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小学读后感作文>弟子规信感受

弟子规信感受

详细内容

篇一:《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篇二:《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弟子规信感受}.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

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弟子规信感受}.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篇三:《读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弟子规信感受}.

《弟子规》之信篇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更是将“信”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编排。在现代社会,诚心一直是个热门话题,现代人之间的怀疑越来越多,信任越来越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高度重视这个“信”字的,为什么我们今天讲诚信?因为在古人的眼里,诚和信、信和诚是一回事。《说文解字》里解释:信,诚也。而讲到诚的时候,怎么讲的?诚,信也。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诚信是一回事。

《弟子规》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的就是诚信,巧言欺骗和胡言乱语,夸张、夸大怎么可以呢?《弟子规》在诚信部分刚开始就是要教大家注意,应该实事求是地说话。{弟子规信感受}.

“凡出言,信为先”,中国传统社会里把这句话和诚信结合起来的最有名的一个典故叫一诺千金。但是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一诺千金背后的故事。

一诺千金是个典故,现在已经是个成语,它出自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里的一句话,叫“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与其得到一百两黄金,还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诺言,或者叫一声答应。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故事一:

秦朝末年,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行侠仗

义,只要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办到。

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是楚国的将门之后,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经好几次为项羽出谋划策,让刘邦大吃苦头。刘邦想到这件事情就火得不得了,他老记得记得项羽手下有个叫季布的人让他倒霉。所以当了皇帝以后,就下令通缉季布,而季布因为非常讲诚信,大家都非常认同他,很多人暗中帮助他,刘邦一直抓不住他,这个讲诚信的季布经常化装,躲到一些人家里,大家把他隐藏起来。后来,季布求人将他卖给大侠朱家当佣人,朱家知道他就是季布,并没有报官,而是找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汝阴侯滕公,这个滕公跟刘邦说得上话,所以才把通缉令取消了。

季布的通缉令被取消了,总算恢复自由了。季布有一个老乡叫做曹秋生,这个人非常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当他听说季布的通缉令被取消了后,就叹气道:哎,原来瞧不起我的季布,现在好像通缉令被取消了,看样子皇上又要启用他做大官,他就去拜访季布。季布对他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印象,听到这么一个人求见,烦得要死,准备数落他几句:你看,我落难的时候,你到哪里去了?我被通缉的时候,你怎么不来帮我忙?现在我的通缉令被取消了你来看我?哪知道,这个曹丘生真是厉害,一进门,他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难看,也不管季布的话多么难听,又是打躬又是作揖,拼命跟季布套近乎。但是什么用都没有,季布就是不吃这一套。

曹丘生一看,怎么拍季布的马屁都没用。但是他生坚信千穿{弟子规信感受}.

万穿、马屁不穿,终于找到了最好的一个马屁给季布拍上去。他说:我听说了一件和你有关的事情,现在全国都在传一句民谣。季布说:哎哟,是吗?什么话和我有关啊?曹丘生说:大家都在说,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啊。这个话看样子是曹丘生编出来的,季布一听很爽,原来我这个讲诚信价值黄金万两,心里一下子很高兴,就把这个他非常讨厌的曹丘生作为贵宾隆重招待,还留在家里住了几个月。当曹丘生走的时候,季布还送了他一大笔钱。后来,这个故事在我们的传统当中广为流传,“一诺千金”就作为讲信誉的一个最好象征,最好的一个典故,一直沿用到现在。”

《弟子规》强调开口说话,诚信为先,也就是说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强调要诚信,最好是自己首先做到。我们说好几点见面的,希望大家都守时。这一点,我们现代人做的远远不如古人。我们现代人都讲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应该很守时,但是要跟古人比,差远了。

故事二:

东汉时期,有这么一个故事,叫同窗践约,一听就是两个学校按照约定践行自己的诺言。有两个人在洛阳读书,一个叫张勋,一个叫范式,他们是一对好朋友,都在当时的都城读书。两个学成后分别的那一天,张勋流着眼泪对他的好朋友范式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对古人来讲,旅行麻烦极了,哪像今天,坐着飞机就去了,古代行走二百里路就是一件大事,而且两个人

要分开很远,所以大家都很难过。范式安慰他说:张兄,你不要难过,两年后中秋节的中午,我到你家来,与兄台见面,并且拜见令尊大人。说完这句话,两个同学各自回家。

两年后的中秋节,从早上开始,张勋就开始杀鸡、洗菜、做饭,准备好酒。他爸爸一看:哎,儿子,你这是干什么呢?平时没有那么好的菜啊。张勋说:我在洛阳学习时候的同学,两年前说今年的中秋节中午要来看您,我准备招待他。老人家说:他的家远在山阳,相隔几千里路啊,两年前的一句话,今天还回来赴约吗?张勋说:范兄是个讲信义的人,必定会来。正在他们说话的时候,就看见村外的道路上尘土飞扬,一匹快马驮着范式来到了他家门口,时间正好是中秋节的中午。很多年以后,张勋生病了,临死前对他的妻子说:把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家事,托付给范兄,范兄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后来范式果然精心地为张勋办理了丧事,并且终其一生,细致入微地照顾他的孩子。这个故事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古人认为,就诚信而言,天底下的人应该是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伟大的德行会感动一切,如果以诚待人,以信待人,也会感动一切。

一个人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才能真正打动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高红霞

2015.5.8

篇四:《弟子规感悟》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开篇第一段即点名主旨:首孝悌,次谨信。“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只有孝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只有对父母亲人以孝礼相待,他的名声和社会地位才会被世人所承认和接受。古时评论一个人品德如何,首当其冲要考察的便是其为人和孝道,这与当代是大不相同的。几乎凡是古之贤人的传记,在其个人介绍中总会有这样一句“性至孝”,可见“孝”是古代评点人好坏的重要依据。在古时候,即使你身份显贵、腰缠万贯、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样会被世人所不齿。北宋有官员名叫李定,为谋高官厚禄瞒母丧不报,其行为实属大逆不道,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说“首孝悌”。一个人只有对父母孝顺,他的内心才会有感恩,才会对社会有好的作为。所谓“谨信”即做事谨慎、诚实守信。“人以信立其本处其世”,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证明他的社会生命宣告完结,“人无信则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