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详细内容
《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这一内容其实是对位置知识的综合整理,让学生有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认识。纵向来看,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第一学段按行、列确定位置的一个深化,把第几行第几列的具体描述抽象成数对的形式,更为简洁明了;横向来看,则与用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来确定位置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法。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第一学段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通过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距离和方向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下一阶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2.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中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3.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点子图最后到方格图的数学化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体验确定物体位置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地球仪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上次开家长会时,你是怎样给家长说清你的座位的?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位置?(请一名同学回答,第几组第几排的左面还是右面)
1.全班评议,他说的准确吗?能确定他的位置吗?
2.师引导学生小结:要说清自己的位置,一定要说清第几组第几排的左面还是右面。
3.谁还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位置?(全班评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自己所在的位置,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及心理准备,同时让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1、出示课件座位图。
(1)这个是小青班上的座位表,谁来说一说小青的座位在哪里?为什么不说左右了?(因为他们的座位是单人单桌,只要说清第几组第几排就行了)
(2)同学们说一说你喜欢谁?他在哪个位置?
(3)大家都能用第几组第几个来表示出同学的位置。
平时我们说的"组"指的是竖排,数学中说成是列,横排说成是行。为了在平面中能更好表示,所以用列和行来表示。
提问:第一列在哪?第一行在哪?班里第一列同学站起来?
在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都是从观察者左边往右边数起。这里一共有几列?有几行呢?
(4)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表示小青的位置吗?其他小朋友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他的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条理地用语言来确定和描述生活中的位置关系,从而进一步抽象出"行"和"列"。)
2.数学讲求简洁,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示他们的位置?
以"小青"为例,用你想到的方法试一试。
然后小组交流一下你的方法,评一评,谁的方法好?
3.全班交流。(请各组把认为最好的表示方法写到黑板上,然后全班评议。)像(3,2)这样用两个数就确定了这一个人的位置,数学里把这样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4.仔细观察数对的表示方法,第一个数表示什么?第二个数表示什么?"数对"的表示方法一般习惯与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纵的方向。
5.师小结:今天,我们真高兴,因为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非常简洁的的方法——用数对确定位置。(师板书:确定位置——数对)
(设计意图:"数对"的概念离学生已有的生活比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此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的座位这一资源,有意识地创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描述小青的位置,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感悟中自主发现并获取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借助小组合作,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独立思考后,彼此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利于把知识记得更深刻,理解的更透彻。)
三、课堂活动,加深理解
1.你们想用我们发明的数对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请大家完成63页的"认一认","说一说"。
(1) 学生独立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数对表示方式,小组交流思路。
(2) 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借助课件,从班级座位表逐步抽象出坐标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坐标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新知系统。写出自己的位置,说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等一系列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描述生活中的位置的基础上,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
2.师生游戏
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好吗?老师说数对,对应的同学就站起来,站对的同学就奖励一个"V"。游戏开始,(1,3)是哪个同学站起来。还有(4,5),(6,3),(2,4),(5,1),(7,6),(3,1),(8,3)呢。
刚才玩的游戏出现两个数对(1,3)和(3,1),这两个数对的数字相同,为什么他们所表示的位置不相同呢?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1,3)表示的是第一组的第三个,而(3,1)表示的是第三组的第一个,所以他们的位置不同。
3. 归纳概括。
(1)教师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知道了如何用数对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谁能说一说在写数对时需要注意什么?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写数对时的注意事项。
(3)教师小结:"数对"能简洁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但要注意数对中前面一个数表示的是列,后面一个表示的是行。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游戏和归纳概括,再次巩固所学到的知识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定位标准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学习中一定会形成差异,这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思维,让学生自由假想,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知道了自己和他人易错易混的地方并加以注意。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思维经历异中求同的过程,进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回归生活,应用拓展
1、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建筑物的位置。(出示课件)
2、教材65页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教师课件演示)
3、课外延伸。(出示地球仪)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这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广泛,如:科学家为了确定地球上每个地方的位置,把整个地球用横线和竖线划分成许多块,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为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度,东经116度的位置上。
(设计意图:教材中的知识点只有回归到数学文化的背景中,才会被深刻地理解和阐释。在学生较好地掌握有关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确定位置的应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能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梳理知识,课堂小结
1、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在应用这部分知识时有哪些需要提示大家注意的?