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诗词鉴赏>定风波苏东坡

定风波苏东坡

详细内容

'【篇一】定风波苏东坡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苏轼《定风波》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回头遥看来时遇雨的地方,不管它风雨或晴天。

[出自]北宋苏轼《定风波》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沙湖:湖北黄冈县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师店。

③狼狈:形容处境困窘、难堪。

④已而:不久。

⑤吟啸:吟诗、长啸。

⑥芒鞋:草鞋。

⑦烟雨:烟波风雨。

⑧料峭:开容风力寒冷、尖利。

⑨萧瑟:风雨穿林打叶声。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风,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绪作一总收束。通过冒风雨前行的活动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篇二】定风波苏东坡《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翻译:(小序未翻译)不要倾听雨点穿过树林,和冲击树叶的声音,无妨一面歌唱呼啸,一面散步慢行。一根竹杖,一双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呢?在这烟雨迷漫里,只愿做个穿着簑衣,戴着笠帽的渔夫,度过一生。有些寒冷的春风,把酒意吹醒了,山头的落日却来迎接我,回想一路走来时的寒风骤雨,虽然历经了无数的风波打击,管它的,回家吧!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篇三】定风波苏东坡苏轼定风波鉴赏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苏轼《定风波》词赏析

摘要: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他心胸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勇于进言的人品征服世人,而且他旷达闲适的词风,高超娴熟的文学创作技巧,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厚重的印记,为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苏轼《定风波》词为载体,以该词情随境生、移情入境的意境交融方式为侧重点,在赏析该词独特精妙的叙志方式的同时,也进一步感受苏轼本人令人称道的为人处世心态。

关键词:苏轼定风波情景交融闲适旷达

正文: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为苏东坡词之代表作,它不仅是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自我叙志之词。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东坡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触景生情,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十分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慌、笑对风雨、“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态度,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定风波》也正是以其闲适从容的文风,乐观豁达人生态度历来被人们所品味和赞扬。

那么,为什么这首词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他又凭什么能够感动千千万万人,除了有作者真挚旷达的情感以外,与苏轼高超的艺术手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有着千千万万官场失意的文人,他们或许有着与苏轼同样的愁苦与郁闷,也有着与苏子一样的大彻大悟,但唯有苏东坡能够以其神来之笔,将内心之感受叙述得酣畅淋漓而又朴实无华,也让后来众多文人的官场失意归隐之作黯然失色。

作者写词之前先是交代了即兴起词的梗概:在一群人匆忙的赶路途中,遇到了大雨,而作者却不与其他人一样争先赶路,躲雨。却是利用这上天的赐予的雨水来涤荡自己的心灵,向大自然表露自己的心声。待到雨过初晴,作者的自信更是自然流露,这也为全词奠定了一个较好事件背景和感情基调,为正词的写作做好了铺垫。

先看上片前两句: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光这“莫听”两个字便见了作者的真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表明了风雨之势呈猛烈之态,风雨交加,众人纷纷躲雨(小序中已经描写),是客观存在,那么在此时此地弹出“莫听”二字,就体现出作者认为外物不足挂齿,风雨不足畏的坦荡胸怀。紧接着,作者再一句“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算是对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一个颇有韵味儿的反问:“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何妨”二字透出的淡定和大气,写出作者自我敢于挑战自我,挑战自然风雨的非凡气度。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竹杖芒鞋”透露出词人安贫乐道的隐逸之思,“谁

怕”一句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苏公披蓑烟雨行吟图。

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二字点出时令,三月七日,正是乍暖还寒之时,然二月春风早已裁出翠柳条条,时至三月,早应是一派春光。而作者却似一无所见,仅以“微冷”二字寄寓所感,弥漫着一种萧索意味,隐隐之中暗示了作者的落寞心境。急雨既过,斜阳展颜,对历雨者来说,这应是很值得欣喜的,而作者回望了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吐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妙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历经社会坎坷,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得失无意的。

纵观全词,词中描写的风景并无特别突出的特点,即作者在意象的选取上随其自然,并没有半点刻意的雕琢,而是随景随事,自己亦以其坦然之心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但同时,作者的自我感情与所描写之景观,旁人之事又浑然天成,融合得十分贴切,丝毫不给人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觉,并没有将自我感情强行嫁接在这春风春雨之中,情景交融手法的在该词中得到了极好地运用,总结起来,该词在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写景,景中寓情:全词所述之事、所抒之情,均被词人巧妙的置于“风雨”这一环境之中来展开。风是什么样的风?“料峭春风”,“微冷”的春风。雨是什么样的雨?春风轻拂,略带凉意的沙沙小雨,是“烟雨”。也正是这种微风、细雨,才决定了虽无雨具,也不觉得狼狈。其实,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来看,初春的风雨应该还是很冷的,更不宜在初春的风雨中没有雨具行走。而词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知识一种体验,一种感觉。这里有个比较,此人在序中有言:”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为何”余独不觉“呢?东坡正式在这风雨中,接着风雨来冲刷心中的块垒。这类似乎在表达,政治上的大风大雨都挺过来了,这自然界中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还有”山头斜照“在前方相迎呢。要说此时东坡的心态与刚贬谪时大不相同了,少了一份迷惘、哀叹,多了一份缓和、宁静。

二、抒情,冲淡平和:一切景语皆情语。所写之景,所状之物,均为所发之情服务。同时,词人有事通过虚词和动词的巧用来完成的。

“莫听“两字将那些风风雨雨抛在一边,“何妨”“徐行”二词似在劝别人,实际是在劝自己:这样的小风小雨又算得了什么呢?它不但不值得逃避,反而应该让人好好地享受一下。如果不是经历了大风大雨,焉能如此?“谁怕?”一词掷地有声;“微冷”则准确传达出词人此时的感受:带着一种欣赏去感受冷风。最后,全篇的情感都归结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上面。这一句是众口流传的佳句,以“晴”谐音“情”,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和词人心中之情结合起来,了无痕迹,而“无”字在一句之内被反复使用,不仅仅音韵铿锵,更是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虚词和动词的巧妙使用,有效地传达出此人心间的平静和冲淡。读罢全词,我们头脑中可以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颇显老的中年人,在料峭的春风和微冷的细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时而低吟,时而高唱,从容而坚定地走在泥泞的沙湖道中,他表情淡然,,因为在他心目中,这世上原本就没有风雨。如果有,那么也是他能从容面对,视之为可以欣赏的风景。这幅画面清新、唯美,这又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一幅简单的画。当你把他当成一首词来看,在感叹和佩服于作者的豁达情怀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勾勒出一幅美丽、清新的春景;当你将它转化成一副画面时,你又能从这画中读出太多太多,想象太多太多,而不是把它仅仅当成一幅景色美丽的画。这正是苏轼所独有的品质,这位热爱大自然的词人,他是真正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己的心交给了自然,而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将自然之景与自我志向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原因。

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总之,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坎坷,仕途多舛。可面对人生的挫折,诗人坦然处之,不管是阳光灿烂还是山雨欲来,得也萧然,失也萧然,任其自然。究其根源在于苏轼兼容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并能够很好地把他们内化到人生实践中去。在人生得意时,以儒家的积极用世来处理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人生失意时,便用道家的无为超脱和佛家的空灭来排解胸中的块垒,修炼自己的品性。所以,苏轼一生活得坦然,活得

自在,活得有味。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即便遭遇再多的风雨,读了东坡词作之后,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因此,苏轼为我们撑开了一把遮蔽人生风雨的“伞”,撑出了一片笑对人生的晴朗天空,愿我们也能活得像他那样乐观,那样豁达,那样自在!

【篇四】定风波苏东坡《定风波》(苏轼)名句默写原创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名句默写原创题

3、《定风波》(苏轼)词中的“”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定风波》(苏轼)词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

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定风波》(苏轼)参考答案

1、《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定风波》(苏轼)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苏东坡

3”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篇五】定风波苏东坡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定风波苏东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PPT演示)

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但从他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特质,《定风波》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

余秋雨曾说过:“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差一点被处死,坐牢103天,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当时的恐悸、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

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这生活的苦果。

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性格情怀中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才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3、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定风波苏东坡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同学们想一想:被贬官的人的心情如何?有一天,他出访友人,天公不作美,却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大家极为(狼狈),只有他独(不觉),而且他没躲雨。(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三、解读文本、初步鉴赏

(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

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3、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

“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是苏轼向往的。

“骑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

4、“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定风波苏东坡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蓑”本指蓑衣,这里是说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句义: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总结人物形象1: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板书)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1、苏轼为何喝酒?

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独)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

写此文时苏轼忧愁什么?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

乌台诗案:(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沙湖买田:(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无风雨”和“无晴”表面上说的是对天气的变化毫不在意,实际上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全不放在心上。可谓一语双关。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四、合作探究、重点鉴赏

1、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归去”到哪里?为什么?

1)归朝廷因为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江城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2)归田园。喜好庄子,纵情山水,每到一个贬谪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如《记承天诗夜游》: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归佛门。如《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4)“归去”——回归自我

面对风雨,谢灵运归去了工丽的山水诗中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归去了世外桃源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的归去遵循心灵的指引,积极实现人生的关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独守那份朴拙、持重、超然、旷达的自我。

他不同庄子、陶潜,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总结人物形象2: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板书)

3、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可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境界的能有几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2、布置作业:背诵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