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的自由颂
详细内容
'【篇一】普希金的自由颂水调歌头·游泳(网友来稿)
recho
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沁园春·长沙》;
2、指导预习:根据预习提示及注释进行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大意,鼓励质疑。
研习新课
1、 时代背景
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初。当时国内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已经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在快速发展。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形式十分喜人。毛泽东同志豪情满怀的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并把这些感受寄寓于这首词中,读后能感受到当时的时代气氛和诗人强烈的感情。
2、 了解词的思路,初步理解词意。
上阕:写了游泳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横渡长江,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下阕:描绘治理长江的现实图景和光辉前景,表现了诗人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上阕和下阕是靠诗人的联想形成一个整体的。
3、 边读边讲,师生讨论,进一步理解课文。
4、 归纳主题。
这首词通过畅游长江的所见所感和层层联想,热情赞颂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示了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
5、 学习、把握词的构思,体会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6、巩固练习:
、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背诵这首词。
[附]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上阕: 化用民谣
所见所感 抒写与风浪搏斗的豪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承上启下
※联想 想象※
下阕: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近期图景
光辉前景
神话传说: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抒发改造长江的伟大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沁园春·长沙
指导预习
1、 学生朗读课文。
2、 根据[预习提示]第一、四节和注释学习课文,初步了解这首词的大意。
3、 思考这首词的思路。
研习新课
1、 时代背景介绍。
写于1925年,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的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1925年10月,他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上阕、下阕的内容,并归纳全词的思路。
3、抓住关键词,进一步品味词意。(采用边读边议的方法进行。)
4、 归纳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5、 学习体会作品极强的语言表现力。
6、集体朗读。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山上
上阕:[写景] 江中 色彩斑斓的秋色图
天空
水底
设问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战斗岁月
下阕:[抒情] 年龄气质 抒发凌云壮志远大抱负
精神状态
战斗行动
设问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大堰河——我的保姆
研习新课
1、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代表诗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段落大意 大堰河
形 象 诗人
感情 主要修辞手 法
一、大堰河与我(1~3节) 身世悲苦低微 怀念与痛悼 反复
二、大堰河勤劳、善良、悲苦的一生(4~8节) 勤劳、善良、无私 眷恋与感激 反复、排比
三、大堰河身后的悲凉和一家的不幸(9~11节) 命运悲惨 同情与控诉 反复、排比
四、对大堰河的怀念和礼赞
(12~13节) 灵魂高尚 讴歌与赞美 呼告、排比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点
1、 分析讨论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2、 领会诗歌写人的特点。
3、 学习边叙事边抒情以及直抒胸臆的方法。
导入新课
提问:本诗与《词两首》在抒情方法上各自特点?
明确:
《词两首》 《大堰河—我的保姆》
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通过记人写事来抒情
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借助神话传说等抒情 用排比、对比、反复等手法抒发感情
研习新课
布置思考题:
1、从哪些方面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
2、大堰河勤劳善良淳朴宽厚只求奉献的品质在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3、为什么说大堰河的形象意义决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
4、本诗除了通过对大堰河形象的塑造进行抒情外,还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进行抒情,这具体表现在何处?
根据提纲,学生自学,再分组讨论。讨论后,经师生评议、补充,统一认识,加深理解。
讨论小结:
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细节,多侧面的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大堰河勤劳淳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巩固练习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四。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第 三 教 时
教学要点
1、学习、体会抒情主人公----“我”的个性特征。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学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导入新课
提问:大堰河是怎样的艺术形象?
研习新课
1、引导学生讨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讨论归纳:
对劳动人民非常热爱,对抚养他成长的大堰河充满怀念和感激之情;
他憎恨自己出身的那个阶级,憎恨黑暗的旧社会,是地主阶级的“叛徒”;
感情真挚、热烈,襟怀坦白,爱憎分明。
艾青曾多次说过:“诗人必须说真话。”他还说:“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别人的心。”这首诗正是依靠真情实感方才打动千万读者的心。
2、引导学生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
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阅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烈,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3、学习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在诗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巩固练习
完成思考练习五。
就是那一只蟋蟀
作者简介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四川省金堂县。我国当代诗人。50年代开始创作诗歌和小说。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停止创作。“文革”后正式平反,曾以《草木
由主体──客体的发展。
由历史背景、地域背景(对客体的呈现)──对童年的回忆、对海峡彼岸诗友的思念(对诗人自身主体情感的呈现)。
形式特点
⊙反复。
⊙对应。
致 橡 树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当代女诗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主要作品是诗集《双桅船》。代表诗北岛、顾城、杨炼、王小妮、梁小斌等,他们的作品深受青年人的喜爱。
《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发表于1979年,通过象征手法,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表达了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的追求,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于爱情、人生的一种全新的观念。
诗歌结构
本诗分为两层。
第一层:诗人宣告一诗人对自己心中的爱情观的确立。表现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一层感情的抒发是平缓的,真挚细腻的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
形式特点
⊙象征。⊙对偶。
外国诗歌两首
一、普希金和《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如政治抒情诗《自由颂》、长
最凝练的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于音乐。诗歌的特点可归纳为:
高度的概括性
鲜明的形象性
浓烈的抒情性
优美的音乐性
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
按作品形式产生时代和语言可分为:旧体诗和新诗;
按来源可分为:民歌和文人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的分类
我国古代的诗歌包括诗、词、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我国古代诗歌的分类如下:
1、楚辞。
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出来的,带有楚地特点的新诗体。句法参差, recho.liu@163.ne【篇二】普希金的自由颂普希金和他的抒情诗
普希金和他的抒情诗
一、开场白: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这首著名的短诗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于1825年的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该诗是题在П.Α.奥西波娃的女儿Е.Н.(姬姬).渥尔夫(1809—1883)的纪念册上的。今年是这位伟大诗人诞辰205周年,逝世167周年的日子,作为普希金抒情诗的爱好者,今天在这里作此讲座聊表对这位诗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二、诗人生平和创作:
亚历山大·塞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С.Пушкин1799—1837)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在俄国解放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高尔基赞誉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是“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①(①高尔基著、缪灵珠译:《俄国文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第177页。)
普希金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他小时候被交给奴隶出身的奶妈照料,经常听奶妈讲民间故事和传说,从小就受到民间口头创作的熏陶。1811年,他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受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并和十二月党人接近。普希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诗。他一生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在青年时代,他为反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并受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影响,写了不少反对专制暴政、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1817)、《童话》(1818)、《致恰达耶夫》(1818)、《致普柳斯科娃》(1818)、《乡村》(1819)等,都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反映了十二月党人的革命理想和决心。在《致普柳斯科娃》一诗中,作者写道:
我只愿意歌颂自由,
只向自由奉献诗篇;
我诞生到世上,不是为了
用羞怯的竖琴讨取帝王的欢心。
在《自由颂》中,诗人则以极大的仇恨谴责暴君:
你专制独裁的暴君,
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宝座!
我以严峻和欢乐的眼光,
看待你的覆灭,你儿孙的死亡。普希金的自由颂
普希金的政治诗当时在进步的贵族青年中间广泛流传,对解放运动起了促进作用,引起了沙皇的惊恐。亚历山大一世曾愤恨地说:“应该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弄得俄罗
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青年都在背诵这些诗。”由于皇村学校一些教师的说情,诗人才免于流放西伯利亚,而被放逐到南俄。从1820年起,他在那里度过了四年放逐的生活。
在南俄期间,他同十二月党人的联系更加密切,结识了“南社”的领导人彼斯杰尔,参加了他们的秘密集会,并写了号召反对农奴制、杀死暴君的著名诗篇《短剑》(1821)。此外,还写了不少浪漫主义的抒情诗,如《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和一组叙事长诗:《高加索俘虏》(1822)、《强盗兄弟》(1822)、《巴赫奇萨拉伊的泪泉》(又译为《巴奇萨拉的喷泉》或《致巴奇萨拉宫的喷泉》1824)、《茨冈》(1824)。这些诗篇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进步贵族青年寻求社会出路的情绪,充满着对上流社会的愤懑和对纯朴的山民、茨冈人的同情。
长诗《茨冈》是诗人过渡到现实主义创作以前的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它写的是贵族青年阿乐哥同城市“文明”社会发生冲突,因“衙门里要捉他”而出走;到了茨冈游牧人群中间,和他们一起流浪,并同茨冈姑娘真妃儿结为夫妻。但两年后,却发生了阿乐哥和茨冈人的新冲突。他发现真妃儿另有新欢,于是怀着报复心理杀害了真妃儿和她的情人。阿乐哥由于这种凶残的行径,遭到茨冈人的唾弃,孤零零地留在草原上。长诗大量描写了茨冈人的生活,表现的却是俄国贵族青年寻找出路的主题。诗的前半部描写阿乐哥对城市社会的厌恶,“回到自然”,在茨冈游牧群中自由自在地过日子。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情调把茨冈人的生活理想化,用以对照城市文明的虚伪,增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力量,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惯用的方法。但诗人也揭示,一个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想脱离本阶级,摆脱本阶级的传统影响,同以劳动为生活基础的普通人融为一体,这是很困难的。诗的后半部暴露了阿乐哥由于贵族阶级的思想习惯所养成的个人主义劣根性。诗人用老茨冈纯朴的原始民族的美德同阿乐哥的利己主义相对照,深刻地揭露了阿乐哥私有欲的贵族阶级本性,所以长诗后半部也是对贵族社会的批判。长诗展示了阿乐哥性格的复杂和矛盾,他作为19世纪初俄国贵族青年的形象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的。
1824年诗人因和南俄总督发生冲突,被放逐到父亲的领地米哈依洛夫斯科耶村,过了两年幽禁的生活。这时他钻研俄国历史,搜集民歌、故事和童话,深入接触民间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和民族特点,这对于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1825年,现实主义的历史剧《鲍利斯·戈都诺夫》问世。
《鲍利斯·戈都诺夫》取材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俄国的历史事件。大贵族鲍利斯·戈都诺夫杀害了幼小的皇子季米特里,并于1598年登基称皇。这个阴谋事件被一个年轻的僧侣葛里戈里得知,葛里戈里乃僭用季米特里之名投奔波兰,在波兰贵族地主支持下,于1604年起兵进攻莫斯科,推翻了鲍利斯,自立为王。戏剧冲突是在鲍利斯和假皇子之间展开的。鲍利斯厉行苛政,又取消了犹利节①,丧失了民心,因得不到人民支持而倒台。假皇子正是利用了人民对鲍利斯的不满情绪而取胜,但他怀着个人野心,引波兰军队入侵,为私欲而背叛祖国,终于被人民看穿,最后人民也不再支持他。当假皇子登基时,人民不是高呼“万岁”而是“沉默着”。这里作者通过历史故事,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质,指出“人民的公意”才是改朝换代的决定因素,这是作者民主主义观点的鲜明表现。剧本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全剧分23场,地点不断变更,时间有7年之久,出场的人物众多,这些都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格式。剧中有很大的群众场面,这在俄国戏剧里还是第一次出现。普希金写作《鲍利斯·戈都诺夫》的时候正是十二月党起义失败的年代,剧本肯定了人民是决定历史命运的力量,这正是剧本重要意义之所在;而这一点却是十二月党人所缺乏了解的。他们的悲剧在于脱离人民,害怕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剧本因为有鲜明的政治倾向而遭到沙皇政府的禁演,直到诗人死后很久,在1870年才得以首次搬上舞台。
诗人于1826年9月回到莫斯科。那是在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起义失败以后,刚即位的新皇尼古拉一世为了收买人心而把普希金召回。沙皇曾问普希金,假如起义时他在彼
得堡,他将会做什么,诗人明确回答,他会在起义者的行列里。
在莫斯科时期,由于新皇尼古拉的诱压,普希金曾一度对沙皇抱有幻想,希望沙皇对十二月党能采取宽大措施。后来他还是抛弃了幻想,写出《阿里昂》(1827)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著名诗篇,在后一首诗中写道:
在西伯利亚矿坑的深处,
望你们坚持着高傲的忍耐的榜样,
你们悲壮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
决不会就那样徒然消亡。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
阴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在门口欢快地迎接你们,
弟兄们会把利剑送交你们手上。
这首诗托一个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带到流放地去,在十二月党人中广为传诵,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在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奥陀耶夫斯基立即写了一首诗应和,诗中说道:“我们悲惨的工作不会就这样消亡,请看星星之火即将燃成熊熊的烈焰。”①(这句诗后来被革命导师列宁用作《火星报》的刊头题词,而《火星报》的名称也从这句诗脱胎而来。)
1830年9月普希金到波尔金诺村住了三个月,这是他创作上有重大收获的季节。在这里他完成了被称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奠基作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4个小悲剧(《石客》、《吝啬的骑士》、《莫扎特和沙莱里》、《瘟疫流行日的宴会》)和近30首抒情诗等。
《别尔金小说集》因作者以伊凡·彼得罗维奇·别尔金为笔名发表而得名,包括五个短篇小说,即《驿站长》、《风雪》、《射击》、《棺材匠》、《村姑小姐》。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驿站长》,它叙述了一个忠厚善良的小人物维林辛酸悲惨的一生。他终日辛劳为旅客服务,遭到往来官吏的欺凌,在这不宁静的生活中只有单纯美丽的女儿是他唯一的欣慰。女儿被拐走后,他嗒然若失,想尽办法来到彼得堡,期望找回“迷途的羔羊”——他的女儿杜妮娅。可是狠心的军官明斯基却将他拒之门外。维林孤苦无靠,回去之后不久就悲愤而死。小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民主主义思想。作者以同情和尊敬的心情描写了小职员的命运。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30年代普希金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如抒情诗《我又重新造访》(1835)、优美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此外,还写了一些文学论文。他在1833年写的叙事长诗《青铜骑土》,则与长诗《波尔塔瓦》(1828)等合成一组歌颂彼得大帝的作品。他还在1836年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后来成了进步思想的喉舌。
30年代的黑暗统治使普希金更加注意现实问题,并且通过创作加以反映。除了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别尔金小说集》外,还有通过历史题材反映农民问题的小说,如《杜布洛夫斯基》(1835)和《上尉的女儿》(1837)。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取材于18世纪普加乔夫起义。小说以主人公格利涅夫的个人遭遇为线索,通过他的叙述再现了普加乔夫暴动的历史。小说的意义在于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形象。它不像贵族社会那样把普加乔夫描绘成杀人放火的强盗,而是把他写成热爱自由、宁死不屈的英雄。小说描写他英勇机智、坚定乐观、很有气量,到处受到人民的拥戴。普希金在写作前曾到普加乔夫当年活动的伏尔加河、奥伦堡平原一带实地调查,搜集很多民间传说、歌谣,研究大量史料,先于1833年写成了《普加乔夫史》,然后在1836年才完成小说《上尉的女儿》。
1831年2月l8日,普希金和莫斯科一位19岁的少女娜.尼·冈察罗娃(又译为龚佳罗
娃。据诗人说,拉菲尔所绘的圣母和她的容貌简直就象两颗水珠一样的没有分别,故曾于1830年作《圣母》一诗赠给自己的未婚妻)结婚,随后迁居彼得堡,重入外交部任职。但家庭生活对他的创作有着不良的影响,诗人去世前几年的生活很不愉快。这种心情从下面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够了,够了,我亲爱的”①1834
够了,够了,我亲爱的!心要求平静,
一天跟着一天飞逝,而每一点钟
带走了一滴生命,我们两人盘算的
是生活,可是看哪——一转眼,命已归西。
世上没有幸福,但却有意志和宁静。
多么久了,我梦寐思求着这种宿命;
唉,多么久了,我,一个疲倦的奴隶,
一直想逃往工作与纯洁喜悦的幽居。普希金的自由颂
①这首诗是诗人对妻子写的,表达了他渴望离彼故得堡的生活而隐居乡间。
同时政府对他的迫害加剧了,后来怂恿法国公使馆流氓丹特士调戏诗人的妻子而引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普希金于1837年2月8日和丹特士决斗,因负重伤而于当月10日逝世。
关于诗人一生的创作,他逝世前一年写的《纪念碑》一诗,好像是个很好的总结。诗中说:
我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敬爱
是因为我曾用诗歌,
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
在这残酷的世纪,
我歌颂过自由,普希金的自由颂
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们,
祈求过宽恕同情。
所以诗人自豪地宣称: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所能造的纪念碑
它和人民款通的路径将不会荒芜,
啊,它高高举起了自己的不屈的头,
高过那纪念亚历山大的石柱。
不,我不会完全死去——我的心灵将越出
我的骨灰,在庄严的琴上逃过腐烂;
我的名字会远扬,只要在这月光下的世界
哪怕仅仅有一个诗人流传。
我的名字将传遍整个伟大的俄罗斯,
她的各族的语言都将把我呼唤。
三、普希金的抒情诗:
普希金出现的时代,适逢作为艺术诗在俄国刚刚有可能出现的时代。一八一二年是俄国历史上伟大的年代。以它的影响来说,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史中最重大的一年。和拿破仑的决死斗争唤醒了俄国的沉睡的潜力,使她在自身上看出了前此未曾意想到的力量和作用。我们如果评论普希金的作品,就必须严格地按照写作年代的顺序来观察。普希金之所以和他以前的诗人不同,就在于从他作品的顺序不仅仅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不断的发展,而且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个人和个性的发展。他在任何一年中所写的诗,不只在内容上,而且在
形式上和以后一年所写的必然不同。因此,他的诗不能象杰尔查文,茹科夫斯基和巴杜式科夫的诗似的,按照类别来印行。这一点很重要;它说明了普希金的巨大的创作天才,并且指出了他的诗充满着有机的生命。这有机的生命的源泉是在于:普希金不仅推寻诗,他还以生活的现实和永远优美的思想作为诗的土壤。
把普希金“中学时代”的诗和以后时期的诗作一比较的话;就可以看出他的诗才是多么迅速地生长和成熟。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他“中学时代”的诗作中还可以见到他和他以前诗人的历史联系。显然,他成为独立的诗家以前,他首先做过茹科夫斯基和巴杜式科夫的优秀的学生。
“中学时代”的诗并不太富于诗,但却常常以韵文的优美和精巧使人惊讶。这些诗的风格完全不是普希金的,它是茹科夫斯基和巴杜式科夫的。就诗而论,普希金——那时他还是不到十六岁的青年——虽然远逊于这两个诗人,但在韵文上不仅有时毫无逊色;甚至是更大胆、更丰富。„„
《皇村中的回忆》是以铿锵有力的诗句写出来的,虽然全篇都不过是词藻和夸张而已。“中学时代”的诗有几篇已经超脱模仿,透露出纯粹普希金的诗的因素。我们认为这样的诗是:《窗》,《心愿》„„等。它们好坏不等,然而有几篇以那时代的标准看来,简直是优美得很。那个时代是不够精细、不甚求全责备的。
普希金在中学毕业以后所写的诗可以称为“过渡时期”的诗;从这些诗中已经能看出普希金来了;但是,他依旧或多或少地忠于文学传统,仍旧是他的前代诗家的学生,尽管是常常“青出于蓝”。他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但还没有独树一帜。他只是孕育着——如果可以这么说——普希金,却还不是普希金。在“过渡时期”的诗中可以看到普希金和他从前的文学的活的历史联系。
我们认为这“过渡时期”的诗是:《安纳克利融的坟墓》,《黑色的披肩》,《我耗尽了我自己的愿望》,《贤明的奥列格之歌》,《生命的驿车》,《酒神之歌》,《你和您》„„等。
为了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所谓普希金“过渡时期”的诗是什么,我们想举出纯粹普希金的诗来作一个对照。这些诗是从一八一九就有的,顺序如下:《独处》(这首诗只在内容上,而不是在形式上,可以算作纯粹的普希金的诗),《多丽达》,《白昼的明灯熄灭了》,《葡萄》,《海的女神》,《缪斯》,《征象》,《你憔悴而缄默》,《致大海》。„„等。
在“过渡时期”的诗中,普希金首先仍旧是前代诗家——尤其是巴杜式科夫——的学生,不过是“青出于蓝”了。他的诗已经老师们的诗更为优美,而且,就整体而言,有一种成为他的特色的更深厚的坚韧。普希金所特有的因素是主宰这些诗的一种哀歌式的忧郁。从起头就可以看出来,忧郁比欢乐和玩笑更投合、更切近于普希金的缪斯。常常是这样,他的一篇诗开始带着高兴和玩笑的调子,最后以忧郁的情绪收场。这忧郁的情调,仿佛是一篇乐章的最后的旋律,只有它留在你的心灵上,并且把以前的种种印象都盖过了。普希金的忧郁不是温柔脆弱的心灵的甜蜜的哀愁,不是的。它永远是一颗坚强有力的心灵的忧郁;他对读者具有一种魅力,在读者的心底深刻而有力地回荡着,和谐地振荡着他的心弦。普希金从不沉溺于忧郁的情感;的确,这种情感时常在他心里振鸣着,但并没有抹杀心灵别种声音的合奏,以至成为单音。有时候,他在一阵沉郁以后,会象狮子耸动鬃毛似地突然摆摆头想把悒郁的阴云逐开。这种强烈的乐观情绪尽管没有完全把悒郁抹去,却给了它一种特别的爽气,使心神振作。„„在普希金“过渡时期”的诗中,最好的是那些诗作,它们或多或少的地透露出忧郁的情调。因此,那些完全没有这种情调的诗,就显得平淡有如散文;而有了它呢,没有意义的诗成为有意义的了。举例说《我耗尽了我自己的愿望》这首诗,尽管很薄弱,却会使读者不自主地注意到它的最后一节:
就好象当初冬凛冽的风
盘旋,呼啸,在枯桠的树梢头
【篇三】普希金的自由颂普希金之死流传公认版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出身贵族。童年时代开始写诗。他的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也夫》、《茨冈》等。1831年完成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流传很广。他还创作了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别尔金小说集》等。1836年创办《现代人》杂志,发表政沦和文艺批评。在创作活动上备受沙皇政府迫害,最后在阴谋布置的决斗中遇害。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1836年冬天,诗人普希金心情极端苦闷,他同时收到几封内容完全一样的匿名信。
这些匿名信,满篇是对普希金的诽谤和侮辱。
在此之前,俄国彼得堡的上流社会,突然传开一些流言蜚语。说一个有着男爵身份的法国侨民丹特士,正在拚命追求普希金的妻子娜塔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普希金娜,而且两人似乎有了某种暧昧关系。
丹特士是彼得堡近卫重骑兵团的军官,他虽然是法国侨民,却充当了驻彼得堡的荷兰大使盖克仑的干儿子。
而盖克仑男爵曾受到过普希金的冷淡和蔑视,本来就对诗人心怀不满。
但他把这种情绪隐藏在心里,处处想办法暗地里伤害普希金。匿名信事件一发生,盖克仑就一面当众作出和解姿态,一面暗中加深而人之间的成见和矛盾。这样一来,普希金和丹特士的公开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第一次决斗由于诗人的朋友们的调节劝告,于1836年底,丹特士和普希金的妻姐冈察洛娃的正式结婚而得以避免。但是宿怨难解。
随着两人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彼得堡社交界分成互相对立的两派。而那些反对普希金的人,又竭力要两人碰在一起,并故意举行各种舞会宴会,想让普希金的妻子意想不到地突然遇上丹特士,以给普希金带来难堪。
然而这时的普希金,不想忍让,也绝不后退,他要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解决矛盾,摆脱困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克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愤情绪,终于不顾后果地向盖克仑男爵写去了一封口气强硬的挑战信。
在信中,普希金用尖锐激烈的措词,对盖克仑痛斥一番。正是这封信,导致了诗人去进行那危及生命的第二次决斗。
那天饭后,普希金午睡了一会儿,然后起身将自己的文件手稿略略清理一番。4点钟不到,他就一个人出门了。
双套雪橇驶到警备司令别墅附近时,远远望见一辆雪撬从另一条路向这边驶来。雪橇渐渐驶近,上面坐着丹特士和他的决斗副手达希亚克。
这一天,尽管天气晴朗,但气温却只有零下15度左右。郊外的风很大,阵阵寒风卷起地上
的雪花扑来,更加砭人肌骨。普希金裹着他随身带来的熊皮大衣,冒着寒风伫立在雪地上,眼睛里挂着一丝忧伤。他看着丹扎斯和达希亚克在那商量着,要去寻找一个合适的决斗地点。
普希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神情仍然像在路上那样镇静,始终默默无言,仿佛是看着他们在寻找一个郊外野餐地点。
丹扎斯和达希亚克用脚步量定距离,再用各自的大衣标出射击界线,然后开始往手枪里装弹药。
“喂,到底好了没有?”普希金急躁起来,再次大声催促说。
“好了,好了,马上就开始。”一切准备就绪,两个副手把普希金和丹特士带到各自的位置上,将装了弹药的手枪递给他们。副手丹扎斯退到一边,将手中的帽子挥了挥。
这是事先约定的决斗开始的信号。
站在两边的普希金和丹特士,见信号发出,就开始往前走。普希金首先走到射击界线,他停下来,屏住呼吸,举枪瞄准……
连他自己也感到奇怪的是,这渴望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他却一点也不觉得激动。浑身的血液并没有加速奔涌,心脏也没有急剧跳动,相反,他觉得微微有些窒息感。透过手枪的准星,普希金瞧见丹特士那闪露着凶光的绿色眼睛,以及那张略带惊恐的、苍白的脸上的肌肉在颤抖。普希金的自由颂
“我这就开枪打死他吗?可他到底是一个生灵,一个人啊……”普希金稍一犹豫,拿枪的手禁不住抖动了一下。这时,枪响了——人们看见普希金身子摇晃了一下,扑倒在雪地里。他的那支没开过火的崭新的手枪丢在一边,鲜红的血从伤口里冒出来,浸染着雪地。
原来,狡猾的丹特士采取了先发制人的举动,他离射击界线还差一步时就抢先开了枪。
“我觉得我的股骨被打碎了!”普希金倒下去的时候,丹特士听见他这样喊了一句。两名融手立即向受伤的普希金奔过去。丹特士也想跑过来,普希金愤怒起来,对他大声喊道:"别动!我还有力气开枪呢!”普希金按事先约定的决斗规则,制止了丹特士想移动位置的企图。丹特士只好停下来。回到原来的位置上。普希金挣扎着,相当吃力地用左手稍稍撑起身子,右手接过副手丹扎斯递过来的另一支手枪,对着丹特士举枪瞄准。
丹特士无可奈何地站在原地,用右手护住自己的胸膛,等待普希金射击。
身受重伤的普希金一手撑地,一手持枪,显得力不从心。不过,他手中那支枪终于响了,丹特士应声倒地。
“丹特士先生,你伤在那里”?侧卧在雪地上的普希金向对方大声问道。
“我想……”丹特士回答说,“是伤在胸部。”“太棒了!”普希金高兴得把手枪扔到一边,像孩
子似的大声喊叫起来。
其实,诚实的普希金再次被丹特士欺骗了。丹特士在站着等诗人射击时,有意将身子侧着站,并暗中用手掌护住胸口。普希金这一枪,子弹只是从丹特士胸前擦过,打在手上,并没伤在要害。而普希金的伤却在身体的致命部位,子弹打碎了他骨盆处的股骨,并留在腹腔里,这是有生命危险的重伤。
副手丹扎斯叫来车夫,几个人小心翼翼地将受伤的普希金扶上雪橇。丹扎斯特别吩咐车夫将雪橇赶得慢点,他自己则在旁边步行。丹特士乘雪橇跟在后面。一路上,伤口的剧痛折磨着普希金。此时,诗人开始感到死神的影子在向自己逼近,但他依然神色镇定,心地坦然。因为,他毕竟是按自己设计的方式去进行了决斗。
马车将普希金送到住所伏尔康斯基大楼。
丹扎斯首先走进屋子,那时,诗人的妻子普希金娜也刚回家不久。丹扎斯尽可能平静地对她说,普希金刚才和丹特士进行了决斗,受了点伤,但伤势不重。
“啊,我的天!……”普希金娜的脸色立刻变了,惊慌失措地奔向前厅。
仆人们正七手八脚地将普希金抬进楼来。普希金趁妻子这会儿不在身边的机会,向医生阿连德询问自己的伤情。他要求医生说实话,并表示不管什么样的回答他都不害怕,只是自己必须知道点大致情况,以便作些安排。
“既然是这样,”阿连德沉思一阵后,神色严肃他说,“那么,我得告诉您,您的伤很危险。要治好您,我几乎不抱什么希望……”普希金听罢,脸色仍然很平静。他感谢了医生的坦率,又请求别将这些话告诉他妻子。
天色渐渐发暗,彼得堡夜幕降临了,整个伏尔康斯基大楼被一种沉重阴郁的气氛笼罩着。诗人躺在沙发上,他那略带忧伤的目光注视着窗外渐渐浓重的夜色。他把丹扎斯叫到身边来。
“我要把我的债务口授给你,请你记下来吧,亲爱的丹扎斯。”普希金在开始安排后事了。丹扎斯强忍着悲痛,默默拿着笔和纸,一笔笔记下那些债务。这些债务既没有期票,也没有借据。
晚上,普希金伤势恶化,剧烈的疼痛使他痛苦难忍。有一阵,他甚至想开枪自杀。趁屋子里没其他人时,他叫一个仆人把写字台的一个抽屉给他抽下端过来。普希金取出里面的一支手枪,悄悄藏在被子下面。然而,这个仆人出来时将情况告诉了丹扎斯。
丹扎斯听说后,立即进屋去,从诗人被子里取走了手枪。普希金把手枪交出来时,向丹扎斯承认说,他自己确实想到了自杀,因为伤痛太剧烈了,实在叫他难以忍受。
1月28日早晨,诗人的伤痛减轻了些。不过,他还是叫人把妻子,孩子们以及妻姐等亲人们叫来,一一作了告别。其场面催人泪下。
中午时分,普希金觉得稍轻些了。他的情绪明显好转,偶尔还同人们说几句笑话。
然而,到了晚上,普希金的伤情大大恶化了。那一整夜,他几乎没有入睡,呻吟不止。
第二天,几个医生部宣布诗人的伤情完全没希望了。阿连德赶来检查后,更悲观地预告说,普希金最多只能活两个小时。
前来探望的群众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往大门里挤。为了维持秩序,丹扎斯不得不通知宪兵团,请求派人来将人群挡在门厅前的空地上。不过,为满足群众对诗人健康的关心,茹科夫斯基每隔一定时间,就走出去向住宅外面的人群公布一次诗人健康情况的简报。
守候在诗人身边的俄国作家兼医生达里,试图安慰诗人。他对普希金说:
“阁下,别担心,你一定能恢复健康的。”普希金摇摇头,吃力地喃喃说:“不,这里容不了我……是啊,显然是……应该这样的……”到最后时刻,诗人想吃一点草莓。一直守候在床前的丹扎斯马上叫人去取来。普希金明白这是他最后的一点东西了,他要妻子普希金娜亲自喂他。
普希金吃得很高兴,每喝完一汤匙,他就望着妻子说:“嘿,真好吃!”普希金娜为丈夫这种突然出现的好胃口感到异常高兴。她怀着兴奋的心情对旁边的人说:“你们可以看到,他会好起来的!”可是,当普希金娜一离开,诗人就进入了临死前的弥留状态。脸色一直很平静的普希金,用他那开始失去光芒的眼睛扫视了一下书房周围,低声然而却十分清晰他说:
“别了,别了……”一会儿,他就悄无声息地闭上了眼睛。
这是1837年1月29日,下午2时45分。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著名诗人普希金,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