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读后感
详细内容
篇一:《《母亲》读后感》
《母亲》读后感
《母亲》是高尔基的名篇之一。小说通过青年工人巴维尔和母亲尼洛夫娜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成长为自觉的革命战士的过程,塑造出丰满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从一个方面真实而具体的反映了俄国第一次革命时期的历史进程。
《母亲》确切而言是长篇文学,由于时间仓促,我只是读了个大概,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句话是:巴维尔第一次向母亲说出自己的想法时,说:“我要知道真理”;小说的最后一幕,母亲在人群中呼喊着散发传单,向人们演说。宪兵扑上去毒打母亲,不去的母亲高喊:“复活的灵魂,是杀不死的!”“血是淹没不了理性的!”
巴维尔是工人区中钳工米哈伊尔·弗拉索夫的儿子,在他父亲由于长期酗酒过世之后,经过痛苦彷徨的选择,决定追求真理,唤醒人民,捍卫工人群众的利益。母亲尼洛夫娜起先担忧儿子,慢慢的,她开始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工作者,因为她在他们身上找不到工人区长期以来存在的酗酒、粗俗、暴躁,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成长为一名革命人。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派开始迫害这些革命工作者。在愈演愈烈的革命斗争中,工人运动愈来愈得到了群众的支持,母亲的觉悟也越来越高,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母亲》以第三者的角度写作,客观、具体地反映了一名母亲的成长经历,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的感觉到革命工作者们的勇敢不屈、正义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奉献精神。特别是在对母亲的这个人物整个思想脉络的把握上,由胆小怕事、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追求真理、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些改变令人油然生出敬佩之情。
《母亲》在尼洛夫娜这个人物塑造上侧重于心理描写和暗示,人生而为人,母亲是第一位的,所以使得母亲尼洛夫娜对读者的感染力很深,贴近读者,感动、钦佩恐怕是每一名读者在读《母亲》的过程中必然包含的心情吧„„
篇二:《读后感《高尔基·母亲》》读后感
——《高尔基〃母亲》
有一个人她像一棵擎天大树,孕
育着无数生命;有一个人她像冬日里的温暖的阳光,温暖着我们;有一个人她像避风的港湾,在暴风雨来临之际给予我们无限的安全,这个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高尔基的《母亲》是最具有代表
性的作品之一,也是在我国影响最大的文学名著之一。《母亲》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的必{《母亲》读后感}.
由之路。
高尔基笔下的母亲是从一个麻
木不仁的农村妇女到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革命者。这其间,母亲经历了由一个农村妇女到一名革命同志的巨大转变,由此也成长了很多。并且她还是所有农民革命者的典范,她身上有着所有农民革命者的特点,同时也是这本书中最为主要的一条人物线索。
《母亲》以巨大的艺术力量阐述
了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革命群众在革命斗争中不断觉悟、成长的过程,解释马克思主义和工农运动相结合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
母亲尼洛夫娜是个温顺、胆怯、
受苦的俄罗斯普通的妇女。作为一个受压迫的工人妻子,她深受政权、神权、夫权的重重压迫,命运悲惨。连她的外表都是一副未老先衰,忧伤惊恐地形象。在这个时候,她既忧虑自己的命运,但又不敢憧憬未来,对于革命还一无所知。所以当她听说儿子在读“禁书”时,十分恐慌,似乎儿子变成陌生人,觉得儿子离的很近又很远。这是她还很不理解儿子的做法,但预示着将来她必将与儿子一同走上革命人民的这条道路上来。
母亲的成长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她所处的环境下,她需要克服自己
胆怯、懦弱,以及受宗教的偏见等缺点,才能够走上这条革命的道路。这时的母亲似乎用了很大的勇气,下了很大的决心。
《母亲》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
基作,充分地体现了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的特点,这些人物各有特色。
例如:在作品中,他描述了形形
色色的人物。雷宾是农民革命者的形象,开始他只具有自发革命要求和反抗精神,对革命还不了解,对革命的知识分子和革命的书籍都不太信任。他在巴维尔的影响、引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作品能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母亲》读后感}.
人物。他“外表魁梧,像头黑熊”,性格朴实、开朗、坦率。他有丰富的阅历,但在没接受无产能阶级领导前,处于痛苦的探索状态。是巴维尔引导他学会斗争的,他学习了革命理论,同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很快的成长起来,不但敢于斗争,甚至善于斗争。
作品还成功的伊戈尔、尼古拉、
莎馨卡、索菲亚等几位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些知识分子大多都出生在知识分子的家庭,他们脱离了自己的家庭,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农民结合在一起,成为革命队伍中不可缺少和忽视的革命力量。他们
篇三:《读《母亲》读后感》伟大文学的开创
读完《母亲》这本书,是我感到深深的震撼,高尔基在书中成功地塑造了工人党员巴维尔和革命母亲尼洛芙娜的感人形象。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母亲》这本书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著作,同时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那些工人,虽是牺牲品,但也有它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说明了感情是无价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他对于情感的权力,不管是工人,还是革命斗争者,作者还突出描写了这些英雄人物美好崇高的感情世界,母亲对儿子的母爱,巴威尔和沙馨卡的爱情,革命者间的友谊等,写的是那么真挚感人。
从书中,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文中出现了三组人物。第一组是革命者,包括革命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第二组是工农群众,其中最重要的是母亲和农民雷宾的形象;第三组是敌人,这里有厂主、沙皇宪兵、法庭庭长,检察官等。在这3组人物中,高尔基突出了巴维尔和母亲这两位主要英雄人物(巴维尔是作为先进工人的代表,母亲则是作为革命群众的代表)。小说的中心思想主要是通过他们两人的成长以及群众的觉悟展示出来的。小说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写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在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下成长的过程,下半部分重点写马克思主义小组在群众中的作用和人民群众的觉醒。小说的人物形象体系和结构都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着重表现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在高尔基之前,不少俄国作家和西欧作家在创作中反映过工人的痛苦生活。但那些作家总是把工人描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母亲》同过去反映工人生活作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但深刻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而且也写出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阶段。小说历史地具体地描写了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的自觉的工人和党领导下蓬勃开展的工人运动,日益觉醒的农民和农村的革命形势。它具有现实主义作品特有的具体性和逼真性。同时,它又是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这不仅表现为预见未来,展示通向未来的道路,而且表现在作者处处从未来的高度反映现实。在《母亲》中,对未来的浪漫主义向往是与深刻的生活真实性结合在一起的。
高尔基在《母亲》中运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即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母亲》是用这一创作方法
进行写作的第一部新的文学作品。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新的创作方法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母亲》读后感}.
总之,《母亲》以对新的革命现实的真实描写,以对时代本质的深刻概括,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开创了新的伟大文学。
篇四:《《母亲》读后感》真理的革命
《母亲》读后感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
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捍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母亲正是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地、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示威游行,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
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
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这壮丽、激昂的革命故事震撼着我,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从文学技巧的角度看,《母亲》以一个母亲的改变为脉络描写振奋人心的革命。这使得小说更贴近读者,使读者感受更真实,更深刻。这一做法有着相当大的效果,它使小说情节更紧凑、引人入胜,并使革命显得更人性化。
记得小说的最后一幕。母亲在人群中呼喊着散发传单,向人们演说。宪兵扑上去毒打母亲。不屈的母亲高呼:
“复活的灵魂——是杀不死的!”
“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篇五:《《母亲》读后感》读《母亲》后感
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气、正气凛然,由衷地感叹他们对理想的不懈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奉献自己的身躯,用鲜血为人民争取。
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思想前后的改变,由开始的胆小、明哲保身的保守派到受到帕沙卡的感染,变得热爱生活、传播真理的革命先驱。
记得小说的最后一幕。母亲在人群中呼喊着散发着传单,向人们演说,宪兵扑上去毒打母亲,不屈的母亲呼:“复活的灵魂——是杀不死的!”“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母亲的形象是不朽的,她用她那鲜血灌溉了所有无产阶级人们的萌芽。
反过来,巴维尔和他的战友们,深爱着这样善良的母亲,他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不仅仅是支持,更多的亲情和母爱。在在高尔基的笔下母亲是一个那样理解她的儿子,她是一个好母亲。
全书洋溢着母爱。
沟通是理解的桥梁,他们通过理解,懂得了革命重要性,凸显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通过无产阶级的鲜血,换取我们如今的幸福和平的生活。
篇六:《《母亲》读后感500字》《母亲》读后感
如果让你说一个前苏联文学巨匠的名字,相信大部分人脑海中首先想起的名字都是被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如何重新认识高尔基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他的研究和评价也大相径庭,但是不可否认他为苏联的文学做出的卓越贡献。小说《母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巴威尔·弗拉索夫在革命理论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成长的过程。在开始巴威尔和他死去的父亲一样,喝酒、跳舞、玩乐,对母亲的焦虑和责备都置若罔闻。()后来在“禁书”的带领下走上了探索真理的道路。第二部分写在儿子巴威尔及进步青年的影响下母亲彼拉盖雅·尼洛夫娜精神觉醒的过程。母亲在倾听他们谈话的过程中,慢慢地学习,后来母亲也逐渐地参与到年轻人的行动中来。文章的最后有一句话“复苏的心灵是不会泯灭的!”是啊,一颗心一旦觉醒就有撼动世界的力量,只因有了信念,人生就不再彷徨,不再迷失在一个又一个的岔路口。让我们在书籍中学会明智,在阅读中积累起精神上的财富,这样在风火残烛时才不会为流失的时间而后悔。正如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篇七:《陈应松《母亲》读后感》关于“责任”的两三事
若要一句话概述《母亲》这篇小说,这是一个讲述贫苦农民母亲身患中风,在子女想尽办法却仍无法照顾母亲的情况下,被迫毒死一个伟大母亲的故事。{《母亲》读后感}.
可能因为自身经历着实不够,总觉得小说中交代的情节有些“离奇”。一个大家庭,各个过的是穷苦而无望的日子,没有一个“出人头地”的子女;而作为第一视角的主人公春香以眼珠为代价,与前夫离婚,却仍被其不断骚扰;被一位单亲弄明母亲拉扯大的五个孩子,即使成年了,仍受着母亲的照料;一个家族的每个家庭都有这样那样不同的、导致他们更贫困的问题。
围绕着这个故事,前辈们给了诸多视角:社会责任,三农问题,女性问题以及伦理责任等。
关于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确实当前社会做的明显不足。面对“公款吃喝一年3000亿”这样的数字,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行政体系有待完善。社会本有能力、金钱承担的责任,却被花在了这样的地方,着实说不过去。我们许该怀着每天进步一点的乐观思想,相信总有一天这种挥霍社会资源的事终会消失,人们会把这些资金用于维护广大公民——不分等级、不分地域,的权益。
至于三农问题,女性问题,可能身在文明度相对较高的城市,让人没有太明显的感觉,总觉得小说中的问题离我们生活很远,尤其出现的女性问题,甚至让人有些不可思议。那里是偏远而并不发达的乡村,文明程度相较于城市肯定略低,但公民是平等的,地区间巨大的落差确实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这个伦理责任,却让我不敢苟同。“但是,我认为,无论如何不能因为生活艰辛难忍,就抛弃母亲。最后“搞死母亲”是天理不容的,尽管可以找出成十条成百条理由,但在这里,能够服人的理由只有一条:只要你自己还有生存能力,有一息生命尚存,你就必须尽力让母亲活下去,一切都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理据。尽管“责任”这两个字很沉重,但我们还是要勇于面对它。尤其在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好,一切还不尽人意的情况下,子女尤其应承担自己的责任。其实,从深层次上说,扶老携幼不应该是什么社会体制问题,甚至也不是民族文化问题,而是人类文明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延续的问题,是人之为人的问题。我觉得勇于承担人生的责任是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如是说。{《母亲》读后感}.
什么是“勇于承担人生的责任”,照顾母亲是,照顾子女和自己就不是承担人生的责任了么?在社会无法承担责任的时候,“母亲”的子女面临的是个两难的选择:要么维系母亲的那一口气而搞的自己的家庭死去可能不能活来,就像那个先天患有心脏病的小外孙女,恐怕为了那口气,必须牺牲她;要么让自己的子女“能”活着,不管不顾自己的母亲。不论是哪个选择,都必须放弃其中一个“责任”。责任,并不是一个想承担便有能力承担的东西。设想一下,如果他们不选择这个令人唏嘘的做法,而是想要承担起两方面的责任,结果会如何?春香早已不成人样,小儿子精神及肉体疾病更加严重,小外孙女终于先一步而去,老大悲痛引起血压跟着持续走高,老二也顶不住压力——离婚什么的真的是小事了,最后得到的无非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最坏的结局。他们对母亲尽了责,但终究自己也照料不下去,母亲仍是死,不同的是死前还必须受一段时间的折磨;他们尽力对子女尽责,但结果仍是照料不下去。如果一整个家族家破人亡,最后到地府能得以团聚,不再受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倒又是一种解脱了,然而现实却是,他们只不过是成为了一堆黄土。说的好听点,这是“勇于承担责任”;说的不好听,那便是不自量力。
什么是“尤其在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好,一切还不尽人意的情况下,子女尤其应承担自己的责任。”我想这位老师可能正好弄反了,我们为何需要人民政府?为何需要纳税?为了给“特权阶级”奢侈生活买单?如果说如此大的人口基数都不能算作群众利益——一般这些弱势群体都会被扣上少数人的利益,那么国家究竟在为哪些“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买单。问题是出在“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好”,而不是“子女承担”超出能力范围的“责任”。母亲只有一个,我确信子女们愿意在不放弃自己子女的生命为前提,不惜一切代价来救母亲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若是硬要强求,欧亨利大师在《麦琪的礼物》中,也给了我们答案。在鱼和熊掌的博弈中,他们选择了稍具利益的路,然而却要在自责中过一辈子。
在死神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如此渺小,有“爱”又如何,没有财力的支持,不过是有上顿没下顿的苟延残喘,治病什么的就在睡梦中完成罢。
我们无法靠毅力和勇气去做能力之外的事情,否则天上的星星也能被摘来送人了。
所以古人在做“忠孝两难全”的事时,都不得不放弃了“孝”。不可不说,把孝道在中国文化中虽重要,却又不那么重要。伦理纲常总是把人禁锢在封闭的空间,人的天性、人最原始的欲望始终是被压制着的。千百年前如此,如今仍是如此。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个结局未尝不是一种反束缚的尝试,虽然暴力而残酷。
有时候很想质疑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在我们的经济无法做到每个人都自发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时候,那些因为贫穷仍在生死边缘挣扎的人不该由社会共同承担么,不该由我们选出的“人民政府”来组织这样的救助活动么。在政府让国人觉得活的有尊严,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崛起自豪的之前,不应该先确保中华子民能否“活着”么。
走在大街上,我们总能看到乞讨者,我们在已经缴纳了不轻的赋税的同时,仍在未政府买单,自讨腰包救助这些人。索性,给他们钱不需要纳税,便也不在乎承担两次“社会责任”。然而,这些救助只是因为我们有一桶水,而对方只需要一滴。社会中,需要一杯水甚至是一桶水的人大有人在,难道我们应该倾家荡产甚至导致自保不能,就为了承担第二次的“社会责任”?对方的命是命,我们自己的命便不是命了?
勇于承担责任确实是应当的,但在自己承担不起的时候,社会却在冷眼旁观,讥笑这些已经游走在崩溃边缘的人们,甚至对他们进行口诛笔伐,说着不能用金钱、利益来衡量爱,那这些人为何不大方的伸出援手,而不是只是站着说说话呢?
是谁拒绝了母亲,是谁抛弃了母亲,是谁让儿女背上弑母的骂名?母亲知道了自己的存在给儿女造成了多大的困窘,她毅然地抓住了儿子的递过来又退缩的药碗,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时下起了雪,晶莹的雪片像纸花一样纷纷落下来。风住了,只有雪,在无声地落着,白得耀眼,白得温暖、遥远……这时候,他们的妈死了。”
死的,却又不只是那个伟大的母亲。
篇八:《《我的母亲》读后感》《我的母亲》读后感
作者在《我的母亲》中,用了大量的讽刺去揭露那些拥有权力,却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给她的家庭带来不幸的人,通过她的叙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她的成长道路,她的家庭生活,我们看到了作者一家人生活的艰辛,以及感受到了他们精神上的痛苦。同时作者也为我们生动的刻画了她的父亲、母亲、姐姐,当然还有作者自己的形象。鉴于作者自身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去呼吁社会关心底层人民生活的疾苦,完善落后地区的法制建设。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作者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作者一家都是什么样的人,让我们对每一位家庭成员进行一下人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