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游记>十二公民故事梗概

十二公民故事梗概

详细内容

篇一:《十二公民剧情简介》

十二公民剧情简介

《十二公民》讲述的是一桩满带争议与疑问的富二代弑父案,一个充满实验意味的虚拟法庭,将12个毫无联系并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中国人聚在了一起。

12名陪审员围绕“富二代弑父”的案子展开激烈辩论,他们的讨论将决定被告的“生死”。陪审员们来自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出租车司机、房地产商、数学教授、河南小保安、北京土著、小商贩、保险推销员等互不相识的人首次坐在一起。密闭的废弃体育馆内,12名陪审员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在11人投票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演员表

角色演员备注

----

----1号陪审员雷佳2号陪审员王刚

3号陪审员韩童生----

4号陪审员赵春羊----

5号陪审员高冬平----

6号陪审员李光复----

7号陪审员钱波----

----8号陪审员陆刚何冰

9号陪审员米铁增----

10号陪审员张永强----

11号陪审员班赞----

12号陪审员刘辉

十二公民剧情简介尽在影视头条官方网站

篇二:《十二公民》

让法律给予公民最公平的判决

——电影《十二公民》观后感

再看《十二公民》以前看过俄罗斯版和美国版的《十二怒汉》,在听说有中国版本的《十二公民》时候,我在思考会是一个怎样的事件,在没有陪审法庭这一程序的中国,“十二公民”是如何履行权利的。电影《十二公民》原著《十二怒汉》被不同国家都搬上过银幕,但由于每个国家国情不一样,大家相似的故事的表达内容也不尽相同。最初的美国版《十二怒汉》,讲述的是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父亲被告上法庭;1991年日本版《十二个温柔的日本人》通过一桩弱女子杀前夫案,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女性权益的保护问题,也是唯一囊括了女性陪审员的一部;2007年俄罗斯版《十二怒汉大审判》说的是车臣男孩被指控谋杀自己俄罗斯军官的继父;至于2015年中国版《十二公民》,审理的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富二代弑父”案。从而亦可窥探出不同国家所要反映的偏见也有所不同:美国的偏见是种族歧视,日本的偏见是女性地位;俄罗斯的偏见则是车臣问题;中国的偏见是“富二代”。{十二公民故事梗概}.

而且电影《十二公民》与之前的不同版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陪审员都是采用不同的性格以及社会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人。然后针对同一件事作出的不同反应,显现出大家的不同偏见。与其说这部电影是讲法律和公平,不如说它披着司法的外套,诉说人性的偏见。

8号陪审员本着对生命尊重的宗旨,不能随便宣布一个人有罪,便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应该本着疑罪从无的态度,展开对案情本身证据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一点一点引出事情的真相。十二个公民,代表着社会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文化、性格、年龄等差异。对这一事件,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开始受新闻和媒体的惯性引导,竟有十一个人认定这个“富二代”有罪,而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判断,没有拨开迷雾,去探寻事情的真相,盲从于权威、传说和貌似有理的影响下,产生了武断的判断,就轻易认定一个人有罪。

而8号陪审员坚持疑罪从无,认真剖析案件,分析证据,和十一个人展开大讨论,引出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面对案件都联想到自己的过去。比如3号陪审员,老婆离婚,儿子离家出走,“对逆子不原谅”的现实感情,作出有罪判决;5号陪审员,被误判进入监狱的混混,有着被冤屈感同身受的体会;7号陪审员,学校的小卖部商贩,经常被欺负,经常被使唤,人云亦云;9号陪审员,70多岁老人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尝尽世间冷暖,有着被冤屈的感受,表现出宽容和平静;10号陪审员,一个收房租的北京人,歧视外地人,因为他儿子被外地人挤压工作机会;11号陪审员,大学保安,曾经考政法大学落榜,被人瞧不起。随着证据的梳理,他们发现证据和证人证言都有问题,最终经过反复投票,他们都作出了无罪的判决。

十二公民几乎代表着全社会各个阶层,或富有,或贫穷,或文化高,或没文化,他们常常受到明显或隐藏的各种不公平现象的侵害,缺乏

解决不公平现象的办法,对社会公平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感受的不公平涵盖在这一个案件当中,而法官作为公平的裁判者,掌握着命运的天秤,如何公平正义的裁判,关系着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不禁想到了内蒙古少年呼格,内蒙古“呼格案”历历在目,一个大好的生命,因为误判,就此逝去,虽然现在已经平反,错误已经纠正,但是生命不会重来。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下,将一个为了帮助受害者而报案的青年被判成强奸犯,在部分之言碎语的证词中拼凑出一个案件,剥夺了一个年轻而又善良的生命。在事件过去十几年以后,终于水落石出。但是这“迟到的正义”能挽回一个鲜活的生命吗,能让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子含冤死去的父母的到安慰吗,我觉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正如《十二公民》里所表现的那样,每一个还存在疑点的案件,每一个没有确凿证据的案件,我们都要以本着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来好好的,认真而谨慎的运用法律。让有罪之人受到法律的制裁,让那些无辜之人不要蒙受冤屈,甚至被剥夺生命。“迟到的正义非正义。”要想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就要求我们法官,掌握好手里的天秤,进行公平正义的裁判。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要以这个目标,扛起“公平正义”这面旗帜,把“公平正义”铭刻在心里,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成为法治国家,为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而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我认为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用没有调查清楚的案件进行偏向性和引导性的报道,不要用舆论绑架

法律程序。尊重司法,尊重法律,让所有的案件都受到法律公平而又公正的判决。

加依娜提·胡马尔

2013106055

新闻传播学院13新闻

篇三:《十二公民人物分析》{十二公民故事梗概}.{十二公民故事梗概}.

十二公民人物分析

1号陪审,是会议的组织者,具体职业不知,受过一定的教育,处理事情比较机智,这个人物的特点不是很鲜明,很难描述。出于“理性的证据被推翻”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相信理性的证据”做出有罪判决。感觉这个人物很鸡肋,所做的事情跟4号陪审差不多。实在是分析不出啥。

2号陪审的职业我不太清楚,他是一个有一定科学素养,不愿意闹事的和事佬。出于“不起事”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不起事”做出有罪判决。

3号陪审,是一个脾气不好,儿子离家出走与老婆离婚的出租车死机,所有的结论都是不带逻辑。出于“对儿子的宽容、自身错误的正视和负面情感的全面崩塌”做出无罪判决与“对逆子的不原谅”做出有罪判决。

4号陪审,是商业地产的阔商,包养了学校的女学生,说话讲究尊重和道理。出于“理性的证据被推翻”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缺乏足够的怀疑精神”做出有罪判决。

5号陪审,是一个被误判进入监狱,混过黑帮、哥哥挨过刀子,现在从良的人物,出于“感同身受”,改判为无罪。他身上所承载的是“痛苦岁月的感同身受的怜悯”做出无罪判决与“对过去不堪生活的抛弃”做出有罪判决。6号陪审,是一个急诊科医生,从感受“对生命尊重的角度”,在第三次投票改为“判无罪”,他身上代表着有教养的大多数城市中产阶级,并没有明确的观点,思维是可以被引导的。在整部影片中没有太多的存在感,是一个普通的角色,戏份也不多,此人物没有太多的情绪冲突,感觉有些没有到位。他身上所承载的是“生命尊重“做出无罪判决与“大多数的人云亦云”做出有罪判决。7号陪审,是学校的小卖部商贩,有着紧张的生活压力,油嘴滑舌的社会底层,经常被各种人使唤,自尊已经接近为零,自卑感太重。出于“抛弃自卑、捡起自尊”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憎富及深深的犬奴主义”做出有罪判决。8号陪审,是男主,第一次投票就选择了“判无罪”,他的身份在电影中是最神秘的,电影在最后给他扣的帽子是他是“检察官”。但我认为这个人物不是职业习惯使然,一种合理性怀疑的学者态度的驱动,这种精神与职业无关。8号陪审也是本剧中,竭尽用脑子,而不是用情绪在做判断的人物。他身上所秉承的是浓烈的“正义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做出无罪判决。

9号陪审,是男主旁边的70多岁老人,文革期间打为右派,尝尽了世间的冷暖,是一个有温度的老者,懂得独处老人的苦痛,第二次投票改为“判无罪”。老者在经历了世事之后,表现出更多的宽容与平静。只不过因为文革期间的事件,在人物身上造成了浓重的阴影,造成了他身上情绪的积累。他身上所承载的是“错误宽容”做出无罪判决与“时代的沧桑”做出有罪判决。

10号陪审,是一个收房租的北京本地人,对外地人有歧视,素质不高,喜欢说话打断人,好事喜欢热闹的市井小民。出于“父爱”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好事的小民心态”做出有罪判决。

11号陪审,是法律学校的保安,政法大学高考落榜生,北京外地务工人员,工作尽职尽责,在底层社会人群中有一定的素养。出于“与7号与10号陪审闹气,加上自身对政法工作的热爱”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自以为是的武断的司法审判”做出有罪判决。

12号陪审,信念不坚定的保险销售。出于“被8号人物人格魅力感染及、相信事实和证据的合理性怀疑”做出无罪判决与出于“显而易见的事实的轻易相信”做出有罪判决。

篇四:《关于十二公民的话》

天底下没有百分之百的事

“天底下啊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所谓那百分之百,都是咱们四舍五入的那么一结果。而真相呢,真相往往是在那点小事里头,容易被咱们忽略的那点小事里头。”

----8号陪审员《十二公民》这部影片讲述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审理近期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位帮助同学补考的家长们要组成陪审团,在封闭的空间里,达成12比0全体一致通过的结论:有罪或者无罪。并且是负责任的留下陪审团相关意见,不能敷衍了事。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最初出现了十一比以的有罪判定,然而故事一波三折,一个下午的时间,十一个人被一个人说服,剧情反转为12份无罪投票。事实和真相,公理和正义,偏见和宽容,最终,如同雨后初晴,十二个人各自经历一次心灵洗礼和理性思辨。{十二公民故事梗概}.

影片的开头以电视广播新闻同期声的形式大致介绍了要讨论的案件情况,并表示了舆论一边倒,认为“富二代”有罪。之后用一段特效处理还原了案件发生时证人视角所看到的情况。然后画面转到了一个穿职业装女孩微笑的做着总结陈词。女孩说话结束后整个影片的“使者”李老师出现了,他就是将12个男人召集起来的人。一直觉得这一段李老师的说辞很牵强,只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情节而硬塞进去的。中国的法律体系与西法不同,我们没有陪审团制度,陪审制度在中国也很难被接受,这一观点在影片后来散席之后有所体现。1号陪审员带领其他11名陪审员去规定教室的路上,抱怨声出现在黑屏中,“西法西法,他不一定能适合在东方人身上。”而在国外,以《听见你的声音》这部电视剧为例,就是律师与检察官的各自辩护然后法官与陪审员的表决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有罪,说明陪审员与陪审制度的重要性。

在影片3分16秒的时候这十二个男人所要相处的封闭教室出现了,是一个摆放了消防器材的废旧教室,甚至可以说是一间杂物房。一张长桌十几把椅子,两条长凳,这个封闭的空间就是影片大部分的场景,持续到影片的最后五分钟。十二个男人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并且一直持续到入镜坐定。

1号陪审员,也是陪审团团长站起来开始统计第一轮投票,11票同意有罪,唯一一个反对票在大家的瞩目下8号举起了手。此时10号陪审员站起来讽刺到:“这就是中国。”7号陪审员附和道:“中国人就是不抱团啊。”显然8号陪审员的反对票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在众人的质疑声中案情再一次从这些人口中浮现出来,在8号坚持下,以为了孩子为由,重新讨论案情。1号此时发言按照陪审员的编号依次进行发言。此时第一个为什么被提出来:一个二十岁的孩子,他为什么要动刀杀人。国家之间的法律制度是不相同的,但是国民的偏见和社会问题都彼此相同,这十二个角色在保证戏剧性推进的同时,构成了社会现实问题的集中讨论区,众人发言中触及到了“外地人”、“河南二道贩子”、“挣钱多就一定违法乱纪”、“干闺女”的问题,反映了社会不同人群对这些问题的看法。8号以“真相在小事里头”与众人进行第一次正面冲突,并提出”言无刀锋,却能杀人”,8号陪审员“英雄”的一面展现出来,此时他跨过第一道门槛。3号表现出不屑,1号却第一次表现出正视,摆正了自己的坐姿。之后第二个疑点被提出来:“凶杀现场的刀是怎么回事?”8号陪审员从兜里掏出一把和凶器一样的

手工刀来有力反驳凶器的唯一性,但仍然有许多人提出异议,此时8号提出不记名投票。

第二次投票收取票数的时候黄昏的光撒在人们身上,这是室外环境第一次转变。1号开始唱票,此时,我心里就觉得最后一票肯定写的无罪来支持主人公,果不其然。最后一票上是繁体字写的无罪。这是一个细节,现在还在写繁体字的人应该年龄比较大了,但是3号此时却将矛头对准并未发言的5号,而真正的支持者出来说话,是9号,那个老爷爷。此时,应该属于测试、盟友、敌人阶段。而3号的影子形象就已经呈现得淋漓尽致了。票数变成了10比2,英雄多了一个盟友。暂时休息后,第三个问题出现:“杀人者是谁?”8号用“先假设无罪”这个观念来说服其他人,这就出现了深入虎穴的阶段。众人重提两个证人的证词,此时给予英雄启发,用科学的计算来反推证词的问题,可此时无人听他的说法,他表现出愤怒,与3号起了全片第二次冲突,这个阶段经历了苦难。李老师在此时恰如其分的出现作为事件的平息者诱使情节继续发展。之后8号用“一个城铁需要用多长时间经过一个定点”与”开窗情况下列车通过时的嘈杂声”来证明老人证词的错误。9号以“老人希望得到重视”的心理分析第二次有理由的支持了8号陪审员。之后情节又出现了反转。一直默默不说话的5号改投无罪,并说出一个人“进去容易,出来怎么办”的言论,类似于《肖申克的救赎》里一样,从监狱里面出来的老人,不知如何适应社会而选择了自杀。之后第四个疑问被提出来:“富二代杀完人之后为啥不逃跑?”这个问题引出了现代一些人群“有钱能使鬼推磨”、“仇富”的心里状态。此时进行第三轮投票,结果为4比8,虽然倾向有罪,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在了英雄这边。这也是一个奖赏的阶段。之后3号又提出了老人证词,8号以“一个拖着一条中风过的腿是否能在15秒从卧室穿过客厅跑到大门口”为怀疑掐表模拟表演来推翻这个说法。从而引发了与3号的全片第三次冲突,而这时雷声响起,预示着将有一阵雷雨将要来临,这是室外环境的第二次转变,讨论也出现了中断,进行第四轮投票,此时出现了6比6平的局面,室外环境再次变化,没有光线进入封闭的空间,只听见淅淅沥沥的雨声,一声雷声后大家自动散去,室内开启了灯光,镜头也切到了3号在厕所感觉吃力的细节。这是归途的阶段。回到桌前第五个疑问被提出来:“刀口的角度是怎么形成的?”3号坚持观念并想演示到如何插入死者胸口,在无人配合时,8号站起来走向3号,此时室外雷声咚隆,将气氛衬托的十分紧张。演示之后,5号以自己的经历示范了弹簧刀侧跳的正确使用方法。此时7号陪审大叫厌烦,吐露完生活压力后做出无罪判决。这是第五轮投票,而此时票比为9:3,大部分倾向于无罪了,10号做出认为有罪的说明,4号提出另一重要证人的证词,12号听过之后又改投有罪,3号得意的重新公布比票,8号提出“女人上床睡觉未戴眼镜”来证明证词的错误之后12号又改了投票为无罪。8号进行了第六次的统计,此时只有3号是坚持有罪票。。此时室外光线又变亮了,3号坚持自己的看法,重述了两位证人的证词后终于阐述出了坚持判有罪的原因,因为他也曾经有过一个“逆子”,说完自身经历后,3号抹着眼泪回到桌前,轻缓的音乐响起,温暖的光线又重新透过窗户洒进室内。

1号陪审员进行第七次投票统计,3号趴在桌上举起认为无罪的手后,再次黑幕,这一阶段可划为复活。镜头转向室外,电影也到了尾声,十二个男人走出封闭的空间与室外等待他们的孩子相聚,保安扶起了跌倒在水滩的小卖部老板,画面是暖色调的,轻柔的音乐。可是我总是觉得有点烂尾,很明显的作作的感觉,在故事的最末尾揭示出8号陪审员是检察官的特殊身份,并以字幕表现出这场讨

论的价值--真凶落网,这一段为拿到不死药。

《十二公民》为陪审员们设定了当下中国社会里极具代表性的符号角色,这些来自不同阶层,具有不同生活阅历的角色,当这些本身就会激发不公矛盾的角色交织在一起,这场关于犯罪证据的模拟讨论,成了一张展现和拆解偏见的真实大网。在寻找真相的途中,以“天底下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为起点,就着证词的细微末节为辩论,为一个生命赢得机会。

篇五:《十二公民影评》

姓名:郑秀贵14工商管理学号:14031255{十二公民故事梗概}.

《十二公民》影评

电影《十二公民》改编自20世纪最伟大的法律电影《十二怒汉》,但由于中国并没有原作中的“陪审员制度”,所以影片进行了中国本土化改编。这部影片讲述了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审理近期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弑父”案。围绕这个案件,十二位帮助同学补考的家长们要组成陪审团,这12位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陪审员——身份分别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对案件进行最终“审判”。在封闭的空间里,达成12比0全体一致通过的结论:有罪或者无罪。并且是负责任的留下陪审团相关意见,不能敷衍了事。根据法庭和新闻提供的信息,十二个陪审员最初出现了十一比以的有罪判定,然而故事一波三折,一个下午的时间,十一个人被一个人说服,剧情反转为12份无罪投票。事实和真相,公理和正义,偏见和宽容,最终,如同雨后初晴,十二个人各自经历一次心灵洗礼和理性思辨。《十二公民》剧本文学性强,完全以针锋相对的对话推动剧情发展,电影先从陪审团11:1几乎一边倒的判决开始,随着12个人对案情疑点的争议,最终陪审团观点的完全逆转,反高潮,引发观众对法律的严肃与公正的深刻思考。

当我还没看这部电影时,我就在想中国没有陪审制度,怎么拍出这部电影的效果呢?但是当我看完开头后,我就发现我的担

心是多余的,导演没有一刻忘记'中国没有陪审团制度'这一现实背景,在开头就交代了故事背景的虚拟性:巧妙地将整个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法学院的模拟法庭中,采用英美法系庭审模式审理虚构的案件,一群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以及辩护律师,而这群学生的家长来充当陪审员的角色。影片一开始,除了8号陪审员,其余十一名陪审员最初都一致认定'富二代'有罪。至于原因,有的认为证据是固定的、证人是不会说谎的,有的则给'富二代'打上了'为富不仁'的标签,存在一定偏见,但是在8号陪审员'我就是想讨论讨论'的不断坚持下,他们开始讨论、争论甚至发生了冲突,随着两名证人的证言被推翻,物证的唯一性被质疑,他们终于明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去理性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各自经历了一番理性思辨和心灵洗礼后,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富二代'无罪!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很好奇中国所谓的陪审团与西方的陪审团制度的区别。就以美国来说,陪审团制度是美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美国诉讼制度特征,也被认为是美国法治民主化的标志。陪审团制度作为英美法系国家重要的司法制度之一,是司法民主化影响最深远和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模式,进入20世纪以来,尽管陪审团制度一些固有的弊端不断显现,但其对于保障公民自由、提升司法公信力,推进法制教育等仍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使公民参与案件审理也是想让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决,是为了完善司法监督体制,基于司法民主

的理念,将社会公众引入司法行使过程中的。

在法律专业化趋势日趋严重的今天,只有严格限定陪审员参与的范围,人民陪审员制度才有存在的意义,不至于只流于形式。其次,应当充分尊重人民陪审员的判决权威性。在美国,陪审员是得到法庭尊重的,在我国,由陪审员参与的案件中一审、二审程序应严格的区分为事实审和法律审,二审法官不得重新认定案件事实,以此来保证人民陪审员参审作出判决的权威性。再次,应当充分保障人民陪审员的话语权,排除法官的不当压力。美国坚持认为人民才是最终的审判者,陪审团的评议是秘密进行的,不受法官的影响,在我国,只有确保陪审员自己的意志独立,不受法官干扰,才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