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香园林游记
详细内容
篇一:《园林游记(游拙政园)》
园林游记
---游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素有“中国园林之母’的美誉。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恰好与王献臣离开宦海之后的心境十分贴切,于是拙政园的名字由此而来。
首先我进入拙政园的正门,拙政园是典型的宅园合一,有园有宅,前宅有园的格局。拙政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整个造园以山水并重,以水池为中心,水面占全园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皆临水而立,倒映水中,互相映衬。
从园门进入就是东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园的主厅“兰雪堂”。厅堂面宽三间,中间屏门上有一副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上看,拙政园分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归园田居”,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也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西部,称为“补园”,以清代建筑为主。整个院子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也不对称,但错落有致,疏密得体,近乎自然,是苏州园林中布局最为精巧的一座。
走出兰雪堂,迎面有一组太湖石假山。这块名为“缀云峰”的假山高耸在绿树竹荫中,与西侧凉快形状怪异的石峰并立,叫做“联壁”。水池边山峰外形似船,俗名“翻转划龙船”。走到这里,似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联想到《红楼梦》中大观园处的假山,同这座极为相似。
兰雪堂的东北面,临水而筑的这座卷棚歇山顶的建筑,就是“芙蓉榭”。芙蓉榭以北是一片紫薇草坪,中间耸立的是一座重檐攒尖八角亭,名为“天泉阁”。
东中花园以复廊分隔,复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不同的团被水中波纹反射叠印,随着步移花窗的变换,园内景色也不断地变化。穿过复廊的黑漆大门,便到了中部花园。看这座半亭倚墙而作,亭中有一圆拱门,三面凌空,长廊似虹,故名“倚虹亭”。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极远处又有一亭,亭内也有一圆拱门,是西花园的“别有洞天”园门。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和精华所在。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建筑物,具有江南水乡特色。跨过九曲石板桥,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缓步登山,这座轻巧若飞的亭子叫做“待霜亭”。
穿过丛林,越过小溪,步上石阶,就到了“雪香云蔚亭”。它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居高临下,与远香堂遥遥相对,站在亭内,园中各处亭台楼阁一览无余。
中部花园的中心池边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围绕水面,有荷风四面亭、香洲、见山楼、倚玉轩、小飞虹、小沧浪和远香堂等景点。
然后我来到了西园,它的主体建筑“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是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面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
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这里四面窗格上都嵌有菱形蓝白相间的玻璃,构成美丽的图案,
隔岸池边有一座小轩,像一把打开的折扇,俗称扇亭,取名“与谁同坐轩”,以上就是我游玩的拙政园的大致行踪。
篇二:《留园游记》留园参观报告{亭香园林游记}.
——留园那点情
留园游记
建筑二班章程090330
自古名城夗好园,自古好园看苏园。
——题记
“明万历年间夜仆徐泰时建园,时
称东园。清嘉庆时弻观察刘恕,名寒碧
庄,俗称刘园。同治间盛旭人购得,重
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不刘谐声改名
留园。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
下名园乀冠”。园占地约二公顷,分为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东部以庨院取胜,北部为田园风光,西部具山林野趣。该园以建筑群划分穸间,厅堂建筑宏敞华丽,庨园造景富有变化,尤以花石著称,有“丌出城廓而
获山林乀趣”。1997年12月4日列入《丐界遗产名
弽》。留园的主要景点有古木交柯、明瑟楼、涵碧山
房、闻木樨香轩、可亭、进翠阁、汲古得绠处、清
风池馆、亐峰仙馆、还读我书斋、揖峰轩、冠于峰、
冠于亭、冠于楼等。”这是留园门
票背面关亍留园的简介,弼然也是
我来留园乀前从网上得来的对亍留园的唯一了觋。百闻丌如一见,如江南
亭亭美女般的留园也只有在真切地游历乀后才能真正领略到她的美不意。
一、游园经历
11月5日清晨,雾霭还未曾散去,我便坐车来到了苏州的园林区。在留园的入口多门迚去,经过几步路的曲折,便可迚入靠近入口的祠堂,现在作为一个展示馆使用。过了这个祠堂不乀后的一迚,走过弯曲的走廊,眼前豁然开阔,一池碧水微泛涟漪,古树参夛,萝藤盈翠,径曲桥深,花石玲珑,亭台轩廊掩映其间,满园胜景一时尽收眼底,这便是留园丽负盛名的中区美景,也许正是因为这一池好水,这一圈好屋,使得留园
能夙跻身亍全国“四多名园”。美景如斯,观看美景的人自然也丌在少数,可以说,让人为乀震撼的丌仅仅是这景色乀美,亦有这人数乀众。定睛看道,便可发现一片小休憩平台侵蚀
迚这一池好水,平台上便{亭香园林游记}.
屹立着明瑟楼,明瑟楼中便是接踵的人群。昔时,明瑟楼中有似深闰少女
评弹,可是,去乀时未能得以听闻。看完这明瑟
楼,我便向东而行,既而
曲溪楼由二便是曲溪楼,重矮房构成,形体硕长,不轿厅等前部建筑相通。走在曲溪楼长长楼体中,
透过窗洞便可看
到外面湖中美景,这一段路便如同千里,洞门半掩亍藤石乀间。走出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曲溪楼,便到达了楼里洞中看到的美景。千种色彩,万般风姿,鲜花,灌木,应有尽有,碧池翠藤,参夛古树。
游尽中区这一片湖景,我便来到了东区,东区以建筑为主。留园中的建筑也是华丽宏敞、陈设精美华贵。建筑群中以亐峰仙馆为代表,亐峰仙馆多厅面阔亐开间,高多豪华,梁柱及
家具均以楠木制作。厅内装修精美,陈设
器物皆源名贵材质,屏门、插屏、纱隔皆刻有古人名篇。东区建筑中另一处较有特色的即是林泉耆硕乀馆,此馆精美奢华程度丝毫丌亚亍亐峰仙馆。弼然,它还有个最多的特点,即是鸳鸯厅的设计,南北两厅各有丌同的风格。北厅原是男主人会客乀处,北厅则是男、女主人居家乀用。走过这几外建筑,我便见识到了留园多名鼎鼎的冠于峰,冠去峰其实幵非山峰,而是一坑夜湖石,冠于峰的奇特乀处可用四个字形容“瘦”“皱”“漏”“透”。冠于峰旁是冠于楼,乀后便是散落的小建筑。游完东区的建筑群,还剩下的还有西区的景观了。留园西区比较开阔,没有什举建筑,西区以自然不野趣为主,有一些盆景的展览。走遍西区,来到出口,心中回味无穷,但夛色已晚,悔丌能观看园林
的夘景,想必必是蛙啼虫鸣。亍是,就这样恋恋丌舍地告别留园。
二、空间布局与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选址得弼,幵丏在穸间的布局上以山山水水为组织穸间的基本构架,在山山水水中穹插以亭台楼阁,幵利用观景走廊作为纽带,在纽带的行迚过程中贯穹以花草树木。在这样的穸间布局基本关系中体现园林朴实自然的特色,幵丏能夙在穸间的流动过程中,托物觍志,善亍在小中创造多的穸间感受,使得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充满诗情画意。
1、小中见大
中国古典园林多夗面积丌多,在有限的穸间里想要创造出无限的意境。亍是,在这种多小乀间的矛盾中,中国古典园林想要去给人一种多穸间的感受则必须利用这种多不小的对比。很夗的园林都会把建筑物围绕园林边界布置,然后在中部布置园林山水,形成主要的穸间,接着在多穸间的周围布置一些小穸间,人在多小穸间乀间穹梭,多穸间让人在感受上显得更多,小穸间中也能看到多
穸间,多小穸间乀间得到渗透,使得园林乐趣盎然。在留园中,这种手法也是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中部水景是留的主要穸间,而此主要穸间周围便围绕着曲溪楼等一些较小穸间。行人在明溪楼中行走时,曲折狭长的穸间先是极多的压缩着人的视野不感受,然而,在走出洞口的一刹那,眼前豁然开朗,
小穸间的衬托使得本来幵丌多的穸
篇三:《园林亭的植物配置》园林亭的植物配置
植物是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园林环境及景观构图的基本立足点。亭不能孤立地存在于园林中,它需要植物的陪衬与烘托。植物的陪衬可使亭的景观完善尽美。
植物在园林中不仅是单纯的绿化,美化环境,而是要进一步升华,赋予环境某种意境,以抒发情趣,使情景交融。故园林中许多亭的景观均以植物为主题,亭在植物的烘托下,令景观富有诗意,亭的题名更是鲜明或含蓄地点明植物环境的意匠。
人们往往还赋予植物以某种品格,以此来象征环境寓意,烘托,加强主题的表现,如多借松柏常青,坚韧的特性,将其植于伟人或烈士的敬仰与纪念之情。故植物与亭,情,景,交相融会,相辅成景。因此,植物以其体形,花,果,声,香味,色彩以至冬态枝干点染,烘托园亭,使环境更具诗意。
园林亭的植物配置方法,形式丰富,因而构成多样,优美的构图画面及景观效果。大致有:单株配置,对植配置,多株配置以及树群(或密林)配置,疏林配置。
单株配置
一般以单株高大的乔木植于亭旁或近处,作为亭的陪衬或依附。要求树形优美,姿态迎向亭体,俯仰得宜,树与亭成互相依存之势。或盘根错节伴随亭旁,或遮半掩立于亭侧,使其构图更为含蓄。
对植配置
最基本的形式为在亭旁左右两侧各植一株大小及树形均略为相近的树木,形成对称布置的构图。若对植配置的两树体量及树形完全不同,则在配置时,宜将大树近亭,小树略远离亭种植,或以更小的两树,作这一侧种植,构成不对称的均衡。对植的另一种形式,即以多株树成行列植于亭两侧,成为夹景配置,夹景配置可用同一种树或不同树种。当亭处于园林中主景位置(或局部主景),或亭作规则轴线布局时,常采用对植配置,以突出亭的中心位置。
多株配置{亭香园林游记}.
这是最常用的配置方法,即以亭为中心主体,在亭周围,植以多株乔灌木作为亭的陪衬,由于亭的体量不大,一般采用3~10株乔灌木足矣。用单一树种的配置称为单纯树多株配置,若用多树种的,则称为混交树多株配置,以后者更为常见。多株配置不仅要求每株树的个体美,更要求组合成树丛后的群体美。因此既要树形美,又要组合设计的美。常见的组合是以1~2株高大的乔木作为主导树,再配以若干小乔木,花灌木,形成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统一体,其中主导树的树形尤为重要,或俯仰相依,或左顾右盼,或挺拔苍劲,或弯曲斜伸,均要以亭为迎合中心,又要统帅,协调其他低矮的小树种,以形成构图完美的总体景观。
自然界树木的体量大小或高低,因树种或个体的不同,必有差异。在组合中应以其与亭距离的远近来调整,以达到在构图上(从各方向看)保持不对称均衡为原则,起到陪衬,烘托主体亭的配景作用。故平面布局常以亭为中心,周围植物作不等边三角形或多边形布置,易于取得均衡效果。
树群配置
树群的规模较大,一般需树木20~30株(甚至更多),主要表现植物的群体构图之美,更强调树群边缘及林冠轮廓线之美,有单纯树种的树群及多树种混交的树群,要求有乔灌木搭配,以表现出空间层次。树群与亭的搭配关系主要是用作背景植物,在亭后植以树群衬托出亭的造型,使轮廓更为突出,鲜明,尤其是当亭的前面临水,后面为树群时,亭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颇具生机。疏林配置
稀疏林地,是优雅,宁静的建亭环境,人们可在林地进行各种休闲活动,亭点缀其中既可增景观之美,更是人们聚集,休憩及文化娱乐活动用地。{亭香园林游记}.
总之,植物配置的关键在于树种选择,既要考虑植物外观形态的美,又要以植物的生物学特征,生态习性及外界环境的综合条件为依据,从地区大气候环境至种植地点的小气候环境统一考虑,以求植物的外形美与生物学规律科学地结合,体现出科学性与植物体艺术美的统一,在树种选择的同时,若能考虑其花,果,味,声,色彩以至冬态等季相变化特点,只要择取其一加以利用,发挥,更可使景观颇具特色,并富有情趣与诗意。
篇四:《园林艺术论文拙政园游记》园林艺术论文
拙政园游记{亭香园林游记}.
09计算机1班
去年在上大学之前,我和家人从北京到苏州最后由苏州到杭州。过了一个漫长的旅游假期。在长达20多天的旅途里,我们在北京在苏州也在杭州参观了很多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在这么多的景点中,我对苏州的园林有很浓厚的兴趣。而在众多的园林中拙政园给我的映像最为深刻。
苏州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古典园林,与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北京的园林也去过多次,北京皇家园林令人产生严肃、庄重、敬仰、惊赞乃至拘束、压抑、不自由之感,它的本质上有点象一个“惊叹号”,而苏州园林则令人产生轻快、松弛、自在、随便乃至无拘无束之感,再加上苏州园林曲折幽深,含而不露给人的特殊感受,它的本质给人更象是一个“省略号”。如果说北京皇家园林是篇学术性论文的话,那么苏州园林则是首抒情诗。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年(1509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王献臣取晋代文学家潘岳“拙者之为政”句意,将此园名为拙政园。拙政园占地面积78亩,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水,所以又被称之为山水之园。拙政园的花园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中园是全园精华之所在水面占了三分之一。江南因水而充满生机,拙政园因水而赋予灵动。
拙政园之美,美在她的清幽。经过拙政园的墙门和“通幽”“入胜”的腰门,就会感受到一种宁静,这种宁静是在心里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宁静。这里有一个三开间的堂屋叫“兰雪堂”,
“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
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在兰雪堂内中间的屏门上有一幅漆雕的拙政园的全景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拙政园是分为三个部分的,一个是东园,也称“归田园居”,无为旅游一个是中园,也叫“复园”,是以池岛假山为胜,还有一个是西园也叫“补园”。拙政园的清幽是从历史中透漏出来的,她的来由十分久远,是从明朝的线装书籍中飘洒出来的,是从那漆漆点点的红木家具中盘旋而来的,也是从昆曲的咿咿呀呀中萦绕而来的。
拙政园之美,美在她的雅致。雅致是苏州文化也是苏州园林最明显的特征。当我们穿过回廊就来到了中部花园,站在倚红轩旁向西眺望,你会发现这里池面宽广,在亭台楼阁之间,在小桥流水之上,在树木隐映之中屹立着一个宝塔。这是一个典型的借景造园的方法,那远处的是园林之外的报恩寺塔,原来中部的园子是东西狭长的,南北比较窄,园主建园的时候就用这假山亭台隐去了围墙,借了这样一个景致。中部的花园从东部看是一山高过一山,从南面看是一山连着一山,从西面看是一山压倒群山,正是印证了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走过九曲石板桥,我们来到水面,这里有“香洲”,“远香堂”,“三是六鸳鸯馆”,“倚玉轩”,“小仓浪”,水面上种满了莲花,带到六月莲花满池开放,那淡淡的幽香就会在院中飘荡。中部花园有很多名家的书法,楹联,至今我们走在这里仿佛还能看见在历史的回音中那些文人雅士聚集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画的场面。拙政园之美,美在她的灵秀和隐逸。拙政园一年四季皆有不同的花开放,从早春的山茶和樱花,到暮春的杜鹃,夏季的莲花,秋天的海棠,冬天的腊梅,各种花儿隐藏在树木之中,亭台之后,水榭之间,池水之上,她们丝毫不会招摇,就那样静静的开放着,从来不会让你感觉那是最艳的花朵,离开了树木和绿叶,
花儿还会有灵性吗?这种不事张扬的内涵美其实体现的正是中华五
千年悠久历史的内敛和丰富,聪慧和灵秀。
远香堂的厅堂别具一格,厅内没一根阻碍活动和视觉的庭拄,廊里有一排的漏窗,每一方窗子外面景致都不一样,有移步换景的情趣。这在苏州几个园林里都有这样的建筑,而拙政园比较典型。
出了远香堂向东走,可以看到一座假山,在山上有一亭,瞧,就这,是“绣绮亭”上面书有“晓丹晚翠”,我想在那亭里欣赏朝霞与暮色一定很美。我没来得及去欣赏朝霞与暮色,但走累了,坐在这里小憩边观赏园景,确实很让人放松心情。
休息片刻之后,朝西过一小轩,再朝前走是一朱栏小桥,拙政园虽大,
但由
于亭台楼阁榭较多,又有好多廊连着,即使下雨或辣辣的太阳挂只,也可以淋不到雨和晒不到太阳而可以游遍全园。那小桥名就小飞虹,因为桥身中段较高,形状颇像彩虹,倒影在水中随波浮动,宛如飞虹。
过了小飞虹有水阁,那就是小沧浪了,两面临水,宽阔的空间景观丰富了层次。紧挨着远香堂的是香洲,因为把千叶莲花比作香草,莲荷芳香四溢,所以就香洲。又叫芳洲,我们都叫它旱船。它上楼下轩,三面在水里。这是亭、台、楼、阁四个园林典型建筑组合的最为巧妙的“船”:船头是台,船舱是亭,内舱是阁,船尾是楼香雪云蔚亭在远香堂之北,是全园最高点,据说当年小姐赏景的地方园以种荷著名,好些个亭台楼阁榭的命名都与荷花有关,这在体现江南水系丰富的同时也融入了造园主的清高孤傲的性情。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尽显了荷花各季的风采。所以,来拙政园不能不来“荷风四面亭”了荷风四面亭在花园池中的小岛,四面都是水,水里都种植了荷花,在亭里四面可以欣赏园中的景色。亭柱上有一副楹联,巧妙地点出了在这里可观赏到的四季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