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小学读后感作文>两只小狮子读后感

两只小狮子读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小狮子爱尔莎读后感》

小狮子爱尔莎读后感(一)

“就这样,我把爱尔莎交回了大自然。”——《小狮子爱尔莎》

《小狮子爱尔莎》讲述的是一只从小妈妈就死了的小狮子,作者发现了它,把它抚养大,作者多次把它送回大自然所经历的故事。爱尔莎很勇敢,因为它敢和犀牛搏斗;爱尔莎也很听话,因为它能让作者摇动它快要脱落的牙。我第一次听到这篇文章的名字时就觉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只小狮子和爱尔莎之间的故事,没想到爱尔莎竟然是小狮子的名字。我读完文章后总是就觉得作者不应该把爱尔莎交回大自然,因为作者养的小狮子很乖巧,也很勇猛。要是我是作者,我才不想把爱尔莎交回大自然,我真是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把爱尔莎交回大自然。

我认为在《小狮子爱尔莎》里最好几段话是“几天后,它发着高烧回来了。我给它验血、吃药,和它睡在一起。它总是用两只爪子轻轻抱着我的脖子入睡。我自己也忘了我是个人,爱尔莎是只狮子了”和“爱尔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别„„”这一句话,因为这里写出了作者和爱尔莎深厚的友谊和情同手足的情感。我读到这一段后我就想到了我和拉拉,我们在一起打滚,这时候我们很愉快,虽然有的时候会闹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我们是快乐的。

我也想要一只爱尔莎一样的小狮子。至少它能带给我更多的欢乐。

小狮子爱尔莎读后感(二)

前几个星期,我读了《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里面讲的是,有只小狮子,出生不久它妈妈就死了,一直由人类抚养长大,他们经历了很多事情,知道作者把它送回大自然

看题目的时候,我觉得就是描写一只小狮子的,没想到是写小狮子和人共处中的事情,而且它还和人共处了三年,很不可思议。

我觉得这只小狮子很可怜,也很幸运。可怜是因为,它出生不久,它妈妈就死了,“小狮子爱尔莎才出生两三天,它的妈妈就死了。”幸运是因为它被人发现了,而且那个人还精心喂养它,“我把它从岩石缝里抱出来,抚摩它,喂它奶粉和用鱼肝油、葡萄糖配成的饮料。”

它也很它很依恋作者,因为“它一刻也不离开我,晚上也跟我一起睡。”

它很勇敢,因为,一次来了一只犀牛,扑向作者,不过爱尔莎听到了呼救声,赶来和犀牛奋斗,犀牛斗不过它便跑了。犀牛脾气特别暴躁,小狮子还去和他战斗,所以我觉得它很勇敢。

小狮子还很听话,很乖,因为“爱尔莎开始换牙的时候,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我轻轻的摇动它快要脱落的乳牙。他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我是从“一动也不动”看出来的。

“几天后,它发着高烧回来了。我给它验血、吃药,和他睡在一起。它总是用两只爪子轻轻地抱着我的脖子入睡。我自己也忘了我是个人、爱尔莎是只狮子了。”这里体现了他们深厚的友谊,我是从“我自己也忘了我是个人、爱尔莎是只狮子了。”看出来的。

这篇课文让我联想到我家的小兔子不想吃东西时,我细心地照料他,把干干净净的白菜叶挂在箱子边上,我看着它咯吱咯吱地啃完白菜叶,心里很高兴。

小狮子爱尔莎读后感(三)

《小狮子爱尔莎》主要讲的是一个人是怎样把动物抚养大的,主人和动物之间的那种亲情是无法割舍的。

我读了《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给我的感受很深,因为它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让我明白人和动物之间的那种亲情,还有,让我知道了动物也有感情,像现在有一部分的人,都特别讨厌动物,嫌它脏,说如果动物在家里拉了大便小便这可怎么收拾呀,我觉得咱们都应该去呵护动物,去爱护它,保护它,这样动物就不会与我们为敌了,这个世界就和谐了。

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段落:“爱尔莎开始换牙的时候,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我轻轻地摇动它快要脱落的乳牙。(Inspirationalquotesyuedu.mipang.)它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我有时候靠在爱尔莎身上看书或者画画儿,它吮吸我的大拇指,不一会儿就安静地进入了梦乡。”我觉得动物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样吃奶,让人靠着。给我的启示是,其实动物也可以像人一样,动物也有温柔的一面,有时候你看到了动物凶猛的一面,并不代表动物就是的,所以我们要爱护它。

通过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有一次,我爸爸给我买了一条狗,短短的耳朵,短短的尾巴,全身是白色的,像穿着白色的燕尾服,刚买回来它,我就兴奋的把这只狗抱起来,我都爱不释手啦!真想每天都抱着它,于是我跟这一只狗待了很长时间,但是有一天,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早上,我刚起来,却发现我爸爸的脸色很难过,但是有带一点伤心的样子,于是我问爸爸怎么了,爸爸无奈的告诉我,小狗死了,顿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好想哭,于是,我马上问爸爸,那只小狗在哪里,我要去看它,爸爸说我把它葬了,葬在了咱们的小院里,我马上跑到楼上的小院里,我拼命的挖呀,可是怎么也挖不到,我当时绝望了,结果就在这时,看见了一个白色的尾巴,我第一个反映就是小白,我就朝着那个地儿挖,结果终于把小白挖了出来,我抱起它,呜呜的哭着,但是我哭了一会儿之后就把它葬在了很隐蔽的地方,我平静了一下自己的心情,觉得没事,小白死了就死了,可能我不适合养狗,不适合养狗的人,在养多少狗也没用的。

我觉得这篇课文很好,带给我们许多感受,动物也有亲情,真的是这样,动物也可以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温柔的一面,也有感情,所以,我们一定要爱动物,这样动物就不再与我们为敌。

篇二:《《家》读后感》

奋斗拼搏——《家》读后感

家是快乐的鸟巢;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拼搏的后盾。

脑海中浮现出巴金的《家》:四周是高高的围墙,眼前是一扇敞开的黑漆大门,门前蹲着两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脑海中似乎产生了些模模糊糊的影像,使好奇的我不顾门内冒出的阵阵寒气,踏进了门槛。门内是一片黑暗,空气凝结了,耳中唯一听见的只有那呜咽的箫声。强烈的熟悉感压得我透不过气,眼前的黑暗中走出一个个熟悉的身影来。我猛然记起了一切,那不该被我们这一代人所忘记的。鸣凤,梅,瑞玉,琴,淑贞,觉新,觉民,觉慧——一个个在我眼前出现而又消失。我怎能忘却鸣凤那简单卑微却永远也不能达成的梦想;怎能忘却梅那段逝去的恋情,以及临死时欲语的双唇;怎能忘却瑞玉的温柔大度;怎能忘却琴的活泼执着;怎能忘却淑贞的眼泪;怎能忘却觉新的无奈及哀怨------

一幕幕的场景又在我眼前重现了,花园里觉慧为鸣凤爬树折梅花,亭子里两人互诉哀情,鸣凤被逼嫁冯乐山,鸣凤深夜跳湖自尽,觉民被迫娶了瑞玉,因迷信导致瑞玉难产而死------看着这些,我的心发痛,我愤怒了,同时也迷惑了,我想那时的人为什么不能为自己的幸福而活?“哥,你是一个懦夫,你连自己的幸福都不会争!”觉慧的声音传到我的耳朵,觉慧指责了觉新,而他自己呢?只能眼睁睁看着鸣凤被湖水吞没,这不是懦弱不懦弱的原因,也不是个人原因,是整个社会的原因,是观念的问题。中国数千年的封建迷信在人们心中扎根了,它销毁了人们的精神以及肉体,谋杀了一个个生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不死不忠啊!

孩子的读书声,我听不下去了!孩子从小就被灌入这种思想,太可悲了!吞噬了孩子美丽的心灵!梅的死是封建礼仪造成的,她那半开启的唇似乎临死时也想痛骂。阶级观念是两人间始终无法跨越的沟,造成了孤单和悔恨!

读到《家》,我知道了巴金对扼杀人性的“家”发出控诉,也知道他对年轻人发出“青春是美丽”宣言!我们应该对光明自由做出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努力拼搏,勇往直前!

篇三:《《飞向月亮的兔子》读后感》

《飞向月亮的兔子》读后感

蒋俊如

这是一本讲述一群兔子如何建立和巩固自己领地的故事。天赋异禀小多子,预感到一场来自人类的灾难。小多子建议首领带领兔群搬迁,然而遭到了拒绝。于是榛子只好带领其他几只公兔子逃离。这时,它们来到一个新的领地,受到了一群举止奇怪的兔子的热情款待。在这里,没有天敌食物充足。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大毛头被圈套捉住之后,它们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人类故意保留下来的领地。而野樱草之所以收留榛子一行,也只是为了降低自己的死亡率而已。榛子们救出了大毛头,逃出了这个领地,还不计前嫌的收留了草莓。兔子们到达了新领地后,冬青树和野风信子也逃难至此,它们带来了旧领地惨遭屠杀的消息。这一群饱经磨难的兔子安顿下来,兔子们意识到没有母兔子的兔群还是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于是,找母兔子成为当务之急,凯哈尔告诉它们,在很远的地方还有一个的兔子领地。兔子们派遣冬青树领队去艾弗拉法。但冬青树一行并不顺利……然而,一切刚刚开始,灾难远没有结束,更加巧妙的计谋在酝酿着,更加惊心的战斗在等待着……

兔子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穿过森林、渡大河、跋涉过了石南荒地、躲

过了追捕者和天敌,一路上的磨难让它们抛开了最初的猜忌、怀疑,成了团结一致的整体。

全书语言生动,每一个人物的都刻画的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它讴歌了

一切优秀的品质,智慧、勇敢、正直、坚毅、善良……勇敢坚强的大毛头、足智多谋的黑刺莓和榛子、阴险狠毒的野樱草和治伤草、勇敢机智的人心果和银银、天性乐观的野风信子等、能说会道的蒲公英。说到塑造的人物,

榛子、大毛头和治伤草将军一定是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榛子是逃离家园的兔子们的首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完全承担起兔子首领的责任。但是随着经历和责任的增加,它对大局的判断和决策能力越来越出色,从对海鸥凯哈尔的救助到对艾弗拉法的再次远征,再到去农场引狗攻击治伤草将军,都无疑得显露出一个首领的优秀品质。虽然能力并不十分出众,但被领地的所有兔子尊敬。大毛头也是优秀的兔子。它最开始跟着榛子他们出发,对榛子也不是完全信服。但是天性热情、率真的它,很快就接受了榛子作为兔子首领的事实。

篇四:《《花旦》读后感》

关于《花旦》中祈雨民俗的追忆

——边地乡村的写照苦难生活的牧歌

《花旦》这部上中下近80万字的长篇小说,堪称宁夏篇幅最长的小说,它以

大西北腹地西海固一个叫红城子的村庄为中心展开描写,全面辐射了大西北的人

文风貌和风土民情。整部作品以西北地区民间秦腔艺人——当家花旦齐翠花的坎

坷经历为经线,以众多民俗活动为纬线。正如高耀山在《一部厚重之作》中所说

的那样:“在挖掘和再现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方面,《花旦》是集大成者。《花旦》

在民俗研究方面的价值甚至要大于小说本身。”我虽不能像高耀山先生那样给予

《花旦》准确的定位,但我可以大胆预测,《花旦》不会像与它同一时期流行的

小说作品一样,经过时光的洗礼后便鲜为人知。不言而语,《花旦》对整个西部

民俗文化有着极好的拯救和传承意义,它将会成为以后人们了解和研究西海固文

化不可或缺的参考书[3]{p1},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是会发现她的巨大价值的。

《花旦》堪称中国西部现实生活的缩影,作品中所呈现的自然、清新的西海

固乃至大西北山野之风是以大量的民俗活动为载体的,这些民俗民风深刻发掘和

再现了西北民间的生存苦难和精神狂欢。

西海固这个“不适宜人类生存”地方,给人的第一映象便是干旱缺水,干旱

似乎成了这一地方的本色。千百年来由干旱而衍生出来的一些民间习俗随着时代

的变迁已经渐行渐远,甚至有消失殆尽的迹象。近些年来,由于大众文化娱乐化、

消费化的内在逻辑已经消解了很多具有恒久意义的东西,造成的后果便是“遗忘”,

遗忘历史,遗忘经典,遗忘我们曾经的那些记忆。

忘记历史便意味着背叛,当我们回过头时发现我们失去的已经太多。重拾那

些遗失的,散落的文化碎片;保护那些曾经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们这一

时代的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花旦》的作者从抢救西北民俗文化的角度出发,给我们将一些几近消失的

民俗活动一一复原呈现,使那些遥远但却亲切,陌生但却淳朴的民间活动一次次

扣动我们的心扉,勾起我们对曾经人们苦难生活的追忆。《花旦》以她特有的人

文风貌展现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存苦难,透视着乡土气息的精神狂欢。

1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态度。那些由敬畏自然而产生的民俗活动

自然将要永久的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是西海固乃至西北地区非常隆重的民俗文

化活动——祈雨。也已在我们的记忆里渐行渐远。

西海固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仅为400毫米左右,

是农耕区和游牧区的过渡地带。由于地处内陆,受季风影响不明显。在东南季风

强劲的年份,西海固地区在春夏季降水不是很缺乏;但如果遇到季风势力稍弱的

年份,这一地区的春夏季往往就会出现干旱灾害。因此,西海固地区有“十年九

旱”的说法。

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和科技尚未发达的近现代,西海固地区的人们依然处在靠

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原始农耕状态下。遇到干旱的年份吃饭自然成了问题。因此

人们便产生了对天(自然)的无限敬畏。由人们的这种敬畏心理也就衍生出了祈

雨这一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

一、人们对祈雨的虔诚与重视。

说起《花旦》里祈雨的活动自然有的说:

在小说第四章“人间作雨济苍生”中这样写道:

山路上,一队一队的人流从四面八方往娘娘庙那边涌。庙门前到处站满了人,不远的戏场里也坐满了不少人,戏台后面不时传来练嗓子和胡琴合弦声。庙门上、

狮子旁边、钟楼上、庙院里到处都是头戴柳圈帽的男人,给这几天踏起来的黄土

覆盖了一抹绿色……还没有到庙里老远就听见从那边传来了歌声,歌声苍凉洪亮、

参差不齐,似从千万人口中发出。虽然听不清唱的歌词儿,但从那悲悲切切的声

调中可以听出那是祈雨歌。歌声催促着人们,凝聚着人心,路上仍有三五成群的

人跑着步子向庙里进发……

由大家对祈雨的重视程度我们不难看出人们对祈雨的虔诚,跑着步子向庙里

进发更反映出大家对祈雨的急切。大家对祈雨的虔诚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执掌宝瓶人选的确定。执掌宝瓶是祈雨中最神圣的事,一般人难以胜任,

所以大多会选择德高望重,大福大贵之人委以重任。由于红富贵是“贵人他爹”,

这个特殊身份才使他被委以重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会长派来请红富贵的小伙子

口里得出:“会长让你无论如何要执掌宝瓶,说你是贵人他大,你执掌宝瓶定能

求到雨。”由此可见大家对祈雨时执掌宝瓶的人选是慎之又慎的,而这些慎重正

是源于他们对祈雨的虔诚。

2

2.对女人的回避。由小说中红富贵对妻子齐翠花去向的揣测中我们可以看出祈雨是绝不容许女人看的。文中红富贵道出了这样的担心:“也许她对求雨感到好奇,等着看人家祈雨哩。唉!糟了。祈雨是坚决不让毛头女人看的。女人一看,神功就白费了。她不懂规矩,是要闯麻达的。”祈雨时对女人的回避是毫不含糊的,祈雨路上,由戏班子装扮起来的王、赵、马、温四大灵官神手持金鞭金砖(还有两位手握柳耙条的后生)驱赶一路行人,特别不让女人冲撞祈雨队伍的马头。这里折射出的不光是人们对祈雨的虔诚,更折射出一种西部民间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两只小狮子读后感}.

3.祈雨时对诚心的要求。这一点在张会长的言论中是有所体现的,面对人们参差不齐的祈雨歌张会长道出了他的担心:“好多人都不会唱,嘴里乱搅合,像个七窟窿狼一样。这个唱法,玉皇老爷一看人心不齐,不像祈雨的样子。还能给你把雨下?”可见,祈雨时人们一定要心齐虔诚。

(一)祈雨时虔诚在祭品上的体现。

人们祈雨时的虔诚也体现在祈雨的祭品上,祈雨时祭品可谓丰盛至极。文中这样写道:“紧跟在娘娘轿子后边的是九顶担架。担架用木头制成。前四顶担架分别镶装着牛、羊、猪头,还有一只活的公鸡。三只牲畜头上的毛都被刮掉,牛角、羊角、和猪耳朵上都绾上大红绸子,挂了荷包。后五个担架分别担着装在木斗里的五谷杂粮,有麦子、豌豆、玉米、糜子、荞麦。

三牲祭祀这在古代是除人祭以外最隆重的祭祀礼节,由于业已步入了近代社会,所以人祭早已摒弃。取而代之的三牲祭祀就成了最隆重的祭祀方式。如此隆重的祭祀方式在近代很少看到了,只有在祈雨这样盛大的公众场合才可能用到。

辅助三牲祭祀的还有一只活的公鸡,古人对鸡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作为十二生肖中的动物,雄鸡具有守信、准时、启明的象征。在祈雨时用活的公鸡主要意义在于它的避邪、去灾和神明意义。杀鸡驱邪在古代是一种巫术,这一驱邪的活动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鸡和鸡血具有驱邪免灾的作用。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大人在教导小孩时有这样的说法:“在遇到鬼时学鸡叫就能把鬼吓跑了。”所以活的公鸡被用到了辅助三牲祭祀祈雨的活动当中,其驱邪去灾的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除了活的公鸡辅助三牲祭祀外,小说中还提到了五谷祭祀。所谓五谷就是书中提到的麦子、豌豆、玉米、糜子和荞麦。其五谷的种类,中国古代历来没有统3

一的定论。《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孟子腾文公》中则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所称的五谷则一般是指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西北地区的山区不适宜稻米生长,所以稻米就用其他作物代替。用五谷辅助祭祀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五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变革,现代都市人在享受五谷美味的同时却淡化了五谷的意识,传统五谷祭祀在人们生活当中已渐行渐远了。小说作者在这里巧妙将五谷祭祀这一重要祭祀文化穿插其中可谓用心良苦。

(二)祈雨时虔诚在道具上的体现。

祈雨时最神圣的道具是用于盛装龙王赐水的宝瓶。对这一神圣道具的执掌是颇有一番讲究的。首先要求执掌宝瓶的人要心诚手灵、一心想着祈雨的事,不能有私心杂念,更不能三心二意。对执掌人的身份和地位也是有严格要求的。红富贵是作为贵人之父才有这样一次执掌宝瓶的机会的。

祈雨的宝瓶是用陶瓷做的,形状酷似葫芦。葫芦——在神话和故事里,始终与神仙和英雄为伴,如八仙中的铁拐李,寿星南极翁,济公和尚等都是身背葫芦或腰悬葫芦的。因此葫芦被认为是给人类来带来福禄、吉祥的灵物。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葫芦是福禄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