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唱歌
详细内容
'第一篇乞丐唱歌
《乞讨生活》
今天请上假就急匆匆往家赶,走在路上碰到一个女的拉着车子,车上躺着一个只露着头的人,肢体全残疾,那时心里略过一丝怜惜,接着往前走,在地下通道又碰到一个没有左腿的男人,拄着拐杖唱歌,在他面前放着一个纸盒子,走过路过的行人偶尔有人会放钱进去。
走出地下通道,看到一个买包的大男人怀里抱着三四个月大的孩子,裹得很严实,一边哄孩子,一边一边吆喝着:"20块钱一个包,过来瞧瞧看看,有便宜又划算。"此时心情有点复杂,也许这就是生活。
看着大街上来去匆匆的行人,生活不管什么时候都透漏着艰辛,还有那些可怜的乞丐,都分辨不出真伪,也不知道该不该去施舍同情。总之,不管怎么样,当我们碰到就请伸出你的手,给他们一丝丝温暖,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内心还存在一点善意。
此时,我觉得心情有点舒畅,我的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是至少还过的去,没有那么多艰辛和坎坷,知足常乐。我不用大冷天出来满街吆喝,在办公室挣着位数不多的钱,也算是安逸。当然,老公就辛苦一点了,他所有成绩都是他努力打拼的结果,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生活的方式各种各样,当然求生存的方法又有很多,所有的这许多的种种都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活着,尽可能生活的好点。
以后的我也会开心的活着,放宽心得活着,知足的活着,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好了。
第二篇乞丐唱歌《时尚?沮丧?》
“不以肉体博眼球。”
这句话是我喜欢的女歌手,美国乡村音乐创作小天后taylorswift说的一句话。
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她了,正因为她的单纯,淳朴。基本上看不到她有出格的照片和镜头,每一个画面都那么的清纯,简直是个学生妹。
其实应该也还是个学生吧,毕竟是89年的,这不跟我差不多吗?只不过人家是歌手,创作型歌手,咱连个吉他都弹不好,自卑了。
喜欢布鲁斯也是因为她的音乐,在美国布鲁斯很受欢迎,在我们国土基本上听不到这种音乐,这是我们的一大损失呀。布鲁斯有点像古典音乐,应该是由古典音乐演变过来吧。
淡淡的忧伤,一根旋律拔动我们每一根神经,渗透身体每一个角落,静静的把我们灌醉,突然来一个点破迷雾的一个音,让人犹从地狱上升到天堂。
我觉得这才是布鲁斯,乡村音乐的精髓,太美妙了,要你进地狱你就进地狱,要你升天堂,你就升天堂,轻飘飘的感觉,整个人漂浮在空中,身体、心理完全不由自己控制,跟随着旋律的律动,一波又一波,高潮一浪接一浪。给你放松一下,接着又高潮,中间给适应的时间,接着又是高潮。
我喜欢这种音乐,能让人挺起不倒,一直坚挺,一声呐喊,胜过一首歌的兴奋,一个动作,牵起千层巨浪。台下的观众跟着音乐的节奏站起来,拼命的呐喊、嘶吼、狂叫,这叫啥?激情?愤怒?狂妄?
更多的应该是情绪吧,忘我的呐喊,把所有的愤怒和咆哮一吐为快。心,得到放纵,得到满足,思想得到释放,精神得到自由。
嘶吼吧,呐喊吧,疯狂吧......
你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让人们痴迷,你的微笑,有梦露的美,但你胜过梦露,你比她单纯,不做作,不放肆,不出格,你有你的风格,你的个性,你的魅力。
虽然你长得不算漂亮,可是你有气质,你有魅力,你有内涵,这就够了。
翻着你的资料,发现你交过很多男朋友,很多男性朋友,特别是乡村音乐的代表人物,遇见了他,是您的荣幸,他遇见了您是他的收获。
喜欢你那干净的嗓音,略有磁性,迷人的微笑,加上鲜红的口唇。所以呢?你出了一张《red》专辑,每一段故事,每一段感情,每一段记忆,到最后回忆起来,就像红色的画面,所以你选了red作为专辑。
地球人已无法让你不红,人类阻止不了你红的势头,你来我接受,你越变越好,其实你交过那么多极品男朋友,每一张专辑里都有写给前任的歌,要么抨击,要么赞扬,要么呐喊。
或者说,你的歌,都是跟你的经历有关,每一段感情给你带来的灵感,可能这段经历让你拥有几座奖杯。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要进步,必须要有经历呢?要接触能量强的人呢?
当我看着你穿得跟邻家小妹的装扮,我第一感觉你就是个孩子,是个学生,你跟其他人没有区别,都那么自信,那么有魅力,但你不喝酒,不抽烟,这是上天赐予我的女神吗?
当我看到那些穿着超短,耶胸露背的女星,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人好性感呀,第二感觉就是这个人好妖艳呀,第三感觉就是这个人好装逼,做作呀。
那些低胸露臀的服装,都是些什么人喜欢穿呢?
我不喜欢这样的装扮,你盖住的只有那么一处,这跟没穿又有啥区别?我不感兴趣,还好有一群感兴趣的人,他们为你们疯狂。说句实话,会不会有人愿意拿真心与你相待?
你的心都露出来一半了,人家都看到你的内心了,你已经没有魅力、没有好奇给人家幻想的机会,要大家怎么用心去呵护你?去珍惜你?连你自己都不修边幅,大家怎么可以帮你圆场呢?
说诱惑,的确挺诱惑的,但是你诱惑的是谁?是乞丐还是高端人群?
乞丐会买单吗?只有让高端人群喜欢了,满意了,才会毫不犹豫的掏钱,他们不心疼钱,这点钱算什么呢?可惜你不是,你吸引的是乞丐。
高端人群你以为就没见过你这穿着吗?随便去三亚看看,人山人海,都是你这个装扮,甚至穿得更少,去俄罗斯看看,人家啥都不穿,你这算得了什么?人家直接可以看到,你还遮住了一处。你只会勾引那些高攀不起的人,也都是些社会底层的人,思维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你穿得越少,人越多,叫人家买单的时候,一溜烟,跑完了。
这就是所谓的时尚?
也喜欢朴树的歌,太有格局了,人家用的是生命、灵魂去唱歌。咱们那些网络歌手,都是小儿科,大爷们的整天哭娘喊爹,有太多的情绪在里面。
他们吸引的也是那些幼小的年轻人,那些为爱情左右的小孩子,又是不舍得,又是不够爱我,又是对我很冷漠......
吸引小朋友的结果是啥?小朋友都喜欢,但是没钱买单,不愿意买单,你喊一嗓子,没人回应,你无私分享大家纷纷跑来,你一谈钱,大家挤破头的跑。
朴树之所以还是很受关注,多是一些有能量,一些重量级,一些经济、时间、精神比较自由的人,他们有钱有闲,不在乎这点钱,纯粹是支持你,支持的人多了,你也就有能量了,而且不用过多去宣传,喜欢的人自然就会找上你,但是人不是很多,都是优质客户,每一个人都愿意买单,他们就是玩着。
你有能力,有魅力,有气质,人家自然会找上你,不用你去喊。苹果手机就这套路,不投广告,都是优质客户,自然就选择高端产品。
我们不要总是追求时尚,追求穿着泳装在海边跑,没人会憋你一眼,你穿着衣服下水,人家还会朝你看两眼。这深有体会,上次在涠洲岛,很少有人穿泳装下海,基本上看不到,大家都穿着衣服,一脱,剩下内裤就下海了,什么泳装?都是多余的,干脆直接点嘛,没人会嘲笑你,没人会评价你。
风景那么美,谁会舍得把时间浪费在你身上呢。
你以为自己穿件很性感,很时髦的泳装跑到海边,以为大家都会朝你抛眉弄眼?事实上没人会注意到这么一个你,甚至你在旅客眼中,就像一条刚从海里捞出来的,不适应外面的世界。
你穿得那么时髦,那么性感,本应该博得众人的眼球,不料,没人偷看,大家都忙着拍照,拍自己的同伴,拍海水拍打沙滩的白浪。
我们本以为很诱惑,很迷人,不料适得其反,得到大家一致的差评。咋这些人都不懂得审美呢?这么没有品位吗?
我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穿个超短,踩着高跟鞋,在大街上摇晃,曝光率、回头率蛮高的。当我们走进教堂,走进会堂,走进星级酒店,发现咋没人看了呢?是这些人太没品位了?还是这些人眼光有问题?
于是你扫视了一圈,发现大家都不鸟你,只有前台礼貌的招呼你。
这不是你的错,也请不要怪别人,他们麻木了,你这样的人见多了,不足为奇,请原谅他们没有对你产生好感。
为什么有钱人那么低调?
有这么一句话,上等人有钱,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钱,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有脾气,没钱,没本事。用这句话去验证身边的朋友,发现很有意思。
有钱人,越来越低调了,他们包容了,内心强大了,都成了大象,蚂蚁是绊不倒的。
第三篇乞丐唱歌《中华诗词之美大作业》
学生实践报告
(文科类)乞丐唱歌
课程名称:中华诗词之美专业班级: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W专转本)(1)
学生学号:1604554002学生姓名:高红梅
所属院部:机电工程系指导教师:郑利锋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浅谈徐志摩的一生
绪论
徐志摩是贯穿“新月派”前后期的主要人物代表,他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1]。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
的个性与其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之统一,形成了徐志摩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他不仅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诗坛上一位很有声望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传奇人物:他痛恨黑暗腐败的社会,同情人民遭受的不幸,却找不到出路,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曾向当局举报并最终破获了一起毒品走私案件;他赞美列宁,认为“他的精神竟可以说是弥漫在宇宙间,至少在近百年内是不会消灭的”,但又声称“我不希望他的主义传遍。我怕他。„„铁不仅是他的手,也是他的心”。[2]之前在公选课上讲
ppt的时候我介绍过他的一些介绍,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没能很深入的去谈到徐志摩的一生。所以今天借这个写论文的机会,再来好好的谈一谈徐志摩这个感情生活比较丰富,诗集富有内涵的诗人。
一、诗人简介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一本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年仅36岁。被认为是诗坛上的一颗流星。
1、求学之路
1908年在家塾读书,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
1916年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可以说梁启超是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最大的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2、飞机遇难
1931年11月19日早8:00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关于他遇难的原因,
除直接原因林徽因外,还与陆小曼迟迟不肯答应北上,以及大雾影响、主机师王贯一前晚准备女儿婚事忙到很晚,飞行时精神太差有关。
二、情感经历
那么讲到飞机失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他的情感经历吧。徐志摩一共有3段较为典型的感情经历。
(1)张幼仪
徐志摩1915年,和张君励的妹妹张幼仪结婚。但是,徐志摩对张幼仪毫无感情。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两人在柏林离婚,而且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在离婚以后,她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
她表示“你总是问我,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可以肯定地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
(2)林徽因
徐志摩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注在林徽因身上。1922年徐志摩回国,就是为了追求林徽因。林徽因是有名的才女,在五四时期也是比较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林徽因对徐志摩也有很深的感情。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
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3)陆小曼
随后,徐志摩又把感情转向陆小曼。陆小曼当时是北京社交场中有名的美女、才女。能诗能画,会唱歌,会演戏,能写一手蝇头小楷,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行为举止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当时,陆小曼已经结婚。她的丈夫王赓,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哲学,又转到西点军校攻军事,他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1918年回国,第二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我国出席巴黎和会武官。后来,王赓回国,到哈尔滨当警察局长。王赓虽然对陆小曼非常关爱,但是,陆小曼对他并没有很深的感情。后来,画家刘海粟的斡旋、帮助,陆小曼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在婚礼上,遭到证婚人梁启超的训斥:希望不要有下一次。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生活奢侈,挥金如土。住豪宅,有汽车,有专门的厨师,有很多佣人,还有专门的按摩师。一些日用品,如服装、化妆品,手帕等是法国进口的。陆小曼日常生活懒散,特别好吃。徐志摩说陆小曼,“你一天就是吃,从起身到上床,到合眼,就是吃。也许你想芒果或是想外国白果倒要比想老爷更亲热更急。”[3]
总的来说,徐志摩的感情生活是很丰富的,这也许跟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有关吧,他对自己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所做的事情有点过分,张幼仪还是有情有意的,但是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这是一种束缚,不该让这样的错误一直错下去。对于林徽因,我想徐志摩应该是喜欢过吧,但这不是爱,谁不喜欢漂亮美好的事物呢。要说陆小曼的话,我很欣赏他,他为徐志摩放弃了很多,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我由忠的敬佩她。
三、诗集赏析
徐志摩的单纯信仰包括“爱”、“自由”、“美”,实际上,是相当宽泛的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这就决定了徐志摩诗歌思想的多样性。五四文学流行的思想主题,几乎在徐志摩在诗歌中有所涉及。比如说,社会批判的《大帅》、《人变兽》、《太平景象》批判军阀战争的罪恶。还有关怀弱者的《叫化活该》、《先生,先生》是乞丐的悲惨生活和命运,《盖上几张油纸》是写一个普通妇女不幸。但是,徐志摩最擅长的、写的最好的内容是关于爱情和追求自己的精神理想的。
1、《雪花的快乐》[4]
这是一首爱情诗,也是徐志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第四篇乞丐唱歌《(范文二)透过“犀利哥”看中国乞讨群体现状》
透过“犀利哥”看中国乞讨群体现状(三号黑体)
空一行
32(所在课堂序号)刘金亮通信工程09(2)班(五号黑体)
33(所在课堂序号)卢平通信工程09(2)班(五号黑体)
35(所在课堂序号)彭成通信工程09(2)班(五号黑体)
38(所在课堂序号)王恩惠通信工程09(2)班(五号黑体)
40(所在课堂序号)俞睿杰通信工程09(2)班(五号黑体)
指导教师:(五号黑体)
摘要:(五号黑体)乞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社会问题,它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整个历史过程中。而今,乞讨者数量的增加甚至乞讨现象的加剧给国家、社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游弋于城市最边缘的乞讨者“犀利哥”的出现,不仅透露出乞讨群体现阶段的生活状况,而且也暴露出了社会救助制度的缺陷。调查现阶段乞讨群体者的乞讨现状,了解了周围乞讨者的生活以及人们对乞讨现象的看法,更感受到了治理乞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工程。(五号楷体)
关键词:(五号黑体)乞讨者犀利哥社会救助制度乞讨现象(五号楷体,空一格)
正文:五号宋体
犀利哥,源自蜂鸟网上传的一组照片,于2010年2月23日,因天涯论坛一篇帖子——《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而迅速走红,被网友誉为“极品乞丐”、“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乞丐王子”等。犀利哥本名程国荣,是江西省鄱阳县人;家中还有母亲和弟弟以及两个10来岁的孩子。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和父亲不久前在一次车祸中去世,母亲和两个孩子都由弟弟程国圣抚养着。最后在社会的关怀下,他终于还是回到亲人的身边。
其实早在汉朝,就有人写了一本叫《乞丐赋》的书,这说明至少汉朝我国就有乞丐存在了。乞丐在我国上古文中,最早是以单音词出现的。据《孟子》《列子》等记载,有“丐”、“乞人”、“乞索儿”等等称呼。这些称呼在宋以后大多还在使用,一直持续到清末。“乞丐”一词用来称呼讨饭之人是从宋代开始的。早期的乞丐最先使用的乞讨方式,其表现形式多为持钵行乞。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乞讨方式。由于无需强壮的身体,也无需技能,因而为一般乞丐所普遍使用。它自产生后,经历了无数个朝代,一直沿用下来,成为古今乞丐行乞的一种最基本方式。
乞讨现象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本应消灭的历史现象,与文明进步相悖,却长期存在,并②①
形成一种亚文化群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管理的放松等原因,一度在城市几近绝迹的乞丐又死灰复燃,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他们的大量出现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诸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乞讨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学术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社会现实价值。
一、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小四号黑体)
本次社会调查采用问卷形式,设置了一份问卷,针对各种岗位人员。大部分学生展开调查,并实地考察周边乞讨现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对乞讨者的印象”。“乞讨者大部分的基本情况”、“导致乞讨现象的原因”等方面问题。
调查问卷主要在浙江理工大学及其周边发放,调查对象为校内学生及校务工作人员,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年龄控制在20到50岁之间,共发放100张,成功收回96张,无效问卷2张,问卷回收率为96%,问卷有效率为97.9%。
(一)群众对乞讨者及乞讨现象的态度与看法(五号宋体)
图表范例:图1:受访者对于乞丐的态度图2:受访者对乞讨者的印象乞丐唱歌
1.从群众对乞讨者的同情心来看(五号宋体)
调查中有70个人对乞讨者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从数据可以看出,对乞讨者的同情之心,其实是一种不必经过理性思考就油然而生的对人的苦难的悲悯和同情,这是人的不忍之心,没有理由,只是人最本质的人性的内在体现。虽然同情占了绝大多数,可是还是有25.5%的人对乞讨者表现出了冷漠。由于乞讨现象的增加,职业性的乞讨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多,真假难以辨别,极大的挑战着人类宝贵的同情心,我们的好心肠经常被欺骗,使得群众对乞讨者的乞讨身份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产生同情疲劳,同情心减少,甚至同情麻痹。
这样的结果就会使未来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救助,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就会失去最起码的同情心。
2.从群众对乞讨者的印象来看
图2显示出,除了有47.9&的人表示乞讨者惹人同情外,有52.1%的人对乞讨者的印象都是“职业性的”、“恶心肮脏的”、甚至“欺骗人的”。可以判断:现在的乞讨者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大部分不是很好。由于在乞讨者群体中存在很多的假乞讨者,尤其是一些好逸恶劳的人,不愿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而采取不劳而获的方式为生;再加上目前社会上乞讨者“职业化”日益增加,乃至乞讨者脱贫致富,人们在受骗之后或者在网络、媒体上看到相关这类的报道之后,“职业性的”、“欺骗人的”、等这些乞讨者的印象渐渐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在目前街头上出现的乞讨者一般是身体残疾的人,如跛者,驼背、断腿等,衣裳褴褛,皮肤黝黑,好像从未洗漱过,这样难免会让人们觉得这些乞讨者“恶心肮脏”了。
3.从群众对乞讨者的施舍来看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有43.6%的人不会施舍,但有56.4%的人表示会给“几毛钱”、“几元钱”或是“能给多少就给多少”。有些人可能不忍看到乞讨者衣裳褴褛乞讨的场景,也可能出于对乞讨者悲惨背景的同情,会施舍乞讨者几元或者几毛钱,以表示自己的善意。然而,调查中却有多少人表示并不会给乞讨者钱,由于当人们最起码的同情心受到欺骗后,不免会对乞讨者产生厌恶的看法,秉持着怀疑的态度,甚至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你不去劳动、自食其力、自力更生,而在这里乞讨,企图不劳而获?那我为什么要给你钱啊?即使你困苦,为什么不去找政府,找收容所,找救助部门?再说,我又不知道你是否真的苦难,为什么一定要给钱,其它方式就不行吗”。
(二)乞讨者的状况以及乞讨现象的现状(五号宋体)
1.大部分乞讨者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五号宋体)
3:
当
前乞丐唱歌
乞
讨
群
体
的
身
体
状
况
及性别、年龄等特征分析图表范例
从图表3可以看得出,在乞讨者群体中:从年龄看,有将近75%的乞讨者是年迈的老人,11%左右的是年轻人,其余的为小孩,由于老人会渐渐失去最基本的劳动能力,有的甚至无法自力更生,有的老人由于不能劳动、甚至卫生情况不好可能会被家人赶出家门,或是由于天灾人祸,孤寡老人的人数的日益增加,他们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已无路可退,只好走上街以乞讨为生;对于一些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劳动力维持自己的生活,在乞讨者中,他们的人数较少,但残疾的年轻人也会出现在这个群体中。由于孤儿的增加,一些以儿童群体的集体的乞讨现象屡见不鲜。在乞讨者的群体中,残疾人占了很大部分,有73%的人看到的乞讨者一般是残疾的。由于天灾人祸、身体患疾而被家人抛弃等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有些残疾人没有生活来源,为维持生计便走上了乞讨这条路。另外,有57.4%的人都看到乞讨者一般为男性,有14.9%的人看到的一般是女性,相差这么大的原因可能是男性与女性性格上存在差异,男性更敢于做乞丐去乞讨这样的事情。
2.乞讨者一般乞讨的方式(五号宋体)
现在的乞讨者的乞讨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具有欺骗性,然人难以辨别真伪。有的乞讨者会在街头摆上自己的悲惨背景的大字副或是照片等证明他们的困难,以获取路人的同情心,让路人主动施舍;而有的乞讨者身体残疾,如断腿、短脚、驼背等在街上行气,以博得路人的同情与怜悯;有的乞讨者还比较有艺术含量,在街上拉二胡、吹箫、唱歌,以自己的才艺来吸引路人的注意,博得赞赏与同情;有的甚至是一些诡托之丐,谎称自己来到此地找工作,未找到工作而没钱维生或是与亲人走散,身无分文,流落街头等等;还有很多创新的乞讨方式,有些乞讨者就费劲脑筋来博得人们的同情而施舍他们。
(三)群众对产生乞讨现象的原因的看法(五号宋体)
乞讨者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历史上一直都有。在国际上,即使最发达的国家也存在这一现象。
贫困始终是产生乞讨者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我国的经济虽然较过去有了很大发展,但不同人群的生活水平还有差距,一些人仍然生活贫困。另一个原因是灾害。大灾之后,乞讨现象也通常随之增多。除去这些客观原因外,还有一些社会原因。例如有的人以乞讨为生,乞讨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这里面就有乞讨者个人价值观的因素。
从调查数据读出,有11.7%的人觉得是国家原因,有34%的人认为是社会的因素,还有10.6%的人认为是个人因素起作用的,另外的人则认为是由这三个原因共同导致的。
1.国家方面(五号宋体)
由于地方政府不过重视,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充足,因而未能及时把这些人员收容遣送。导致一些城市里的乞讨者越聚越多。当地民政部门和公安等有关部门配合不够好,未能实行综合治理,也会造成乞讨者的泛滥。而有些城市的情况比较特殊,它们的收容量非常
大,工作压力也就更大,这也会增加一些乞讨者。
2.社会方面(五号宋体)
以骗钱为生的假乞讨者、职业乞讨者越来越多地混入到真正有困难的乞讨者中来,他们会助长人们不劳而获的思想。一个乞讨者操纵一批人可以发财,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进行仿效。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而且,我们目前的收容救助方式根本无甚成效,收容救助工作开展几十年来,屡遣屡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个主要原因在于安置困难。这些人遣送回去之后需由乡镇人民政府安置,但基层对此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症结就出在这里。虽然不能由此说收容遣送工作形同虚设,但这就是社会上对这个工作的不完善。
3.个人因素(五号宋体)
乞讨者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低下,未接受系统的思想教育,受教育程度不够高。他们在心理上并不排斥乞讨的行为,只觉得能得到钱或食物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他们往往就是这么的简单,这就是真正的乞讨者。而现在一些假乞讨者的加入,破坏了乞讨者在我们心中的印象,基本上我们现在谈到乞讨者的第一想法就是骗子,我们的同情心毫无疑问的减弱了。这就造成了乞讨者的困境,使得他们不得不走上欺骗的道路,什么最能引起人们的同情他们就利用什么,再简单的乞讨者也变成了狡猾的狐狸。造成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归根结底是一些人存在着不劳而获的心理再加上他们个人的懒惰,社会上那么多岗位,随便找个也能糊口了。只有人们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这种情况才有望好转。
三、如何减少乞讨者的数量以及乞讨的现象(小四号黑体)
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遏制社会问题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将动员各方面力量,集中来抑制社会问题继续恶化。第二方面是治理社会问题,主要是消除产生社会问题的因素,瓦解产生社会问题的条件。
(一)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五号宋体)乞丐唱歌
大力发展经济是解决乞丐问题的根本对策。经济发展了,使得劳动力需求增加了,岗位增加了,从而增加了就业率,这样他们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了。而由于农村是乞丐的主要流出地,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又是解决乞丐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扶持中部快速崛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使尚未脱贫人口逐步走上小康生活的道路。
(二)应该制定相关法律(五号宋体)
为管理乞丐提供法律依据,使管理人员“有法可依”。法律应规定:(1)不得假扮乞丐进行欺骗行乞,不得以乞丐作为职业。如有违反根据违反程度分别给予拘留、罚款等处罚。
(2)公民不得向非乞讨区的乞丐施舍钱财或物品。(3)对现有乞丐进行身份认定,对于确实无人照顾、生活困难的老人、残疾人等发放乞讨许可证,允许其在乞讨区乞讨。(4)各市③
第五篇乞丐唱歌《六月初三以及唱歌》
六月初三是我的生日,农村出生的人都是过阴历生日的,我连我阳历哪天出生的都不知道。
六月初三和唱歌没有关系,是我强把它们捆在一起的,如同农村母猪发情了,就会去给它找头公猪,它们之间没有爱情。不过想象力丰富的人例外,或许他们可以用文字制造出一些浪漫,据说可以换钱。
日子哗啦啦的过着,我发现自己越老越喜欢照镜子。白头发和皱纹联手悄悄地袭击了我,当我发觉,它们已经占领了我的面颊和头颅。
今年的六月初三是公历的七月五日,很平常的日子。觉得这个日子不平常的是我和母亲,所以我应该去看她。
广场上满是跳扇子舞的老年妇女,她们中的一个在三十四年前生下了我。我大声地叫:娘!她们一起回头,仿佛我是她们共同的儿子。
我开车很慢,因为我十岁时,一辆飞驰的货车永远带走了父亲。城市里我是爬行的虫子,四周都是冰冷的钢铁,我曾试图去敲击他们的门窗,可我停止了,我害怕有人来敲我的门。所以我在六月初三的时候逃到一片长草的荒地边上唱歌,我把它当作了生我养我的村子。这片土地是准备开发楼房的,或许过不了多久,就会长出一排排整齐的楼房。
我的歌声很动人,因为树上的鸟都被感动地飞走了。我爬上车顶,想看得远一点,可我知道,城市的另一边,是另一个城市。
六月初三,我在车顶唱歌,想到自己整天被迫龟缩在车里,觉得自己能站在车顶是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远处,一个乞丐和我对望着,他和我一样,都有过父母姐妹,都有四肢大脑。我们平等地相互望着,目光里都充满了怜悯和温暖。后来他转身他的路,不再回头,我知道我失去了一个朋友,我难过得更想唱歌。
“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我要进来。”我模仿大灰狼的语调唱着,一种叫做眼泪的东西从我的眼睛里涌了出来,弄湿了我的衣襟。我一遍边地唱着,惟恐自己学不出大灰狼的味道,这是父亲二十四年前教我唱的,那时,我总学不会大灰狼的的腔调。
天黑了就要回家,路很结实,留不下车辙和脚印。
云很重,天好象要下雨,只可惜这里没有庄稼。
路,我已经走了三十四年,还要继续走下去;歌,我已经唱了二十四年,每年的六月初三,我还要继续唱下去。
第六篇乞丐唱歌《对街头乞丐的观察报告》
对人们对两名街头乞丐的施舍行为的研究
摘要该研究观察了人们对两名乞讨形式不同的街头乞丐的施舍行为,并对人们对两名乞丐
的施舍行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与跪地行乞的中年妇女相比,人们更愿意施舍给
卖艺的小孩;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青年人比老年人更会施舍乞丐;而人们在给乞丐施舍钱财方面还是比较一般的,大多以一元为主。关键词乞丐,施舍行为
Abstract:Thestudyobservedthepeopleonthetwodifferentformsofbegging
intheStreetbeggars,andthepeopleofthetwobeggarscharityactswerepared.Theresultsshowthat,withthemiddle-agedwomengodownontheirkneesbeggingparison,thepeoplearewillingtogivealmstothechildrenperforming.Generallyspeaking,womenthanmen,andyoungpeoplemorethantheelderlywillbedomorealms;mostofthepeoplegivethebeggarsoneyuan.
Keywords:beggarsactsofcharity
一、问题的提出
走在城市的街头,随时可见各种各样的乞丐。有在街头拉二胡、唱歌、杂耍的卖艺者;有在地上或胸前挂牌子写上自己悲惨经历的;还有无法自力更生的老人和残疾人。乞丐问题似乎已成为每一个城市挥之不去的阴影。乞讨现象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本应消灭的历史现象,
与文明进步相悖,却长期存在,并形成一种亚文化群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管理的放松等原因,一度在城市几近绝迹的乞丐又死灰复燃,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他们的大量出现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比如治安、市容、社会秩序乃至城市环境,从而也引起了人们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出现了各种有关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在本研究中,关注的是路人对两名乞丐的施舍行为,对路人对两名乞丐的施舍行为进行对比,并分析产生两者之间差异的原因。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路过的对乞丐进行施舍的行人。乞丐之一为一名5、6岁左右的小女孩,在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的敲锣声的指导下,在街头表演杂耍进行乞讨。另一名乞丐为一名跪在街头的貌似怀孕的妇女,在地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自己是“从外地来寻找丈夫的,不料丈夫生病去世了,现在无依无靠,希望好心人能够帮助她”。
(二)研究程序
观察选在周日的下午三点在浙江丽水市的中山街进行,首先进行的是对小女孩的观察。观察时间从三点到三点二十五,持续二十五分钟。由两名观察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观察的项目包括施舍者的性别,年龄段,他们的施舍的钱的多少,以及他们是见到有乞讨者就直接施舍还是经过考虑后再施舍。具体请见附录表1。
接着对那名跪地乞讨的妇女进行观察,时间从周日下午的三点三十五到四点,观察项目及方法同上。
编码由两名观察者完成,两名观察者参与了全程的观察。计算两名观察者编码的信度,Kappa系数为0.89。
三、结果分析
(一)对小女孩的观察结果
在观察的二十五分钟内,共有10名施舍者,其中9名女性,1名男性,而在这些施舍者中有8名是青少年,中老年只有2名。几乎所有的人给的都是1元钱,只有1名施舍者给的是两元。而直接施舍施舍者有2名,考虑后施舍的施舍者有8名。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施舍者为女性,青少年,而且大部分的施舍者都是在观看小女孩的表演后才施舍的。
(二)对妇女的观察结果
在对妇女进行观察的二十五分钟内,共有4名施舍者,其中3名女性,1名男性,而在这些施舍者中有3名是中老年,青少年只有1名。所有的人给的都是1元,4名施舍者中只有1位是经过考虑,其他都是直接就施舍的。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施舍者中,女性,中老年占大多数,所有的施舍者给的都是1元,而且大部分人都没有经过考虑就施舍了。
四、讨论
从以上的观察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施舍小孩的人几乎是施舍妇女的人的两倍,而小孩在二十五分钟内的收入也几乎是妇女的三倍。原因之一是小孩的表演形式的乞讨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同情。小孩的表演伴随着锣声,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而妇女只是默默的跪地,很容易被来去匆匆的人们所忽略。并且那么小的孩子表演有难度的杂耍动作,比起一位妇女单纯跪地行乞,更能引发人们的同情心。另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人对有一技之长的街头艺人会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所以更有可能施舍他们。相比较而言,人们比较能接受小孩这种卖艺乞讨的方式,因为起码卖艺者是在通过劳动获得回报,不管他的演出精不精彩,但至少他自己努力了。现在这个社会已经让很多人明白了有些人只是把乞丐当成一种职业,并不是真正的面临生存危机。因而妇女只是在纸上写着自己的悲惨经历,会让人们怀疑她的可信度。已有的研究也表明: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卖艺乞讨者,在地上或者在胸前挂牌子写上自己悲惨经历的方式,人们大多认为不可信;而拦车乞讨、强行乞讨则遭人们的反感;在这些乞讨者中,卖艺者的收入最高,其中儿童卖艺者的收入最高,每天收入为几十到近百元;残疾的乞讨者次之,一天能收入十几到几十元;单纯乞讨的老人和儿童又次之,中青年磕头乞讨者收入最低【1】。人们对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乞讨者拒绝施舍。
在所观察的施舍者中,女性占绝大多数,而男性只占14.3%。这说明,面对乞丐,有同情心的女性比男性多,也许这也反应了女性比男性感性的一方面。
另外,在施舍者中,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大于中老年。原因可能是由于年轻,大多比较关注社会问题,同情心较强,或者中老年人阅历比年轻人丰富,与年轻人相比,他们更容易怀疑乞丐的真实性,不会轻易对乞丐的施舍。
从结果中还反映出来大多数人们施舍的都是一元钱,而像十元、二十这种还是大钞还是比较少的,至少在本次观察中没有出现。我想原因可能是对一般人而言,一元钱显得无足轻重,人们愿意用一元钱来表达自己的爱心。就算行乞的乞丐是骗人的,并没有如他所表现的那么需要帮助,那么被骗也只是一元钱而已,不会觉得太可惜了。
而对人们是直接施舍还是考虑后再施舍的观察结果表明,对待卖艺的小女孩,人们更多的是观看她的表演后才施舍的,这可能是基于对小女孩辛苦表演的同情和肯定。而对待跪地的妇女,施舍的人们更多的只是看到一个跪地的乞讨者就直接施舍了,那些仔细看过她前面放着的那张纸的人,很少有再施舍给她的。这可能是因为人们看过后,会怀疑事件的真实性,从而不再施舍。
五、结论
对待街边的乞丐,与跪地行乞的中年妇女相比,人们愿意施舍给卖艺的小孩;一般而言,女性比男性,青年人比老年人更会施舍乞丐;人们在给乞丐施舍钱财方面还是比较一般的,大多以一元为主。
参考文献
[1].王保庆.中国乞丐调查------我们城区乞讨群体两半与对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附录
表1对街头乞丐的观察表
施舍
性别
年龄段
少于1元
1元
多于1元
直接
考虑后
者12345678910
女
男
1
2
施舍
施舍
表中年龄段一项,1为青少年;2为中老年;考虑后施舍是指驻足停留看小女孩表演,看跪地妇女前面放着的那张纸或者向她们询问情况后再施舍的行为。观察施舍者的施舍行为,并在符合情况的项目栏中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