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描写人物的作文>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详细内容

【篇一】边城人物形象分析沈从文《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沈从文《边城》人物形象分析1(翠翠、爷爷)

    翠翠: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这个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祖孙俩相依为命,长期生活在山水间、渡船上,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 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又从小常看着老人向那些困惫的旅人赠饮一杯凉茶,甚至不收过渡者的赏钱,过着勤俭、宁静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作者细腻地展示了这个少女情窦初开时充满爱的心灵,她喜欢看迎送新娘的喜轿,爱在头发上插朵野花,乐于听人唱歌,因为在一次龙舟竞渡时邂逅船总的儿子傩送,从此暗暗倾心。至此,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翠翠的青春的觉醒和萌动,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羞涩的美妙心态,表现人类感情中极为美好的一面。而在傩送远走,渡船老人又溘然长逝后,翠翠怀着对老祖父的伤悼之情和对恋人的思念, 守着渡口,虽有失落,但依然抱着期待,尽管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 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采”,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着传统的方式,平和地生活着、等待着。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通过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祖父: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沈从文《边城》人物形象分析2(天保、傩送)

    大老(天保):天保个性豪爽,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在而死。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这傩送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天保、傩送兄弟的共同特点:两人都是船主又都是船手,哥俩忠诚的爱着翠翠,对待爱情都有谦让的美德,当自己的幸福与别人的发生矛盾时,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

   《由性格注定的悲剧》(来自网络)

 第一次读《边城》这本书是在高三的时候,当时对小说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了爷爷去世的悲伤,以及对翠翠和傩送相爱而不得的惋惜上了,以及当时的自己还在坚信着傩送一定会回来娶走翠翠的,却不懂得为何在湘西这样一个淳朴又自由的世界里,两个相爱的人却无法得到美好的结局呢。 

 如今七年已经过去了,我一时兴起重读了《边城》,随着自己的阅历的增加,从小说里我读到了一种苍凉而浓重的悲哀。或许说我已明白爷爷的去世,傩送和翠翠的无缘都是注定的,都是被性格注定的。 

 先说老船夫,老船夫是一个踏实、勤奋、善良、老实的人,他身上的一切都体现着意味朴实的农民最本真的美好,但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爷爷却是整个悲剧的直接推动者,因为爷爷太过于美好,所以他不是一个硬气的人,甚至用文中的话来说,他不是一个索利的人。一开始他就知道天保喜欢翠翠,也感觉出了翠翠不是很喜欢天保,但是他却没有很明白的告诉天保,翠翠的心事。后来傩送也像老船夫表达了对翠翠的爱慕,此时老船夫已经明白天保和傩送都喜欢翠翠了,他本可以将这些都告诉翠翠,让翠翠自己来做选择,但是他却选择了向翠翠隐瞒傩送的感情,而是继续去试探翠翠的心意,虽然我知道即使他告诉了翠翠,也许依然改变不了结局。即使到了最后翠翠已经很明显的告诉了他自己已被某个人的歌声所虏获,爷爷也没有讲明那歌声就是傩送的。就是这藏着掖着的爱护,让傩送错过了明了翠翠心意的机会。 

 我不否认老船夫是爱着自己孙女的,但是老船夫处理孙女感情问题的手法和当年处理自己女儿的手法是一样的,因此妈妈的结局是悲惨的,这小雏儿的命运还能是好的吗?所以我认为老船夫是造成翠翠悲剧的直接原因。 

 第二个我要说的是翠翠,翠翠是促成自己悲剧根本原因,前面说过即使老船夫一开始就把问题明明白白的丢给翠翠,悲剧依然会发生。因为翠翠自己就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子,她是清楚自己喜欢傩送的,但是在喜欢的人的面前,她却选择逃避,加之老船夫的”不清不楚“的解释,不论是傩送还是天保都不明白翠翠的心意。没有人看到过翠翠的回应,面对两个人翠翠的表现不是刻意装傻就是逃得远远地,不明翠翠心意的二老,远走就是必然的选择了。 

 我不同意网上一些关于傩送和翠翠为什么不能在一起的解释。有的人说是因为傩送忘不了老大的死,但实际上顺顺父子对于这件事只是在怨恨老船夫而已,后来傩送还是和顺顺摊牌说自己想要渡船,这证明傩送想要的还是翠翠。有的人说是顺顺的封建思想害了他们,我也不同意,后来老船夫去世之后,顺顺就明确表态让翠翠作为老二媳妇住到自己家里来。

 所以说,真正阻碍他们在一起的不是别人,而是翠翠自己,她的内向和扭捏让她错失了自己的爱情。也许当有一天翠翠变得独立一点,泼辣一点的时候,她就会迎来属于自己的爱情了吧。 

 至于傩送会不会回来,我想到的结局只有一个:傩送肯定会回来,因为他的家人都在这边,还是他惦记的翠翠,但是傩送会过很久才会回来,只是斯情已逝,站在渡船边相遇的两个人早已物是人非。 

 也许是我对这段爱情太悲观吧。

《走马路走车路》——记边城读后感

最初捧着《边城》,怀疑自己能不能把这早期的文章看完,因为我一向对平淡的文章不报耐心。但沈从文的文字清新,行文如流水,虽散却自然,给人一种诗意,使人不自觉地微笑。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偶然间看到这简单又纯净的句子,没有了城市中的喧嚣和利欲熏心,让人心里一阵安详又平静。一条小溪一只渡船,一个小屋一辈子,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善良的人,他们保持着曾经所有的宁静和谐与纯朴勤俭。透过他们,我看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人们率直、真挚。正如沈从文所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乐于助人且生性豁达。他有重重的心事,只为翠翠的将来。他几乎是为翠翠而活,希望翠翠能快快乐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他们之间正是人类最初干净透明的亲情。而翠翠,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这个本书的主角,为人天真活泼,她的身上散发的是天真爽朗的孩子香,简单的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名利的中华传统美德。

翠翠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一个小乡村极其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

文中的两兄弟给我很深的印象。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们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都深爱翠翠,在他们心目中,爱,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哥哥天保,因为说话结巴,所以选择走马路,也就是托人提亲,而比哥哥更早爱上翠翠的傩送,选择了走车路,也就是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诉说着自己对翠翠的爱。我不知道世间还有如此纯粹的爱,等在岸上也好,等在船上也罢,“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

他们兄弟之间的坦然与诚实亦让我感动,即使互为情敌,但是他们却能坦白地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感情,以淡淡地微笑,化作浮云。我想,这笑声中不只是丝丝的无奈与烦恼,还有兄弟间的信任与温柔吧。(而后来傩送因哥哥的死而选择放弃翠翠,再次让我看到兄弟间的深厚感情。)

我曾经不止一次埋怨过翠翠,为她的单纯,为她单纯中的无情。因为她单纯,所以猜不透祖父话中的含义;因为她单纯,所以不知道天保的死和自己有关;因为她单纯,所以不知道自己让祖父受了多少气,莫名地成了“坏人”;因为她单纯,所以太晚明白两兄弟深刻的爱;因为她单纯,所以面对爱时,她选择羞涩地躲开,拆散了美好的姻缘,使三人各自神伤。但我明白,若少了她的单纯也不会有这两份深刻而又平淡的爱,而她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将要孤单地守着爱,守着渡船的孩子。想到这里,不禁为她感到哀伤。

最初看到这个结局,不能接受。为什么让那么纯粹爱着的人承受这些痛楚。若那年五月翠翠没有守在那里,是不是就不会遇上傩送?没有两人的邂逅,他们也许还是陌路人吧?也许。后来,我便释然了,在这美得不实际的人性美下,翠翠无限期的等待和走马路走车路的悲哀,或许是让我们咀嚼这人生的不尽完美吧!高倩

【篇二】边城人物形象分析《边城》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人性美与悲情美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人性美”与“悲情美”

课程名称(宋体三号加粗,下同)

考查学期/学年第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

学号

专业

成绩

指导教师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人性美”与“悲情美”

——《边城》翠翠的人物分析

摘要:《边城》是一部表达“爱”与“美”的作品,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苗族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小说中的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从翠翠的生活与经历,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人性美”与“悲情美”双重性的形象,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纯净。通过更具体的分析,分析翠翠的人物形象、翠翠爱情悲剧的原因和塑造翠翠这一形象社会背景。

关键字:

一、前言

《边城》下的翠翠是沈从文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翠翠从小无父无母,但在外公的照顾下,也长得聪明健康,活泼可爱,生活艰苦却从不抱怨。在与摊送的爱情故事里,展现了她对爱情忠贞与执着。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段纯洁与凄美的爱情,开始时一切都是那么纯净自然,茶峒是那么一个具有诗情与画意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而翠翠是那么一个“爱”与“美”的都具备的完美形象,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也只能以悲剧告终,天保的身亡,傩送的出走,祖父的死去,让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无疾而终,所以翠翠本身就是“人性美”与“悲情美”的统一。

二:翠翠的“人性美”

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翠翠身上的“人性美”贯穿全文。她总是看着外公向那些困惫的旅人赠饮一杯凉茶,甚至不收过渡者的赏钱,可见她是那么的善良。自幼父母双亡的她由外公独自抚养长大,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孝顺,关心备至,比如:她为了让外公多休息,“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她也从不会对生活的贫苦发愁,不动气,一直和外公过着勤俭的、宁静的生活。在作者的笔下,翠翠展现的是一个湘西少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形象。

在与傩送的爱情中,她展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她逐渐的长大,“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邂逅傩送后,从此暗暗倾心,开始会脸红,会紧张,表达了翠翠青春的萌动,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羞涩的心态,这都表现了人类感情中极为美好纯真的一面。爱上了傩送后,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对于天保的求婚,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这就是翠翠感情的纯洁真挚的表现。

然而,故事的最后却不尽如人意,翠翠最爱的亲人离世,最爱的爱人离开。两人走后,翠翠仍然坚强的面对生活,“仍然自己同黄狗来弄渡船,让老马兵坐在溪岸高崖上玩,或嘶着个老喉咙唱歌给她听”一如既往,用着传统的方式,平

和地生活着,一人独自守着渡口,失落又期待的一直等着心爱的人归来,而她要等的傩送,“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于生活的无法预测,她也仍然的选择继续生活,继续等待,表现出她对生活的坚强积极,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不渝。

翠翠的形象贯穿于全文,总的来说,在成长与生活中,翠翠是一个善良,温柔纯真的形象;在情窦初开时,翠翠是一个青春朦胧,羞涩的形象;在与摊送的爱恋时,翠翠是一个感情真挚,忠贞的形象;在亲人与爱人离开后,翠翠是一个坚强,坚贞不渝的形象。这一切一切,沈从文都向我们展现了翠翠充满“爱”与“美”的“人性美”。但对于翠翠本身,对于她的生活与爱情,却也有着“悲情美”。

二、翠翠的“悲情美”

虽然在《边城》中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湘西人的优点,就像翠翠,害羞天真纯净,没有任何邪恶,贪欲。然而在现实中,这却是一种残缺的美,造成了天保、傩送、翠翠三个人阴差阳错的爱情悲剧,让整部作品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悲情气氛。

首先,翠翠本来是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的,但是却因为她的父亲死于暴风雨之夜,母亲投河殉情,而让翠翠变成了父母双亡的孤儿,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翠翠凄凉的身世为后来翠翠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母亲那种敢于为情而死的爱情观也在翠翠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阴影,成为了翠翠以后人生中追求幸福爱情中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

其次,翠翠是个活泼可爱,情窦初开的女孩子,在一次偶然中,遇见了“水鸭子”大老天宝和二老傩送,大老和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心中却对二老情有独钟。而大老二老兄弟二人为了能够公平竞争,大老走“车路”,托人向翠翠说媒,二老走“水路”深夜上山为翠翠唱情歌,可翠翠的爷爷却误以为唱情歌的是大老,错点鸳鸯谱,但最后自知不如弟弟的大老还是选择了退出,离家出走,却不知掉到滩下漩水里淹死了。文中也提到了“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二老傩送在大老被水淹死后,也不能就和翠翠谈情说爱,再加上他认为哥哥是被老船夫害死的,

于是也选择了接受那座碾坊,远走他乡。翠翠在这次爱情的追求上是完全被动的,态度不够积极主动,是一个明显的等待爱情、相信爱情自己会到来的典型代表,依赖着她的爷爷能够为她安排终身大事,为她找到美好的归属,而翠翠自己却不去抓住机会,白白葬送了自己的爱情,致使最后大老淹死,而二老远走他乡,只剩下翠翠一人的爱情悲剧。这也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无数渴望幸福的女性只会郁郁等待爱情的悲惨结局。

最后,翠翠的爷爷也死了,他那么渴望自己的孙女能够得到幸福,却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赋予他的局限性,无法把握女儿的幸福,亦无法把握孙女的幸福,最后带着一声的遗憾在一个雷雨夜中死去了,留下了他疼爱的孙女翠翠一个人,依旧孤零零的守在渡口等待,翠翠依旧生活在自己的意识里,依然在仰望属于她的爱情,但是文中最后说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所以说翠翠的未来是未知的,但是除了等待幸福,就没有别的路了吗?

四、背景和艺术形象分析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中篇小说,故事情节简朴优美。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所描述的是中国湖南湘西边境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里的风土人情,所描述的是湘西茶峒“边城”的美好生活图景。并借一个美丽浪漫的爱情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追求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作者没有刻意描写翠翠如何貌美,而是把她融于大自然中,使翠翠的形象和大自然美好的风光融为一体的,使读者感到的是她的自然美。翠翠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不过翠翠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从中原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作者想要通过叙述在旧的封建婚姻习俗束缚下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作者用笔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表达着自己的抗争。

【篇三】边城人物形象分析-解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人物形象

改重时将字数改到6300字,要求语句连贯通顺,无口语化!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在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世界中有很多可爱的、充满着灵性的生命。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得我们在高中时代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本文通过关注其作品《边城》,走近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发掘作者在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善良、淳朴等优秀的品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美与爱。

关键词:人物形象;善良;亲情;爱情;苗族文化

谈起沈从文先生,他笔下描绘的湘西世界,的确非常让人神往,充满着如诗般的意境。在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世界中有很多可爱的、充满着灵性的生命。《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然而碰巧的是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做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一、翠翠的人物形象分析

沈从文先生作品创作的一个基点是“生命”,他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相信‘生命’”。正因此,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生命美丽而真实。他将美熔铸在他笔下的每一个女子身上。在青山绿水中翠翠的故事娓娓道来。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住在离群独居的渡口边的茅屋里,外公对她疼爱有加。而就是这种环境造就了翠翠内向、沉静、纯洁和富于幻想的独特性格。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她,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在水边玩耍了”,“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翠翠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她路遇在划船比赛中了头等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了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自己的感情有了一种新的寄托,但又不好意思表达说出来,当别人无意提到的时候,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又在盼

望着听到与之有关的的内容,小说很真实地再现了少女情窦初开的羞涩,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但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面对爷爷的委婉引导,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辞地表明态度。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的”。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虽然这个形象可以说是“优美、健康、自然”。但是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隐痛:“黄麂一样„„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隐喻苗族先人在汉族的压力下,从中原地区向洞庭湖地区迁徙,并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里。深山是他们最后的庇护所和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才能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人物形象往往饱含一个名族的历史文化,翠翠这个无所归依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

二、爷爷的人物形象分析

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善良纯朴、热心好客、甘守清贫、尽职尽责。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或许上天有意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对孙女无比疼爱。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很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他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后来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

三、天保兄弟的人物形象分析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

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也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两兄弟对于爱情与亲情的表现表现苗族文化的淳朴美丽。

四、其他形象分析

沈从文先生用人性的眼光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慢慢的叙述。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边城》里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在小说中,沈从文先生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这些为人处世的方式正是苗族文化精髓所在。

五、《边城》的现代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由于种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挑战,整个社会的诚信意识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它同环境问题、腐败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三大污染源。古人云:诚五行之本,百行之源。诚实的核心是信誉、信用。良好的信誉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各个领域大量充斥着背信弃义的现实案例: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文化市场中的盗版侵权、伪科学、伪技术乘机泛滥;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不信任;更可怕的是在社会政治领域中,以权谋私、钱权交易、以权代法、贪赃枉法、索贿受贿等。使得人们己经开始习惯不诚信现象在社会中的普遍存在,造成人际关系的危机、冷摸。曾几何时,诚信变得如此的陌生,这些都强烈的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马丁·路德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到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世界银行前任行长克劳森认为,经济发展的背后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即道德判断,它最终决定了经济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正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所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在一个没有信用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互防范,相互猜忌,你打交道的每一个对手都是你的假想敌,真诚的赞美被怀疑成“蒙汗药”;无私的帮助被怀疑为陷阱;诚挚的忠告被怀疑为挑拨离间;甚至连有意无意的一誉,都会被疑心为谋害的暗号。而你衷心相信的,没准恰恰是你的敌人!这将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道德滑坡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败

血症。我们对爱的理解越来越淡,我们的国民素质正在接受时代的考验。

而《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发掘作者在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善良、淳朴等优秀的品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美与爱。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我们更应该读这样优秀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真、善、美”回归我们的现实生活。

总之,《边城》这部作品是沈从文先生着重体现人性美的经典作品,他通过对当地社会风俗人情的描写,感悟其中存在的亲情、爱情以及人情之美,让我们能够看到一种无与伦比的人性的光辉,而这样的光辉又通过无私的“爱”展示在我们面前,如祖孙之爱、男女之爱、兄弟姐妹之爱、邻里之爱,这些都是淳朴优美的人性,是令人向往的理想的人性之美。和当代社会中的灯红酒绿、人情淡薄,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人性追求比起来,它是多么的神圣和珍贵,这也是这部小说给我们的一种警示。虽然说沈从文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三十年代的边城社会,但是作者却想通过此来告诉读者,他对人类智慧与善良的倾心,对美丽与诚实的赞美,以及对当代社会中自私、愚蠢、丑恶的人性的批判。而这恰恰也是我们身处的社会的一种呼唤,也让众多的读者通过《边城》归于平静和自然。

【篇四】边城人物形象分析浅析边城的人物形象

浅析边城的人物形象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其艺术魅力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不管是在人物塑造、语言特色、还是结构布局等方面,《边城》这部小说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其独特的风格为京派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边城》这部小说中,我尤为喜欢他塑造的一个个形形色色、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如翠翠的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后就便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老船工的憨厚老实、古朴,天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和痴心,顺顺的爽朗和慷慨。这些人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地展现力出来,跃然纸上。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波,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这是翠翠在文章中出场的场景,从她的生长环境——自然,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未经世事的、完全生养在一个纯粹的世界里,那里没有斗争和黑暗,有的只是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心灵港湾。使翠翠这一形象得到最真切的体现。

同时翠翠也是一个内心孤寂的小姑娘,遇到爱情却不能跟爷爷倾诉,她对傩送一见钟情,却害于女儿家的羞涩使这场恋爱成为悲剧,但她也是一个性格坚毅、刚强的女子,对傩送一见钟情后便矢志不渝地追求,面对天宝的“车路”,翠翠不为所动,虽然文章总体表达地很含蓄但却无比坚定。在天宝因翠翠的拒绝而出走,却死在水里时,傩送因愧疚而离家闯荡,翠翠依然等他回来娶她,即使她知道他或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其实我个人觉得翠翠是一个命运的自主者,虽然自主最后的结果也没有那么美好,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努力去争取。傩送:

傩送是一个勇敢,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贵。他对翠翠一见钟情,在面对哥哥也喜欢翠翠时,他没有选择退缩与忍让,哥哥走“车路”,他则走“水路”并且赢得了翠翠的心,在面对是选择碾坊还是渡船时,他毅然放弃了可以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碾坊。哥哥死后,他因愧疚而外出闯荡。天宝:

他是一个直爽、义气、有责任感的大哥,他爱上了翠翠,便让人去做媒。在得知弟弟也爱翠翠时,他因自己先走“车路”,在公平竞争的“水路”时坚决让弟弟先唱,在得知翠翠也爱上弟弟时,为亲情和爱情远走他乡,最后孤独地死在了异乡。

【篇五】边城人物形象分析边城人物【pp整理】

翠翠: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这个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祖孙俩相依为命,长期生活在山水间、渡船上,青山绿水与古朴的环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又从小常看着老人向那些困惫的旅人赠饮一杯凉茶,甚至不收过渡者的赏钱,过着勤俭、宁静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更替,翠翠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作者细腻地展示了这个少女情窦初开时充满爱的心灵,她喜欢看迎送新娘的喜轿,爱在头发上插朵野花,乐于听人唱歌,因为在一次龙舟竞渡时邂逅船总的儿子傩送,从此暗暗倾心。至此,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翠翠的青春的觉醒和萌动,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羞涩的美妙心态,表现人类感情中极为美好的一面。

而在傩送远走,渡船老人又溘然长逝后,翠翠怀着对老祖父的伤悼之情和对恋人的思念,守着渡口,虽有失落,但依然抱着期待,尽管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采”,翠翠仍一如既往,因循着传统的方式,平和地生活着、等待着。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通过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祖父: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疼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去,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事实上,老船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老船夫的悲剧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家庭的悲剧。他唯一的女儿为情而香消玉殒,留下一个孤雏---翠翠,他含辛茹苦是翠翠长大成人,而这其中的甘苦是别人难以想象的。翠翠长大后,他一心想让翠翠避免他她母亲的悲剧,得到幸福的爱情,尽管他为此操碎了心,跑断了腿,受够了别人的白眼,但直到他与世长辞,也未能如愿。他极力避免的最终也没有逃脱,悲剧再一次降临到这个本来就命运多舛的家庭,降临到翠翠头上。二是性格的悲剧。虽然善良淳朴是老船夫性格的主要部分,但其中也夹杂着木讷、犹疑、和自卑,而后者好像是与人的善良的天性相随相生的。他的木讷、犹疑使他失去了许多向顺顺父子沟通表白的机会,他的自卑心理主要来自他贫穷的生活,使他不能像王团总那样用“碾坊”来陪嫁翠翠,他在与傩送父子的交往中,总是想处处维护一个穷人的自尊,善良的尊严,所以他在面对傩送时,总是及其王团总想将女儿和“碾坊”许给傩送这件事,说话时显得财少气短,唯唯诺诺。心里想说的话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以致顺顺富足对他产生误解,使他没有在瞑目之前了却自己的心事。

顺顺:顺顺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曾在前清的营伍里混过日子,革命时又在著名的陆军四十九标做过什长,和他一起混过事的,有升官发财的,也有丢掉脑袋的,他却因有点腿疯痛,回到家乡,用自己的积蓄买了一条白木船。不久,他又交了桃花运,掏了一个小寡妇,由于运气好,他有了几只船,又有了两个儿子,真是时来运转。尽管顺顺事业爱情十分顺利,但他是一个大方洒脱之人,“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故凡因船失事破产的船

家,过路的退伍士兵,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顺顺不仅乐善好施,而且教子有方,他让他们兄弟两个“学贸易,学应酬学习到一个新的地方去生活”,“学的做人的勇气和义气”。教育的结果是他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顺顺的性格虽然豁达开朗,但天保的死“却用一个凄凉的印象向前到父子心中”。因此当老船夫找他撮合傩送和翠翠的婚事时,尽管她心里什么都明白,但他故意装作什么都不明白,推委老船夫。在顺顺的心里一直认为天保的死“与着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虽老船夫每次进城,顺顺都和以前一样热情款待,但他和老船夫的内心已有了一层无形的隔膜。

老船夫死后,顺顺带着一个人“抗一口袋米,一坛酒,火腿猪肉”,并安慰翠翠“不要愁,一切有我”。他亲自参加了老船夫的葬礼,还想把翠翠接回家里去住,可见对于老船夫的死,顺顺也感到非常的难过,并且进了作为一个老朋友应尽的义务。

顺顺正直率真,乐于助人,慷慨大方,也是作者美好人性的代表。但他身上也具有悲剧色彩,他中年丧子,尤其是善良人误会的悲剧,即顺顺对老船夫的误会。翠翠的婚姻之所以从开始的喜剧演变成最后的悲剧,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良人之间的误会、猜疑,这也正揭示了一个人人都难以逃脱的平实的悲剧----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翠翠与傩送的婚姻在某种程度上就被阻隔在这人与人之间的“空白”中。这发生在善良人之间的、弥天盖地无处不在无以逃避的悲剧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唯其平实,才使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细细品来,催人泪下,尽管作者总是在温柔的诉说,试图冲淡它。

大老(天保):天保为人处事像他的父亲顺顺。他说:“翠翠太娇了,我担心她只宜于听点茶峒人的歌声,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料理家务的媳妇。”对于娶了翠翠以后的生活,天保是这样设想的:“若事情弄好了,我应当接那个老的手划渡船了。我喜欢这个事情,我还想把碧溪咀两个山头买过来,在界线上种大南竹,围着这条小溪作为我的砦子!”

天保个性豪爽坦率,即使对翠翠的暗恋,也是那样率真,充满真情实感,没有一点点的拐弯抹角。他喜欢翠翠,托媒却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

傩送:傩送是一任性、酷爱自由的小伙子,他能干、精明,富有想象力,他身上所具有的种种美德体现着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乡村小镇所特有的淳厚风情。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傩送也是一个活泼善良而富有感情的人,从他遇到翠翠的那一刻起,就钟情于她,以后他借送酒给老船夫的机会来渡口看望翠翠,在选择走“马路”后,他心甘情愿地为翠翠唱歌,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在婚姻上,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碾坊,一个是渡船,两者的象征不言而喻。当父亲希望他选择碾坊时,他拒绝了,他认为心里只能拥有一只渡船。翠翠和傩送相互深爱着对方,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判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利益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真,有的只是含蓄的东方式的传统美德。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

在这自然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林中的永久魅力。

【篇六】边城人物形象分析边城赏析人物美

《边城》里的人物美

在本书《边城》中,作者沈从文给我们读者展现了一个纯净的、与世隔绝的美好世界,其中的人们都在一起宁静和谐地生活着,保持着淳朴勤俭的民风。

爷爷是一个不求金钱、重义气、热心肠的人。他掌管的渡头是公家的,所以过渡人不用出钱。有时候别人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爷爷还会一一拾起,塞道那人手心里去,坚决不收。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当有人想要喝一口爷爷葫芦里的酒时,爷爷不会吝啬,会很快地把葫芦递过去。如果那人称赞爷爷的酒好喝,爷爷还会盛情要求他喝第二口。当别人借走爷爷的葫芦后,人家还会“当真把酒葫芦送来了”,都很讲义气。有一次,当一行商人路过爷爷家的时候,爷爷还特意将他们拦了下来,将曾经他们送给爷爷的钱还回去,还加送了一捆烟草。除此之外,他对自己的孙女也很在意。在为孙女找个如意郎君这件事情上,他不辞劳苦,周旋在翠翠、大老、二老和顺顺之间,十分热心。

翠翠在读者心中是一个美丽清纯、性格活泼的形象。她是本书最主要的人物,同时也是作者刻画得最好的一个人物之一。她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村庄里,“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在这些地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肖像及人物描写展示出了她的外貌美和性格美。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处处帮着爷爷做事。爷爷作为一个摆渡人,从不收过渡人的钱。在爷爷的这种性格和生活环境的耳濡目染下,翠翠也成为了一个率真、朴实的人。当财主家的妻女将一把铜子塞到翠翠手中后,翠翠二话不说地把钱还回去,把头尽摇。

翠翠还是一个对爱情坚定执着的人。当大老和二老同时喜欢上翠翠,且大老还特意来提亲,爷爷与翠翠谈话过后的情况下,翠翠依然执着地爱着二老。读者感受到这种执着的途径不是通过翠翠对于二老的表白,而是通过感受大老一次一次来提亲时她不表态的态度。后来,大老遭遇意外身亡,二老被迫离开了村庄。二老也许再也不会回来,但是翠翠依然会在那里一直守候着。

大老是一个直爽、老实的人。当他喜欢上了翠翠之后,便去提亲,没有一点拖泥带水。当在和弟弟比唱歌的时候,他一听弟弟唱得那么好,“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他将机会让给了弟弟“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通过这个语言描写,我们还能读出大老略有不争气的态度。

二老则是一个重情、专一的人。在为翠翠唱歌的时候,他将自己所有的爱倾注了进去;当别人以碾坊作为陪嫁诱惑他时,他仍然不为所动;当他得知哥哥遭遇意外离世之后,他内心愧疚,最终选择了离开。

这些人物,以及村庄里的其他人,共同给我们读者留下了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那里的生活是那么的宁静平和,那里的人们是多么的淳朴友善。反观现在的社会,这样的情况是十分难得的,人们渐渐变得虚伪、自私、好战。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沈从文在为我们努力构建一个世外桃源,为我们展现出人性中率真、美丽、实诚的一面。

【篇七】边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边城》人物的凄美爱情评析边城人物形象分析

龙源期刊网.

小说《边城》人物的凄美爱情评析

作者:夏经伦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8期

摘要: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将翠翠的爱情故事定格为悲剧,正是为了引发广大读者对美好事物遭到毁灭的反思。小说描绘的是一幅幽静恬美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那里山光水色灵动优雅,人物性格淳朴,原本人与自然无比和谐的乡土世界,主人公却难以逃脱爱情凄美的结局,作者此中蕴涵的深意耐人回味。

关键词:边城;翠翠;悲剧

沈从文以极富诗意的文笔描写了湘西地区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虽然生长在贫穷的农村,但是翠翠的爱情并未受到权贵、名利、金钱等物欲的污染,对于爱情,她从朦胧认识、忧虑感受乃至执着追求,自始至终表现出宝贵的纯朴和真诚,但在当时由于受民族心理缺陷和当事人主体意识缺失等种种原因的影响,她的爱情最终难逃悲剧的命运。无力的宿命感和神秘感是这个爱情悲剧中的特点,善良和谦让的美德是这个爱情悲剧的源动力,即便她是一个悲剧,却能让人们在悲剧中寻找善良的人性以及所表现出的无限凄美,引导我们去认识社会,振作精神,树立信心追求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一、凄美爱情产生的原因

翠翠的爱情悲剧充满着人类阴差阳错的神秘感和命运感在自然描绘中表现一种化外之境的生命形式。老船夫的善良愿望却终于不能实现,小说安排他女儿与军人私奔不能而喝水自尽,留下尚在襁褓中的外孙女的悲惨情节,已为全文渲染了悲剧气氛。

1.外在的客观因素

沈从文有意回避或冲淡了人为的对立和冲突,而是设计了很多偶然性的误会。他认为:“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不凑巧就是偶然,偶然即命运,沈从文说的就是一个命运问题。《边城》里隐含着人生命运的无常以及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正是这种心理缺陷,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子,这一美好人性的阴暗面,直接导致了翠翠与二老爱情的悲剧结局。这一系列的不巧致使老船夫的努力失败,在为翠翠的终身幸福上心力交瘁,使他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郁郁猝死。作者所要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用老船夫的话来说:“谁也无罪过,只应由天去负责。”老船夫认为翠翠父母的悲剧就是这样,而他也预感到翠翠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然而这种不祥的预感果然一语成谶了。包括善良的杨马兵,他在年轻时对翠翠母亲唱了许多情歌,却得不到理会,但多年后他却成了这个孤雏唯一的靠山,唯一的信托。这岂不也是一种命运的安排?这种左右人类的无形力量从小说的背景故事一直延伸到翠翠的爱情故事中,尽管人物个个争取,个个心态美丽健康,但悲剧还是降临在了他们头上,这使作品笼罩上了一层无奈的命运感,流露出作者的无奈与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