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圆明园有感高中800字
详细内容
篇一:《游圆明园有感》
游圆明园有感
这是我第三次走进圆明园了。
时间是在春末,天微微有些阴沉,有细细的风吹拂着。才走进圆明园,我们一行人便瞧见一派绿意盎然之景。
一路走来,入目的是还未开败的梨花,洁白的花瓣上挂着晶莹的露珠,小清新范儿十足;路边、山坡上密密匝匝的紫色野花,烂漫绚丽,装点出一派浪漫气息;柳枝在风里款款摆动起来,撩拨人们的心弦,渐渐抚平人们躁动不安的心;渠里的水还是浅浅的,只刚没过稀泥,短短的芦苇仿佛刺破黑暗般冲出地面直指青天„„这里的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可是我却有些疑惑了?明明我不是出来踏青的啊。
直到„„
转过小山坡,有一片湖,浅浅的。湖边有一座小亭,顶端漆的是红黄蓝三色,下用四根朱红色的大圆柱支撑着,四周也是朱红色的栏杆,极新。还未走近,已经能略微闻见一股油漆味。哦,是一座新建的仿古亭,大概是为了观景而建吧。我的心莫名的有些躁动,思绪竟开始有些混乱不清了。走进亭中向外望去,四周几乎遍是带着浓浓的兴致拍照留念的游客,或是对着湖水,或是倚在花下,脸上带着浓浓的笑意。可是,我不禁开始怀疑,你我究竟为何而到圆明园呢?
“这里面除了你脚下的小路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他的一切几乎都是重建的。”有这样一个声音说道。我抬头向着声音的源头看过去,是一个年轻的警卫,他正把手里的相机交还给几个游人,许是刚帮人拍完纪念。
是吗?除了我脚下的小径,原来偌大一个圆明园什么也不剩下。原来如此,原来自从1860年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烧掉圆明园之后,只剩下这搬不走,懒得毁掉的脚下的石径。树木是新植的,亭台是新建的,石碑是新立的„„各地的游人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游客们走进圆明园,看一看亭台楼阁,看一看当年被毁的断桥,看一看堆砌着断壁残垣的西洋楼一直,拍几张古装纪念照,幻想一下自己也是在游览当初极尽奢华的世界第一园林,但是也仅此而已。
可是圆明园,从来就不是一座仅仅供人欣赏的大公园啊。圆明园之所以在当今的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因为它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覆灭,经历了那段屈辱,对你我有着非同寻常的教育意义啊。
时光倒回到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两天之后,联军继续向城内开进。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被誉为“世界第一园林”的圆明园就此毁于一旦,冥冥之中,也昭示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最终覆灭的结局。
历史虽然成为过去,但是读历史的人应该能从历史当中懂得什么,记住什么。圆明园的覆灭提醒着我们: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没有哪个民族,哪个国家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外,整日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享受四方来朝。在历史在向前滚动的过程中,文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世界格局发生着重大变化。一个民族要强大起来,必须以坚韧顽强的精神力为脊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积淀,发展,创新,进步,超越。落后不一定会挨打,但落后一定会被世界的舞台淘汰。因此在今天,勿忘国耻,肩负责任,建设祖国,扬我国威是我华夏莘莘学子的历史使命。
民族的历史不能被人忘记。圆明园的历史内涵也不能被你我忽略。
会有那么一天,中国人终将明白:透过圆明园这个窗口,你我窥见的不仅是“天朝上国”残存的文明,更是几百年前的一个王朝因为耽于幻想,因为精神羸弱,因为看不到民族命运
而最终走向灭亡的历史悲剧。
残存的石径和新建的仿古亭台,新抽的的柳枝和挣扎着残存下来的刀砍斧削般的古树,西洋楼遗址中四处倒放的白色建筑石块和其上依稀可见的精美花纹„„这些些怎能不冲击游览者的神经。
走在那条贯穿历史的石径上,我不禁幻想,也许一百多年以前也有人在这个地点,在某一天的这个时间,缓缓走过。同样一片天空下,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已经倾颓的王朝沉重的喘息声,在时代的末尾艰难的挣扎着。可是历史从来不会给人第二次机会。对于那样一段历史,你我都无从改变,只能铭记。
从过去的屈辱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从过去的屈辱中汲取力量重新站起来,大步向前。我想那才是今天你我重游圆明园的意义所在。是这样的!
篇二:《游圆明园有感》秋日游圆明园有感
据说游圆明园最好的时节就是在秋季,于是在十月月末特意选了个不错的日子游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后来的雍正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
走进圆明园,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心忽然变得好静,仿佛这诺大的游园之中只有我一个人,脚下的落叶簌簌作响,路不宽,两侧是高嵩参天的大树,那粗壮的树干仿佛是在向我炫耀着它经历过的沧桑,不过这树也该是后栽的吧,当年的大树恐怕多已被烧成炭灰深埋在地下了。我按照路口的指路牌,先去看了这园中稀有的活物——黑天鹅,然后便沿着蜿蜒的小路不知方向的往前走。
走在路边,除了肆意疯涨的杂草,偶然在路边还能发现一些历史的痕迹。有大小各异的石头在路边横竖的躺着,那明显是经人精心加工过的断石,百余年前,它们有都是那座庭院中耀眼的梁柱呢?而如今却以这般残破的躯体横卧在杂草丛中。这公园貌似是没有工作人员修整过的,除了扫扫游客留下的旅行垃圾,树、草、桥,都按照它们喜欢的方式躺着、长着,给了人们一个最自然最真实的圆明园,这种萧条反而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无限的追思。
如果单单走在路上,好像路边的景色都一个样,我跟着另一队有导游的旅游团一起找到了复原的圆明园全景沙盘展厅,当然要看一看!走进黑漆漆的一间平房,一个好似古代战时军用地形图似的沙盘全景几乎覆盖了整间屋子,我不禁感叹了一句“我的天!”,因为这里所呈现的圆明园,与我刚刚亲眼所见的圆明园遗址,判若两地。我像是发掘了一处埋在地下千年的古物,感觉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就在这模型室外面的世界,曾经经历了怎样的一段无比骄傲的岁月,至高无上的皇权,让人顶礼膜拜的艺术瑰宝,值得所有世人追思、想象的峥嵘岁月,就这样,变成了我眼前的这般荒芜„我试图触摸这些灵物,这些我的先辈们的智慧的仿物是中华儿女对历史的反思,和永远不变的尊严。
当年,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
勿忘国耻!历史,虽然都已远去,写进史书里的东西,我们都已
无法改变,落后,必然挨打,圆明园的毁灭,我不得不承认这某种程度上讲,的确是一种必然,只不过,老外们选择的方式的确过于残忍,但也许,这般残忍的痛,才更能留给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血的教训,教我们勿忘耻辱,奋发图强。如今,尽管中国政府公开反对,尽管中国律师团、海外华人的律师团尽了自己的努力,然而,仍然无法改变记录着中国耻辱的“兔首鼠首”两件宝贵文物被拍卖,从而演绎了“百年前的耻辱,百年后的再度伤害”一幕。该做的努力中国人一定会去做,去挽回,但中国人不会报复,中国人不会纠结历史,中国人只会把痛记在心里,然后昂首挺胸,向着未来,更长更远的地方,坚定的走下去„
篇三:《游圆明园有感》游圆明园有感
10月20日,庆幸北京的阳光明媚而温暖,湛蓝无云的天空和黄绿相接的树丛互相掩映着。今天和同学决定去圆明园逛一逛。搭乘良乡的地铁去往目的地,虽然路途比较遥远,但还是很期待,因为这是第一次去圆明园。以前很多次来到北京,但去圆明园的念头都被教科书上的那些断壁残垣打消了。
起得很早,走进圆明园时人还不算多,没想到正好赶上圆明园办菊花展,还在入口的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拍起照片来。走进圆明园,穿过摆着各种菊花的展览之后,来到了“残桥”。圆明园盛行时,园内有近200座桥梁,此桥为昔日敷春堂西宫门外的一座垮溪石拱桥,如今只残存多半个单孔石拱。虽已至此,它也是圆明园被毁后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桥。看到这里,心里不仅已有一丝凉意。只是多半个单孔石拱便以如此,不知原来的样子该是有多宏伟。
看过“残桥”后,我们快步离开拍照的人群,向前走去。我们并没有沿着主路线向前走着,而是“另辟蹊径”,随性的边看边走。逐渐远离喧闹声,心忽然变得好静,仿佛这诺大的游园之中只有我一个人。路不宽,两侧是高嵩参天的大树,那粗壮的树干仿佛是在向我炫耀着它经历过的沧桑。我把手轻轻放到上面,在想,曾经的曾经,跨越一个世纪,会不会有哪位古人也曾在此驻足呢?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圆明园并不是我想象中的破败不堪,而是一步一景的山水画。不禁感慨古人的园艺技术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博大精深。
路边也有一些假山、长满树的坡地,下面会垫有大大小小白色的石头。想必这些石头也一定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承载着这些古老的“精灵”,留下一圈圈的年轮,走过无数个春夏秋冬的轮回。也或许,百余年前,它们都是哪座庭院中耀眼的梁柱呢?而如今却以这般残破的躯体横卧在杂草丛中。这园内的树、草、桥,都按照它们喜欢的方式躺着、长着,给了人们一个最自然最真实的圆明园,这种萧条反而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无限的追思。
圆明园的一大特点,连我这个第一次来的外行人也发现了——水,无处不在。从掩映在低树下的小溪,到成片的荷花池塘,再到波澜壮阔的福海,每走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类型的水陪伴着我们。有水的地方,夏季一定会更凉爽一些,难怪夏天的时候,皇帝总喜欢拖家带口来此度假。站在福海边,感到风有些大,却让人很清爽。喜欢大海的我,一直很喜欢这样一望无际,波澜不惊的世界,看到它,真是很有亲切感,感觉心胸开阔了很多,就算有什么烦恼,也会抛之脑后的。
来到了西洋楼遗址,这是我们重点游览的景点。但到了这里,却让我大吃一惊:这里并没有传说中的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更不见什么珍贵的历史文物,而全是一片废墟,到处是残垣断壁。刚才愉悦的心情顿时消失,荡然无存,一种伤感顿时涌上了心头,游玩的心情已不复存在。当年如此金碧辉煌,如此玲珑剔透,现在就只剩残垣断壁,试问哪个国人看过之后不会痛心疾首,以
前只是通过文字对圆明园有所了解,可是现在身临其境时,又有了与以往所不同的感觉。
圆明园,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中不容被忘却的地方,沉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史上圆明园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所有的奇珍异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掠走,笨重文物就用马车搬走,实在运不走的,就随意破坏。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灰烬。
山林流水,亭台楼阁,毁灭的是我们的建筑,流失的是我们的财产,留下的,是中华儿女对历史的反思,和永远不变的尊严。第一次来到圆明园,也算是自己第一次看到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留下的残骸,这种感受以让自己跳出了原来历史课本上的只字片语,有了莫名
的无奈与伤痛感。也许,不光是自己,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中国人,看到国家的文化瑰宝被洗劫后遗留下的断壁残垣,都会有难以忍受的痛,这只有这种痛才更能留给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血的教训,教会我们勿忘耻辱,奋发图强,让中华民族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佼佼者,创造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历史!
篇四:《游圆明园有感》游圆明园有感
“当一切被风干,剩下的便只有干枯的记忆。当一切被遗忘,唯独历史留下的教训不能被遗忘。”这是我今天去圆明园游玩时所想到的一句话。
历史上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自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起,原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雍正的“赐园”。1722年雍正即位后,依照紫禁城的格局,大规模建设。到乾隆年间,清朝国力鼎盛,是圆明园建设的高潮,以倾国之力,空前的规模扩建圆明园,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续建,5个皇帝前后经过151年将其建成。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造园艺术,精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收藏闻名于世。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意为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可是,就是这么花费150多年建造的一座庞大的皇家园林,竟然在短短3天内毁于一炬!每念及此,我都会从内心痛恨当年的侵略者!很到咬牙切齿!可是很有有什么用呢,一切都已经发生了,不可挽回的发生了。。。
我们首先来到绮春园,这里的景色的确很美丽:有清澈的湖水,水中长着青青的荷叶和粉红色的荷花,湖对面是茂密的树林,园中到处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使我感到仿佛走进了童话般的仙境。处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仿佛可以忘记一切痛苦与不快。
走过绮春园,路过佛海,大约走了两公里,我们来到了西洋楼遗址,这是我们重点游览的景点。但到了这里,却让我大吃一惊:这里并没有传说中的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没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更不见什么珍贵的历史文物,而全是一片废墟,到处是残垣断壁。我知道,现在这里的一切是谁的“作品”,刚才愉悦的心情顿时消失,荡然无存,一种伤感顿时涌上了心头,游玩的心情已不复存在。当年如此金碧辉煌,如此玲珑剔透,现在就只剩残垣断壁,试问哪个国人看过之后不会痛心疾首,以前只是通过文字对圆明园有所了解,可是现在身临其境时,又有了与以往所不同的感觉。“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所有的奇珍异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掠走,笨重文物就用马车搬走,实在运不走的,就随意破坏。为了销毁罪证,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灰烬。”中学课文大约是这么写的,只怪那时我们中国太落后,所以受到外国人的侵略和欺侮、、、
最值得说的便是海晏堂,它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件杰作。不过这都是过去的情景了,现在兽首已经都不在了,1860年万恶的英法联军和1900年更邪恶的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这两次已经将圆明园一扫而空了,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倩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饱,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兰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
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O0尊神像的庙里掠得一个金佛像,可值1,200英镑。一个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物。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得的财宝可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均为三层,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有几间房子充满绸缎服装,衣服被从箱子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里,几乎可遮没膝盖。工兵们带着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取下上边的宝石。一些人打碎大镜子,另一些人凶狠地向大烛台开枪射击,以此取乐。大部分法国士兵手抡木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全部捣碎。当10月9日,法国军队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处秀丽园林,已被毁坏得满目狼疮。
这是圆明园之殇,也是国之殇,每当读到这些文字,心里都在滴血,不知道这次我是以怎样的勇气把这些写下来的。
篇五:《游圆明园有感》游圆明园有感
周末,与几个朋友一道骑车去圆明园游览了一番,感触颇深。{游圆明园有感高中800字}.
了解圆明园历史知道,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共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清王朝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宮宛,当时的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京城西北郊的畅春园北面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禎,并亲题圆明园相赠。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的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仿建了西方园林建筑景观,可谓集当时中外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买卖街”,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之“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景观;还根据古代诗画家的作品和传说建造了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等。所以圆明园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历史文化宝库之一。但是,这样一处壮美和少有的大型历史文化“博物馆”,却遭到当时英法联军所焚毁,不能不令国人愤恨!进园游览之前,映入眼帘的是那宽敞的大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大门给人带来的无疑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感,仿佛依稀可见清王朝的兴盛与繁华。进入园中游览,四处可见的是各种断壁残垣,无不给人以沉重与惋惜之情。虽然剩下的只是历史废墟,但从残存的建筑上精美的装饰浮雕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的技艺之高超、精湛。
游览之后,更多的是愤懑与反思。圆明园所遭遇的灾难何尝不是一个国家遭遇的灾难的缩影。一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清王朝在历史的车轮不得不低下了不可一世的高傲的头颅,进而向自古一直鄙夷的西夷俯首称臣。这一切的一切事必然的必然。这向大家表明了历史是公正的,无情的,一个无法给历史以交代的人、王朝,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只可惜我们的大清王朝夜郎自大,不思进取,走向的终将是灭亡。
感受历史之教训,勿忘国耻之伤痛!
篇六:《游圆明园有感》游圆明园有感
材控1203符昂(交流生)0607120807
8月中旬,与同学一同前往圆明园。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刚进去不久,映入眼帘便是满湖的荷叶和望不尽的亭台楼阁,给
人一种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感觉。
沿着湖边小径一直往前,看到了十二生肖兽首博物馆,兽首中的8个已经回到中国,它们是:鼠首、兔首、牛首、猴首、虎首、猪首、羊首和马首铜像,龙首、蛇首、鸡首、狗首则下落不明。想到这里不免有些气愤,我们中国的文物不能展览在自己的国都里,却要被一些不法分子拍卖,收藏,心里很是悲痛。凭什么我们的东西你们要拍卖,{游圆明园有感高中800字}.
你们要收藏呢?{游圆明园有感高中800字}.
之后来到了圆明园遗址景区,断壁残垣赫然显现在眼前,刚进园得欢快感已经没了,涌上心头的是历史的凝重,以及内心的震撼与愤怒:那一座座残缺不全的石碑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苦难;那幸存的石
狮怒睁的双眼似乎正在仇视着践踏这里的侵略者;那一片片瓦砾与石块似乎在告诉人们当时八国联军是怎样贪婪的掠夺。歹毒的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使108所园子中的107所木质园林所剩无几,又在大肆掠夺,火烧之后,采用轰炸的办法使得石质的园子也这般惨不忍睹。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向世人诉说着它曾经的不幸和遭遇。走在断垣残壁中,体味着它的辛酸历程,感受着时空的痕迹,似乎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战乱的时代,火烧圆明园时,那近300多个苦苦挣扎的宫女和太监,当权者的不执政与寻欢作乐,不战即退的军队
......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希腊有帕台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然而,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我们欧洲
人,我们是文明人,中国人对我们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将会叫法国,另一个将会叫英国。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赃物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随后观看的全景模型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慨叹于圆明园曾经的辉煌,“这么多的园亭,皇帝不知道几个月才能游遍?”圆明园是中
华民族的骄傲,她的美让人眩晕,正如所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所描述的人间仙境: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成的梦。同时圆明园又是英法等八国联军曾经罪孽的见证,它的毁灭让人心痛,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
但回过头想想,这无疑是给了大中华人民一记耳光。当我们在斥责英法联军侵略中华,毁灭圆明园的时候。也要回过头想想国人在当时之所以那么失败、那么狼狈的原因。慈禧太后动用军队资金修建圆明园,国家武装力量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家,实行闭关锁国等等。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便是从中吸取教训,以虚心学习的态度接受外国先进的技术与文化,而不是一味的排外。要有长远的眼光与卓识,让大中华民族富强起来。
篇七:《游圆明园有感》工学院交通08XXXX080X0X01XX
秋日游圆明园有感
据说游圆明园最好的时节就是在秋季,于是在十月月末特意选了个不错的日子独游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后来的雍正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走进圆明园,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心忽然变得好静,仿佛这诺大的游园之中只有我一个人,脚下的落叶簌簌作响,路不宽,两侧是高嵩参天的大树,那粗壮的树干仿佛是在向我炫耀着它经历过的沧桑,不过这树也该是后栽的吧,当年的大树恐怕多已被烧成炭灰深埋在地下了。我按照路口的指路牌,先去看了这园中稀有的活物——黑天鹅,然后便沿着蜿蜒的小路不知方向的往前走。{游圆明园有感高中800字}.
走在路边,除了肆意疯涨的杂草,偶然在路边还能发现一些历史的痕迹。有大小各异的石头在路边横竖的躺着,那明显是经人精心加工过的断石,百余年前,它们有都是那座庭院中耀眼的梁柱呢?而如今却以这般残破的躯体横卧在杂草丛中。这公园貌似是没有工作人员修整过的,除了扫扫游客留下的旅行垃圾,树、草、桥,都按照它们喜欢的方式躺着、长着,给了人们一个最自然最真实的圆明园,这种萧条反而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无限的追思。
如果单单走在路上,好像路边的景色都一个样,我跟着另一队有导游的旅游团一起找到了复原的圆明园全景沙盘展厅,当然要看一看!走进黑漆漆的一间平房,一个好似古代战时军用地形图似的沙盘全景几乎覆盖了整间屋子,我不禁感叹了一句“我的天!”,因为这里所呈现的圆明园,与我刚刚亲眼所见的圆明园遗址,判若两地。我像是发掘了一处埋在地下千年的古物,感觉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就在这模型室外面的世界,曾经经历了怎样的一段无比骄傲的岁月,至高无上的皇权,让人顶礼膜拜的艺术瑰宝,值得所有世人追思、想象的峥嵘岁月,就这样,变成了我眼前的这般荒芜„我试图触摸这些灵物,这些我的先辈们的智慧的仿物,看着西洋石狮子、石翻尾鱼、青铜青铜十二生肖、大水法喷水就在我的掌间,然而实际上它们已经不复存
在。这历时三年耗资300万的真材实料的盛时全景,以一比一百五的比例用250多平方米精缩了史书中记诉的圆明园,可又能怎样呢?山林流水,亭台楼阁,毁灭的是我们的建筑,流失的是我们的财产,留下的,是中华儿女对历史的反思,和永远不变的尊严。
当年,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10月18日、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烟云笼罩北京城,久久不散。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自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10月18日,英国侵略军烧毁安佑宫时,因他们来得突然,主事太监又反锁着安佑宫的大门,所以,当时有太监、宫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烧死在安佑宫。
勿忘国耻!历史,虽然都已远去,写进史书里的东西,我们都已无法改变,落后,必然挨打,圆明园的毁灭,我不得不承认这某种程度上讲,的确是一种必然,只不过,老外们选择的方式的确过于残忍,但也许,这般残忍的痛,才更能留给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血的教训,教我们勿忘耻辱,奋发图强。如今,尽管中国政府公开反对,尽管中国律师团、海外华人的律师团尽了自己的努力,然而,仍然无法改变记录着中国耻辱的“兔首鼠首”两件宝贵文物被拍卖,从而演绎了“百年前的耻辱,百年后的再度伤害”一幕。该做的努力中国人一定会去做,去挽回,但中国人不会报复,中国人不会纠结历史,中国人只会把痛记在心里,然后昂首挺胸,向着未来,更长更远的地方,坚定的走下去„
篇八:《游圆明园的感想》游“圆明园”有感
这次跟宿舍同学一起参观了圆明园,也是第一次到圆明园。随处可见的残雕断柱,给我一种难言的悲愤和无奈。回想她辉煌的兴建历程和惨痛的毁灭历史,伴随着无尽的惆怅和叹息。而如今,她拖着残破的身躯饱经一百多年的风霜雨露,既是为了证明当年辉煌的中国,更是为了警示我们当年那不堪忍受的历史。
当年,康熙爷为躲避紫禁城单调乏味的建筑色彩,以避喧听政为旗号,开始兴建后来被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经过一个多世纪数位清代君主的坚持,山环水绕、绿柳红花,楼阁亭台、馆轩殿院,逐渐形成了圆明、长春、绮春、近春等园,人称四十景景景胜似仙境。美丽的圆明园不仅是清政府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恬淡美好,山高水长,富丽典雅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18日,这个悲惨的日子,被英法联军焚毁。罪恶的火焰把圆明园包围熊熊燃烧了三天三夜。当大火终于熄灭,当初富丽堂皇的圆明园已化成我们脚下的尘土。法国文学家雨果以愤怒的笔触写到;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胜利者把口袋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圆明园被毁灭了,昔日繁花似锦,而如今只有狐兔出没。蔓草
荒野,强盗们满船满载,兴高采烈的回到了欧洲,留给中国人的是一枚侵肌入肺的苦果。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1983年,国务院批准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整修和利用圆明园遗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的心声。现在,圆明园遗址开发区,已是山青水碧,花草芬芳,风光怡人,一年四季都以娇媚的景色迎接中外游客,它已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圆明园遗址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是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无时无刻不在告诫着我们勿忘国耻;它提醒着我们,虽然时间如滔滔江水,但那段历史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进。
篇九:《游圆明园有感》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中不容被忘却的地方,沉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这悄然而至的阳春三月被我们轻轻摇醒。4月21日,在一个灰蒙蒙的清晨,我们怀着一种历史的沉重感,由藻园门踏入了刚刚苏醒的圆明园。{游圆明园有感高中800字}.
圆明园位于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万春(绮春)三园组成,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后来的雍正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走进圆明园,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心忽然变得好静,仿佛这诺大的游园之中只有我一个人,脚下泥土还带着雨后的清香,路不宽,两侧
是高嵩参天的大树,那粗壮的树干仿佛是在向我炫耀着它经历过的沧桑,也许有很多都在1860年的大火中幸免于难。
走在路边,如果不仔细观察,还以为这是一座新开发的国家公园。不过间歇的在路边有大小各异的石头在路边横竖的躺着,还能发现一些历史的痕迹。百余年前,它们有都是哪座庭院中耀眼的梁柱呢?而如今却以这般残破的躯体横卧在杂草丛中。这园内的树、草、桥,都按照它们喜欢的方式躺着、长着,给了人们一个最自然最真实的圆明园,这种萧条反而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无限的追思。
如果单单走在路上,好像路边的景色都一个样,但是到了复原的圆明园全景沙盘展厅,我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走进黑漆漆的一间平房,一个好似古代战时军用地形图似的沙盘全景几乎覆盖了整间屋子。这里所呈现的圆明园,与我刚刚亲眼所见的圆明园遗址,判若两地。我像是发掘了一处埋在地下千年的古物,感觉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就在这模型室外面的世界,曾经经历了怎样的一段无比骄傲的岁月,至高无上的皇权,让人顶礼膜拜的艺术瑰宝,值得所有世人追思、想象的峥嵘岁月,就这样,变成了我眼前的这般荒芜„我试图触摸这些灵物,这些我的先辈们的智慧的仿物,看着西洋石狮子、石翻尾鱼、青铜青铜十二生肖、大水法喷水就在我的掌间,然而实际上它们已经不复存在。这历时三年耗资300万的真材实料的盛时全景,以一比一百五的比例用250多平方米精缩了史书中记诉的圆明园,可又能怎样
呢?山林流水,亭台楼阁,毁灭的是我们的建筑,流失的是我们的财产,留下的,是中华儿女对历史的反思,和永远不变的尊严。
当年,正当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退让,答应接受全部“议和”条件,择日签约时,英国侵华头目额尔金、格兰特,为了给其侵华行为留下“赫然严厉”的印象,使清政府“惕然震惊”,竟借口其清政府逮捕公使和劣待战俘,悍然下令火烧圆明园。额尔金想通过烧毁圆明园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应该为逮捕公使和劣待俘虏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和他的走卒,而不是中国老百姓。报复行动的前几天,额尔金命令在北京全城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年10月)18日被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