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字古诗
详细内容
篇一:《十四首古诗》
《河中石兽》同步测试
班级:
姓名:
卷面满分:60
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
杮
,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傎
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傎
;求之地中,不更傎
篇二:《14古诗改写》“古诗改写”作文导学案
学校:王楼二中使用年级:七年级
课型:读写结合课课时:两课时
目标点点清:
一.训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二.训练学生迁移创新的能力。
思维小培育:
步骤一:活动准备
1.让3—5名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并说说古诗内容和自己喜欢的理由。
2.为自己喜欢的诗选配一首歌、一支曲或一幅画,注意诗与所选歌、曲和画的联系。
步骤二:进入活动
让学生将自己为古诗选配的歌、曲或画在班上交流,同时介绍自己选配这些歌、曲或画的原因。再让其他同学对此诗与歌、曲或画进行评点。然后要求学生用文字将上述内容口述出来,为进入古诗改写打下基础。
技法招招鲜:
1.激趣导入
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词中的“间”漏掉。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有文化,不由大怒,喝令将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
说自己写的并非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言毕当场高声朗诵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
同学们知道秀才是如何朗诵的吗?
(待学生讨论作答以后,教师再给出答案: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秀才的聪明机智让人称赞,可同时也启示我们,古诗的内蕴丰富深邃,而且和多种文体贯通。再如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一首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剧本(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情节:行人:酒家何处?牧童:杏花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古诗的世界,掬几朵诗歌的浪花来加以改写、描摹,创造出华美的篇章。
2.分析意象
[训练目的]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提取古诗中的意象,为准确、全面改写古诗奠定基础。
[训练意图]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丰著称。短短的篇幅中常蕴含着极丰厚的内蕴。诗中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真挚浓烈的情感,还有启人智慧的哲理。在我们吟哦之间,其幽长的韵味便从口唇之间缓缓淌出。范例连连看:
《清平乐村居》古诗改写
在一座气势磅礴的龙凤山下,有一间用篱笆围成的茅屋,里面住着李老汉一人。李老汉有三个儿子,大儿子20岁,二儿子16岁,小儿子才6岁。茅屋虽然低矮,但是周围景色秀丽。远处的山上树木葱茏。门前一条潺潺的围绕着茅屋流淌着。溪流清澈见底。溪头的荷花已经盛开,上面还有一颗颗晶的水珠,像一颗颗珍珠一样。有的荷花已经盛开,有的已经结了莲蓬,结出了莲子。溪水两旁青草绿油油的,长的正旺。茅屋的东边是一棵樟树,枝繁叶茂,投下了一片阴影。茅屋的左边是一片菜地,里面种着菜椒、苞菜、大豆等。
一天,吃过午饭,老两口坐在门前亲热地聊天。由于刚喝过一点酒,脸上有点红晕,但仍然兴致勃勃。大儿子在溪东的地里挥舞着锄头,给豆苗除草,汗珠不停地流了下来,但想到能为爸妈做点贡献,还是卖力地干着。二儿子飞快地编着鸡笼,手中的竹篾飞舞着。调皮的三儿子躺在溪头,摘了一个莲蓬,剥着皮,高高兴兴吃着莲子。老两口看着这个儿子,看着那个儿子,开心得脸更红了。这个家庭是多么和谐啊!天上漂浮着淡淡的白云,远远望去就像一段段飘舞的白丝绸。面前吹过阵阵微风,就如同小孩子柔嫩的小手轻抚我的面颊。接近中午的太阳散发着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天上漂浮着淡淡的白云,远远望去就像一段段飘舞的白丝绸。面前吹过阵阵微风,就如同小孩子柔嫩的小手轻抚我的面颊。接近中午的太阳散发着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我漫步柳树林中。那一株株粗壮的柳树就像一把把撑开的巨伞,又像一位位健壮的少女在翩翩起舞,瀑布般的秀发在春风中摇曳生姿。路两边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向我频频招手,又像是在向我点头致意。不知不觉中,我登上林中的石桥。站在桥上,放眼望去,白云、微风、阳光、鲜花、柳树,组成一幅多么绚烂多彩的春光图啊!
此时,我心中怀念起年少时在故乡与伙伴一起嬉戏玩耍的情景。身处这怡人的景色,我完全陶醉其中。远处有三三两两的路人对我指指点点。他们可不知道我的心情是多么的高兴舒畅!我好像听到他们几个在议论我说:“瞧他,都这么大岁数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忙中偷闲,到处游玩呢!”他们哪里知道我是被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呢!
写作方法指导: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只要能恰当地翻译出诗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领略诗的意境,和谐地融入人物的感受,并自然地添加有关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虽然改写后已不再是诗的体裁,却仍然充满诗意,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写作快车道:
改写是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的一种作文训练。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全新剪裁,全新布局的过程,是较有难度的写作训练。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评改小能手:
1.自己修改后同桌之间进行修改。
篇三:《2014古诗文大赛1-14》1.曾子拒邑
曾子①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衣③。”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④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⑤?”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汉.刘向《说苑》)
译文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裳在地里耕种。鲁国的国君派人到他那里去封赠他一座城镇。说:“请用这座城镇的收入,修饰一下你的服装。”曾子没有接受,派来的使臣便返回了,不久后又来了,可曾子仍然没有接受。派来的人说:“先生不是有求于国君,完全是国君自己封赠给你的,为什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过,接受了人家赠送的东西,就怕得罪人家;给人家东西的人免不了会骄横。纵然鲁君赠送我采邑,没有对我表现出骄横,我能不怕他吗?”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注释
①曾子,即曾参。
②邑,城镇。致邑,封赠一座城镇。古代诸侯封给卿大夫的土地,称做采邑。鲁国国君送给曾子一座城镇,不同一般馈赠,应视为封赐。
③修:修饰。
④奚:何,为什么。
⑤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⑥使:命令,派遣。
⑦于:向。
⑧全:保全。
⑨敝:破旧
⑩受:接受
⑾反:同“返”,返回
启示
要保持头脑清醒,千万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
寓意
无功不受禄,这是理所当然。曾子对鲁国,没有什么贡献,而鲁国国君,要给他一座城镇,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修饰仪表。虽然这是国君的一片好心,是他对曾子的敬重。但是,如此丰厚的馈赠,曾子不肯接受,不敢接受,也是有道理的。他回答鲁君派来的人所说的一段话,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人,却是反映了出于寻常的馈赠,正直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负疚的心理状态和思虑。亲友间的相互赠送,系于情谊,不必过于拒让,因为彼此没有什么报答不报答。但是,如鲁君以采邑相赠,非同小可,有必要拿曾子的话来考虑考虑,是否应该接受。
2.君不自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①,不能的②知其人,愿陛下与{14字古诗}.
群臣言,或佯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③小数接④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1]
注释
1.草泽:边野荒地,泛指社会下层。
2.的知:准确知道。
3.权谲小数:权术和诡诈的小计谋。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
4.接:接触。
5.上:指唐太宗。
6.去:除掉
译文
有一个上书给唐太宗请求去除奸佞的大臣,太宗问上书的人:“奸佞小人是谁?”上书的人回答说:“臣现在居住在边荒野地,不能准确地知道谁是奸佞小人,希望陛下和大臣们说,或者佯装大怒来测试大臣们,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威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太宗说:“皇帝是朝政的源头;臣子就像水流。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皇帝自己都做欺诈的事,凭什么要求臣子们的行为正直呢?我用最诚信(的品德)来治理天下,可看到以前的帝王喜欢用狡诈的伎俩来和大臣们接触,我私下常常认为这是可耻的。所以虽然你的计策很好,但我是不会采纳你的计划的。”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去:去除
②直:正直
③责:要求
④至:最,极端
⑤好:喜欢
⑥耻:以⋯⋯为耻
2.翻译:
①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的人,是正直的大臣,那些害怕权势顺从旨意的大臣,是奸佞的大臣。②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源泉浑浊而要求水流清澈,是不可能得到的。
3.文中“上”为什么“不取”那位大臣的“善策”?
皇帝认为用欺诈的方法去试探大臣是否为“直臣”,这种做法是可耻的,也不可能因此而得到直臣。
3.害群之马
成语,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出自《庄子》。
原文
黄帝将(1)见(2)大隗(3)乎具茨(4)之山,适(5)遇牧马童子,问涂(6)焉,曰:“若(7)知具茨之山乎?”曰:“然(8)。”“若知大隗之所存(9)乎?”曰:“然。”黄帝
曰:“异哉(10)小童!非徒(11)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12)。”小童辞(13)。黄帝又问。小童曰:“夫(14)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15)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16)矣。”黄帝再拜稽首(17),称天师而退。[2]
注释
(1)将:打算。
(2)见:拜访。
(3)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4)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
(5)适:恰巧。
(6)涂:通“途”,即路。
(7)若:你。
(8)然:是的,表应答。
(9)所存:所在的地方。
(10)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的。
(11)非徒:不但,不只。徒:仅仅
(12)为天下:治理天下。
(13)辞:谢绝。
(14)夫:发语词
(15)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有什么两样。奚:何,什么。以:有。异:不同。乎:相当于“于”、“与”、“跟”。
(16)而已:罢了。
(17)稽首:叩头。
(18)去:除去,除掉。
(19)徒:仅仅
(20)为:治理
译文
黄帝将要到具茨山去拜访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童子,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童回答:“知道。”(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小童又回答:“知道。”黄帝说:“这位童子,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小童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小童说:“治理天下的道理,与牧马的道理哪里有什么不同呢?也只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而已。”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牧童“天师”然后退去。
启示
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或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
4.金壶丹书
原文
景公①游于纪②,得金壶,乃发③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④,勿乘驽马。”公曰:
“善哉,如若⑤言!食鱼无反,则恶⑥其鳋⑦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⑧不远也。”晏子⑨对曰:“不然⑩。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⑪,则无置不肖⑫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⑬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⑭;纪有此言,注之壶,何鄙⑮也,不亡何待乎?”
翻译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得到一个金壶,就打开一看,里面有红笔写成的文字:“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有道理!就像这样说的!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是多么庸俗浅陋,亡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注释
1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2纪:原是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3发:打开。
4反:同“翻”,翻转。
5若:代词,这个,这样。
6恶:讨厌。
7鳋(sāo):鱼腥味。
8道:路程。
9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10不然:不是这样的。然:这样的。
11驽马:劣马。
12不肖:没有才能的人。
13何以:为什么。
14闾:里巷的大门。
15鄙[2]:庸俗,浅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