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梦想,思辩人生的议论文
详细内容
篇一:《思辩性议论文》
浅议思辩性议论文的写作
已成为《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
一。因此,思辨性议论文的写作业已成为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本文仅就如何
写作思辨性议论文谈些粗浅的看法。
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可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
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其然”(是什么),不知道“其所以
然”(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其然”(是什么)上,忽视从“其所以然”(为
什么)上去深入挖掘,缺乏思辨性。而我们都知道,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分占了40﹪的最
高比重。况且,高中生的语文能力完全可以从作文中反映出来,故素有“一篇文章定乾坤”
之说。因此,欲在议论文写作中获得发展等级分,就必须计高一筹地注重思辩性。故此,本
文仅就如何写作思辩性议论文谈些粗浅的看法(如有偏颇,谨请同仁们不吝赐教)。在高中
政治学科中,我们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即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一切事物,在未
对其肯定之前都是不可否定的)。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了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
展的观点这三大块。而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主要要善于运用矛盾观点中的全面观点(两点论
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发展观点中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就全面观点而言,即要
全面的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其反面,同时还要看到事物的主
要方面。一分为二反过来就是片面、武断。片面、武断的根源在于“过”和“偏”,失却分寸,
从而经不起推敲和站不住脚。毕竟,真理往前走一步便是谬误。变成谬误,何以服人?所以,
在写作时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克服片面化。下面举个题目为例:。题目:《也谈“多多益善”》这就必须全面分析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即“多多益善”与“多多不益善”,确立论点
“多多未必益善”(因为这个论点相比而言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新意),显然只是罗列“多多不
益善”的现象是未深入本质的,要剖析“多多”与“益善”的本质联系,拟写作提纲如下:《也谈“多多益善”》
引论:提出“多多未必益善”(全面观点)本论:
1.“多多”是否“益善”要看“度”(发展观点);
2.“多多”是否“益善”要看“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3.“多多”是否“益善”要看“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4.客观事物的“多”是否“益善”要看主观的人如何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结论:尽管“多多益善”,然而“多多未必益善”。当然,辩证思想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也可理解为是对逆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又称
求异思维,主要从正反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发表看法时常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在文章中取
材立意时,用前所未闻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反映事物。例如下面两则材料:1.志
愿军英雄马玉祥曾经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回地方,我
也是一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一个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也就心满
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在写作这篇材料作文时,观点要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因为传统的思维模式严重地禁
锢着我们的思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我们很难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与当今弘扬的创新
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
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文章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
思的观点。所以,在提炼论点时,关键在于分析其统一点.所说的统一点,就是指合理点.“要
做一个好兵”有没有合理点,想当元帅是否排斥做一个好兵。“想当元帅”是否有合理的地
方,如果前者与后者都合理,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如果这些问题都正确地想通了,那么提
炼出来的观点就可能符合辩证统一的观点。提示立意角度:要想成就事业,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有谦逊的品格。再如《近墨者未必黑》这个题目,其最成功的写法就在于要能揭示事物产生的根本原因,
揭示事物的本质,因此立意必须深刻,说理必须透彻。在立意时,可以反弹琵琶,先提出“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再由果溯因,探究出“近
墨者未必黑”的根本原因,指出“近墨者”“黑“与“不黑”,取决于“近墨者”的自身素质
的高低。因为“近墨”只是外部环境的表现,只是一种外因。“起决定作用”的是“近墨者”
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等,即内因。而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
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惟有站在哲学的高度进行分析,由果推因(就是要探明事物产生
的原因。探明了原因,就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方可言之成理。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弄清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缘于客观事物的产生、
发展和消亡,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在溯因时,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
进行分析研究,穷究产生某一结果的各种原因。其次,要再问几个“主要为什么”,以弄清产生某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找出了产生某一
结果的各种原因后,还要再进行分析,看看这些原因中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
从而抓住主要的根本性的必然性的程度最高的原因。再次,再问几个“为什么的为什么”,以探求产生原因的原因,分析某一结果,并不要求罗列一切条件,而是要把根本的决定性的条件(原因)放在最主要
的位置,透过表面原因,探求那些产生原因的原因。诚然,在历史和现实中,“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的事例都很多,议论的关键在
于能否自圆其说,说出道理,举出真实和可靠的例子。比如,“孟母三迁“,是“近墨者黑”
的论据,但也可反其意用来证明“近墨者未必黑”:“有人言之凿凿:盂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孟母三迁。但我想说:人的成长更重要
的是人的主观作用,外部因素的影响毕竟是次要的,正所谓:近墨者未必黑!孟母三迁,客
观上固然为孟子潜心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但假若孟子是一个顽劣而不愿上进者,即使孟母
四迁,迁进孔府,孟子也未见得便能成才。”又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也一般认为是“近墨者未必黑”的论据,但是也有反过来
有力地证明“近墨者黑”的:“事实证明,污秽的环境中长不出洁净的幼苗。莲虽然是‘出淤泥而不染’,但它毕竟已
经出了‘淤泥’了,倘若它还是埋在污泥中,一样也是肮脏的,不信你挖出它的根——藕来
看看。”篇二: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议论文要想突破42分,论点和论证必须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如果只
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使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
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就会缺乏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加大试
题的思辨力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那么,对于
高中生,应如何提高文章的思辨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呢?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
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
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
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
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
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
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
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
“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
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
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
“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
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
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
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
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
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
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
“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
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
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
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现象与本质分析;③数量与
质量分析;④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与现实
性分析;⑧内容与形式分析;⑨内因与外因分析;⑩纵向与横向分析。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启程梦想,思辩人生的议论文}.
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
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
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
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
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当
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
的第一学期开始,就应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做法主要有:
(1)利用课前五分钟,以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随机抽取一则两
则材料,让他当场提炼观点,进而谈谈自己的写作思路,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2)课后,每周留两至三则材料作为训练内容,当然也要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训
练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
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要求把这两则材
料辨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
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
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
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
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
备求同辨异的能力。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
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写作时如何指导学生加强文章的思辨色彩呢?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
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
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
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
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启程梦想,思辩人生的议论文}.
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
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
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
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
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
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
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
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
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
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
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
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
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
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
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
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
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
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
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