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
详细内容
'【篇一】邓拓0914翻译不求甚解邓拓
0914翻译:不求甚解(邓拓)
Translation:CursoryUnderstanding(DengTuo)(translatedby:alexcwlin;editedby:AdamLam)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Ordinaryfolksalwaysbelieveapproachinganissuewithoutathoroughunderstandingisinappropriate.其实也不尽然。Actuallythatisnotentirelytrue.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Eventhoughwearenotadvocatingahalf-bakedprehensionattitude,yetbythesametokenthereisnosufficientreasontoblindlytakeissue(1)withacursoryunderstandingstance.
----------------------------------------------------------------------------------------------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Thephrase“cursoryunderstanding”wascoinedbyTaoYuanming.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
Inhisshortstory“TheTaleofMr.FiveWillows”,hewrote:“Helovedtoreadbutdidnotmicro-dissectthemeaningofeachword.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Everytimewhenhewasabletograsptheoverallmeaningofwhatheread,itwouldexcitehimsomuchthathefotabouteating.”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Peopleoftentakethefirstportionofthesayingoutofcontextwithoutregardtothesecondportion.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Assuch,theyaredissatisfiedwiththestudyingattitudeofTaoYuanming,andisn’tituncalledfor?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Thetwoportionsoftheexpressionarecloselyconnected,theirmeaningsareintertwined,andtheoverallmessageiscrystalclear.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
Itwastheproperstudyingattitudeforancientscholars.
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Weshouldhumblylearnfromthem,andrefrainfrominterjectingarbitraryandunfoundedinterpretations.----------------------------------------------------------------------------------------------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dmittedlyitisveryimportanttogetintothehabitofenjoyingtoread.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邓拓
Ifsomeonedoesnotreadordoesn’tenjoyreading,thenitwouldbemoottryingtodifferentiatethemeritsbetweenseekingandnotseekingathoroughunderstandinginreading.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Thereasoniswhenyoudon’tread,youwouldnotappreciateknowledge.
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Whenyoudon’tenjoyreading,thenyouwon’tputeffortsintounderstandingthemessageswhichbookstrytoconvey.
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Youmustbewell-readinbooksbeforeyouearnthebasicrighttovoiceyouropinioninthisregard.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Absorbingthematerialsinthebookswouldgetyoumoreinterestedasyoureadonandnaturallyyouwouldunderstandthemessagesinthebooksovertime.
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Noonewouldclaimtohavetheconfidenceofpletelyunderstandingallthebookswhichhereadsrightaway,particularlythoseimportantclassicpublications,unlessheisaconceitedpersonwithanoverblownself-confidence.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Thekeytoreadingistoprehendthemessage.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
Regardingthispoint,TauYuanminghadhisownuniqueinterpretation.
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Thereforeeverytimehecouldtrulyprehendthemessage,thenhewouldbesoexcitedthathefothishungerforfood.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
Thewayitgoes,TaoYuanmingadvocatesgettingthemessageinreading.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Yettrulygettingthemessagewouldnotbeeasy,andsowecouldonlysettleforacursoryunderstanding.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Theunderlyingmeaningoftheexpression“cursoryunderstanding”hastwoaspects.一是表示虚心,
Thefirstaspectistoemphasizetheimportanceofstayinghumble.
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
Theintentionistocautionscholarsnottobeconceitedandassumeallbookscouldbeunderstoodrightawayatfirstreading.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
Practicallytheymaynotnecessarilybeabletoprehendthetruemeaningofthebooks.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邓拓
Sotheymayaswellbehonestandacknowledgetheirunderstandingisonlyhalf-baked.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Thesecondaspectistoelucidatethewaytostudyisnottobenarrow-mindedbyfocusingontheliteralmeaningofeachphraseandword.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Instead,theymustunderstandthemeaningofwhattheyreadinitsentirety.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Theimplicationsofthesetwoaspectsareveryimportantandareworthyofourdeliberation.
----------------------------------------------------------------------------------------------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
了许多曲解。
ManytimesLenincriticizedPlekhanovforclaimingheknewMarx’spublicationsbyheartwheninfacthehadmademanymisinterpretationsofthosepublications.
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TodayweshouldmaintainahumbleattitudetowardsMarxism-Leninismclassicpublications.
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
Wemustnotthinkwecanunderstandeverythingwereadbecauseinfactthereareplentyofareasinthemwhichwedonotunderstand.
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Itisessentialtoreadthroughthosepublicationspainstakingly,understandthetruthinthem,andcorrectlyapplythemtoguideourdailywork.
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Alsowemustcontinuetolearnwithuntiringefforts.
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Tobeabletolearnwell,weshouldnotstudyinparrot-fashionbutshouldprehendthewholepicture.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Inotherwords,wemustnotjustmemorizeindividualphasesofthoseclassicpublications,buttrulyunderstandthespiritsandsubstancesinthem.
----------------------------------------------------------------------------------------------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Inthisregard,therearemanysuessfulcaseswithpeoplefromancienttimes.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ThatwasthewayZhuGeliangstudied.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AordingtoWangCan’s“NotesonHeroes”,ZhuGeliang,XuShu,ShiGuangyuan,MengGongwei,etc.wereonalearningtour,and“whilethethreepeopleknewthedetailsofapublicationbyheart,onlyLiangobserveditsoverallmeaning”.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ItwouldappearthatZhuGeliangwasacutaboveXuShuandotherpeople,becauseapersonobservingtheoverallmeaningoftenwouldhaveabroaderknowledgeandamorepletepictureoftheissues.----------------------------------------------------------------------------------------------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
Ofcourseitdoesn’tmeanstudyingcouldbehelter-skelterwithoutanounceofseriousness.
绝对不应该这样。
That’sabsolutelynotthewayitshouldbe.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邓拓
Observingtheoverallmeaningrequiresseriousstudyingaswell,exceptthatyoudon’tover-focusonthemeaningofeachwordandphrase.
不因小失大,
Don’tgetlostinthetreesandmisstheforest.
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Inotherwords,don’tover-emphasizeonindividualpartsandmisstheentirepicture.----------------------------------------------------------------------------------------------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
AquotationofLuXiangshan,aphilosopherinthedynastyofSong,states:“Studyingshouldtakeacursoryapproach.
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Putasidethepartswhichyoudon’tunderstandbecauseallowingthemtoholdupeverythingisnotnecessary.”
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Thisiswhatitmeansbynotgettinglostinthetreesandmissingtheforest.
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Thetwosayings—“putasidethepartswhichyoudon’tunderstand”and“cursoryunderstanding”—areverysimilar.
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Puttingaside”isonlyatemporarymeasureandattheenditsmeaningwouldstillbeunderstood.----------------------------------------------------------------------------------------------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Experiencehasdemonstratedthatyoumaynotunderstandmanybooksafterthefirstorsecondreading,butthentheirmeaningsbeeclearafterthethirdorfourthreading.
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Perhapsyouareunabletounderstandmanyareasatthefrontportionofthebook,butthenafterreadingthebackportionyouareabletolinkthetwotogetherandthemeaningsbeeclear.
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Somebooksyoucouldn’tunderstandwhenyoureadityesterday,butthenitsmeaningsbeeclearafterreadingitasecondtimesomedayslater.
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
Thereareotherbookswhichyouthinkyouunderstandinfirstreadingbutinfactyoudon’tquiteunderstand.
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Afterwardsitstruemeaningsbeeclearafteryouhaveeacrosssomepracticalknowledge.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Thereforeyoumustreadsomeimportantbooksrepeatedlybecauseyouwouldfeelyoubenefiteverytimeyouopenthosebooks.----------------------------------------------------------------------------------------------
附注:
(1)Meaning“takeissue”
“Takeissue”meansdisagreestrongly.
【篇二】邓拓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一个鸡蛋的家当
说起家当,人们总是以为这是相当数量的财富。家当的“当”字,本来应该写成“帑”字,帑是货币贮藏的意思,读音为“荡”字。北方读成“当”字的同音,所以口语变成了“家当”。我们似乎常说某人有了家当,就是承认他有许多家财,却不会相信一个鸡蛋能算得了什么家当!然而,庄子早就讲过有“见卵求富”的人,因此,我们对于一个鸡蛋的家当,也不应该小看它。的确,任何巨大的财富,在最初积累的时候,往往是由一个很小的数量开始的。这正如集腋可以成裘、涓滴可以成江河的道理一样。但是,这并不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只要有了一个鸡蛋,就等于有了一份家当。事情决不可能这样简单和容易。明代万历年间,有一们小说家,名叫江盈科,他编写了一部《雪涛小说》,其中有一个故事说:“一市人,贫甚,朝不谋夕。偶一日,拾得一鸡卵,喜而告其妻曰:我有家当矣。妻问安在?持卵示之,曰:此是,然须十年,家当乃就。因与妻计曰:我持此卵,借邻人伏鸡乳之,待彼雏成,就中取一雌者,归而生卵,一月可得十五鸡,两年之内,鸡又生鸡,可得鸡三百,堪易十金。我以十金易五牛,牛复生牛,三得可得二十五牛。牛所生者,又复生牛,三年可得五十牛,堪易三百金矣。吾持此金以举债,三年间,半千金可得也。”这个故事的后半还有许多情节,没有多在意义,可以不必讲它。不过有一点还应该提到,就是这个财迷后来说,他还打算娶一个小老婆。这下子引起了他的老婆的“怫然大怒,以手击鸡卵,碎之”。于是这一个鸡蛋的家当就全部毁掉了。你看这个故事不是可以说明许多问题吗?这个财迷也知道,家当的积累是需要不少时间的。因此,他同老婆计算要有十年才能挣到这份家当。这似乎也合乎情理。但是,他的计划简直没有任何可靠的根据,而完全是出于一种假设,每一个步骤都以前一个假设的结果为前提。对于十年以后的事情,他统统用空想代替了现实,充分显出了财迷的本色,以致激起老婆生气,一拳头就把他的家当打得精光。更重要的是,他的财富积累=计划根本不是从生产出发,而是以巧取豪夺的手段去追求他自己发财的目的。如果要问,他的鸡蛋是从何而来呢?回答是拾来的。这个事实本来就不光彩。而他打算把这个拾来的鸡蛋,寄在邻居母鸡生下的许多鸡蛋里一起去孵,其目的更显然是要混水摸鱼,等到小鸡孵出以后,他就将不管三七二十一,抱一个小母鸡回来。可见这个发财的第一步计划,又是连偷带骗的一种勾当。接着他继续设想,鸡又生鸡,用鸡卖钱,钱买母牛,母牛繁殖,卖牛得钱,用钱放债,这么一连串的发财计划,当然也不能算是生产的计划。其中每一个重要的关键,几乎都要依靠投机买卖和进行剥削,才能够实现的。这就证明,江盈科描写的这个“市人”,虽然“贫甚”,却不是劳苦的人民,大概是属于中世纪城市里破产的商人之流,他满脑子都是欺诈剥削的想法,滑老老实实地努力生产劳动的念头。这样的人即便挣到了一份家当,也不可能经营什么生产事业,而只会想找个小老婆等等,终于引起夫妻打架,不欢,而散,那是必然的结果。历来只有真正老实的劳动者,才懂得劳动产生财富的道理,才能够摒除一切想入非非的发财思想,而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选自《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61年版,原署名马南村)邓拓(1921~1966),福建闽侯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卓越的无产阶级宣传家、诗人、作家。
【篇三】邓拓1961年,邓拓在《北京晚报》上开辟杂文专栏()A.《三家村札记》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四】邓拓邓拓收购名画的风波邓拓收购名画的风波邓拓
苏双碧王宏志
2002年第11期炎黄春秋杂志
1962年邓拓摄于寓中
1961年邓拓(右二)与廖沫沙(右一)等参观北京平谷海子水库
上世纪60年代初,北京有关邓拓买走一幅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的事,闹得纷纷扬扬。传闻之中,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苏东坡这幅画的真假问题,文物商店对这幅画拿不定主意,征求专家意见时,大多持否定意见,而邓拓独具慧眼,断定画是真迹,并出巨资买走这幅画;二是邓拓不该买这幅画,认为这是国宝,应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并因此引起非议。这件事虽是相隔40年的旧事,谈清楚了也还很有意思。邓拓的儿子邓壮以及
其他一些作者,对此虽都写有专文,但总感到有些事还可以谈谈。
《潇湘竹石图》为白坚夫老先生所收藏。白坚夫原是北洋军阀吴佩孚的秘书长,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在北京风雨楼的古玩店中买走了苏东坡的两幅传世珍品:一是《枯木怪石图》;一是《潇湘竹石图》。前者是风雨楼主人从山东收藏者手中买来的,后者则是风雨楼的藏品。白坚夫早年留学日本,太太是日本人,他把《枯木怪石图》卖给日本人。这样一来,剩下的《潇湘竹石图》就更珍贵了。1961年,白坚夫由于经济困难,为弥补生活,决定把《潇湘竹石图》卖掉。为此,他曾经专程到上海,没有把画卖出去,后来又来到北京。他找到熟人、国家文物管理局文物处处长张珩,因为张珩能识别文物。白坚夫把《潇湘竹石图》拿给张珩看,希望能给他说个价钱。但是,有位鉴赏家认定这幅画是赝品。白坚夫一气之下,卷起画就走了。此时,白坚夫正处在无可奈何之中,听说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杨仁铠先生在京开会,杨是白坚夫的四川老乡。杨仁铠听了白坚夫关于卖画周折的事,就向他推荐去找邓拓。白坚夫很高兴,他说:“只要能找到个识真宝的知音,钱少我也愿卖。”苏东坡原名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是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政治上长期失意,生活坎坷,虽胸怀大略,却壮志难酬。他是个大诗人,同时又是个著名画家。史书记载他画过《枯木怪石图》和《潇湘竹石图》。八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以及苏东坡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他的画作自然也显露出自身的历史价值。邓拓研究过画,自己也作过画,他对画不但爱好,而且懂得鉴赏。邓拓对苏东坡淡泊仕途,疾恶如仇,非常崇敬,对他的画自然更怀有深厚的感情。邓拓抱着这样一个态度:苏东坡的画迹,从来只见书载,不见画卷。苏氏的真迹肯定是稀世珍宝,不管是真是假,都应当弄个究竟。正在这时,画家周怀民告诉邓拓,他家有一本日本出版的画册,其中印有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邓拓喜出望外,立刻和周怀民赶到周家。邓拓仔细地端详着一张不足一尺见方的珂珞版印刷品,被这幅画吸引了。他一边观赏,一边听着周怀民介绍苏东坡绘画的特点:苏东坡的画“枯木枝干虬曲,石皴硬,枯笔飞白不拘工整,笔力
跌宕,想见苏氏当时心境,大有屈子离骚情怀。”“苏东坡所绘墨竹从地仰首向上,而且少有竹节。米芾问:„何不爱节兮?‟苏氏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两位书情画友深情地探讨着苏东坡绘画的风格。邓拓经过亲自观赏苏东坡的《枯木怪石图》,以及和周怀民先生对苏东坡画的探讨,对苏东坡画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就
更加响往了。
一天,荣宝斋的画家许麟庐带白坚夫及《潇湘竹石图》来到邓拓家。白坚夫听过张珩的对邓拓的推荐,对邓拓先有一个很好的印象。但是,60年代初正是一步一步推行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因为白坚夫曾经事过吴佩孚和日本侵略者,历史有问题。许麟庐只介绍画,并不介绍卖画的主人。邓拓展开画卷,“隽逸云气扑面而来,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怪石,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涉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湘水相合,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徘徊凝视,不忍离去。”这一段是邓拓观画时的意境,写在《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
一文之中,颇有凌逸之气,照抄下来,让读者领受邓拓观赏苏东坡画时的情景。
邓拓鉴赏良久,才兴奋地对白坚夫说:“你这幅画我也不能辨别真伪,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幅画的珍贵是毋庸置疑的,很有研究价值。我虽然十分喜欢,但是囊中也很羞涩,老先生你看准备要多少钱?”话音未落,白先生激动地说:“这是我的心血,由你保存我就放心了,关键在于我庆幸地遇到了知音。”邓拓谦虚地说:“在中国古代绘画鉴赏的造诣上,我不过是个学生,完全是为苏东坡的艺术成就和他的气质所感召,入迷而已。再说,有古书记载苏轼流传在世的画迹就只《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两幅。若我能有幸珍藏一幅,乃我的幸
事。”
由于邓拓对这幅画的看重,也由于白坚夫认为邓拓是画的“知音”,价钱很快就谈妥了,双方同意作价5000元。当时50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邓拓虽然有些稿费收入,但倾全部储存也凑不足这个数目来。于是,邓拓答应当即付给白坚夫2000元,其余3000元三天内全部还清。为凑足这笔钱,邓拓请来荣宝斋的经理和画师,忍
痛从个人已有存画中,挑选出24幅,经画师作价,凑足了3000元。
邓拓收藏了这幅画后,就进行了认真研究,他以观赏研究苏东坡不同年代的书法艺术入手,并对《枯木怪石图》的用笔特点,以及苏东坡所用过的金石印鉴,总之,凡是可能和苏东坡画有关的,他都进行了认真研究。为较准确地判断这幅画的真伪,邓拓还请来许多画家、书画鉴赏家来一起研究和辨别。但是,树大招风,一幅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由邓拓收藏,一些政界的大人物,如陈伯达、康生,还有许多著名画家如吴作人、黄胄等以及邓拓的熟人萧劲光、傅钟等也赶来观赏。但是,邓拓买画的事,却得罪了一位权威,在王力的反思中记录了这件事。他说:这个“权威”指使一名不懂文物的支部书记,出面检举邓拓搞文物投机,引起了轩然大波。少奇同志批示严肃查处,几乎所有中共中央常委和其他领导人都划了圈,北京市委也不敢保。最后传到一位了解情况的、当时的大人物那里,他用笔批了一大篇,说邓拓在此问题上不但无罪而且有功,说有的专家不仅武断,还仗势欺人,企图借“四清”打倒邓拓,以挽回自己的面子,长期把持文物阵地,不让别人插足。这位当时的大人物还派人查清此事,并由荣宝斋的王大山写成调查报告,送给刘少奇。少奇立即表示同意这个报告,从而弄清了邓拓买画的风波。在这过程中,邓拓受到的压力很大,但他心地坦然,现在问题搞清了,他可用更多的业余时间对《潇湘竹石图》进行认真研究。随后写出了《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一文,邓拓引用苏东
坡题《惠崇潇湘芦雁》一诗:
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买扁舟归去,故人云是丹青。
邓拓说读了此诗,再看此画,“恍惚置身于潇湘洞庭之间”。邓拓再举“东坡曾题《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
三首”为例,其中第一首写道:
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
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
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
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
其他两首意境也很好,例如“落落君怀抱,山川自屈蟠”,再例如“自说非人意,曾留入马蹄。他年宦游处,应话剑山西。”这些诗句叫人心旷神怡,会使人如入潇湘景色一样,叫人迷恋。所以,邓拓认为这三首诗,“其中许多诗句,用来题咏东坡自画之《潇湘竹石图》,其实也无不可”。可见,邓拓观赏《潇湘竹石图》感受之深。邓拓说,苏东坡的学问、事业、文章、品行及一生遭遇,“彰彰垂于青史,人所共知”。但东坡之画却流传很少。邓拓找到宋代何的《春渚纪闻》所记,苏东坡不但时常作画,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故事之一,说苏东坡戏笔作枯木竹石,在给朋友的手帖上写有“本只作墨木,余兴未已,更作竹石一纸同往。”故事之二,是说苏东坡卖扇,“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因卖扇者刚出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两个故事都谈到苏东坡作竹石画的事,而且是随手拈来,自成一格。邓拓认为从《潇湘竹石图》可以看出,东坡画法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东坡画石用飞白笔法,画竹用楷书及行书撇、捺、竖、横等笔法,而稍加变化,画烟水、云山、远树则用淡墨点染,气韵生动。邓拓认为黄庭坚说的,“东坡居士作枯槎、寿木、丛筱、断山,笔力跌宕于风烟无人之境。”诚非虚言。邓拓就苏东坡画史及特点,进行了认真而
周密的研究之后,判断这幅画是真的。他说:
此画寓意深远,尤为难得。想见东坡当时心境,大有屈子离骚情调。卷末题“轼为莘老作”五字。莘老与东坡际遇有相同之处,堪称同调。五字题款语句简练、亲切,与东坡文章风格一致。字体古朴、浑厚,一见而知其
为真迹无疑。
邓拓判断,此画创作时间当在11世纪后半期。当时北宋画院尚未成立,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画派,运用
直接观察的方法,概括客观事物特征,自由写意,不受拘束,在中国画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幅画历经九百年历史,辗转至今,藏主多有题跋,邓拓对这些题跋作了认真分析,十分有趣,摘其部分
抄录于下,与读者共赏:
九百年来,如此伟大作品,辗转保存至今,历代收藏家之功,固然不可抹杀,而此画左下角及其后幅有历
代题跋文字三千余言,凡二十六家,更足为研究画史者之重要参考资料。
邓拓对诸家题跋进行了认真研究,并考证出这些题跋,其中有些是名家所题,为今人所罕见的。他例举福建十大才子郑定的题词:“苏老才名重古今,人间遗墨若南金。山云挟雨溪头过,石上琅起夕阴。”邓拓再举明初高让,曾任翰林院编修,他的题跋是:“香毓峨眉,文鸣韶武。永叔齐名,与可为伍。竹比翔鸾,石如蹲虎。适兴一时,清风千古。”而明初的吴勤,曾被召入史馆,门生满天下,他的题词对竹石画评价更为直接,他说:“坡仙昔在黄州时,居闲每仿孙莘老。竹石曾将写赠之,遗墨到今真是宝。”此外,还有明代著名学者杨慎等的题跋,杨慎在长篇题跋中写道:“琅落纸珠生唾,画绝名缣诗实和。未论名价重三都,先遣风流惊四座。仙翁去后几百秋,江光清澈鱼龙收。”这些题跋十分难得,是研究《潇湘竹石图》的重要参考资料,其它许多题跋不能一一例举。但邓拓认为,二十六家题跋都不是泛泛应酬之作,都是针对东坡《潇湘竹石图》立论的。如叶的题
跋中,就有:“百年翰墨留
邓拓收购名画的风波
苏双碧王宏志
2002年第11期炎黄春秋杂志
真迹,应写潇湘雨后枝。”而李烨题跋即有:“好似湘江烟雨后,令人不厌倚蓬看。”而明朝任工、户、吏三部尚书的夏邦谟,更将潇湘景色作了形象的描写:“东坡逸迹天下奇,竹石点染潇湘姿。恍惚二妃倚薄暮,林间或有
泪痕垂!”
根据以上分析,邓拓当然认为这幅画属苏东坡之作无疑,但邓拓非常谦虚,他在文章的结尾说:现在东坡作品已经摆在大家面前,就此进行多方面分析研究,还是刚刚开始,有待于文物鉴赏家、艺术评论家、国画家、收藏家及其他热心人士,共同努力考证、解释,更进一步接受这一份珍贵之文化艺术遗产。邓拓收藏字画不仅是一种爱好,更主要的是为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不使流失,这颗赤诚的心,却常常为一些小人所诽谤,企图用他们的流言蜚语涂抹邓拓这颗光明磊落的心。但历史是不容歪曲的,历史是是非曲直的见证。早在60年代初期,邓拓就表示,如果专家们证实《潇湘竹石图》是真迹,他将无偿地送给国家。但是竹石图的真伪还在争论之中,邓拓只好继续研究这幅画的真伪。在这之后不久,邓拓邀请荣宝斋画家帮助他在藏画中挑选出144件,在邓拓押上“邓拓珍藏”的收藏印之后,无偿地献给了中国美术家协会。这批藏画有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有我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中的徐文长、八大山人的作品,还有明代四大家沈石田、文徵明、唐伯虎、仇十洲的作品。他捐赠这批藏画中有手卷、有册页、有立轴、有中堂,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笔,有些还是邓拓十分喜爱的珍藏本。邓拓收藏和捐献文物,当然不是从60年代初才开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拓就很注意收集文物,在平津战役之前,他把自己收集的文集20多本,全部交给华北博物馆筹备处。现在许多博物馆还可以看到邓拓捐赠书画的展出。1963年,他听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要编辑《中国甲骨文合集》,就将自己收集储藏多年的甲骨文片,提供给历史所。这样一位对祖国文化事业忠心耿耿的学者,怎样说
得上是和国家抢购文物呢?
十年浩劫之后,1984年春,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一批文物专家,其中有谢稚柳、启功、杨仁铠、刘九庵、徐邦达等,对《潇湘竹石图》进行鉴定,确认邓拓保存并捐赠的《潇湘竹石图》是苏东坡的真迹。邓拓为党、为国家、为民族保存珍贵文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8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地举办了《邓拓藏画、书法展览》。展览的“前言”,肯定了收藏家的活动对于各国人民的文化和学术事业,“直接发生积极的影响”。“如果有一批民间收藏家,随时随地注意收藏革命的、历史的、大大小小的各种文物,贡献给国家,那就方便得多了。”邓拓就是抱着这种对历史负责、对国家的文物事业负责的精神,来收藏字画的。“前言”的这段话,本来
是邓拓在《燕山夜话》中的话,被“前言”节录于其中,成为美术家、书法家们的共识。
邓拓喜欢书画,也懂得书画,会鉴赏,也会鉴别。他自己画过画,发表过评画的文章,并为准备写一部《中国绘画史》作过许多努力。可惜他昼夜忙于工作,又要在广泛的领域,如历史、经济、哲学等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研究,又要抽出时间写《燕山夜话》,写《三家村札记》,他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绘画史,这是他一项
未遂的心愿。当然,更主要的是,因为他过早地被迫害致死,英年早逝,原本想要为祖国为人民做的许多事,
成了壮志未酬,这对于祖国的文化事业来说,当然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本文写作时参考了邓壮:《邓拓和〈潇湘竹石图〉》、邓拓:《苏东坡〈潇湘竹石图卷题跋〉》、王力:
《王力与文物》等文章)
(责任编辑程度)
【篇五】邓拓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合写的杂文集《()》为我国六十年代“百花齐放,百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