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与畏惧
详细内容
篇一:《谈敬畏与畏惧》
谈敬畏与畏惧
刘宏伟
从整个宇宙、大自然,小到地球来说,人是渺小的,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或人类只是一颗敬畏之心尊敬宇宙、大自然、尊敬我们生活的地球,尊敬我们生活的空间的一草一木,如果我们不怀敬畏之心,定会受到惩罚:废气、废水、噪音、洪水、土地沙漠化,因为“人定胜天”违背自然规律,大地一发威:地震、海啸、台风、泥石流„„,我们人类只有一个“权利”,那就是接受惩罚和苦果,铁人王进喜胡说什么: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无非是鼓舞干劲的“痴人说梦”罢了,但是人类是否就能“无畏”呢?当然在人的控制和极限范围内也应该有“大无畏”的气概和精神,用这种无谓来改天换地、改变旧社会,创造新社会、打败我们的敌人,更用无畏来迎接挑战、接受挑战,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明天„„
篇二:《有所畏惧阅读及答案》篇一:有所畏惧阅读及答案
篇二:有所畏惧阅读及答案
篇三:有所畏惧阅读及答案
篇四:有所畏惧阅读及答案
篇五:有所畏惧阅读及答案
试题内容: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佳桐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项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对生融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我们同样需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可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就道德层面,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如、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这是带有几分敬重的畏惧的。b.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的力量。c.世间需敬畏的东西有很多,对它们心存敬畏,是靠外在的约束。d.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信仰之真,就没有敬畏之心。e.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会导致社会变得肆无忌惮,进入为所
欲为的恶性循环。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a.不管人类多聪明,人的认知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这说明了人类应该敬畏生命。b.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体现了对法则的敬畏。c.华盛顿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这说明了总统更应敬畏生命。d.父母生育了子女,就无权伤害子女的身体和健康,这体现了对法律的敬畏。14.如何理解“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4分)15.东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昌邑县令王密前往拜访,私下以金相赠,还称“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的行为体现了文中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4分)
试题答案: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12.ae(b原文是“不可无视神圣的力量”。c原文是“是靠发自内心的尊重”“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d原文是“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13.d(a应是“这说明了人类应该敬畏自然”;b应是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c应是“更应敬畏法律”。)14.“敬畏的功利化”是指需不需敬畏,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的社会现象。(1分)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这就说明了社会普遍无信仰。(1分)当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应敬畏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即使社会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会愈加贫乏,导致精神世界的荒漠化。(2分)15.①“天知,神知”体现了“对天命、神灵的敬畏”的观点;②“我知,子知”是说你和我都知道这样违反了法律与正义,越过了做人的底线,体现了“需要敬畏法律、规则”的观点。③“我知”也体现了“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的观点。
篇三:《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敬畏:
宗教学:敬畏,意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朱熹说:“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朱子语类》卷12,“持守”)
明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意味着为人做事要学会敬重和畏惧,要有底线,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人,要敬畏的有很多:要敬畏领导,要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法纪”。敬畏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与为人境界,如果一个人总是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不把旁边的人放在眼里、置厂纪国法于不顾、没有敬畏之心,徇私枉法,为所欲为,最终结果是必须要受到厂纪国法的严惩。
敬畏要靠自觉。公司员工必须是要有信仰的,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就是要牢固树立以厂为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思想;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珍重自己的人格,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就是要始终以厂纪厂规
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紧张感,一种在位一天、赶考一天的危机感,充分认识到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下岗努力找工作的危机感!我们托付的沉甸甸的责任,始终做到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严守为底线,严守法纪红线,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办事,清清白白当好一名员工。
敬畏要靠约束。没有约束的权力,就像脱了缰的野马,在欲望的草原肆意狂奔。一旦“行”没有所“止”,就对什么都没有敬畏了。敬畏要靠制度约束。实际上,国家在权力运行体制中,各个领域的制度已经比较完善,关键在于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敬畏要靠监督约束。紧紧依靠制度的约束也是不够的,制度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程序性,如果执行制度的人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话,就很容易让制度变成摆设。道德的力量
代替不了法制的约束,敬畏要靠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敬畏更需要靠行动!
祝公司全体员工周末快乐身体健康
篇四:《敬畏之心》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
我一直主张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是一个有品味有思想的人都具备的基本素质。
近来读书时读到这么两个故事:一是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大庆看到了天边的落日,绚烂壮丽,红大而圆润,他情不自禁的下跪即而泪流满面,中国人问他为何有此举动,他说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落日,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本能的反应就是用下跪表达自己对苍天的敬畏。其二是我国宋朝时著名的书法家米芾,米芾本是一个恃才傲物的怪人,他从不肯摘帽,更不肯低头,但米芾爱石成癖,每当他看到奇石时却总是下拜,边叩首边自言自语:‚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此举差点使他丢官,他反作图自鸣得意:‚彼之所美,我之所恶也;我之所美,彼或恶之‛,世人追崇的权势与金钱这两样俗物在米芾眼中浑若无物。两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很简单:人要敬畏苍天的心,更要敬畏大地。
敬畏之心源自于人的信仰,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能既敬重又畏惧,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才会知道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我们的先知庄子就提出了‚天人不相胜‛、‚天人合一‛的观点,过去许多的中国人都认定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唯物‛的需求越来越大,便只过分的强调了‚唯物‛,有‚主义‛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了敬畏之心,物质便成了能决定一切东西了。所以我们有许多中国人早就不敬畏苍天也不敬畏大地,现在,更是有很多的人竟然连自己都不知道要敬畏自己了。
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胡作非为无法无天。近年来官方查处的受贿‚百万级‛、‚千万级‛的‚大官人‛们的人数越来越多,前腐后继,长江后浪推前浪,人们的表现却很平静,因为许多人都认为被查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细想一下也是的,那些人都是花钱找关系托人弄了个官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好象这个地球都归他自己都嫌地盘小,一付小人得志的样子便显露出来了。为了出政绩表现自己轻率决策权大于法或是为自己谋取私利把投资赚回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远的不说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做报告:去年共立案侦察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3546件、41179人,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200人,查处违纪检察人员258人。当然这只是官方的公开报道。这些早已引不起人们的惊叹了,相反,倒是有很多人心里都在想:这只是几个意外‚出事‛的倒霉蛋,倒底还有多少‚更大的鱼‛没被找出来,谁能说的清楚。近期爆出来的长春市公安局绿园区分局局长付德武光在办公室藏款就达1300万;贵阳市的市长助理樊中黔也因拥有千万巨款‚出了事‛;延吉市原林业局局长许杰疯狂敛财3600万;南京栖霞区原区长助理、迈皋桥街道原工委书记潘玉梅受贿逾千万,赃款净重高达26公斤之多,银行工作人员用点钞机足足花费了一个半小时才清点;连乡村的村官也没放过手中的权利,捞不着大的能捞多少是多少吗!不捞白不捞,反正有权不用过期也作废,枣强县肖张镇后河村
支书杜西森,就把自己的妻子、儿子、岳母、大伯都办成了底保户,我就想问:低保的事是要经过好几级‚官衙‛审核才能发放的,他村支书一个人办的了吗?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为了获‚利‛而玩忽职守、渎职失职的人。去年发生了‚三鹿奶粉事件‛、矿难频发、全国高考和公务员录用考试许多地方出现作弊事件,因为人们没有什么可畏的了,只要是有利可图,什么事都敢去做,什么事都敢想,为了谋取一已之私利,可以丧失人格和良心,可以祸国殃民,可以欺天灭地。二十年前曾读过一本书《官场现行记》和《二十年之目睹现状》,那时总以为是后世的文人泄私愤,为了讥讽清朝官场的腐败故意夸大事实,心里想:那些官员们都是读着圣人书走入庙堂的,怎么会发生那样没有人格的事呢?现在时代发展了,人们的思想也进步了,但怪事发生的概率、档次可比那个年代多的多,许多怪事,我们的古人因为有敬畏之心竟然都不敢做,现在的人因为没有什么可畏的,所以古人不敢做的,今天的人也都做出来了。前段时间河南开封消防支队与漯河消防支队1000多字的宣传稿中竟然有800字相同,开封副市长的讲话竟然出现了‚构建和谐平安漯河‛的‚开封指导漯河工作‛的怪事了吗?有什么奇怪的?因为现今时代的人无所敬畏,也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了。
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罔顾廉耻低级下流肮脏龌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敬畏,也是刻他墓碑上的名言。而我们有些人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文人可以搞学术剽窃;先人的经典之作可以随意糟改;官员的文凭可以买来,年龄可以虚假;刚刚因失职被免职的官员没用多长时间便又重新坐在了另一个官位上;天天的公费消费吃喝玩乐出国观光不说,贵州习水县五名公职人员竟然嫖宿未成年少女;有的人坐在台上装模作样,讲起话来冠冕堂皇,那表情比好莱坞影星的演技水平还要高出多少倍,但自己心里想的和做的却又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套;这个时代是‚潜规则‛和‚暗箱操作‛特别风行的年代,为所欲为损人利已成为时尚,人们见怪不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已经习以为常,只要能为个人牟取好处,什么规章、政策、法律的都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变通,导致稀奇古怪的人和事层出不穷,因此有人提出了‚对中国最大的威胁可能不是社会动荡,而社会溃败‛的观点,但愿这种论调只是盛世的一句危言。试想:如果那些‚大官人‛们但凡有一点敬畏之心的话,也不至于做出那么多为人所不耻的事来啊。
人是不能没有敬畏之心的,做人应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没有了敬畏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的出来,多么无羞耻的人都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前些天与几个‚臭味相投‛的几个文友在一起闲聊,大家都认为,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也许某某长或是某某职位的官员会产生出千百万个,但由于他们作的报告都不是自己的‘原创’,他们说的‘话’也都不是发自己内心想说的,所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就象戏台上的‘角儿’一样走马灯似的轮换着,转瞬之间就会象过眼的烟云一样的随风而逝,什么都不会留下来,而有独立思想能独立思考的文人和学者也许不是很多,但只有他们的思想和文章才会留传下去,激励着后人,真正的历史不在官方的记载中,在文人的作品里,只有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能发现社会经济人文的痕迹。所以,我们甘心做个默默无闻的文人和学者,也不愿意象那些个牵线木偶和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因为我们心中有敬畏,怕遭到苍天的惩罚降下天灾,怕大地动怒横祸接连而来,怕人祸频发,更怕自己‚百年之后‛无
颜与先祖相见,怕后代的骂声。我听完这个论调后禁不住拍案叫绝!倍感欣然继而抚掌大笑开心不已,因为我的生活中必竟还有那么多怀有敬畏之心的朋友与我朝夕相处。如果他心中没有敬畏之心的话怎么能把这外尘世看的这么透彻呢?如果他没怀有敬畏之心的话怎么会参悟出如此铿锵之言呢!古人说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畏地则是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生存空间和环境中的万物;畏已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们应当恭敬而虔诚地对待生命,千万不要去作践和摧残它,否则苍天会降灾难于人类,大地会迁怒于人类,人祸更会频发。可以想象:那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心怀敬畏,是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既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又是一种生活的信念,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敬畏之心,古人如此,先贤尚如此,圣人更如此。
难道说,生活在现今的人们,真的什么都不怕,一点敬畏之心都没有了吗?
教师应常怀‚敬畏之心‛
人应当有颗敬畏之心。一个人有了敬畏之心,胸中就有了方向、行为准则和规范,就能自觉约束自己,不做出格越轨之事。古人说:‚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纠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忘乎所以无法无天。所以常怀敬畏之心的人格外谦逊,是一个有品味有思想的人都具备的基本素质。
敬畏之心源自于人的信仰,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能既敬重又畏惧,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才会知道什么可为而什么不可为。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没有了敬畏之心,有的人才敢罔顾廉耻低级下流肮脏龌龊。人是不能没有敬畏之心的,做人应该心怀敬畏才能有所敬畏,没有了敬畏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做的出来,多么无羞耻的人都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教育是一项极其崇高的事业,它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的培养和民族未来的走向,人人都须‚敬重‛;之所以还要‚害怕‛,是因为教育又是一件很难办好的事业,非倾尽全力不能奏效,稍不留意,就会出错!{敬畏与畏惧}.
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现今社会,对教育心存敬畏的教师越来越少。客观上,是因为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主观上,教师的压力很大,不少教师没有职业规划,没有远景展望,缺乏被尊重感,鲜有职业成就感,职业倦怠感明显。‚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敬畏,也是刻他墓碑上的名言。{敬畏与畏惧}.
所以教师要‚常怀敬畏之心‛,学校管理者的‘婆婆嘴'要不厌其烦,‘小木鱼'要经常敲。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教书育人时也有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人生航向,
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在教育教学、生活和自身修养上有所作为。
教师要对教育心存敬畏,要敬畏课堂:上课前认真备课,精心预设,做到知识准确熟练,语言表达精确,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对教育心存敬畏,要敬畏学生:善待学生的生命,热情关爱学生,以极大的耐心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对教育心存敬畏,要敬畏教师这个光辉的群体称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座右铭。
对待工作也要常怀敬畏之心
‚敬畏‛在百度中有4520万个搜索结果,百度百科对它的解释: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既敬重又畏惧。‚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不懈怠,还形容姿态。
对待工作,我们常常强调的是要用心、要细心、要耐心等等,却鲜有人强调要有‚敬畏之心‛。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工作无非是安身立命的一份职业,甚至是养家糊口的一份营生,只有追求层次高一点的,才把自己的工作当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平台,当做事业来经营。而很少有人会常常想:我的工作在密切维系着他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不由想起多年前看过的一幅漫画:一位医生满头大汗地在给一位病人做截肢手术,好一阵手忙脚乱后,那位病人醒来却发现被锯掉的是条好腿……尽管这幅漫画有其夸张的艺术表现成份存在,但摇头笑过之后,我们还是会发现,如此这般的‚黑色幽默‛也不是不可能发生。
因为‚敬畏之心‛的缺失,一些不应该的事件发生了:除了动车、地铁追尾,还有豆腐渣工程、假冒伪劣商品、有毒食品、安全生产事故等等,这些不断地重复上演的‚不应该事件‛怎能不让我们深思:这些事件责任人的工作词典中因为没有了‚敬畏‛,使他们没有了对他人、对生命甚至对道德信仰的尊敬和谨慎,仅仅为了自己的私利就可以将道德、法律统统扔到一边而为所欲为,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而做为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监管部门,因为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了‚敬畏‛之心,没有了忧患意识,工作中多了麻木和漠视,体现出的是对责任使命的浅薄认知、对工作任务的浮躁和应付。
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长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会让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古今中外的先贤早已清醒地认识到:人不可没有‚敬畏‛之心!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历史、敬畏人生……因为有了‚敬畏‛之心,人才会变得谨慎,变得理智,变得客观,我们的家庭、我们所处的集体、我们所在的社会、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空间,才能变得和谐美好。
工作中我们每个人常怀‚敬畏‛之心,以尊重、谨慎的态度来对待我们每一天的工作,对待每一项细微甚至是琐碎的工作,用心尽力将它做到最好,生活中才会减少许多让人揪心的‚不应该‛!
愿‚敬畏‛之心常驻心间!
篇五:《《有所敬畏》阅读答案》有所敬畏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甲]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乙]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结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阅读题:
1.第二段中脱漏了可能一词,这个词应放甲处,还是乙处?请说明理由。(3分)
2.第四段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是()(2分)
A.友谊名誉爱情B.爱情友情荣誉
C.友情爱情荣誉D.名誉情爱友谊
3.第三与第四段中加点的敬畏卑怯中的畏与怯都有害怕的意思,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有所敬畏者怕什么,不知敬畏者又怕什么?(4分)
4.如果要给第三段补一个事例论据,下列事例中最恰当的是哪一个?为什么?(3分)例一:吴士宏刚到IBM公司时,是打杂儿的。但抓住机会她就拼命学,这样,吴士宏当上了白领,也渐渐实现了她人生道路上的再一次成熟。直到IBM公司华南分公司经理。1998年,吴士宏出任微软驻中国公司总经理。
例二:北京师范大学有个研究农村经济的研究生,在上期刊阅览室的时候,袖子里总藏着一把剃须刀,只要看到杂志上有关乡镇企业经济文章的内容,他就拿出剃须刀将资料都割走,就在他研究的课题材料基本收齐的时候,他却被抓获了,学校作出了令其退学的决定。例三:1997年,北京市商业局组织了2万把应急雨伞在各大商场为市民提供方便。后来统计,2万把应急雨伞从初夏开始投放,到秋天统计时还剩3千余把了,总回收率为17%。例四:东汉时,河南南阳郡守羊续,他初到南阳上任时,南阳送礼风很盛,郡丞带头给他送了条大鱼,羊续坚决不要,郡丞执意要留下。于是,羊续就把这条鱼用麻绳穿着挂到房檐下,送礼的歪风很快制止了,人们便称赞羊续为悬鱼太守。
5.请以其实,畏与不畏是辩证的,有所敬畏者同时又可能是真正的无私无畏者一句为段首中心句,给本文续写一段话来结束全篇。(3分)
参考答案:
1.甲处。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不善良的;而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的人必然与禽盖无异。(3分)
2.B(2分)
3.有所敬畏者怕的是丧失基本的人格失去做人的自信和尊严,不知敬畏者怕的是受到惩罚。(4分){敬畏与畏惧}.
4.例四。第3段正面论述,应当用正面事例。羊续坚决不收礼所敬畏的是法,是人格尊严。(4分)
5.供参考:其实,畏与不畏是辩证的,有所敬畏者同时又可能是真正的无私无畏者。他们为了维护正义,维护做人的自信和尊严,在邪恶面前大义凛然,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舍生忘死,他们之无所畏惧,不正是因为他们有所敬畏吗。(3分)
篇六:《敬畏话题作文》敬畏话题作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不知道怕,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教。
人不知道怕才是最可怕的。我有个朋友是医院负责取肾的,他说罪犯们在执行死刑的时候,一个个怕到晕的晕、哭的哭、屁滚尿流的屁滚尿流,可惜怕已经晚了。懂得怕不是件丢人的事,人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就算你心气再高,地球也不可能绕着你转。要想改变世界,必先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懂得随顺自然,畏惧因果。
“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是指圣人之言。今天的时代更不能误将“老人言”当成是“老年人说的话”,那随时可能会中毒。现代人只要多读圣贤书就好了,那才是真正的敬老尊贤、亲近长者。“圣人言”不是圣人的创造,而是圣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转而告诉我们,教导我们言行符合自然的法则。中医的专家每遇到疑难病症,会再读《黄帝内经》去寻找答案,军事家则对《孙子兵法》一读再读。我们平常为人处事,一部《论语》可以常伴左右,其中智慧隽永,常阅常新,能不断给我们新的启迪。我们学习圣人言教,若果能终身受持其中一二言句,则必定受益无穷。
古人说,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
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畏地则是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中的万物;畏已就是敬畏自己珍惜生命,因为生命是大自然的精华,人们应当恭敬而虔诚地对待生命,千万不要去作践和摧残它,否则苍天会降灾难于人类,大地会迁怒于人类,人祸更会频发。可以想象:那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心怀敬畏,是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既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又是一种生活的信念,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敬畏之心,古人如此,先贤尚如此,圣人更如此,我们又该如何?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对自然规律,顺应不抗拒;面对父母,长辈和有道之人,心存感激;面对真理,敬仰且获得力量。以以‘人当有所敬畏’
所以,天命、大人、圣人之言都是“法而如是”,本来就应该学习、心怀敬畏的,如同人要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你干吗非要轻慢它,自绝生命、慧命呢?
这个话题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深广的思想内涵。当沙尘肆虐、山体滑坡、江河泛滥之时,我们不能不沉痛反思: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和凌驾者,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也就等于自毁家园,自掘坟墓。敬畏自然,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然,和谐发展,持久发展。当世风日下、人情淡漠、利欲至上、道德沦丧之时,我们不能不沉痛反思:活着,除了物质的满足之外,我们不能不建构精神的家园。我们需要敬畏亲情、友情、爱情,它们是我们心灵的慰藉;我们需要敬畏理想和信仰,它们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我们需要敬畏美丽和崇高,它们是我们人生的向往;我们需要敬畏真诚和善良、质朴和率真以及一切美好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风尚,它们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应有的境界。
当我们面对无穷的宇宙,那种浩瀚和深邃能不令我们敬畏?当我们面对悠远的历史,遥想远古,追念先人,能不为浩茫的时空打动而心生敬畏吗?当我们在史册泛舟,面对一个个英雄人物,能不为他们艰苦卓绝的生命历程唏嘘感叹而心生敬畏吗?当我们面对一个卑微但顽强的生命,当我们面对稚气孩童的清澈双眸,当我们面对那令人销魂的诗文,当我们面对那浩瀚的大海、苍劲的古树,当我们面对一位白发老者的安然辞世,当我们聆听
新生儿第一声响亮的啼哭,我们能不为生命的美丽与多元而心生敬畏吗?
敬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生存的底线,无法想象,人们如果丧失了敬畏,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没有了敬畏之心,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根基、价值。
一个人在其内心深处,总应该有所敬畏。比如,有人敬畏上帝,有人敬畏神佛,有人敬畏自然,也有人敬畏道德,敬畏良心,敬畏法律。只有有所敬畏,才能有所恐惧;有所恐惧,才能知所为和不为。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没有对道德、良心和法律的敬畏之心,那么,他必将“无所畏惧”、“一往无前”。
当然,这种“无所畏惧”和“一往无前”是可怕的。因为这种人根本不会考虑道德操守、思虑良心谴责、顾及法律惩戒。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角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人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着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在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那个时候起,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里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敬畏与畏惧}.
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水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处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于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
当它们被杀害贻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敬畏生命
记得去年暑假与父亲一同出游,到了红枫湖边(在贵阳),我拿起相机四处取景,忽然发现湖边有几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香棉花似的,风一吹,有的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我惊奇地喊除了声,父亲循声而望,最后告诉我那是一种靠风力传播种子的植物。
其实,小学的时候就从书本上知道有一类种子是靠风力靠纤维播送的,那时,心中只是幻想着那种情景有多美。然而,当我看见它时,令我震撼的绝不仅仅是它的梦一般的美,而是它伟大的延续生命的方式,也许,在它不分昼夜的飘散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能遇见一片土地,落地生根,长成大树,但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