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
详细内容
篇一:《十年寒窗苦》
“十年寒窗苦,今朝跳龙门”,经过十年砥砺,你即将踏入高考战场,迎接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战场已摆好,战鼓已擂响。在此,提醒你注意以下几点:
总原则:细心、耐心、信心、灵活
仔细审清题意,细心周全答题,反复认真检查,做到志在必得。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开拓思维,善于左右联系,争取超常发挥。
考前一周复习原则:
(1)保持状态,天天语文,每天都要进行语文复习。
(2)合理用时,选择题稍快点,保证有60分钟写作文。
(3)缓解情绪,冥想放松。进入考场,尚未答题前,运用冥想的方式,通过短暂的想象或
联想,使自己的情绪缓解下来。
(4)强化信心,适度亢奋。语文考试跟文学创作具有某些相似性,它必须保持适度的亢奋
心理,才容易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要找到情绪的最佳点。
(5)心无旁骛,置身文本。和语文教材一样,语文试卷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审
美的天地。考生心无旁骛的进入到文本之中,进入到试题的审美境界之中,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6)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
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
考前指导: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
1、准备好考试用品:考试证,2B铅笔,橡皮,0.5mm黑色水笔等。
2、身体准备。防受凉,注意饮食卫生,正常作息,保证考试时精神饱满。
3、心理准备。给自己确定合理的考试目标,不期望所有的题目都是平时训练过的,相信“我
难人亦难”。要坚信自己的实力,沉着冷静答题,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二、答题注意点
1、考前五分钟:认真、准确地填好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号、座位号等,并迅.............................速将试卷浏览一遍,看一看试题的基本类型,是否与我们平日做的练习一致。通过浏览,使自
己心中有数,从而合理地安排时间。
2、认真审题。可用铅笔轻轻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如“无误的”、“不正确的”、“错误的”
等。
3、完成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诗题、作者、注释等,把握诗歌意象,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
意境。
4、完成现代文阅读时,能直接用文中词句作答的就用原文的词句;不能直接用的,就根据
题目的要求对原文的有关信息筛选加工作答。如果题目明确了字数要求,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字数表达;无把握作答的,可先在草稿纸上草拟答案,然后誊入试卷,保持卷面整洁。
5、完成作文时,先认真审题,弄清是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根据题目要
求列出提纲。提纲不一定要详实,列好后,再看看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6、复查。全卷完成以后,重点对有疑问的题目进行推敲,不轻易改动答案。对原先没有作
答的题目,哪怕连蒙带猜也要作答,一定不留空白。
7、时间安排。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基本是一分钟做一分的题量。时间分
配建议安排如下(各人视自己的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语基90分钟,作文55分钟左右;余5分钟机动复查。这样可避免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8、书写。文字表达题一定要笔画清楚,书写工整。
三、分条说明
(一)语音辨析题:
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1、从历年高考试题的题型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①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②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
③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是
2、从所选的词来看,大都是常见字。个别生僻的字,可以不予理睬,当作正确的看待。{十年寒窗苦}.
3、从字特点来看,大都是多音字和形似字。
A、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
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B、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
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②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
③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
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另外,先注意我们较为熟悉的文字的读音选择或排除。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如果词语陌生但加点字却熟悉,要把加点字独立出来重新组词判断读音,而若是多音字就要结合意义加以确定。
(二)成语辨析题
(2)成语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十年寒窗苦}.
1、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十年寒窗苦}.
2、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
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4.、注意语义重复。
5、主要抓“合乎语境”。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
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我们必
须弄清其中关键字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辨析它们。现举例若干如下:
不经之谈(正常)不刊之论(修改)不名一文(占有)不速之客(邀请)....不以为然(正确)不赞一词(添加)恃才傲物(众人)差强人意(稍微)....屡试不爽(差错)吊民伐罪(慰问)救死扶伤(照顾)巧言令色(美好)....杀人越货(抢劫)硕大无朋(比)倜傥不羁(约束)高风亮节(坚贞)....细大不捐(舍弃)进退维谷(困窘)首当其冲(要冲)敬谢不敏(才能)....尾大不掉(摇动)手疾眼快(迅速)矢志不移(发誓)手足无措(安放)....厉兵秣马(喂)励精图治(激励)势均力敌(力量相等)...总之,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
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
第二,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例如:1.现实中,有许多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句中的“城府”是指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整
个词语的意思是指为人坦率真诚,不用心机,褒义。)
(三)病句辨析题
1、跟着语感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
2、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
3、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
而找出病源。
4、特点记忆法。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如句中的并列成分,
非常值得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有时要细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结构。正确项有时也较为模糊,需用排除法才能确定。
5、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常见的典型病症。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做题
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
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
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例如:
.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②句中有判断动词“是”,考虑主语与宾语搭配是否不当。例如:
这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高风亮节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如: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
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条约)。
④如果修饰语或句子成分较多,要考虑语序是否恰当。逻辑上主要考虑前后是否重复,是
否自相矛盾。最后再考虑歧义。要特别留心联合短语的搭配(如“和”、顿号等)和肯定否定前后的照应。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判断是否将属种关系的概念并列到一块。例如
市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例:
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并列成分作定语或状语、中心语,往往有部分定语或状语不能同中心词搭配。
许多穿裙子的妇女和青年正在那里拍照。(“穿裙子的”和“青年”不搭配)
某工厂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制开发。(“新
技术”“新工艺”与“研制开发”不搭配)
句子中存在两组关系紧密的并列成分,往往不互相照应。
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理论”
照应“深刻的说明”,“政策上”照应“详细的规定”句子照应不明确)
⑦句中有否定词注意句意肯定与否定是否失当(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⑧有关联词的句子注意三点:关联词是否搭配;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恰当;分句间的
关系如何。
⑨如有代词看是否指代不明的毛病。如:
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他在某杂志生活栏目上发表的那篇关于饮食习惯与健康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
固定错误补充:
1、这其中、这其间:“其”即“这”,应删去“这”。
2、付诸于、见诸于:“诸”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删去“于”即可。
3、出自于、来自于:“自”与“于”在此都相当于介词“从”,删去“于”即可。
4、差距悬珠、悬珠很大:“悬”即“距离远、差别大”,“殊”即“很、十分”,结合起来就是“差
别很大”。故可说“差距很大”或“两者悬殊”。
5、涉及到“及”就是“到”,应删去“到”
6、又再度:“再度”即又一次,二者删去一个即可。
7、过分溺爱:“溺爱”即“过分宠爱”,应删去“过分”
8、可以堪称:“堪”即“可以、能够”,应删去“可以”
9、极少罕见:“罕”即“稀少”,应删去“极少”
10、并非不是:“非”即“不是”,二者应任意删去一个。
11、互相厮打(相互拥挤):“厮”即“互相”之意,应删去“互相”。
12、凯旋而归:“旋”即“归来”,应删去“而归”。
13、提出质疑:“质”有“提出”之意,删去“质疑”,要么说“提出疑问”{十年寒窗苦}.
14、报刊杂志:“刊”即“杂志”之意,删去“杂志”即可
15、我的愚见:“愚”在此是“用于自称的谦辞”,不能再用“我”修饰
16、卫冕桂冠:“冕”含“桂冠”之意,应删去“桂冠”。
17、多年夙愿:“夙”即“旧有的、素有的”,隐含有“多年”之意,应删去“多年”。
18、付梓印刷:“付梓”即“把稿件交付刊印”之意,二者任意删去一个即可。
19、如果一旦:“一旦”可以表示“要是有一天”,含有“如果”之意,二者应删去一个。
20、原始初衷:“初衷”即“最初的心愿”,含有“原始”之意,应删去“原始”
21、不幸的噩运:“噩”在此含有“不幸”之意,应删去“不幸的”
22、用过的垃圾:“垃圾”本身含有“用过后废弃”之意,不能再以“用过”修饰。
23、优秀的美德:“美德”即“美好优秀的品德”,应删去“优秀的”
24、一旦有一天:“一旦”在此是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忽然有一天”或“要是有一天”,雨
过天青者任意删去一个即可。
25、无数莘莘学子:“莘莘”即“众多”之意,应删去“无数”。
26、人际间、国际间:“际”即“彼此之间”,应删去“间”。
27、更加弥足珍贵:“弥”即“更加”,应删去“更加”。
28、之所以„„的原因:二者均表原因,应任意删去一个。
重复错误固定结构:{十年寒窗苦}.
并非是绝非是岂非是见诸于付诸于来自于国际间人际间这其中这其间您令郎悬殊很大凯旋而归报刊杂志不妨可以邂逅相遇惟其因为切忌不要遭人挨打可以堪称亲眼目睹开始启运一致公认随便苟同非常奇缺非常酷爱太过苛求过分溺爱我的愚见无故平添正方兴未艾大多以„„为主多年的夙愿过高的奢望多余的废话喜爱和青睐浑身遍体鳞伤百姓生灵涂炭被人贻笑大方无数莘莘学子特别穷凶极恶独自孑然一身眼睛望穿秋水向后退一步座位座无虚席妄自菲薄自己出乎意料之外其目的是为了„„之所以„„的原因有助于对„„研究来我校莅临指导真知灼见的意见黄发垂髫的孩童难言之隐的苦衷刻骨铭心的难忘破天荒的第一次过分的溢美之词无报酬的义务劳动怙恶不悛不思悔改忍俊不禁地笑起来耳目一新的
全新感觉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时速可达1000公里/小时好像没听到似的充耳不闻一直耿耿于怀,迄今也未忘记
篇二:《十年寒窗苦读》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多少期盼,多少心酸,多少激情,多少憧憬……,一路走来,踏进了著名学府的大门。亲爱的同学们,大工欢迎你们!
某种意义而言,大学就大学,只有自己逼自己,要主动地学。
像一个高级“超市”在中学,老师就像一位船夫,想法没
(学习环境),这里货法把你“渡”到知识的彼岸;在
物(可学的东西)玲琅满目,应有尽大学,老师就像一位游泳教练,千方有,关键看你能否用有限的钱(学习百计让你“游”到知识的彼岸。年限)购(学)得尽可能多的好货(知在中学,可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识)。在中学,学习有一套固定程式,在大学,衣、食、住、行等全靠自己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学多处理。在中学,进了校门有老师管,少,老师都给你做好了细致的安排;进了家门有家长管;在大学,想什么、在大学,学习有很大的自主性:在很说什么、做什么,只要不违法违纪,大程度上,学什么要自己选择,怎么别人很少干涉。因此,进了大学校门,学要自己主张,什么时候学要自己安首先要学会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排,学多少要自己确定。在中学,有理、言行上自律。
老师和家长逼着学,是被动地学;在
大学学习有两方面任务:一是学做事,二是学做人。做事必须本领过硬,做人必须品德高尚。也就是说,要使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
大学具有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关键在于你想不想利用,如何利用。前者取决于学习目标和学习态度,后者取决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得当,就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何听课,这似乎是一个不能再简单的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刚听大学课时,整个45分钟就象游荡在云雾之中,不知道应该听什么,也不知道听了些什么,这样的人并非个别。有的同学不记笔记,有的同学不会记笔记。要么跟着老师抄黑板,要么跟着老师划书。这样的笔记有何
用?课后复习非常重要,通过它来解决课堂笔记中的所有问题,使所学的内容得到加深、扩充、总结、升华。作业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引导性,一定要认真对待,独立完成。总之,预习、听课和复习,是课堂学习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