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游记>失败告诉我们什么

失败告诉我们什么

详细内容

篇一:《失败给我的启示》

失败给我的启示

“失败乃成功之母,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也从一次失败中悟到了它的真谛。那一天,语文测验开始了,我拿到试卷就信心十足地做了起来。“嚓,嚓。。。”听见的只有一声声笔尖在纸上跳舞的声音。这次的题目很简单,对于我来说是小菜一碟,我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所有的题目,还得意地东张西望。“叮铃铃

-------”下课铃响了,我把卷子交给组长后就找好朋友对起答案来。结果,好多答案都跟他们不一样,我暗暗地安慰自己:他们的答案是错的。

第二天一早,试卷就发下来了,我回到班里,就听见有同学在议论试卷,便迫不及待地走到座位上。鲜红的84分跃然纸上,我顿时惊呆了,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这是我的卷子。我的心情一下子跌入谷底,看着试卷上的圆圈叉叉,似乎都跳出来嘲笑我,原来湛蓝深远的天空变得灰蒙蒙的;小鸟的叫声也似乎变得悲伤,本来平静的心也乱了起来。

好不容易过完了忐忑不安的一天,我以最快的速度冲回家,走进房间里,妈妈也回家了,见我垂头丧气地从房间里出来,就问我怎么回事,我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后,不禁扑到她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妈妈帮我抹去了泪水,笑着说:“傻孩子,要记住,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了就要重新振作起来。”我听了这番话,心情平静了,拿出书本,认真的复习起来。

现在回忆起来,妈妈的那番话至今让我受益匪浅。失败了,不要紧,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争取下一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一次的失败才是值得的。

篇二:《学生的错误告诉我们什么》

外科医生的故事...............................................................................................................1

学生真的愿意改正错误吗?...........................................................................................1

错误,源自于什么?.......................................................................................................3

学生的错误告诉我们什么?...........................................................................................4

让错误说话.......................................................................................................................6

关于学生计算错误的思考...............................................................................................8

为什么学生会一错再错?.............................................................................................10

外科医生的故事

——关于学生错误的思考

很多老师困惑于学生一错再错,因此也就不少老师因为学生的错误而苦恼。作为深受学生错误困扰的老师之一,我结合故事谈一点自己的心得:

读过一故事,某人中箭,送到外科医生处,此医生拿剪刀剪断身体外部露出的箭,然后说,剩下的是内科医生的事„„其实,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笑话,而且在我看来是毫无厘头的笑话,这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庸医?可这世间事经不起深思,无意间我发现自己竟然成了这样的“庸医”!

回想自己的教学历程,曾经多次因学生的错误而愤怒,当然我的愤怒不是因为学生错了,而是因为学生迟迟不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且同样的错误一错再错!就连学生自己也认这些错误不可原谅„„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同学在交给我的作业中出现了抄错数字的情况,我立即指出:这里是6,怎么到下边变成1了?学生也心悦诚服地接受,确实是自己抄写错误。可过不了几天,学生居然又把3抄成了5„„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可以说是“证据确凿”,因为作为一名老师,我已经收集成千上万张学生错误照片,数百个学生错误的视频片段,几十万字的文字资料,可以说对学生的错误了如指掌!但也就是在做完这些工作后,我才发现自己成了“庸医”,成了把外科医生看成只剪断身体外箭头的庸医!

以学生抄错数字为例,现在我们来看这张照片:

当我指出学生的错误是抄写问题时,学生改正的是什么?是把这道题目中的一变成了六,是这道题目的错误改正过来了。但学生为什么错呢?那就是在书写过程中的随意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随意书写的危害,用不了多久还会出现随意涂改的情况,也就自然会再次出现把六写成一的情况。

因此,我提出自己的观点:当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应该对错误至少进行三方面的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改?

学生真的愿意改正错误吗?

关于手纸的战争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已经指出学生的错误,但学生就是不改正!当我们为学生不改错而伤心时,我们可曾想过,我们真的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吗?也许我们是在强化学生的错误做法,而不是在纠正学生的错误。下面请看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正要准备刷牙,突然儿子说肚子痛,我立即明白了,儿子要去大便。于是问儿子:“你拿手纸了吗?”儿子马上变脸了,似乎我从父亲变成了儿子的仇人,那眼神似乎能吃了我„„很明显是没有带手纸,于是我说:“不行,必须自己带手纸去,不然一会没人给你送手纸!”想不到儿子居然不理会我的警告,可一想必须培养儿子独立的生活习惯,于是便做出拦截的姿态:“不拿手纸就不让去厕所!”

可儿子去突然变脸,“再不让去就拉在裤子里了„„”看透儿子的诡计,我不为所动,“就算是拉在裤子里,也不能过去!因为你没有拿手纸!”儿子无奈地回到房间拿手纸,我看儿子终于自己去拿手纸了,于是去刷牙。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就在我刷牙时,突然感觉到儿子在我身后跑过去,询问妻子后才知道:本来已经把手纸放在儿子的口袋中,但儿子却拿出来扔在沙发上了。看你转身刷牙,就偷偷跑过去了!其实,再往后大家应该明白了:作为纠正孩子不拿手纸错误的坏习惯又一次失败了!

现在我们再次梳理这件事,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不带手纸去大便,这是一个坏习惯,必须改正,不是吗?而作为父亲,我提出让儿子自己拿手纸,这应该没有问题吧?而且提出不拿手纸不能去厕所,这也说得通:当然不是希望孩子拉在自己的裤子中,而是希望儿子能自己拿手纸,不在需要别人送手纸,这应该也是人之常情吧?令人感觉不可思议的地方是:为什么孩子会把已经放在口袋里的手纸再拿出来扔在沙发上?

其实,我们有没有发现事情的变化?本来是父亲纠正孩子的错误,但随着事情的发展,却演变为父亲与儿子的斗争:你越是让我拿手纸,我越是不拿手纸!虽然在我的拦截下回到房间,但那只是一种应付,我就算是回到房间,就算是把手纸放在我的口袋,我也绝不拿着去„„

想到这里,我突然间明白了什么:我们以为自己在指出学生的错误,学生就应该改正。实际上虽然指出学生的错误,但还可能存在学生不会,无法改正或学生根本不想改正的情况。正如我那调皮的儿子一样:越是让改正错误,我越是不理!而此时,我们开始还能接受,但次数多了,我们就会以为学生太懒了,从而批评学生。其实,当学生不会时,可能期望老师的理解与帮助;当学生不想改正时,可能更期望老师的理解与引导,但此时我们往往只会给以批评与斥责,从而导致学生封闭自己那脆弱的心灵,并以此来保护自己不再受到伤害。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也许采取这样的措施:与妻子商量好,不拿手纸就在厕所里呆着,任何人都能去送手纸!假如真的如此,孩子会怎么办?是蹲在厕所里不出来?还是不擦屁股直接出来?如果孩子蹲在厕所里不出来,或直接出来,这些经历会不会给孩子形成一定的心理阴影?会不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愉快的记忆?用这样的方法改正孩子的坏习惯,值得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失败告诉我们什么}.

其实,孩子的一句话也提醒了我:“某某就上厕所不拿手纸!”也就是说,儿子并不是不能拿手纸,也并不是没有时间拿手纸,而是在模仿,而是由于模仿形成了习惯,要改变孩子不拿手纸的习惯,直接制止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警告也无法改变,那应该怎么办呢?也许把问题抛给孩子,作为一名男子汉,是不是应该自己带手纸呢?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带手纸是做为小小男子汉应该做的时,还需要我的提醒甚至警告吗?

其实,当我们真正读懂孩子的行为时,才能有效帮助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

后记:几天后在整理教学笔记时,妻子跑过来告诉我:还是爸爸管,我这做妈妈的天天陪着说了也不理。儿子今天说要完成爸爸的任务,自己拿手纸去厕所!当然,不能忘记儿子

成为男子汉了!

错误,源自于什么?

曾经特别奇怪,为什么一些学校的正确率那么高?而我所教的学生错误率那么高,而且学生做事那么磨蹭,到底这是怎么回事?

曾经读过一个心理学案例:说让人从门口走过去,结果几乎没有人这样做。他们满心是怀疑:为什么要走过去?怎么走过去?走过去做什么?„„最后只有一个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走了过去,在我的记忆中,这可能是唯一一个测试合格的人!因为这是好多年前读过的,至于是上学中课堂中学到的,还是看书看到的,这已经忘记了,但一直存有疑问:为什么人们在行动之前有那么多的疑问?为什么明明要求那么明确,就是走过去,我们却有那么多的疑问?„„

其实,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更多是对学生学习中现象的思考,因为学生往往在有明确要求的时候却无视这些要求,真的是学生无视要求,还是学生心中的疑问太多?现在我们来看这样的一个过程:

学校安排看自习,我到教室后,安排一女生去拿一本书。是这样交待的:在我的办公桌的上面或下面,有一个包,包里有几本书,拿一本过来。

不一会儿,学生回来了,“老师,没有找到你的包!”

我疑惑中,“你都找了哪些地方?”

学生:“在桌子上没有你的包呀!”

我更加疑惑:“我刚才说的是什么?是在桌子的上面或下面,那下面你找了没有?”学生:“我没有找桌子下边!”

不一会儿,学生又回来了,“包找到了,你要哪本书?”

“你在包里拿一本就行了!”我随口答道。

不一会儿,学生又回来了,这次把包也拿了下来,说我不知道你要哪一本,所以就全拿下来了。

面对学生的做法,我提醒:“把包打开,把眼睛闭上,伸手摸一本书!”

果然学生拿出一本书,我点了点头,“把包送回去吧!”

学生脸有难色,仿佛在说老师你太欺负人了吧?

其实,这事一开始,我就是有意的,是想通过这件事来给学生建立规则!看到学生的不满,我让学生说一下我的要求:“在我的办公桌的上面或下面,有一个包,包里有几本书,拿一本过来。”

我回复说:“我的交待清楚吗?在什么地方,拿一本书,对不对?”

学生点了点头,意识到自己确实第一次没有看书桌下面,虽然明确了老师的要求,但没有按要求做。但学生不满的是,“我又不知道你让拿哪本书!”听了这句话,我问其他学生:“我是怎么让他拿书的?有没有明确的要求?”生:“是在包里随便拿一本书,哪本都行!”

可为什么她没有拿出一本书,却是拿了包呢?真正的重点是:老师没有要求拿哪一本,如果拿错了怎么办?其实,这里也就暴露出教育之问题:现在的教育中,虽然提出尊重学生,但现实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而学生也在这些惩罚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一种意识——我必须得到正确的结果,不然就会得到惩罚!而对正确结果的追求则形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没有得到准确的要求,在没有得到明确的指示之前,是不敢行动的!而也正是由于这种对正确结果的追求,导致学生错误的发生:为保证拿到老师需要的书,把包拿了回来,而不是按要求拿来一本书。

其实,我想,这真的是学生的错误吗?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反思些什么呢?

反思:我找了几个孩子,并让他们在我面前走一段路,结果却是都不走!针对他们回答我整理如下:

•为什么要走过去?——好奇?

•走过去做什么?——好奇、好探究?

•怎么走过去?——需要标准?好秩序?

•走过去能得到什么?——功利心?

•会不会有了陷阱?——自我保护意识?

其实,当我再次思考这些时,我才意识到孩子不想走的原因是复杂,有其天性在里面:如好奇,就是分享式教学中提到孩子四大天性之一,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又是孩子的一大天性:好探究。怎么走过去,则显示出孩子的另一天性:好秩序!而这些,才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而恰恰我们没有注意到的事情,我们仅仅看到了现象,没有从这些现象中找出原因,这导致我们与学生交流中的障碍。

当然陷阱一说则显现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纯真的孩子为什么会想到陷阱?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还是是社会太现实了,太残酷了?还是现在电视、电影中有太多整人的情节,让我们的孩子不再单纯?{失败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的错误告诉我们什么?

2014/9/5

在教学小数简便运算的过程,我发现学生似乎遇到困难,左图是学生计算过程,应该是计算7.9加2.1,但算了很久也没有结果。我心中特别疑惑,怎么口算都能解决的问题,她怎么计算的这么费力?

带着这种疑问,我让学生出示自己的打草本,结果发现:2.1被学生写成了2.17。此时我才明白学生为什么在那里算个不停了:原来学生在列竖式计算之前已经有了答案,计算的结果应该是10,但不知为什么自己在列竖式计算时却变成了1007?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计算结果与自己预计的结果不一样时,就陷入了混乱中„„

看着因计算而陷入手忙脚乱的学生,我打断了她的计算,“你能叙述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疑惑地看着我,似乎不满被打断,但又不得不回答老师的问题:“你看,2.8×

7.9+2.8×2.1,这个题目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也就是2.8乘以7.9与2.1的和。”学生边说边指着自己的列式过程,似乎一点问题也没有。

“说得太精彩了,那么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看学生不再说话,我直接进入话题。

学生沉默了许久,似乎不知应该如何回答我的问题,终于学生开口了,“我也不知道,但我的计算总是不对!”学生陷入沉思中。“本来应该是2.8乘以10的,但不知为什么我用竖式计算的结果是10.07,这样依然得用竖式进行计算。使用乘法分配律也没有让计算简单一些呀!”

现在让我们再次梳理这次的访谈过程,从的计算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了读题与思考,并发现了题目的特点: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学生的问题是什么呢?作为老师,我一眼就看出学生在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把后面的半个小括号写得有占变形:看起来有点像七,从而导致学生学生在先计算加法的过程出现了抄写的错误。并由此进入计算的误区而无法自拔。也许能指出学生的错误,这已经足够了,但另一个问题也在促使我思考:为什么学生抄写错误的现象频频发生?难道这个错误仅仅是现象?错误的背后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甜蜜?

当再次聚焦学生的错误时我们不难发现,错误产生的现象是学生把2.1看成了2.17,但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结合自己对学生的观察,以及师生访谈的过程,做出以下大胆的猜测:

一、可能与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有关。

从列竖式这一现象就可以说明,这位同学的小心与谨慎。但同时很多学生都没有用竖式,他们直接在记忆中提取中计算结果:2.1加7.9是10,而根本不用列竖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位同学的对自己的“记忆能力”并不是十分认可的,她想用竖式检验2.1加7.9的和是不是10。当然仅凭这点就判断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也许有点理由不充分,但我做出这个判断,是因为在教学中,我不止一次发现部分学生抄写计算式子的过程是看一部分抄一部分,而不是的把全部的式子读完再抄。

措施:建议学生读完题目,达到背诵的效果,然后把题目完整地默写下来。

二、可能与学生书写的规范性有关。

从学生的横式与竖式来看,明显有学生书写的问题。但仔细观察,横式中的7与竖式中的7并不完全一样,这就反应出学生的书写是不规范的:只是看起来像7,而并不是写成了7。而在列竖式的过程中,学生就以此为标准按7来计算„„

其实,这并不是个例,在检查学生的作业时,我曾把一个数字捂上,问学生这是什么数字?这位同学的回答也许让所有人吃惊:“老师,我不认识这个数。看起来像3,也像5!”

面对如此奇葩的学生,我以前也许会训斥几句:这就是你写的字?连自己都不认识?但现在,我不会生气,只是展示结果:既然你自己都不认识,那么只是是计算错误了?

措施:当老师要求学生写字要认真时,学生往往会提出反对的意见,甚至抵触老师的要求,我完成作业不就行了?而当我这次把学生的作业错误展示出来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计算过程,特别是观察后半个小括号的写法,正因为书写的不当,导致在竖式计算的过程中看成7,所以应该注意书写的规范性,注意细节。我发现学生意识到了问题严重性:必须认认真真地书写每一个字,不然就会出现错误,自己的努力就白白浪费了。(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只出例子,不出学生姓名。)

三、应该与学生检查的方法有关。

篇三:《失败是什么》

失败是什么?成功是什么?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失败告诉我们什么}.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失败告诉我们什么}.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