠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以“东江惠州民俗文化、东坡寓惠文化、东樵宗教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为核心的新“四东文化”。

新四东文化主要内容包括:

东江惠州民俗文化,是指包涵东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中惠州地区的民俗文化。这里突出惠州民俗文化,以区别惠州区域与东江流域其他客属文化区域的文化特质。主要亮点有:客家山歌、平海渔歌、龙门舞火狗、惠城区李家拳、小金口麒麟舞,惠阳区客家女服饰和黄金酥丸,吉隆元宵节舞龙、平海舞鲤鱼、平海楹联、平海古城方言军声、大亚湾区的渔家婚俗,以及龙门农民画等农家文化艺术等。东坡寓惠文化,是指大文豪苏东坡寓惠期间的社会文化活动、思想文化内涵及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主要亮点有:苏东坡寓惠期间的诗词史料、苏迹遗址、典故传说等。

东樵宗教文化,是指与西樵山对应的东樵山罗浮山的道教、佛教等宗教文化。主要亮点有:罗浮山的宗教文化遗存,道、佛合一的文化特色,葛洪道家思想文化的形成、发展及文化内涵,宗教与自然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形成的罗浮中医药文化等。

东江革命历史文化,是指反映以惠州为中心的、自1840年至1949年百余年间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壮阔历史,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